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芩苷对雄性大鼠肝肾毒性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黄芩苷给药不同时间对大鼠肝肾的毒性作用,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实验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4月,将4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14只)和黄芩苷给药组(100、200 mg/kg,各14只),经口灌胃,1次/d,6次/周,于给药28、56 d后各组分别处死7只大鼠,称量肝脏、肾脏湿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和肌酐(CRE)的含量。结果: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体质量、肾脏系数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肾小球萎缩变小、肾小管明显萎缩且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肝脏未见明显异常。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血清中BUN、CRE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黄芩苷100 mg/kg组各时间点和黄芩苷200 mg/kg组给药28 d后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黄芩苷给药对雄性大鼠有一定的肾脏毒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粒径纳米硫化镉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的纳米硫化镉(Nano-CdS)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方法:于2019年1月,将30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CdS I组(粒径约5 nm)和CdS Ⅱ组(粒径约50 nm)],每组10只。实验组经口灌胃100 mg/kg Nano-CdS,1次/d,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45 d。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使用透射显微镜观察睾丸组织中细胞核、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检测睾丸组织中镉元素富集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睾酮激素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睾丸组织中基因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17α-羟化酶(P450c17)、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测定P450c1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睾丸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各实验组的小鼠睾丸细胞的超微结构均不同程度线粒体膨胀和嵴消失,核膜的不规则,CdS Ⅰ组损伤程度轻于CdSⅡ组。与对照组比较,CdS Ⅰ组和CdS Ⅱ组小鼠血清睾丸镉元素含量明显增加( P=0.001、0.001),CdSⅡ组高于CdSⅠ组( P=0.001)。与对照组比较,CdS Ⅰ组和CdSⅡ组小鼠血清睾酮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P450scc、P450c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dSⅡ组17β-HSD mRNA表达水平降低( P=0.001);且CdSⅡ组17β-HSD、P450c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dSⅠ组( P=0.001、0.036)。Western Blot测定结果显示:CdSⅠ组和CdSⅡ组小鼠睾丸中P450c1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01);且CdS Ⅱ组明显低于CdS Ⅰ组( 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睾酮水平与P450scc、P450c17、17β-HSD mR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s=0.88、0.80、0.70, P=0.001、0.001、0.004)。 结论:纳米硫化镉可能通过降低小鼠的睾酮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及酶蛋白活性从而产生生殖毒性,且CdS Ⅱ组毒性作用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巴豆醛致雄性大鼠神经毒性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巴豆醛暴露致雄性大鼠神经毒性作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将24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5、4.5、8.5 mg/kg染毒组,每组6只,分别经口给予0.0、2.5、4.5、8.5 mg/kg体重巴豆醛溶液,每周5次,连续染毒90 d。染毒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麻醉解剖取大鼠大脑组织和肝组织。测定大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及肝组织乙酰胆碱(ACh)水平;检测大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AChE活力明显降低,8.5 mg/kg染毒组大鼠肝组织中AC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升高,GSH水平和SOD、GSH-Px活力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4.5、8.5 mg/kg染毒组IL-1β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巴豆醛暴露可致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可能与氧化平衡状态改变及上调大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等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姜黄素对锰暴露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亚慢性锰中毒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锰对大鼠神经行为学和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姜黄素对锰中毒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19年7至12月,将8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低、中、高剂量染锰组,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及姜黄素组,每组10只大鼠。低、中、高剂量染锰组分别给予5、10和15 mg/kg四水氯化锰(MnCl 2·4H 2O)腹腔注射染毒,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给予15 mg/kg MnCl 2·4H 2O腹腔注射染毒并经口分别给予100、200和400 mg/kg的姜黄素,姜黄素组经口给予400 mg/kg姜黄素。每周染毒5 d,1次/d,连续染毒16周。染毒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平衡木试验、水迷宫试验和避暗试验),取大鼠海马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其氧化应激指标。 