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N糖图谱离子色谱分析方法的联合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对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联用脉冲安培检测器(pulsed amperometric detector,PAD)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N糖图谱方法进行多实验室联合验证.方法 将rhEPO供试品用25 mmol/L磷酸盐缓冲液超滤置换缓冲体系,调整浓度至2mg/mL,用糖苷酶F酶切后,经乙醇沉淀,取上清冷冻干燥,获得rhEPO游离N糖.色谱条件:分析柱为Dionex CarboPac PA200,保护柱为Dionex CarboPac PA200;流动相A为50 mmol/L氢氧化钠溶液,流动相B为200 mmol/L氢氧化钠溶液,流动相C为250 mmol/L乙酸钠溶液;进样体积为25 μL;流速为0.5mL/min;柱温为30 ℃;梯度洗脱;使用仪器自带分析软件进行峰簇最高峰保留时间和峰簇面积百分比积分.选择3家实验室(L1~L3)进行方法的联合验证,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线性、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和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稳定性.结果 rhEPO N糖各峰簇清晰可见;3个实验室不同浓度供试品各峰簇面积百分比均在84%~116%之间,方法准确度良好;各峰簇最高峰保留时间RSD均<5%,面积百分比RSD均<10%,方法重现性良好;蛋白浓度在1.0~3.0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8;LOD约为0.10 mg/mL,LOQ约为0.32 mg/mL;在2~8 ℃下存放48 h,稳定性良好.结论 建立了 rhEPO N糖图谱IC法,联合验证指标良好,为rhEPO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泽兰黄素通过调控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异泽兰黄素(Eupatilin)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upatilin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以及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RAW264.7和BMDMs分化形成破骨细胞,同时使用不同浓度的Eupatilin(5、10、20 μmol/L)干预,通过TRAP染色和F-actin染色评价Eupatilin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作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相关标志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结果:20 μmol/L Eupatilin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相关标志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se,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组织蛋白酶 K(cathep-sin K,CTSK)等的表达也表现出有效的下调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upatilin显著抑制了 RANKL诱导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结论:Eupatilin通过调控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茱萸丸调控TMA/FMO3/TMAO通路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抗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旨在研究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47只ApoE-/-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模型组10只,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各9只,阿托伐他汀钙组10只,以同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各组小鼠共灌胃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生化法检测肝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MS)检测血浆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脏中二甲基苯胺单加氧酶3(FMO3)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FMO3、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ATP结合盒转运子G5抗体(ABCG5)、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和细胞色素P4507A1(CYP7A1)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HE染色可见主动脉内膜大面积增厚,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严重;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升高;肝脏TC、TG、LDL-C升高;血浆中TMA、TMAO水平升高;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HE染色随着茱萸丸浓度的增加,斑块富集区域逐渐缩小,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降低;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降低;肝脏TC、TG、LDL-C降低;血浆中TMA、TMAO水平降低;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结论 茱萸丸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MA/FMO3/TMAO脂代谢通路,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分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鼠李素通过nSMase2依赖的外泌体生成途径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中药活性成分异鼠李素(isorhamnetin,ISO)对结肠癌肝转移和肿瘤外泌体分泌的干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CCK-8法检测ISO对小鼠结肠癌细胞MC38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NanoSight-NS300系统检测ISO对MC38细胞外泌体释放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系统(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ISO对MC38细胞对中性鞘磷脂酶-2(neutral sphingomyelinase 2,nSMase2)、Rab27a等外泌体生成、分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1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C38-外泌体组、ISO组、阳性对照组(外泌体抑制剂GW4869组),造模4周后检测小鼠肝脏转移灶数量及肝脏重量.通过qPCR检测肝转移灶中nSMase2、Rab27a等外泌体生成、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ISO能够抑制MC38细胞增殖,且在20 μmol/L浓度以下时,抑制率低于10%,为无毒剂量;ISO能够减少MC38细胞外泌体的分泌,且具有时间依赖性(P<0.05);ISO能够抑制MC38细胞中外泌体生成相关基因nSMase2 mRNA的表达(P<0.001),而对外泌体分泌相关基因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ISO组小鼠的肝脏重量明显降低(P<0.05),转移瘤数目明显减少;ISO能明显抑制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灶中外泌体生成相关基因nSMase2 mRNA的表达(P<0.001).结论 ISO可能通过nSMase2依赖途径抑制小鼠结肠癌细胞外泌体生成,进而抑制结肠癌肝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尼拉帕利通过DDX21增强胶质母细胞瘤放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作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放疗增敏剂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和他拉唑帕利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放疗的相关性;CCK-8测定尼拉帕利在GBM细胞(A172、U251和U87)中的最适作用浓度和最适作用时间;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尼拉帕利对GBM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尼拉帕利联合放疗对GBM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检测尼拉帕利联合放疗对DExD-box解旋酶(DExD-box helicase,DDX21)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研究尼拉帕利联合放疗对DDX21在GBM中细胞核定位的影响,以探讨尼拉帕利在GBM中放疗增敏的作用机制.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519个肿瘤细胞系中,PARP抑制剂在胶质瘤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与核糖体生物合成和功能相关;在44个实体肿瘤细胞系中,同源重组修复能力与核糖体生物合成能力高度正相关.尼拉帕利在A172和U87细胞系中的IC5.