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光散射法测定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其原料药地塞米松的粒度分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采用激光散射法测定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其原料药地塞米松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方法 采用马尔文Master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Hydro EV型湿法进样器,以地塞米松饱和溶液为分散介质(折射率1.33),样品折射率1.59,吸收率0.001,背景测量时间10 s,样品测量时间10 s,遮光度5%~10%,泵转速2 ×103 r·min-1,滴眼液直接加样平衡2 min后测定;地塞米松以0.01%吐温20分散后加样,20%强度超声5 min后再以2%强度超声5 min测定.结果 滴眼液及地塞米松的粒度分布测定值d(0.1)、d(0.5)、d(0.9)的RSD均小于5%,并与显微测定结果相符.结论 所用激光散射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测定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地塞米松原料药的粒度及粒度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细胞膜包被纳米载Toll样受体4激动剂囊泡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治疗骨肉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制备靶向递送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激动剂的细胞膜包被纳米囊泡,探讨其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治疗骨肉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聚碳酸酯膜挤出器制备载TLR4激动剂的细胞膜包被纳米囊泡,利用透射电镜和粒度仪检测其形状及粒径,并测量和计算纳米囊泡对TLR4激动剂的载药性能。将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应用DiD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后与巨噬细胞体外共孵育培养,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纳米囊泡对巨噬细胞的靶向性及调控巨噬细胞功能的作用。体外细胞实验中构建细胞共培养体系,未处理组、TLR4激动剂组、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分别处理上层巨噬细胞后,收集下层骨肉瘤细胞进行CCK-8、克隆形成实验,评估对骨肉瘤细胞活力、增殖等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中构建小鼠骨肉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未处理组、TLR4激动剂组、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尾静脉注射后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观察纳米囊泡的体内肿瘤靶向性,连续检测计算肿瘤组织的体积。取皮下移植瘤切片染色标记巨噬细胞相关标志物,评估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切片行TUNEL荧光染色观察骨肉瘤细胞凋亡水平。结果:透射电镜显示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呈圆形,粒径约200 nm。0.05 mg TLR4激动剂与0.1 mg纳米囊泡共孵育是制备载药纳米囊泡的最佳条件,包封率约35%,载药量约0.11 mg/mg,可高效装载递送TLR4激动剂。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显示DiD标记的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在巨噬细胞中明显聚积,且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荧光明显增强,可诱导巨噬细胞发生M1型极化。体外细胞实验光镜下可见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骨肉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皱缩、变圆;CCK-8、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相比未处理组和TLR4激动剂组,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骨肉瘤细胞活力、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显示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在体内肿瘤组织局部富集,而在全身其他脏器无分布。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肿瘤组织生长明显被抑制,取皮下移植瘤切片染色显示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荧光明显增强(iNOS相对荧光强度为3.27±0.19),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荧光明显下降(CD163相对荧光强度为0.14±0.04)。TUNEL荧光染色显示骨肉瘤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TUNEL相对荧光强度为9.53±0.21)。