结果:平衡木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大鼠平衡木评分均增高( 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平衡木评分均降低( P<0.05)。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从第3天开始,中、高剂量染锰毒组逃避潜伏期延长( P<0.05),各剂量染锰组穿环次数均降低( 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从第3天开始,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环次数增加( P<0.05)。避暗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避暗试验错误次数增多( 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避暗试验错误次数降低( P<0.05)。病理学检查可见,染锰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且数量减少,姜黄素拮抗后上述现象改善。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大鼠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 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高、丙二醛含量减少( P<0.05)。 结论:亚慢性锰暴露可致大鼠平衡功能、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损伤且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姜黄素能提高锰中毒大鼠的平衡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改善锰暴露所致大鼠海马组织神经损害,对锰导致的神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口1,2-二氯丙烷致BALB/cA-nu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血清学指标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经口1,2-二氯丙烷(1,2-DCP)所致BALB/cA-nu小鼠急性肝损伤特点,为进一步亚慢性、慢性毒性及致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18年10月,将清洁级健康BALB/cA-nu小鼠随机分成5个染毒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一次性灌胃1,2-DCP 860、1 150、1 500、1 950、2 535 mg/kg,同时设立空白组和溶剂对照组(玉米油)。染毒后24 h内及时对小鼠眼球采血并取肝胆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LI)、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1,2-DCP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肝细胞内微泡逐渐增多,炎细胞浸润增多,胆囊未见病理改变。与空白组和溶剂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小鼠血清ALT含量增高,860、1 150、1 950、2 350 mg/kg染毒组血清IL-6、TNF-β含量增高,1 950、2 535 mg/kg染毒组血清TNF-α和TBLI含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雌性小鼠血清中ALT、TBLI、TNF-β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雄性小鼠血清中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口1,2-DCP可能引起BALB/cA-nu小鼠急性肝损伤,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升高,且雄性小鼠活化的炎性因子种类多于雌性小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毛细支气管炎是冬季PICU主要住院病种,也是冬季医疗资源主要消耗因素。因毛细支气管炎而机械通气患者的诊治尚未标准化,本文旨在评估各中心治疗方式及预后是否具有差异。设计和场所:英国伦敦3家三级PICUs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心A、B、C)。方法:对2012至2016年间因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治疗的462例1岁以下患儿进行分析。收集数据包括所有镇静用药,48 h累积液体平衡性和气管插管位置(经口或经鼻)。主要预后指标为IMV持续时间。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测试校正混杂因素后的各中心间IMV时间差异,混杂因素包括校正孕周(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CGA),氧饱和度指数(oxygen saturation index,OSI),合并细菌感染,早产,呼吸道合胞病毒状态,死亡风险评分和合并症。结果:基线特征相似,A中心死亡风险评分较高,C中心入院OSI较高。A中心使用苯二氮 类和阿片类镇静剂最多,经鼻气管插管最少而48 h时平均累积性液体平衡最高。A中心校正平均IMV持续时间较C中心长44%(95% CI 25%~66%, P<0.001)。大多数混杂因素与IMV持续时间有关;所有均在生物学上似乎可信。CGA与IMV持续时间在小于32周的早产儿呈负相关,而在足月或32~37周的早产儿则并非如此(交互作用)。这表示在校正年龄为0月时,32周以下婴儿平均IMV时间比足月婴儿长55%;此效应在8月龄时消失。 结论:各中心医疗行为和患儿预后均存在差异。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望通过科学实施"最佳医疗集束化管理"进一步检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溴氰菊酯不同暴露时间对小鼠神经行为的毒性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溴氰菊酯(DM)不同暴露时间对小鼠神经行为的毒性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0d(对照组、DM组)和90d(对照组、DM组)4组,每组8只.DM组经口灌胃4.5 mg/kg(1/20 LD50)30 d或90 d,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玉米油.采用Morris水迷宫(MWM)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尼氏染色观察小鼠皮层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皮层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MWM实验结果,30 d的DM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90 d的DM组小鼠在目标象限时间、目标象限路程和穿越平台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大脑皮层组织GSH的含量,DM 90 d组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力变化,DM30d组低于对照组(P<0.01);CAT活力变化,DM 90 d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剂量DM不同暴露时间对成年雄性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抗氧化能力具有不良影响,且这种影响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应重视DM长期低剂量暴露对神经行为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两种代谢法荧光标记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在活体成像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两种代谢法荧光探针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影响,并比较两种荧光探针标记的Pg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及单位实验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分会批准.Pg通过生物正交反应整合四酰化N-叠氮基乙酰半乳糖胺(N-azidoacetylgalactosamine,Ac4GalNAz),再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实现了Cy5-二苯并环辛炔(Cy5-Dibenzocy-clooctyne,Cy5-DBCO)、Cy7-DBCO标记.