-
光学增强电子染色技术在结直肠息肉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窄带成像技术可以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PDR).然而,结肠镜中的光学增强模式较高清白光成像(HDWL)是否可增加PDR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光学增强电子染色技术在结直肠息肉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3年11月期间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接受非镇静结肠镜检查的371例患者.根据退镜时使用的模式,将患者分为HDWL组和光学增强组.比较两组PDR和腺瘤检出率(ADR).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71例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其中HDWL模式199例,光学增强模式172例.HDWL组和光学增强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肠道准备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光学增强组的PDR(57.0%对42.2%,P=0.005)、ADR(25.6%对14.6%,P=0.008)明显高于HDWL组.性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患者中,光学增强组的PDR(65.9%对45.9%,P=0.007)和ADR(31.8%对17.3%,P=0.023)显著高于HDWL组.结论:在结肠镜检查中,常规使用光学增强模式可显著改善PDR和AD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窄带光成像肠镜下黏膜血管形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上皮增殖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黏膜血管形态(MVP)分型对UC患者肠上皮增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且接受NBI肠镜检查的42例UC患者,采集所有患者普通白光和NBI模式下119个结直肠病变的图像,并至少取1块病变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内镜图像随机分配至1位内镜医师(副主任医师),对肠黏膜组织的MVP分型和梅奥内镜评分(MES)做出判断。采用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标准对肠黏膜炎症程度进行0~4级评分,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判断黏膜上皮Ki-67表达分布和表达程度。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 q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UC患者的NBI肠镜下MVP分为清晰型、模糊型和消失型,根据黏膜表面腺管形态,消失型又分为隐窝开口亚型和绒毛亚型。NBI模式下MVP分型与普通白光模式下MES标准呈正相关( r=0.80, P<0.001)。MVP模糊型、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清晰型病变(30.3±12.8、45.9±12.5、45.5±12.1、46.3±13.1比15.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 q检验,均 P<0.001);MVP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模糊型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 q检验,均 P<0.001)。NBI肠镜下不同MVP分型与Ki-67表达分布呈正相关( r=0.49, 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2、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1级(28.8±10.9、40.2±11.6、49.5±10.3比17.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 q检验,均 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2级,组织学炎症程度为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3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 q检验,均 P<0.001)。Ki-67表达分布与组织学炎症程度呈正相关( r=0.56, P<0.001)。 结论:NBI肠镜下MVP分型可间接预测UC患者肠上皮增殖活性,肠上皮增殖活性可能与黏膜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识别人工智能YOLOv51模型的建立及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方法,构建基于YOLOv5l模型的内镜图像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识别模型,以提高内镜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 126例患者的白光成像(WLI)、窄带光成像(NBI)和卢戈液染色(LCE)的内镜食管图像13 009幅,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限于黏膜层的食管鳞癌、良性食管病变及正常食管。通过计算机随机函数方法,分为训练集(1 025例患者的11 547幅图像)和验证集(101例患者的1 462幅图像)。以训练集训练、构建YOLOv5l模型,以验证集验证该模型,同时由2名高年资和2名低年资内镜医师分别对验证集进行诊断,比较YOLOv5l模型与内镜医师的诊断结果。结果:在验证集中,YOLOv5l模型在WLI、NBI和LCE模式下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6.9%、87.9%、98.3%、88.8%和98.1%, 98.6%、89.3%、99.5%、94.4%和98.2%,93.0%、77.5%、98.0%、92.6%和93.1%。NBI模式下的准确度高于WLI模式( P<0.05),LCE模式下的准确度低于WLI( P<0.05)。YOLOv5l模型在WLI、NBI和LCE模式下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度与2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分别为96.9%、98.8%和94.3%,97.5%、99.6%和91.9%;均 P>0.05)相当,但明显高于2位低年资内镜医师(分别为84.7%、92.9%和81.6%,88.3%、91.9%和81.2%;均 P<0.05)。 结论:所构建的YOLOv5l模型在内镜WLI、NBI和LCE模式下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以辅助低年资内镜医师提高诊断水平、减少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诊断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已逐渐应用于消化内镜领域,可有效辅助内镜医师早期诊断各类消化道疾病。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目前,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已可用于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细胞内镜系统,且用于识别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判断病变深度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动成像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诊治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既往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仅限于临床缓解、内镜缓解,近年来组织学缓解已经成为其治疗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内镜与组织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尤为重要。蓝光内镜联动成像模式增强了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的颜色对比度,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精确诊疗带来更多可能性。本文将对联动成像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怀疑咽喉部良性或恶性病变患者512例,应用白光内镜检查和NBI内镜检查并取活检,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观察NBI在咽喉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NBI内镜在病变轮廓及黏膜下微血管形态图像显示清晰度优于白光内镜(χ 2=457.497、293.209,均 P<0.05)。NBI内镜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阴性符合率均高于白光内镜(χ 2=10.131、6.197、4.084,均 P<0.05)。