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磷脂酶A2-重活化剂复合物治疗有机磷中枢中毒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利用磷脂酶A2(PLA2)开放血脑屏障(BBB)的特性,促使抗毒药物酰胺磷定(HI-6)进入中枢起效,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通过体外释放和体外稳定性实验等方法,对复合物(PLA2+HI-6)的组分进行物理性质表征.利用荧光素钠模拟水溶性药物进行荧光染色,通过评价脑组织荧光病理,定性考察复合物的中枢递送能力.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碘化丙啶染色,定性观察PLA2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建立梭曼染毒小鼠模型,评价复合物对抗有机磷中枢中毒效果:(1)测定小鼠脑乙酰胆碱酯酶重活化率;(2)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切片;(3)统计不同处理组小鼠生存时间.分别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评价PLA2的安全性.结果 体外释放和体外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加入PLA2并不影响HI-6的释放和降解.在动物水平,PLA2有助于荧光素钠进入脑组织被细胞摄取,表现出良好的中枢递送能力.PLA2与HI-6药物组合将染毒小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重活化率提升至50%,相比于单独给药HI-6,提高约12倍.小鼠脑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复合物能有效对抗神经毒剂中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在3倍染毒致死剂量下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同时明显缓解中枢中毒症状.递送机制研究发现,复合物通过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经跨细胞途径实现中枢递送.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安全性实验表明,PLA2在该研究中的使用剂量安全可靠,未造成不良反应.结论 该研究以PLA2为开放材料和小分子药物HI-6组合,成功构建一种能够有效穿透BBB的复合物PLA2-HI-6.该复合物具备一定中枢靶向性,能显著提高神经毒剂中毒后脑中乙酰胆碱酯酶重活化率,为解决有机磷中枢中毒救治难题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法对持续植物状态脑影像结构和血流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法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脑影像结构和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医院就诊的持续植物状态住院治疗的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醒脑开窍"法促醒,两组均持续治疗30 d.治疗前后评估比较两组CRS-R,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复合物(Cho)/Cr值,比较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AA/Cr高于对照组,Cho/Cr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p-PLA2低于对照组,T-SOD及Mn-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BV和CB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O、ET-1及VEGF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改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状态、脑影像结构和血流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二陈汤通过抑制mTORC1/SREBP1/CAV1通路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肝脏线粒体功能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研究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二陈汤组、mTORC1激活剂(MHY)组、二陈汤+MHY组、多烯磷脂酰胆碱(PPC)组,每组10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20周.第17周,二陈汤组和二陈汤+MHY组小鼠每日灌胃二陈汤(8.7 g·kg-1),PPC组小鼠灌胃PPC(0.18 g·kg-1),其余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0.01 mL·g-1),持续4周.第19周,MHY组和二陈汤+MHY组小鼠隔日腹腔注射MHY(5 mg·kg-1),持续2周.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检测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荧光探针(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免疫印迹法检测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小窝蛋白1(CAV1)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高脂组小鼠体质量和腹围显著增加(P<0.01);TG、T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肝小叶界限不清,细胞肿大变圆、排列不规则,有明显脂滴沉积,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肝脏ATP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p-mTOR、p-S6K、n-SREBP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CAV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与高脂组比较,二陈汤组和PPC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TG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细胞形态、脂质沉积及炎症细胞浸润均改善,ATP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或P<0.01);二陈汤组小鼠p-mTOR、p-S6K、n-SREBP1表达显著减少(P<0.01),CAV1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MHY组小鼠以上指标没有得到改善.