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肉失衡参与膝骨关节炎发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引起老年人残疾最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失衡可能是骨关节炎形成的始动因素。KOA的发生与人体下肢力线的偏移密切相关,通过改善下肢肌肉失衡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本综述总结了肌肉失衡在KOA中的发病机制,讨论了肥胖、肌肉功能减退、肌肉张力过高及关节损伤等危险因素在KOA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汇总了近年来改善轻、中度KOA患者肌肉失衡的一些干预方法,如步态矫正训练、髋膝踝周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全身振动疗法、开链和闭链运动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拉伸训练以及肌肉贴扎技术等,旨在为KOA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电刺激治疗骨骼肌肉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电刺激(EStim)技术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pringer Link、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自2000年1月以后公开发表的有关EStim与骨骼肌肉系统的文章共2 778篇,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系统复习及归纳总结。结果:EStim技术对骨骼、肌肉、肌腱、韧带、关节软骨等骨骼肌肉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疾病,如骨折、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以及肌腱、韧带、关节软骨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均有积极的治疗效果,且具备经济性、安全性、便捷性与有效性等优势。EStim对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物理、分子生物学等途径,对骨骼肌肉系统的血液循环、细胞分化、机械运动、蛋白质代谢等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加速神经轴突再生。结论:采用EStim技术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其方法可行、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物理和生化两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NF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PNF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NF。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采用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步态,并进行疗效评价,测量2组患者的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较治疗前改善( P<0.05)。PNF组治疗后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下肢活动[(30.18±4.20)分]、髋关节症状[(16.43±1.99)分]、特殊体征[(29.36±1.25)分]、美观[(13.57±1.91)分]、总分[(89.54±7.76)分]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后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较组内治疗前减小( P<0.05),且PNF组治疗后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0.38±0.17)cm]较对照组小( P<0.05)。 结论:PNF能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和步态,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体外冲击波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36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冲击波组、PNF组和联合治疗组三组,每组12例。冲击波组只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PNF组只接受PNF技术治疗,联合组同时接受体外冲击波和PNF技术治疗,体外冲击波冲击压力强度2.5 bar,频率10 Hz,每块肌肉冲击2000次,每周2次,共治疗4周;PNF技术治疗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足偏角、10 m步行时间(10 MWT)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3组患者的肌张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进行治疗效果评定。结果:①治疗后,PNF组和冲击波组分别出现8例和9例的小腿肌张力下降,联合治疗组12例患者张力均出现下降;PNF组、冲击波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肌张力评分分别为(1.25±0.62)、(1.17±0.58)和(0.33±0.49)分,均较组内治疗前[PNF组(1.92±0.67)分、冲击波组(1.83±0.83)分和联合治疗组(1.75±0.62)分]明显改善( P<0.05),且联合治疗组较另2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②PNF组和冲击波组治疗前后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后,3组患者的10 m步行时间及下肢F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N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冲击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④3组患者治疗后的足偏角[PNF组(32.4±5.7)°、冲击波组(29.9±4.6)°、联合治疗组(20.9±5.9)°]较组内治疗前[PNF组(40.3±6.4)°、冲击波组(39.0±5.6)°、联合治疗组(38.7±7.4)°]均有明显改善( P<0.01),且联合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PNF组和冲击波组( P<0.01)。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PNF技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联合浮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联合浮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按照1∶1∶1比例将39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患者分为NJF组、浮针组和联合组,每组13例,3组患者均接受防治肩关节半脱位及肩痛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良肢位摆放、物理疗法活动和主被动运动训练,通过渐进性训练提高上肢活动能力,并在站立或行走时合理使用肩托保护患肩),在此基础上,NJF组加用NJF治疗,浮针组加用浮针治疗,联合组加用NJF联合浮针治疗,各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周6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法测量患者的肩峰大结节间距(AGT)评定3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采用目测类比法(VAS)和简化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定3组患者的肩痛程度及其上肢运动功能;并依据治疗后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症状的改善程度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AGT值及VAS和FMA评分[(14.76±3.13)mm及(3.61±6.65)和(34.15±4.93)分]显著优于NJF组[(17.62±1.85)mm、(2.84±0.80)和(20.92±3.40)分]和浮针组[(18.90±2.69)mm、(4.31±1.18)和(22.53±4.6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经临床治疗改善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症状的总有效率达到84.6%,明显高于NJF组(53.8%)和浮针组(6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NJF和浮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的症状和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Brunntrom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析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Brunnstrom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长链非编码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14(lncRNA SNHG14)、微小 RNA-145-5p(miR-145-5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弋矶山医院 2020 年 10 月~2023 年10 月就诊的110 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两组各55 例.对照组给予Brunnstrom技术运动疗法,观察组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Brunnstrom技术.