结论:细胞膜包被纳米载TLR4激动剂囊泡可靶向递送TLR4激动剂至骨肉瘤肿瘤组织,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从而杀伤骨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复合人表皮干细胞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复合人表皮干细胞(ESC)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观察猪ADM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猪ADM中细胞残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ADM表面结构,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猪ADM二级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分析猪ADM粒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猪ADM电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猪ADM在培养基中放置30 min、1 d、5 d的形态(样本数为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猪ADM分为5 min组、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常温静置相应时间,称量法计算吸水量(样本数为3);将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Fb)分为仅有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和另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ADM浸提液的50.0 g/L ADM浸提液组、37.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6.5 g/L ADM浸提液组,分别于培养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样本数为5);将1只6周龄雄性SD大鼠红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超纯水组及添加相应终质量浓度猪ADM浸提液的5 mg/mL ADM浸提液组、10 mg/mL ADM浸提液组、15 mg/mL ADM浸提液组,于反应3 h,采用酶标仪检测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代表猪ADM血液相容性(样本数为3)。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7月收治的1名6岁健康男童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中分离培养E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混合培养法构建复合ESC的猪ADM(以下简称ESC/ADM)颗粒,培养3 d后采用HE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SC/ADM复合效果。将36只7~8周龄雄性无胸腺裸鼠分成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每组9只,并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创面均一次性采用相应试剂处理。分别于伤后1、7、11、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3);伤后7 d,行HE染色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并测量未上皮化长度(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4);伤后11 d,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沉积和真皮化情况并计算创面切面真皮面积,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创面表达ESC特异性标志物CD49f的细胞数,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移植ESC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 t检验。 结果:猪ADM为白色微粒状,内部无细胞存在,由网状结构组成,结构排列无序,表面粗糙;猪ADM分别在1 659、1 549、1 239 cm -1波数处出现吸收峰;猪ADM在溶液中主要粒径分布在500~700 nm;猪ADM表面带负电荷。放置30 min、1 d、5 d,猪ADM均形态相对稳定;放置30~120 min猪ADM吸水量保持相对高水平。6.5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小鼠胚胎Fb在培养24 h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反应3 h,超纯水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15 mg/mL ADM浸提液组( t值分别为8.14、7.96, P<0.01)。第4代细胞常规培养3 d形态呈鹅卵石样且低表达CD71和高表达CD49f的被鉴定为ESC。猪ADM颗粒上有ESC附着、生长。伤后1 d,单纯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大小基本一致。伤后7、11、15 d,各组裸鼠创面收缩,其中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收缩明显。伤后7 d,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83、4.72, P<0.05或 P<0.01);伤后11 d,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4.86, P<0.01);伤后15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71、2.90、3.23, P<0.05)。伤后7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未上皮化长度分别为(816±85)、(635±66)、(163±32)μm,明显短于单纯PBS组的(1 199±43)μm( t值分别为5.69、10.19、27.54, P<0.01)。伤后11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切面真皮面积明显大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7.14、5.29、15.90, P<0.01);单纯ADM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的胶原生成比单纯PBS组明显,单纯ESC组和单纯PBS组相近。伤后11 d,单纯ESC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中CD49f表达阳性数量分别为(135±7)、(185±15)个,GAPDH的mRNA表达阳性;单纯PBS组、单纯ADM组裸鼠创面均无CD49f、GAPDH的mRNA表达。 结论:ESC/ADM颗粒能够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其提高了ESC移植后的存活率和ADM促进了真皮结构重排、血管新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RGD肽修饰病毒样颗粒靶向递送阿霉素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以乙肝病毒样颗粒(HBc-RGD-VLPs)作为递送抗癌药物DOX载体,制备靶向纳米复合物针对乳腺癌4T1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用制备的乙肝假病毒颗粒包封DOX,形成靶向纳米复合物HBc-RGD-VLPs/DOX。