与MHY组比较,二陈汤+MHY组小鼠体质量和TG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细胞形态、脂质沉积及炎症细胞浸润得到改善,肝脏ATP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 或 P<0.01),p-mTOR、p-S6K、n-SREBP1 表达显著降低(P<0.01),CAV1 表达显著升高(P<0.01).综上表明,二陈汤可通过调节mTORC1/SREBP1/CAV1通路改善线粒体功能,可能是其化痰调脂的部分内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柚皮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滴丸处方优化及口服药动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优化柚皮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滴丸(naringenin-phosphatidylcholine complex dropping pills,Nar-PC-DPs)处方,考察口服药动学行为及生物利用度.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柚皮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naringenin-phosphatidylcholine complex,Nar-PC).采用成型率和丸重差异为指标,单因素实验联合Box-Behnken效应面法筛选Nar-PC-DPs处方.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Nar-PC-DPs微观形态,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柚皮素在Nar-PC-DPs中存在状态,测定Nar-PC-DPs溶解度和体外释药情况.比格犬分别给予柚皮素原料药、Nar-PC和Nar-PC-DPs,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Nar-PC-DPs最佳处方工艺为聚乙二醇4000(PEG4000)占基质百分比为49%,基质与Nar-PC质量比为5.2∶1,滴距为8.2cm.Nar-PC-DPs外观圆整、光滑.柚皮素在Nar-PC-DPs中以无定型形式存在,在不同介质中溶解度均明显增加.Nar-PC-DPs在60min内累积溶出度为95.10%,储存稳定性良好.药动学结果显示,Nar-PC-DPs的达峰时间(tmax)提前至(0.95±0.14)h,半衰期(t1/2)增加至(6.85±0.71)h,达峰浓度(Cmax)增加至3.25倍,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提高至3.79倍.结论 Nar-PC-DPs增加了柚皮素溶解度,促进了药物溶出,提高了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DEPDC5基因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DEPDC5基因表达水平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原发性HCC患者基因表达数据集GSE14520和GSE55092,分析DEPDC5基因表达与原发性HCC患者临床表型及生存期的关系,并明确DEPDC5基因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 正常肝组织中DEPDC5基因表达水平高于HCC组织,高表达组患者较低表达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高表达组患者的TNM分期、BCLC分期、CLIP分期、PRMS分类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等均明显优于低表达组.GSEA富集分析结果提示,DEPDC5基因可能通过参与有机羟基化合物的转运和分解、细胞内脂质代谢、乙醇胺化合物代谢、脂肪酸分解、单羧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脂肪酸β氧化、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的生物合成、NADH脱氢酶复合物的组成、磷脂酰胆碱的生物合成等能量代谢和调控环节影响肝癌细胞增殖.结论 DEPDC5基因高表达原发性HCC患者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DEPDC5基因低表达者,该基因可能为HCC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丹苘软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丹苘软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3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空白组,予基础饲料喂养,其余53只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于第8周末随机选取3只大鼠处死,验证NAFLD模型成功后,将其余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丹苘软胶囊高剂量组、丹苘软胶囊中剂量组、丹苘软胶囊低剂量组及西药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及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丹苘软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丹苘软胶囊乳化液0.456、0.228、0.114 g/mL灌胃,西药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乳化液132.4 mg/mL灌胃,各组大鼠灌胃容积均为0.12 mL/100 9(成人等效剂量),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处死所有大鼠后取样,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SREBP-1c蛋白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组SREBP-1c蛋白相对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说明造模成功;丹苘软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SREBP-1c蛋白相对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说明丹苘软胶囊、西药治疗均有效;丹苘软胶囊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SREBP-1c蛋白相对含量均低于丹苘软胶囊低剂量组(P<0.05);丹苘软胶囊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3组组间SREBP-1c蛋白相对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BC法检测,模型组大鼠SREBP-1c蛋白表达灰度值低于空白组(P<0.05),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丹苘软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大鼠SREBP-1c蛋白表达灰度值均升高(P<0.05),说明丹苘软胶囊、西药治疗均有效.