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保存条件石蜡组织切片PD-L1抗原稳定性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抗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晚期肿瘤的治疗,因此保证PD-L1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免疫组化技术是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方法.抗原免疫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抗原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切片组织轮转式和平推式切片方法及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大切片组织(large-section tissue,LS)指使用大尺寸包埋盒(7.5 cm×5.0 cm×0.8 cm)将取材组织石蜡包埋后利用大尺寸切片机制成的组织切片.第一项基于LS的研究是在1906年由Cheatlel[1]发表的,他发现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晚期无法治愈时才被诊断出乳腺癌,而LS可以帮助发现微小病灶,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加索三叶草花蜜腺发育解剖及小花糖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摘 要[目的]高加索三叶草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了解其花蜜腺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及其发育规律对认识其小花糖分变化规律和合理利用该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取5个发育时期的高加索三叶草小花,石蜡切片观察细胞组织结构,毛细管法和生理试剂盒测定花蜜量和糖分含量.[结果](1)单个小花的花蜜量为(0.394±0.095)μL,每1 m2草地花蜜量为(4536.93±1319.34)μL.(2)蜜腺位于9枚合生雄蕊的花丝内侧基部,为雄蕊蜜腺.蜜腺组织在整个泌蜜过程中淀粉粒分布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属于淀粉型蜜腺.(3)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最高,为7.978 mg/g;可溶性糖各组分中果糖占比最大,超过50%,在小花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淀粉占全糖含量的81%~82%,其中盛花期最高,为35.173 mg/g.[结论]高加索三叶草花蜜腺属于雄蕊蜜腺,由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构成.原蜜由花托维管束提供,经泌蜜组织加工成蜜汁,后由表皮的气孔泌出.小花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最高,其中果糖占比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家系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测并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遗传学病因,为患者及其家系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研究。收集12个家系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采集患者及家系受检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已故患者由家属提供石蜡切片组织提取基因组DNA,抽取相关孕妇羊水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 RB1基因候选变异。通过相关数据库和PubMed文献检索相关变异的致病性,依据遗传变异分类标准指南判断并分级候选变异的致病性。依据家系先证者致病突变,相关孕妇行 RB1基因产前诊断。 结果::纳入的12个视网膜母细胞瘤家系,其中8个家系检测到致病基因变异,检测阳性率67%。检测到的8个不同 RB1基因突变中,6个为已报道致病性变异; RB1基因c.2404dupG(p.N803Efs*12)和c.1380_1381insCTTA(p.K462Tfs*2)为本研究发现的新突变。变异致病性综合分析本研究检测到的8个不同 RB1基因变异均为致病性。 结论::本研究纳入的12个视网膜母细胞瘤家系中有8个家系患者检测到致病突变而获得基因诊断;本研究同时发现了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新突变。相关家系依据基因诊断结果进行了有效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肾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中抗原修复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多种抗原修复方法在肾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中的应用,探讨最佳抗原修复法。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理中心的45例肾活检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狼疮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各10例及淀粉样变性肾病15例。分别用5种抗原修复法处理各组肾组织石蜡切片。按照标本来源和抗原修复方法分为6组:对照组(冰冻切片标本)、高压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高压热联合胰酶)组、微波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微波热联合胰酶)组、高压热修复(高压热)组、微波热修复(微波热)组、胃蛋白酶消化(胃蛋白酶)组。分析和比较5种热修复抗原方法的石蜡切片与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和半定量评分的差异。