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4+T淋巴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水平在戒烟大鼠肺气肿进展中的作用及S-腺苷甲硫氨酸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CD4+T淋巴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戒烟后大鼠肺气肿持续进展的关系及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戒烟4周组、戒烟后SAM干预4周组,各5只,后3组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大鼠肺气肿模型并采取相应措施.各组取右下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测量平均内衬间隔(MLI)和平均肺泡数(MAN).用免疫磁珠法从各组大鼠的脾脏中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提取其DNA,检测CD4+T淋巴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模型组、戒烟4周组、戒烟后SAM干预4周组MLI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均P<0.05),其中戒烟4周组较模型组、戒烟后SAM干预4周组增加(均P<0.05).模型组、戒烟4周组、戒烟后SAM干预4周组MAN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均P<0.05),其中戒烟4周组较模型组减小(P<0.05).模型组和戒烟4周组CD4+T淋巴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戒烟后 SAM 干预4 周组[(93.9±3.1)%、(93.1±1.8)%比(97.1±1.1)%、(96.4±1.5)%](均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水平在大鼠戒烟后仍持续存在,可能是戒烟后大鼠肺气肿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而给予SAM干预后,戒烟大鼠的肺气肿恶化可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2年11月),收集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视神经炎患者的文献资料,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TNF-α抑制剂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视神经炎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7例,男性1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4岁;接受阿达木单抗治疗11例,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6例,依那西普治疗8例,戈利木单抗和培塞利珠单抗治疗各1例;其中5例患者曾接受过其他TNF-α抑制剂治疗。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15例,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8例,银屑病关节炎3例,前葡萄炎2例,其他风湿性和炎症性疾病9例;其中4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从接受TNF-α抑制剂至视神经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4.5个月(3 d~2年),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伴眼球运动疼痛多见。37例患者中,8例进行了脑脊液检查,其中6例存在脑脊液异常;7例进行了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其中4例阳性。32例患者行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11例表现为视神经增强,14例有脑部病变,5例有颈椎或脊髓病变。30例患者进行了视力检查,29例视力下降。24例停药并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GC)治疗;6例仅停药未给予GC;7例未描述是否停药,其中5例给予GC。30例经停药和/或GC治疗后,视力部分或完全恢复,6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结论:TNF-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多发生于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6个月内,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多见,伴或不伴脑部MRI病变,及早发现并给予干预,通常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储存年限对DNA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样本的不同保存年限对DNA质量及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胸科医院经手术切除、FFPE后常规储存的NSCLC标本共147例。这些标本按储存年限分为<1年( n=43)、1~3年( n=40)、>3~5年( n=37)、>5年( n=27)4组,采用磁珠法提取DNA,然后对其进行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分析不同保存时间对DNA片段化程度、文库产量、文库复杂度、测序成功率及测序突变类型的影响。 结果:随标本保存年限的增长,DNA片段化程度增高;文库总产量、总建库复杂度、测序成功率降低;测序单碱基突变类型C>T(G>A)频率最高。结论:在常规FFPE标本储存条件[可控的低湿度室温(20~25 ℃)环境]下,3年内的FFPE标本能够进行二代测序且结果高度可信;>3~5年的FFPE标本可进行二代测序,但存在假阴、阳性结果;5年以上的FFPE标本大部分仅可尝试进行二代测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芪甲苷对人内皮祖细胞分泌外泌体及表达微小RNA-126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人内皮祖细胞(EPC)分泌外泌体及外泌体中微小RNA-126(miRNA-126)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2019年出生的1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培养7 d,其间行形态学观察;取第3代细胞,采用CD31免疫磁珠分选法和双荧光染色法鉴定。将鉴定成功的EP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黄芪甲苷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黄芪甲苷组细胞加入终质量浓度100 mg/L的黄芪甲苷培养24 h,PBS组细胞加入等体积的PBS培养24 h。