根据细菌不同标记状态进行分组:Pg组(对照,未经荧光标记的Pg)、Cy5-Pg组(Cy5-DBCO标记的Pg)、Cy7-Pg组(Cy7-DBCO标记的Pg).细菌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Pg、Cy5-Pg、Cy7-Pg的活性;Pg、Cy5-Pg、Cy7-Pg分别刺激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后检测H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的mRNA水平和HGF增殖能力;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共培养检测荧光标记的Pg的稳定性;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检测系列浓度梯度的Cy5-Pg、Cy7-Pg的荧光强度.最后,将Cy5-Pg、Cy7-Pg分别经口灌饲给C57BL/6J小鼠,IVIS分别检测Cy5或Cy7信号强度,计算信噪比.结果 代谢法可以被应用于活的Pg的荧光标记,Cy5、Cy7标记Pg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0 μmol/L、30 μmol/L.Pg、Cy5-Pg、Cy7-Pg中活死细菌所占面积比值分别为1.86、1.85、1.88(F=0.318,P>0.05).Cy5-Pg、Cy7-Pg、Pg刺激HGF 6 h后,HGF的IL-6、IL-8 mRNA水平分别比Ctrl组(无细菌刺激组)升高了7.86、7.46、6.56倍(IL-6,F=40.886,P<0.001)和12.43、13.03、13.71倍(IL-8,F=18.781,P<0.01),3个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y5-Pg、Cy7-Pg、Pg以不同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刺激HGF,与Ctrl组(无细菌刺激组)相比,HGF的增殖能力均显著下降(MOI=104∶1,F=153.52,P<0.001;MOI=105∶1,F=331.21,P<0.001;MOI=106∶1,F=533.65,P<0.001),3个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5-Pg或Cy7-Pg与E.coli共培养的24 h内,仅有非常少的E.coli被标记上荧光,且3 h内荧光强度几乎无衰减.Cy5-Pg、Cy7-Pg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正线性相关(R2=0.97).Cy5-Pg或Cy7-Pg灌饲至小鼠体内后,在1 h、3 h时,Cy7-Pg在小鼠腹部成像的信噪比分别为Cy5-Pg的4.24倍(t=6.893,P<0.01)、3.77倍(t=4.407,P<0.05);Cy7-Pg在分离出的胃肠道内成像的信噪比为Cy5-Pg的5.19倍(t=4.418,P<0.05).结论 代谢法荧光标记不影响Pg的活性、免疫调节能力和毒性.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Cy7具有比Cy5更好的成像效果,为研究牙周炎和全身疾病的联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纳米三氧化二铁经口暴露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纳米三氧化二铁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Fe2O3NPs)经口暴露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干预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50、100、200 mg/kg的Fe2O3NPs混悬液,每次灌胃体积10mL/kg,连续灌胃28d,每3天称一次体重,记录大鼠体重变化.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脱颈处死大鼠,收集睾丸和附睾.称重并计算睾丸系数和附睾系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学切片,光学显微镜下统计附睾精子数目、计算精子畸形率,试剂盒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匀浆中组织标志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Fe2O3NPs干预组大鼠体重、睾丸系数及附睾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和200 mg/kg组生精上皮排列紊乱、生精细胞减少;200 mg/kg组精子数目减少,100和200 mg/kg组精子畸形率增加(P<0.01);100和200 m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升高(P<0.05)、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降低(P<0.01);100 mg/kg组谷胱甘肽水平升高(P<0.05),100和200 mg/kg组丙二醛含量升高(P<0.01).结论 Fe2O3NPs可引起大鼠睾丸组织结构损伤,精子数目减少,精子畸形率增高,干扰睾丸组织标志酶活性并诱导氧化应激,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造成了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N-亚硝基布美他尼SD大鼠体内致突变性风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评价布美他尼杂质N-亚硝基布美他尼的体内致突变风险和肝细胞DNA损伤风险.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溶媒对照组(溶媒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N-亚硝胺布美他尼100、300、1 000 mg·kg-1 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 mg·kg-1]、阳性对照组 2[甲磺酸乙酯(EMS),200 mg·kg-1].2 个阳性对照组均为每组 6 只动物,其余每组 12 只动物.大鼠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N-亚硝胺布美他尼.首次给药后约14 d和约 28 d后采集外周血用于Pig-a基因突变率检测,末次给药后约 3 h取肝细胞开展彗星试验.结果 试验期间给予N-亚硝基布美他尼未导致异常临床症状和动物体重及摄食量改变.100、300、1 000 mg·kg-1 剂量组动物肝细胞平均tail%DNA值(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2.90±0.38/2.34±0.46、3.58±0.27/2.87±0.51、3.45±0.59/2.21±1.44,与溶媒对照组相应数值相比未见差异,且无明显剂量效应相关性.首次给药后14 d,100、300、1 000 mg·kg-1 剂量组动物平均RBCCD59-和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BC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分别为2.9±1.6/1.2±0.8、2.8±2.4/1.3±1.5、2.4±1.0/1.3±1.5;首次给药后28 d,100、300、1 000 mg·kg-1 剂量组动物RBC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分别为5.1±1.5/2.2±0.6、4.3±1.5/3.5±3.6、4.8±2.4/2.5±2.7.上述数值与相同时间点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未见差异,且经统计学分析未见剂量效应相关性.结论 连续经口给予N-亚硝基布美他尼 14 d,SD大鼠的最大耐受量高于1 000 mg·kg-1,未检出外周血基因突变风险和肝细胞DNA损伤风险.研究数据可为药品中遗传毒性杂质的合理监管和含N-亚硝基杂质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