结果:高压热联合胰酶、微波热联合胰酶组肾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对照组一致,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免疫荧光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压热组、微波热组和胃蛋白酶组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较对照组假阴性率高,免疫荧光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压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法与微波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法为石蜡切片的最佳抗原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碘过量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甲状腺功能、抗体及TSHR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模型,观察碘过量对EAT大鼠甲状腺功能、抗体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TSHR基因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4周龄雌性Lewis大鼠,按体重(80 ~ 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甲状腺球蛋白(TG)组、TG +高碘Ⅰ(TG + HⅠ)组、TG +高碘Ⅱ(TG + HⅡ)组,每组12只大鼠,分别饮用碘离子含量为50、50 μg/L和20、200 mg/L的去离子水,对TG组、TG + HⅠ组、TG + HⅡ组大鼠进行免疫,采用猪甲状腺球蛋白(pTg)和完全弗氏佐剂(CFA)作为免疫试剂,每2周1次,共3次。石蜡包埋甲状腺组织、切片,观察大鼠甲状腺病理学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SHR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全血及甲状腺组织TSHR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甲状腺组织TSHR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甲状腺滤泡结构完整,形态规则,无淋巴细胞浸润;TG组可观察到少量淋巴细胞且呈现散在分布;TG + HⅠ、TG + HⅡ组滤泡结构破坏、融合,滤泡间可见小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各组大鼠血清TgAb、TPOAb、FT 3、FT 4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 30.28、21.99、12.87、26.69,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6.89(6.32,7.27)、11.02(7.60,12.53),5.05(2.71,7.99)、7.51(6.50,9.24)pmol/L],TG、TG + HⅠ、TG + HⅡ组大鼠血清TgAb[34.99(25.39,41.35)、37.70(29.06,43.99)、46.41(38.52,55.26)]、TPOAb[22.87(13.65,31.82)、22.22(14.82,28.33)、14.61(12.95,19.34)]、FT 3[57.74(24.56,64.27)、43.64(5.69,80.03)、38.56(17.73,47.59)pmol/L]、FT 4[62.16(41.22,91.57)、60.61(35.52,103.31)、47.96(31.84,112.71)pmol/L]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05)。TG + HⅡ组大鼠血清TSHR蛋白表达水平[(154.26 ± 25.95)μU/L]低于对照[(249.37 ± 38.12)μU/L]、TG[(225.33 ± 41.28)μU/L]、TG + HⅠ组[(218.15 ± 65.51)μU/L,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1.00 ± 0.05、1.13 ± 0.21),TG、TG + HⅠ、TG + HⅡ组大鼠全血(0.89 ± 0.19、0.89 ± 0.30、0.85 ± 0.24)、甲状腺组织TSHR mRNA表达水平(0.63 ± 0.25、0.46 ± 0.16、0.51 ± 0.25)明显下调( P均<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甲状腺TSHR蛋白阳性强度明显高于TG、TG + HⅠ、TG + HⅡ组大鼠。 结论:长时间的高碘暴露可能会导致甲状腺的摄碘功能发生损伤,引发甲状腺疾病并使病情加重、TSHR基因的异常表达,使受体膜外区的促甲状腺激素结合位点具有抗原性,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兔正常肘管及尺神经解剖X线石蜡切片及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建立兔肘管综合征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解剖5只6~8月龄成年新西兰雄性大白兔[济南金丰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合格证号为SCXK(鲁)20180006],研究正常肘管及尺神经的解剖,X线及石蜡切片表现,在此基础上,再对5只相同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进行电生理研究,得出10例尺神经传导速率,利用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得出兔正常尺神经的传导速率。结果: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尺神经走形及支配清楚,其肘管处无Osborne韧带腱性组织,而是被肌肉组织替代,此肌肉平均长度10 mm,宽度8 mm,厚度1 mm。兔尺神经沟发育明显,并且肘管内形成一个三角形间隙使肘管的容积增大。肘管处尺神经平均直径1.5 mm,石蜡切片可见尺神经纤维束及营养血管。尺神经传导速率平均(60.5±1.5) m/s。结论:本研究推导出兔肘管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TLL1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及癌旁组织中微管蛋白酪氨酸连接酶类似物12(TTLL12)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4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58.8±8.5)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TLL1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45例患者依据癌组织TTLL12表达情况分为阴性组( n=15)和阳性组( n=30)。分析TTLL12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癌组织中TTLL12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TTLL12与Ki-67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TTLL12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1, P<0.001)。