NBI内镜Ⅰ~Ⅱ型诊断良性病变的灵敏度90.65%、特异度96.88%,NBI内镜Ⅲ~Ⅳ型诊断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灵敏度80.99%、特异度97.52%,NBI内镜Ⅴa型诊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灵敏度15.18%、特异度98.54%,NBI内镜Ⅴa~c型诊断浸润癌的灵敏度93.24%、特异度96.93%。 结论:与白光内镜比较,NBI内镜能更清晰显示病变轮廓及黏膜下微血管,能更准确地诊断咽喉部恶性肿瘤,尤其是对癌前病变及早期恶性肿瘤的识别度更高,在咽喉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引导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治疗L 1H 0O 0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引导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治疗L 1H 0O 0型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共62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41例,年龄(59.9±10.9)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分为荧光组( n=17)和白光组( n=45)。荧光组在术中观察到病变肝脏出现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并根据荧光分界确定左右半肝切除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白光组中转开腹率为24.4%(11/45),高于荧光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的肝功能指标、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结石复发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引导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治疗L 1H 0O 0型肝内胆管结石,可通过术中荧光导航降低中转开腹率,在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有提高手术安全性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脂滴靶向光敏剂用于骨肿瘤细胞成像和光动力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聚集诱导发光材料LD-Orange对骨肿瘤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肿瘤细胞内吞能力,细胞器定位和对骨肿瘤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果。方法:采用骨肿瘤细胞系143B作为模型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探究LD-Orange与143B细胞孵育后的荧光成像以评估其内吞性能,用商业脂滴染料尼罗红(Nile Red)和LD-Orange共染,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确定其亚细胞定位并评估其细胞器靶向性能,用DCFH-DA作为活性氧指示剂,探究LD-Orange的细胞内、外活性氧产生能力,用Calcein-AM/碘化丙锭(PI)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和噻唑蓝(MTT)实验评估研究细胞杀伤和生物相容性,采用 t检验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著性。 结果:LD-Orange能够被骨肉瘤细胞系143B内吞,定位于细胞脂滴中,且其与商业脂滴染料具有95%的共染率,是一种靶向脂滴的染料。在30 mW/cm 2的低功率普通LED白光的照射下,LD-Orange表现出优异的活性氧产生能力。MTT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与对照组143B细胞存活率比较LD-Orange为15 μmol/L时,143B细胞存活率不受影响( t=0.474,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经过白光(30 mW/cm 2)照射后,143B细胞的杀伤率为98.27%( t=39.610, P<0.01)。 结论:LD-Orange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能够被骨肉瘤细胞143B内吞,具有高的脂滴靶向性,具备较为优异的活性氧产生能力。LD-Orange对骨肿瘤细胞的脂滴良好的靶向成像能力和荧光成像引导下对骨肉瘤细胞的光动力治疗效果确认其为一种有效的脂滴细胞器靶向性光敏剂,为协助下的骨肉瘤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的效果提升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of chief cell predominant type,GA-FG-CCP)的临床、内镜与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3年5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A-FG-CCP的40例患者(41个病变)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内镜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内镜治疗、预后情况。结果:40例GA-FG-CCP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03岁,临床上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均无肿瘤家族史。除1例外,其余均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白光观察的内镜特征:①主要位于胃体上部(63.41%,26/41);②褪色/白色调(56.10%,23/41);③扩张的树枝状血管(78.05%,32/41);④背景黏膜无萎缩改变(100.00%,41/41)。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①无明显边界(85.37%,35/41);②腺窝开口部扩大(87.80%,36/41);③窝间部增宽(92.68%,38/41);④缺乏不规则的微血管结构(95.12%,39/41)。患者活检标本病理均证实为胃底腺型肿瘤。肿瘤主要由异型程度低、类似主细胞分化的细胞组成,但也有散在壁细胞,多呈不规则、融合性生长的腺管。40例患者中20例未接受内镜治疗。接受内镜切除治疗的20例21个病变中,12个浸润至黏膜下层(20~520 μm),9个为黏膜内癌。无淋巴管及血管浸润,水平及垂直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蛋白酶原Ⅰ和MUC6阳性,H +-K +-ATPase散在少数阳性,Ki-67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低,MUC5AC、MUC2和CD10均阴性。患者平均随访15.85个月,期间均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GA-FG-CCP是一种分化非常好的罕见肿瘤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内镜下有特征性表现,应用白光和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可提高检出率,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光内镜、超声内镜和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内镜检查图像,将黏膜内癌和黏膜下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内-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性检验采用 Kappa检验, Kappa值<0.2为一致性差,0.2~0.4为一致性一般,>0.4~0.6为一致性中等,>0.6~0.8为一致性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 结果: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内-SM1癌,26例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和87.7%(64/7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白光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 Kappa值=0.540, P<0.01),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 Kappa值=0.346, P=0.002),ME-NBI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差( Kappa值=0.175, P=0.108),而三者联合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 Kappa值=0.724, P<0.01)。 结论: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白光内镜、超声内镜和ME-NBI三者联合评估早期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更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