通过透射电镜及粒度仪检测颗粒的均一度及形态,并将其应用到4T1细胞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探究。结果:通过透射电镜检测靶向纳米复合物HBc-RGD-VLPs/DOX的结构完整,形态均一,为规则的球形颗粒,粒径分布为30~35 nm。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靶向载体HBc-RGD-VLPs的安全性较好,细胞存活率达到80%以上,包封后的HBc-RGD-VLPs/DOX对4T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效果,其针对4T1肿瘤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IC 50)为1.445μg/ml。荧光显微镜观察到HBc-RGD-VLP/DOX相对于游离DOX可特异性靶向至肿瘤细胞。 结论:靶向载体HBc-RGD-VLPs的安全性较好,HBc-RGD-VLPs/DOX对肿瘤细胞显示出较好的增殖抑制效果及一定的肿瘤靶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纳米粒与靶向用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纳米粒是指粒度在1~100 nm之间的粒子。纳米材料在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有许多应用,其具有的一些特点的物理性质,能够有效的引导药物进入特定的组织、特定的部位。长久以来,临床医生一直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困扰,多数药物由于药代动力学的原因,无法聚集在目标部位(组织、器官、细胞等),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分布在目标部位的药物。该研究将就纳米粒子在靶向运输药物治疗中的特性、体内分布的特性及目前相关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Huh-7和HepG2细胞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HepG2细胞(CD133阳性亚群占8%)和Huh-7细胞(CD133阳性亚群占65%)的效果。方法:应用单乳溶媒挥发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装载的紫杉醇纳米粒,采用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交联法制备由抗CD133抗体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即靶向纳米粒。检测纳米粒的表征及理化特性(包封率和载药率、粒度分布、形态、体外释放)。将肝癌Huh-7和HepG2细胞与紫杉醇纳米粒或靶向纳米粒共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癌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和累积,并检测CD133阳性细胞比例,应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细胞存活情况。结果:扫描电镜检测显示,靶向纳米粒的粒径为(429.26±41.53)nm,Zeta电位为-11.2 mV,具有球形形态和较高的包封率[(87.53±5.90)%]。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37 ℃时,Huh-7细胞靶向纳米粒组的荧光强度较紫杉醇纳米粒组荧光强度高(13 397±720比6 898±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7 ℃时,HepG2细胞紫杉醇纳米粒和靶向纳米粒组间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899±343比8 432±516, P>0.05)。Huh-7细胞靶向纳米粒组CD133阳性细胞比例较紫杉醇纳米粒组低[(15.7±2.6)%比(54.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1, P=0.008);HepG2细胞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靶向纳米粒作用后,各时间点Huh-7细胞存活率低于紫杉醇纳米粒作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 P=0.009);紫杉醇纳米粒和靶向纳米粒作用后,HepG2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19, P=0.142)。 结论:制备的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纳米粒对肝癌Huh-7细胞有良好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芪七连胶囊两种不同制备工艺对剂型成型的影响及药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改进芪七连胶囊的提取工艺和制备工艺,并进行药效学评价.方法:以粒度分布、休止角、吸湿率、胶囊的装量差异为评价指标,对比两种制备工艺(乙醇回流提取法和水煎法)对芪七连胶囊成型的影响,并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模型,对所得的芪七连胶囊成品的降压和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以10倍量、8倍量的50%乙醇回流提取方中黄芪、黄连、黄柏、蒲黄、杜仲、钩藤药材2次,第1次2h,第2次1 h,减压干燥后加入三七细粉,制粒后填充胶囊.其粒度分布、休止角、吸湿率、胶囊的装量差异均优于原工艺(水煎法).药效学实验表明,新工艺所制芪七连胶囊成品,给与临床使用量,可明显降低SHR大鼠的血压,且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其药效优于原工艺成品(P<0.05或P<0.01).结论:新工艺的制备工艺可行、稳定,所制得成品具有明显的降压及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运载双层抗原蛋白的CS-PLGA制剂制备及其表征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运载双层抗原的CS-PLGA微球制剂,并对其进行相关表征鉴定.方法 通过复乳法结合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多孔微球后,在4 ℃水浴条件下装载抗原,利用抗原浓度梯度介导的物理扩散促进抗原进入微球内部,并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微球外表面,形成内外双层抗原运载.