丹苘软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SREBP-1c蛋白表达灰度值有逐步升高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苘软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大鼠SREBP-1c蛋白表达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苘软胶囊干预NAFLD模型大鼠后可明显下调大鼠肝脏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丹苘软胶囊治疗NAFLD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体外透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溶剂挥发法制备制备青藤碱磷脂复合物.对制备的磷脂复合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NMR)分析.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进行离体SD大鼠皮渗透实验,并考察其体外透皮特性.XRD结果显示青藤碱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磷脂复合物中.NMR图谱显示青藤碱与磷脂酰胆碱发生氢键或分子间作用力.SD大鼠透皮实验显示青藤碱,磷脂复合物的渗透速率、增渗倍数及12h内的累积渗透量均大于青藤碱原料药.因此,磷脂复合物能明显提高青藤碱的经皮透过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成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typeⅡalveolar epithelial cell,AEC Ⅱ)合成的一种磷脂和蛋白质复合物,主要功能是降低肺泡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PS合成不足或功能缺失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等多种肺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而PS中磷脂为主要存在形式,约占85% ~90%,其主要活性成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DPPC)是PS发挥生物活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该文将对磷脂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生物学特性、生理作用、代谢调控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水溶性、抗氧化活性和口服吸收率的橙皮素纳米制剂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橙皮素拥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脂等多种生理活性, 但由于其水溶性差、代谢快, 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因此, 本研究制备了橙皮素-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 (TPGS) 胶束和橙皮素-磷脂酰胆碱 (PC) 复合物, 来提高橙皮素的水溶性、抗氧化活性和口服吸收率.创新点:本研究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US FDA) 批准的辅料制备了两种纳米制剂:橙皮素-TPGS胶束和橙皮素-PC复合物.不仅制备方法简单, 而且能显著提高橙皮素的水溶性、抗氧化活性和口服吸收率.方法:本研究使用溶剂分散法制备纳米制剂.将橙皮素与分散剂溶于有机溶剂中, 在40°C下搅拌30 min, 然后旋转蒸发除去溶剂, 用水复溶即得橙皮素-TPGS胶束和橙皮素-PC复合物.本研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表征纳米制剂的热效应;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纳米制剂的粒径;用噻唑蓝 (MTT) 法检测纳米制剂的细胞毒性;用细胞抗氧化活性测定法对比纳米制剂与橙皮素本身的抗氧化活性;使用灌胃法评估纳米制剂的口服吸收效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以质量比1:12制备的橙皮素-TPGS胶束和橙皮素-PC复合物, 其粒径分别为26.19和219.15 nm, 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同时能够将橙皮素的水溶性分别提高到21.5和20.7倍, 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到4.2和3.9倍, 口服生物利用分别提高到16.2和18.0倍.因此, 这两种纳米制剂在药剂和保健品制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物超声导向治疗头颈鳞癌的体外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体外研究一种具有靶向性、副作用少、同时具备诊断和治疗作用的针对头颈鳞癌治疗的微泡颗粒.方法:分别制备载吉非替尼脂质体-微泡模型和载氯喹脂质体-微泡模型.将HN-30细胞分为5组,即PBS缓冲液组、载吉非替尼脂质体+载氯喹脂质体(GE-Lipo+CQ-Lipo)组、载吉非替尼脂质体-微泡模型(MB-GE-Lipo)组、载氯喹脂质体-微泡模型(MB-CQ-Lipo)组和载吉非替尼脂质体-微泡模型+载氯喹脂质体-微泡模型(MB-GE-Lipo+ MB-CQ-Lipo)组.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卵磷脂酰胆碱(eggphosphatidylcholine):胆固醇(Cholesterol)=2:1时,与8:1组相比,包封率无显著差异(P>0.05),2∶1与5∶1、10∶1、20∶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8∶1、10∶1、20∶1 4组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HN-3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MB-GE-Lipo+ MB-CQ-Lipo)组与PB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GE-Lipo+ MB-CQ-Lipo)组与(MB-GE-Lipo)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EPC∶Chol=5∶1时,载吉非替尼脂质体包封率较高,且胆固醇比例合适,脂质体较稳定.MB-GE-Lipo+ MB-CQ-Lipo联合超声对HN-3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