培养结束后收集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特征性标志物CD9、CD63和CD81表达,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PC外泌体(EPC-Exo)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检测EPC-Exo的粒径,采用二辛丁酸法测定EPC-Exo的浓度(样本数为3),采用反转录PCR法测定EPC-Exo中与血管新生相关miRNA-126-3p和miRNA-126-5p的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培养第4天,细胞开始贴壁生长,圆形、梭形、条形等多形态同时出现;继续培养至第7天时,细胞边缘清晰,呈铺路石样排列,中央细胞呈圆形,周边细胞呈梭形。(2)CD31免疫磁珠分选法显示细胞膜染绿色,细胞核染蓝色;双荧光染色法显示细胞呈橙黄色。经以上鉴定,细胞被证实为EPC。(3)培养24 h,2组EPC-Exo的CD9、CD63和CD81表达均呈阳性,证实本实验已成功提取EPC-Exo。(4)培养24 h,2组EPC-Exo均呈圆形膜囊泡,形态无明显差异。(5)培养24 h,黄芪甲苷组中98.7%的EPC-Exo粒径为84.7~143.1 nm,PBS组中98.0%的EPC-Exo粒径为88.7~123.5 nm。(6)培养24 h,黄芪甲苷组EPC-Exo的质量浓度为(310±5)μg/mL,明显高于PBS组的(257±5)μg/mL, t=13.369, P<0.01。(7)培养24 h,黄芪甲苷组EPC-Exo中miRNA-126-3p( t=16.062, P<0.01)和miRNA-126-5p( t=3.252, P<0.05)均明显多于PBS组。 结论:黄芪甲苷可改善人EPC分泌外泌体的功能,且所分泌的外泌体负载miRNA-12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和莫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mooseri, R.mooseri)感染情况。 方法:应用磁珠法提取2015-2016年自滇西梁河县、剑川县和玉龙县鼠疫疫源地捕获的2 512只野外鼠形动物肝脏样本DNA,选用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分别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进行基因序列剪切、拼接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同时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感染SFGR的野外鼠形动物有锡金小鼠、斯氏家鼠、灰麝鼩和臭鼩鼱(各1只),总感染率为0.16%(4/2 512);未检出 R.mooseri感染。梁河县和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分别为0.49%(3/611)和0.10%(1/1 029),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未检出SFGR感染。同源性分析显示,SFGR阳性样本的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5.45%~100.00%;4份阳性样本间groEL基因部分序列高度相似,同源性达89.60%~97.40%。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梁河县鼠疫疫源地的3个SFGR阳性样本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94.40%~97.40%;剑川县鼠疫疫源地的1个阳性样本序列单独为1个分支。 结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较低,未发现 R.mooseri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喘息幼儿哮喘预测指数阳性与IL-13、IL-4、ADRB2、FcER1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喘息幼儿哮喘预测指数(API)阳性与白介素(IL)-13、IL-4、β2肾上腺能受体(ADRB2)和Ⅰ型Fcε受体β(FcER1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山市博爱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岁喘息幼儿102例(API阳性51例、API阴性5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集患儿的口腔颊黏膜脱落细胞,利用磁珠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对4个基因位点(IL-13 rs20541、IL-4 rs2243250、ADRB2 rs1042713、FcER1B rs569108)进行基因分型检测,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4个基因位点的SNP分型与喘息患儿API阳性的相关性。结果:API阳性组和API阴性组喘息患儿IL-13 rs20541、IL-4 rs2243250、ADRB2 rs1042713、FcER1B rs569108 SNP分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API阳性患儿中IL-13 rs20541位点以GG型占比较高、IL-4 rs2243250位点以TT型占比较高、ADRB2 rs1042713位点以AG型占比较高、FcER1B rs569108位点以AA型占比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3 rs20541 GG型、IL-4 rs2243250 TT型、FcER1B rs569108 AA型与喘息幼儿API阳性发生风险相关(均 P<0.05)。 结论:IL-13、IL-4、FcER1B基因是影响<5岁API阳性喘息幼儿患病的风险基因,临床可通过对这几个基因SNP分型检测来评估API阳性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lncRNA与kindlin-1/Wnt3a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kindlin-1/Wnt3a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实验Ⅰ 7日龄SD大鼠,体重15~20 g,雌雄不拘,断头处死后取脊髓背角,提取并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加入LPS 1 μg/ml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24 h。采用PCR免疫共沉淀法筛选与kindlin-1结合的lnc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lncRNA FOXF1-AS1的定位,采用生物素标记磁珠法检测lncRNA FOXF1-AS1与kindlin-1的结合情况。实验Ⅱ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80 g,10~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6):假手术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组(F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kindlin-1 shRNA组(FK组)和lncRNA FOXF1-AS1过表达+Wnt抑制剂组(FW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F组于术前28 d时鞘内注射lncRNA FOXF1-AS1过表达慢病毒10 μl,其余各组鞘内注射空载病毒10 μl;FK组于术前21 d时鞘内注射kindlin-1 shRNA干扰腺病毒10 μl,其余各组鞘内注射空载病毒10 μl;FW组于术后1~3 d时鞘内注射Wnt抑制剂IWP-2 10 μl,其余各组于相同时点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10 μl。