根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材料玻璃转化温度这一特性,促进多孔微球表面孔道在48 ℃条件下发生愈合,使其形成闭合的微球制剂,再将得到的微球制剂与壳聚糖溶液混悬镀层,进行阳离子修饰,逆转微球表面负性电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粒度仪等检测微球形态、粒径分布和电位变化,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抗原是否装载至微球制剂中,采用荧光标记的BSA和荧光标记的PLGA材料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原装载后的分布情况,通过BCA法检测微球制剂的包封率和载药率.结果 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结果显示多孔微球成孔良好,粒径大小为(73.94±0.81)nm,多分散性指数为0.038±0.004.Zeta电位由负转正说明壳聚糖已被成功镀层至微球表面.经过SDS-PAGE、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证实BSA已被成功运载.经micro BCA试剂盒检测后多孔微球包封率为(3.01±0.04)%,载药率为(1.50±0.02)%.结论 成功制备得到运载双层抗原的CS-PLGA制剂,为后续缓控释制剂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甘草次酸修饰的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肝靶向性和抗肝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修饰的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GAMCLCL)肝靶向性以及抗肝癌作用.方法 制备甘草次酸(GA)配体——GA和十八胺盐(SGO),用红外光谱和质谱检测;并进一步利用SGO制备GAMCLCL,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NanoZS90纳米粒度仪测定脂质体粒径与电位;采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GAMCLCL小鼠体内荧光分布.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阳性药,2mg·kg-1)组、姜黄素(20 mg·kg-1)组和GAMCLCL低、高剂量(2、4mg·kg-1)组,除对照组外,采用Walker-256细胞种植法制备肝原位移植瘤模型,每天1次,尾iv给药,连续7 d;另设GAMCLCL(4 mg·kg-1)给药14 d组;称肿瘤质量,计算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E)水平,试剂盒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leaved Caspase-3、Bcl-2、p53、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红外光谱和质谱的结果可以验证GA与十八胺的反应生成了 SGO;GAMCLCL外观呈球形,其粒径为(194±0.25)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21±0.02,电位为(31.9±0.31)mV;GAMCLCL在2个月内呈黄色透明溶液,无沉淀析出;GAMCLCL与血清混合未出现任何聚集和沉淀现象;活体成像实验显示,给药后各时间点荧光主要集中在肝脏,10、30、60 min时肝脏荧光较强,120 min时肝脏荧光明显减弱,240 min时肝脏荧光基本消失.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肿瘤质量均明显减轻(P<0.05、0.01);各给药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0.01),游离姜黄素组、GAMCLCL4 mg·kg-1(7、14 d)组脾脏系数显著下降(P<0.01);阿霉素及GAMCLCL4mg.kg-1(7、14d)组的RBC和PLT计数均显著升高(P<0.01),WBC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0.01);各给药组大鼠ALT、CRE均显著降低(P<0.05、0.01),除游离姜黄素组外,各给药组LDH显著降低(P<0.05、0.01);各给药组IL-6、TNF-α均显著降低(P<0.01、0.05);各给药组VEGF、Bcl-2、Akt、p-PI3K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0.01),cleaved 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0.01);GAMCLCL(4 mg·kg-1)给药7 d与14 d的抗肿瘤效果相似,明显强于游离姜黄素.结论 GAMCLCL能显著增强姜黄素的肝靶向性和抗肝癌作用,有利于提高荷瘤大鼠的无进展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优化胡桃醌普郎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琥珀酸酯(D-alpha tocopheryl polythylene glycol succinate,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工艺,并对该混合胶束进行表征和体内药效学研究.方法 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以包封率为指标,用单因素和3因素3水平响应面实验优化胡桃醌混合胶束的制备工艺.用透射电镜和马尔文粒度仪对混合胶束进行表征.用透析袋研究其体外释放度.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HE切片研究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体内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结果 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最佳制备工艺:药物∶载体=1∶50、F127∶FPGS=4∶5、水化体积为10 mL、水化时间为1 h、乙醇体积为1 mL.对最优处方进行验证,得到胡桃醌的平均包封率为90.53%,与预测值(85.32%)偏差较小.透射电镜下混合胶束呈球形,形态完整且分布均匀.平均电位为(-3.86±3.05)mV,平均粒径为(13.91±0.15)nm,PDI为(0.092±0.009).体外释放度实验结果显示,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的累积释放度大于胡桃醌混悬液.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干预后,小鼠DAI值下降,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得到缓解.结论 经响应面优化的胡桃醌F127/TPGS混合胶束制备工艺条件稳定,且可增加胡桃醌溶解度,增强胡桃醌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