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注意偏向与负性认知、童年创伤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躯体症状障碍是否存在注意偏向及其与负性认知和童年创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3例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躯体症状障碍组)和33例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选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躯体症状障碍诊断B标准量表(somatic system disorder-B criteria scale,SSD-12)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选用儿童期创伤量表(chil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评估童年期创伤经历。利用E-prime软件编辑点探测范式测量反应时,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的注意偏向,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注意偏向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童年期创伤的相关性。 结果:躯体症状障碍组和健康对照组负性图片的反应时[(510.86±124.72)ms]均较正性图片反应时[(504.21±117.21)ms]长( F=9.10, P<0.05),躯体症状障碍组负性注意定向分数[(5.22±28.02)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62±32.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97, P<0.05)。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对正性情绪的脱离困难与其对疾病的认知呈正相关( r=0.403, P<0.05),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对负性情绪的脱离困难与情感忽视呈负相关( r=-0.399, P<0.05)。 结论:减少童年创伤的发生和纠正患者的负性认知可能有助于改善躯体症状障碍的注意偏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因子及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童年创伤与青少年抑郁症间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s,GR)在青少年抑郁症与童年创伤间的作用。方法: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80例(患者组),同期通过社会招募健康青少年受试者70名(对照组)。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 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受试者进行生活学习压力、童年创伤、焦虑及抑郁症状评估,并检测血清GR及血浆12项细胞因子水平,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童年创伤、GR、细胞因子、抑郁症间的相关性,极大似然估计法检验中介作用,Bootstrap方法检验间接路径后得出平均路径系数,其95%的可信区间( CI)不包含0则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G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0.50, P<0.001),并且IL-1β、IL-2、IL-5、IL-10、IL-12、IL-17、IFN-α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Z=-10.31~-3.14, P<0.001或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AMD 17及HAMA评分均与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CTQ总分以及细胞因子水平IL-5、IFN-α呈正相关,躯体忽视、IL-1β仅与HAMD 17评分呈正相关;GR与情感虐待( r=-0.523, P<0.001)、情感忽视( r=-0.245, P=0.002)、性虐待( r=-0.172, P=0.035)、躯体虐待评分( r=-0.180, P=0.027)、CTQ总分( r=-0.562, P<0.001)、HAMD 17评分( r=-0.783~-0.271, P<0.001)、HAMA评分( r=-0.741~-0.602, P<0.001)、细胞因子IL-1β( r=-0.217, P=0.008)、IL-5( r=-0.334, P<0.001)、IFN-α( r=-0.276, P=0.001)水平呈负相关;IL-5水平和IFN-α水平与情感虐待评分( r=0.211、0.207)、CTQ总分( r=0.201、0.166)均呈正相关均 P<0.0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GR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症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效应值0.294,标准误0.043,95 %CI=0.236~0.398);GR与IL-5水平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症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效应:效应值0.067,标准误0.040,95 %CI=0.023~0.147)。 结论:GR、细胞因子IL-5在童年创伤与青少年抑郁症间发挥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沙市中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长沙市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的发生情况,探讨童年期创伤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在长沙市2所中学抽取1 030名初中生,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儿童抑郁量表(CDI)进行调查和评估,分析童年期创伤与抑郁水平的相关性,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童年期创伤与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951份,长沙市中学生中童年期创伤的发生率为18.30%(174/951),童年期创伤组抑郁症状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童年期创伤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与抑郁水平均呈正相关(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感虐待( B:0.747, OR:2.110,95% CI:1.007~4.134)、情感忽视( B:1.941, OR:6.638,95% CI:4.330~11.196)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论:长沙市中学生存在童年期创伤和抑郁症状,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其中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及情感忽视是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oredom proneness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BPS)、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CPAN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对1 5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童年心理虐待[(26.540±8.985)分]、忽视[(32.665±10.651)分]、述情障碍的识别情感维度[(19.359±4.835)分]、描述情感维度[(14.173±3.001)分],外向思维维度[(20.383±3.429)分]与无聊倾向总分[(101.109±19.735)分]、外部刺激维度[(66.022±21.079)分]存在正相关( r=0.160~0.559,均 P<0.01),而与内部刺激维度[(35.132±8.207)分]存在负相关( r=-0.302~-0.104,均 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虐待与忽视是无聊倾向、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因素,分别可解释总变异的14.3%,5.1%和18.2%(△ F=130.561、41.968、172.711,均 P<0.01)。