TTLL12、Ki-67在45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0/45)、77.8%(35/45),高于癌旁组织中阳性率11.1%(5/45)、15.6%(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5、29.01,均 P<0.001)。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TTLL12、Ki-67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均 P<0.05),存在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低的患者癌组织阳性表达率高。TTLL12癌组织表达阴性组中位总生存期为44个月,TTLL12阳性组中位总生存期为21个月。TTLL12癌组织表达阴性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为33.1%,优于阳性组的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2, P=0.013)。 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TTLL12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并且癌组织中TTLL12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TTLL12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TTLL12可能成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CDD诱导的腭裂小鼠腭突Wnt5a与IL-10的表达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Wnt5a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0的表达在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TCDD)致胎鼠腭裂中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J怀孕小鼠随机分为TCDD实验组和玉米油对照组,每组12只。在胚胎形成的10.5天(E10.5),TCDD组通过口饲灌胃方式一次性给予孕鼠64 μg/kg的TCDD(溶于总量为0.2 mL的玉米油中),对照组通过口饲灌胃方式给予等量玉米油。分别获取E13.5,E14.5和E15.5的胎鼠腭突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腭突组织融合情况;Western-blot检测腭突组织中Wnt5a和IL-10的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观察到腭突组织未融合则证明腭裂小鼠建模成功。在E13.5天,E14.5天和E15.5天,与对照组相比TCDD组胎鼠出现腭突发育迟缓,腭裂形成。在各时间点,TCDD组Wnt5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0.37±0.05)比(0.47±0.07),(0.32±0.07)比(0.39±0.05),(0.27±0.06)比(0.33±0.04), P值分别为0.005, 0.042, 0.046];IL-10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24±0.02)比(0.15±0.01);(0.29±0.03)比(0.25±0.04);(0.90±0.20)比(0.54±0.12), P值分别为0.000, 0.043, 0.011],且随着时间推移Wnt5a和IL-10呈现出明显的时序性减少( F=4.65, P=0.025)和增加( F=53.01, P=0.000)。 结论:Wnt5a和IL-10在TCDD诱导胎鼠腭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转录辅激活因子Mediator 1调控小鼠皮肤毛发再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转录辅激活因子Mediator 1(Med1)对小鼠皮肤毛发再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C57BL/6J品系来源的Med1 flox/flox小鼠与K14-Cre小鼠交配,通过Cre-Loxp系统获得Med1表皮特异性敲除小鼠,即表达K14-Cre的Med1 flox/flox小鼠(敲除组),不表达K14-Cre的Med1 flox/flox小鼠即为对照组,每组3只,共同饲养8周左右行背部脱毛实验,连续12 d观察毛发再生情况。12 d后,处死两组小鼠并切取其背部脱毛和未脱毛皮肤组织,提取组织总RNA,实时定量PCR检测毛发角蛋白基因、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相关基因、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的表达。制备小鼠背部脱毛和未脱毛皮肤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皮肤毛囊隆突部位干细胞数量。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脱毛后0 ~ 12 d,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小鼠脱毛区皮肤毛发再生延迟。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敲除组脱毛皮肤组织中毛发角蛋白基因Ha1、Krt2-16及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100a3、Dlx3、Tubb3和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Lhx2、Sox9、Nfatc1 mRNA相对表达量(22.09 ± 12.32、2.07 ± 0.20、0.02 ± 0.01、12.36 ± 2.12、1.75 ± 0.46、0.39 ± 0.02、4.42 ± 0.76、0.44 ± 0.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0.53 ± 9.46、7.76 ± 0.49、0.05 ± 0.01、26.16 ± 2.96、2.60 ± 0.14、0.71 ± 0.09、11.93 ± 0.42、0.75 ± 0.04; t值分别为5.40、18.64、3.89、6.57、3.04、6.10、15.03、6.18,均 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无论在脱毛还是未脱毛皮肤组织中,敲除组毛囊隆突部位CD34 +K15 +毛囊干细胞数量均远低于对照组。 结论:Med1基因敲除可能通过下调维生素D受体/β联蛋白通路下游基因及毛囊增殖与静息状态维持相关基因Sox9、Nfatc1、Lhx2的表达,减少毛囊干细胞数量,导致毛囊分化障碍,毛发再生延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