值分别为(10.77±3.31)μmol/L和(32.37±2.84)μmol/L;在尼拉帕利浓度为348 nmol/L和1 044 nmol/L时A172细胞的辐射剂量增强因子(DEF37)分别为1.99和2.17,在1 056 nmol/L和3 169 nmol/L时U87细胞的DEF37分别为1.10和1.44,尼拉帕利对p53野生型的A172细胞和U87细胞具有放疗增敏作用,但对p53突变型的U251细胞无放疗增敏作用;在A172细胞和U87细胞中尼拉帕利联合放疗组的G2/M期细胞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尼拉帕利联合放疗可以使A172和U87细胞阻滞在对射线敏感的G2/M期,从而实现放疗增敏.最后,尼拉帕利联合放疗处理U87细胞后,DDX21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免疫荧光结果提示尼拉帕利联合放疗处理U87细胞后,DDX21从核仁到核质重新定位;敲低DDX21会引起U87细胞产生放疗抵抗,尼拉帕利对DDX21敲低后的U87细胞仍有放疗增敏作用.结论:尼拉帕利通过使DDX21从核仁到核质重新定位,影响核糖体生物合成,产生G2/M期细胞周期阻滞,从而增加U87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化瘀解毒汤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抗MM的中医替代治疗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化瘀解毒汤干预骨髓瘤U266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改变情况,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化瘀解毒汤可抑制U26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713,r=-0.827).化瘀解毒汤干预U266细胞48 h后,可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survivin的表达,并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同时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化瘀解毒汤干预U266细胞后,可显著降低HMGB1、IL-6 mRNA的表达,但对CXCR4 mRNA的表达基本无影响.结论:化瘀解毒汤能抑制U266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发程序性死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各凋亡蛋白表达以及抑制TLR4/NF-κB通路激活并下调HMGB1、IL-6 mRNA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氟维司群抑制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氟维司群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氟维司群(0.1、1和10 μmol/L)及溶剂对照(0.25%二甲基亚砜DMSO)分别与人血小板在体外进行共孵育,然后用聚集仪检测其对凝血酶、胶原、U46619刺激的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氟维司群对纤维蛋白原表面血小板铺展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KT Ser473和PKC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氟维司群能够抑制凝血酶、胶原、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和血小板铺展,降低AKT Ser473和PKC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氟维司群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铺展功能,其机制与调控AKT和PKC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可作为潜在的抗血小板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扁蒴藤素调节Hippo/YAP信号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扁蒴藤素(PM)对骨肉瘤细胞阿霉素(ADM)耐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ADM浓度梯度递增长期培养法在体外建立ADM耐药细胞MG-63/ADR,CCK-8检测不同浓度ADM对骨肉瘤细胞MG-63和MG-63/ADR细胞活力的影响,验证ADM耐药性;随后将MG-63/ADR细胞随机分为MG-63/ADR组(正常培养)、PM低剂量组(加入0.5 μmol/L PM)、PM中剂量组(加入1.0 μmol/L PM)、PM高剂量组(加入2.0 μmol/L PM),CCK-8检测不同浓度ADM处理下各组细胞活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对ADM的敏感性;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1(p-MST1)、MST1、磷酸化大肿瘤抑制因子1(p-LATS1)、LATS1、磷酸化Yes相关蛋白(p-YAP)、YAP蛋白表达.结果 25、125、625、3 125、15 625 ng/mL ADM干预下,MG-63/ADR细胞活力较MG-63细胞显著升高(P<0.05),说明ADM耐药细胞模型建立成功.与MG-63/ADR组相比,PM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数量减少且细胞逐渐皱缩、间距变大,细胞活力、细胞克隆形成率以及p-YAP/YAP水平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和p-MST1/MST1、p-LATS1/LATS1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 PM对骨肉瘤细胞ADM耐药性具有抑制作用,其可能与激活Hippo通路、下调YAP信号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吲哚-3-甲醇通过抑制mTOR/HIF-1α信号通路减弱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吲哚-3-甲醇(I3C)对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的作用.方法 采用0.2%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SD大鼠PASMCs,以低氧(1%O2)作为诱导剂,建立PASMCs增殖的细胞模型,以不同浓度的I3C(25、50、100、200 μmol·L-1)干预24h,检测细胞增殖及存活率;设置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rapamycin或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LW6为阳性对照组,以100 μmol·L-1 I3C,HIF-1α稳定剂DMOG或mTOR激活剂MHY1485干预24 h后,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HIF-1α、总的mTOR及磷酸化的mTOR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确定I3C抑制PASMCs增殖的作用机制.结果 25~100μmol·L-1 I3C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s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而100 μmol·L-1与200 μmol·L-1 I3C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无明显差异,且I3C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I3C(100 μmol·L-1)与LW6均可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s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抑制HIF-1α、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 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CDK4和CDK6的表达(P<0.05),且DMOG能够逆转I3C的上述作用(P<0.05).另外I3C与rapamycin在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s增殖与mTOR/HIF-1α信号通路活化方面作用相似,且MHY1485能够逆转I3C抑制细胞增殖及mTOR/HIF-1α信号通路活化的作用(P<0.05).结论 I3C可通过抑制mTOR/HIF-1α信号通路减弱低氧诱导的PASMCs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麦芽醇提物对肠道微生物区系中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麦芽醇提物对肠道微生物的抗菌活性及体外的抑菌机制.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各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在不同时间点绘制麦芽醇提物处理前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通过荧光显微镜、结晶紫染色实验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含量变化来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 麦芽醇提物对选取的8种肠道微生物抑菌效果明显,其中对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MBC均为25,MIC均为12.5 mg·mL-1.经麦芽醇提物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随着麦芽醇提物浓度的增加,在细菌暴露于2MIC的条件下,其细胞膜的破损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比较严重;细菌乳酸脱氢酶活性也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碱性磷酸酶分别在3 h、6 h时活性最高,随之趋于平稳.结论 麦芽醇提物对肠道微生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胞内物质外泄造成细菌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