述情障碍的识别情绪、描述情绪和外向思维是无聊倾向、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因素,分别可解释总变异的17.5%,9.9%和25.5%(△ F=134.274、60.696、234.383, P<0.01)。 结论: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无聊倾向存在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无聊倾向的外部刺激的影响上,其中述情障碍影响最大、解释力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童年期不良经历暴露模式与医学生焦虑症状轨迹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暴露模式与医学生焦虑症状轨迹的关联。方法: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家庭功能不全问卷、童年期不良社会经历条目以及焦虑自评量表,于2019年11至12月开始调查,之后每半年调查一次,调查至2020年11至12月。采用潜类别模型分析ACEs暴露模式,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焦虑症状发展轨迹,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Es不同暴露模式和焦虑症状轨迹的关联。结果:共调查3 662名大学生,年龄(19.2±1.0)岁。潜类别分析显示,ACEs暴露模式可分为高ACEs组(13.4%)、较高忽视/情感虐待组(25.7%)、高家庭功能不全组(6.9%)、高忽视组(27.1%)、低ACEs组(26.3%);潜类别增长模型将焦虑轨迹分为4组:高焦虑降低轨迹(7.1%)、高焦虑升高轨迹(4.1%)、中等焦虑轨迹(52.9%)、低焦虑轨迹(35.9%)。以低ACEs组为参照组,与低焦虑轨迹相比,高ACEs组、高忽视/情感虐待组、高家庭功能不全组、高忽视组与中高等水平焦虑轨迹发生的风险增加均相关( P<0.05)。 结论:ACEs暴露模式在医学生人群中存在异质性,且ACEs暴露模式是焦虑症状轨迹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童年期情感忽视、述情障碍和自尊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童年期情感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检验述情障碍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用儿童期创伤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自尊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广东省广州市两所大学78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 童年期情感忽视能预测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β=0.15,P<0.001)述情障碍在童年期情感忽视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β=0.24,P<0.001).自尊调节了述情障碍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β=-0.12,P<0.001),对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来说,述情障碍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 童年期情感忽视通过述情障碍对大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自尊对此中介作用(后半段)起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童年创伤与强迫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童年创伤包括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以及忽视.作为影响强迫症(OCD)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OCD的发生和发展,也可以通过与生物、遗传、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发生交互作用间接影响OCD.本文对童年创伤和OCD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更深入理解童年创伤与OCD之间的内在机制,为OC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CE)的流行特点及其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代际影响,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式,以北海市4所幼儿园和2所卫生院门诊作为研究现场,利用简体中文版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量表(SC-ACE-IQ)和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SQ-3)父母版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母亲ACEs暴露和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结果:母亲报告率最高的前3个ACEs为社区暴力(36.9%)、家庭暴力(32.3%)和身体忽视(22.5%),至少经历过1个ACE者占6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童年期情感忽视经历增加子代解决问题能力(OR=3.8,95%CI:1.2~12.0,P=0.023)、沟通能力(OR=6.9,95%CI:2.3~20.3,P<0.001)和粗大动作(OR=3.8,95%CI:1.5~9.7,P=0.005)发育落后的风险.结论:北海学龄前儿童母亲ACEs暴露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母亲情感忽视可能影响儿童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粗大动作等多个神经心理能力的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重庆市某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与童年期虐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调查重庆市某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与遭受童年期虐待间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抽取重庆市某高校2 504名大学生完成性行为及儿童期创伤问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6.6%,不同特征学生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性行为发生率(25.5%)高于女生(9.8%),二、三年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19.1%、20.9%)高于一年级学生(10.9%),城市学生性行为发生率(19.5%)高于农村学生(14.7%),体育专业学生性行为发生率(44.5%)高于文科、理科及美术生(8.9%、10.7%、18.8%),受到童年期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学生性行为发生率(23.9%、31.5%、20.4%、21.1%)高于未受虐者(16.2%、15.6%、15.7%、15.0%).遭受童年期性虐待(OR=1.137,95%CI:1.005~1.221)、情感忽视(OR=1.036,95%CI:0.944~1.039)与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高校应结合童年期虐待对性行为的影响开展性教育,引导大学生避免通过性行为应对童年期虐待的负性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童年创伤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171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根据MOAS结果将其分为攻击组(89例)和非攻击组(8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童年创伤问卷(CTQ)收集患者的创伤情况.结果 攻击组病程短于非攻击组(P<0.05).攻击行为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兴奋激越因子分、CTQ总分和五个分量表分均高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阴性因子、抑郁焦虑因子和认知因子分低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P<0.05).结论 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有的独立贡献.有攻击行为患者的病程短与非攻击行为患者,可能是攻击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