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及总分]、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损伤康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清神经因子[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及miRNA相关指标(lncRNA SNHG14、miR-145-5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FMA-LE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UE、FMA-LE及总分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MA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MAS、NIHSS评分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P、lncRNA SNHG14 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MBP、lncRNA SNHG14 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GF、miR-145-5p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NGF、miR-145-5p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联合Brunnstrom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加速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康复,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血清神经因子、lncRNA SNHG14、miR-145-5p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关节负荷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老年患者步行时膝外展力矩和股内侧肌-内侧腓肠肌(VM-MG)共激活指数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5月,在济南社区招募膝骨关节炎老年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训练组(n=16).训练组接受PNF治疗,对照组自行居家运动,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同步三维测力台和肌电图系统测量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外展力矩和肌肉共激活指数.结果 对照组3例脱落,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训练组膝外展力矩第一峰值、第二峰值和VM-MG共激活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t|>2.460,P<0.05),且训练组膝外展力矩第一峰值、第二峰值均较对照组改善(|t|>2.454,P<0.05).结论 PNF有助于促进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外间室负荷的均匀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中药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对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汤剂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对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2 月至 2023 年 1 月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 112 例,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 2 组,每组 56 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中药汤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腓肠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与低切全血比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表(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ADL-Barthel)评分.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 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67.86%)高于对照组(4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周和治疗2 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高切WBV、低切WBV、PV、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水平;髋关节的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膝关节的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均大于治疗前水平,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水平;腓肠肌的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EMG),胫前肌的RMS、IEMG均高于治疗前水平,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水平;FMA、ADL-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 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高切WBV、低切WBV、PV、HCT水平均低于治疗6 周水平;髋关节的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膝关节的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均大于治疗 6 周水平;腓肠肌的 RMS、IEMG,胫前肌的 RMS、IEMG 均高于治疗 6 周水平;FMA、ADL-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 6 周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活血中药汤剂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可以更好地改善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运动功能,促进其生活能力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关节松动术联合肌肉牵伸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关节松动术联合肌肉牵伸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HSP)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HS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肩胛带控制训练、神经松动技术、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关节松动术联合肌肉牵伸技术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MA-UE)、日常生活能力(MBI)、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结果 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UE、MBI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IL-6、TNF-α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松动术联合肌肉牵伸能缓解HSP,促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血液流变等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PNF联合KT对大学生肩胛动力障碍患者肩周肌肉激活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PNF)联合肌内效贴技术(kinesio taping,KT)对大学生肩胛动力障碍(scapular dyskinesis,SD)患者肩周肌肉激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7月沈阳体育学院大学生SD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PNF联合KT干预)和对照组(仅PNF干预),两组均干预8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上肢表面肌电变化.结果 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8~26岁,平均(21.6±1.7)岁.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肩关节功能性动作测试(前屈、外展、毛巾抵墙滑动)的最大自主收缩(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功能性动作测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肩关节前屈的下斜方肌(lower trapezius,LT)的MVC较高[(20.83±3.11)%比(16.36±3.76)%)],肩关节外展的上斜方肌(upper trapezius,UT)的MVC较低[(34.95±8.15)%比(42.49±8.06)%]、LT的MVC较高[(27.38±4.61)%比(23.93±6.05)%)],肩关节毛巾抵墙滑动的LT的MVC较高[(7.51±1.99)%比(5.87±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F联合KT和PNF单独训练均有利于减少SD肩胛骨位置异常、改善UT过度激活和LT激活不足等肩周肌内异常激活现象,两者联合干预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