分别于术前1 d、术后4和7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术后7 d时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indlin-1、Wnt3a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含量。 结果:实验Ⅰ 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胞浆内的lncRNA FOXF1-AS1与kindlin-1具有结合作用。实验Ⅱ 与C组比较,NP组术后4和7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上调,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 P<0.05);与NP组比较,F组术后4和7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上调,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FK组和FW组术后4和7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FK组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下调,FW组脊髓kindlin-1上调,Wnt3a和GFAP表达下调( P<0.05);与F组比较,FK组和FW组术后4和7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FK组脊髓kindlin-1、Wnt3a和GFAP表达下调,FW组脊髓Wnt3a和GFAP表达下调( P<0.05)。 结论:lncRNA FOXF1-AS1可通过上调kindlin-1表达,激活Wnt3a信号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用于MALDI-TOF MS鉴定的真菌蛋白质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日趋兴起,MALDI-TOF MS已成为临床鉴定真菌的重要工具。蛋白质提取方法的适用性及标准化等问题阻碍MALDI-TOF MS技术在真菌领域的发展。本文分析真菌细胞壁复杂结构,介绍MALDI-TOF MS商业质谱系统推荐的蛋白质提取方法,整理MALDI-TOF MS鉴定各种属酵母样真菌和丝状真菌的蛋白质提取方法,如直接涂抹法、甲酸乙腈萃取法、磁珠研磨法等,总结目前MALDI-TOF MS鉴定真菌时蛋白质提取方法应用现状及积弊,以期为后来相关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种不同核酸提取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磁珠法、离心柱法及一步法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提取效率的差异。方法:2021年3月5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核酸采样室采集本科室员工咽拭子标本10份,将阳性质控品混入其中,作为模拟阳性标本。用磁珠法、离心柱法及一步法分别提取模拟阳性样本及其稀释样本RNA、人源性标本及其稀释样本RNA,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核酸的纯度( A260/ A280比值)及浓度,并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实验,比较其循环阈值(CT)和提取效率。用3种方法提取模拟弱阳性标本,比较其扩增后的CT值差异。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磁珠法、离心柱法、一步法提取的2019-nCoV核酸均能扩增出阳性结果。磁珠法与一步法提取的RNA扩增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95, P=0.376)。离心柱法提取的RNA较另外2种方法提取的RNA扩增后CT值小,离心柱法、磁珠法、一步法提取的模拟阳性样本扩增后ORF1ab基因的CT值分别为29.28±0.06、30.82±0.14、29.79±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196, P=0.041);E基因的CT值分别为28.52±0.40、27.33±0.78、27.3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07, P=0.169);N基因的CT值分别为28.61±1.02、27.24±0.20、27.25±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80, P=0.020);离心柱法、磁珠法、一步法提取的人源性标本扩增后人源基因CT值分别为19.68±0.36、20.14±0.06和20.5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904, P=0.048)。人源性标本稀释2倍即对扩增人源基因CT值有影响,未稀释标本较稀释2倍标本CT值较小,相差2.95±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5, P=0.039)。一步法、磁珠法、离心柱法提取时间分别为(15.00±1.50)、(20.00±1.50)和(40.00±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8, P=0.027)。 结论:磁珠法、离心柱法及一步法均可用于2019-nCoV核酸提取,离心柱法提取效率较磁珠法及一步法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完成患者样本采集,使用天隆自动磁珠核酸提取试剂完成核酸提取,使用4种已获得审批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实时荧光RT-PCR核酸检测,收集患者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使用SPSS25.0软件完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结果:共完成12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核酸检测,PCR检测次数共162次,11次单靶标阳性结果中有10次为核衣壳蛋白基因(nucleocapsid protein gene,N gene)单靶标阳性;同时使用2种试剂盒对19例确诊病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试剂盒检测效果存在差异;采集多种样本类型对13例患者进行检测,痰样本Ct值普遍低于咽拭子样本。不同临床症状分型患者咽拭子Ct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Ct-N=0.797; PCt-ORF1a/b=0.551)。根据发病日期与首次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日期之间的间隔时间分组,不同分组咽拭子Ct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Ct-N=0.373; PCt-ORF1a/b=0.058)。 结论:痰液样本相比上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检测更易检出。N基因检测灵敏度更高,N基因单靶标阳性结果应重新采样检测。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试剂盒,多时间点、多样本类型、多部位采集样本开展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