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高致死性杀虫剂虫螨腈中毒(附四例病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提高临床对虫螨腈中毒的重视,探讨虫螨腈中毒的诊断救治策略。本文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接诊虫螨腈中毒患者4例和文献复习病例4例,总结国内含虫螨腈成分农药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接诊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8例虫螨腈中毒患者中死亡7例,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暴露虫螨腈均呈高致死性;发热、多汗、肌酶升高和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损害是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暴露初始症状多不严重,部分患者尤其暴露剂量低者,经或不经临床诊治存在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一旦出现大汗、明显发热、意识障碍则病情迅速恶化,呼吸循环衰竭并可导致死亡。随着产能和市场投放增加,人群暴露虫螨腈机会增多,迫切需要加强虫螨腈中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当重视中毒初始稳定阶段的观察治疗,同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毒剂(五氯酚钠)中毒的救治方法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家长自报食物过敏儿童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家长自报食物过敏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利用病史信息和开展针对性家长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9年7—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3岁以下所有596名儿童开展食物过敏问卷调查及皮肤点刺试验,再通过医生经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确诊食物过敏患儿。获知家长自报儿童食物过敏发生情况和患儿症状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特征、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母孕期烟雾暴露和抗菌药物使用、出生后喂养方式、居所环境等。采用χ2检验比较家长自报与医生确诊食物过敏儿童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的影响因素。结果:596名儿童中男316名、女280名,家长自报儿童食物过敏率为22.0%(131/596),而医生确诊食物过敏检出率为9.9%(59/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6, P<0.001)。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的131名儿童中有48例(36.6%)被医生确诊,而家长自报无食物过敏465名儿童中有11例(2.4%)被医生确诊为食物过敏。家长自报的过敏症状中,37.5%(24/64)的消化道症状和31.5%(23/73)的皮肤症状分别被医生确诊;同时存在皮肤与消化道症状的7名儿童中有6例被确诊为食物过敏。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及居住潮湿环境增加了家长自报食物过敏风险[ OR=1.83(95% CI 1.22~2.73)、2.33(95% CI 1.13~4.79), P=0.003、0.022]。 结论:家长自报食物过敏率高于医生确诊食物过敏检出率,当儿童同时存在皮肤和消化道症状时,临床医生应高度怀疑食物过敏的可能性。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和居住潮湿环境可能增加家长自报食物过敏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见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生殖功能损伤及其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是一种新型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人们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不可避免地暴露于EDCs,大量研究表明EDCs可损害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因此亟待开展干预EDCs毒性的药物研究。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重金属、丙烯酰胺是常见的EDCs,本文将对这些常见EDCs诱发的生殖损伤及现今相关药物干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以期为开发更多干预EDCs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国产磁性括约肌增强器(MSA)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就诊的典型烧心和反流症状(至少对质子泵抑制剂有部分反应)、食管酸暴露异常和食管蠕动正常的患者,排除裂孔疝最大径>2 cm和重度食管炎的患者。通过腹腔镜完成食管裂孔修补后将MSA植入食管远端。术后通过问卷了解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质子泵抑制剂停药率和手术满意度,并复查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和食管pH值-阻抗监测。手术前后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 χ2检验。 结果:23例患者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并纳入研究。男性20例,女性3例;年龄[ M(IQR)]48(14)岁(范围:25~64岁)。所有病例成功植入MSA。主观指标随访17(18)个月(范围:14~53个月),客观指标随访时间17(1)个月(范围:12~23个月)。术后消化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为90(20)%(范围:0~100%),呼吸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为100(10)%(范围:10%~100%),总满意率为83%(19/23)。质子泵抑制剂停药率为70%(16/23)。反流性食管炎比例由44%(10/23)降至9%(2/23)( κ=0.169, P=0.039),胃食管阀瓣形态Hill分级从术前的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改善为术后的22、1、0、0例。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正常的比例由70%(16/23)降至35%(8/23)( κ=0.170, P=0.012)。21例患者食管酸暴露恢复正常。11例患者存在长期轻度吞咽困难,但不影响生活。未发生MSA移位、腐蚀和二次手术移除。 结论:腹腔镜植入MSA操作安全,患者可耐受,可控制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减少用药,恢复正常的贲门形态和功能、食管酸暴露。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吞咽困难,但较为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机器人技术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良好,可以获得与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随着吻合器械的迭代和吻合技术的提高,加之机器人多自由度的可转腕装置,使得腹腔内手工缝合更加游刃有余,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也开始向完全腔内吻合时代迈进。机器人下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难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联合组织国内专业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专家共识(2021版)》以指导临床工作。机器人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定义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所有手术操作步骤全部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或除空肠-空肠吻合口外,其余步骤均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包括远端胃切除术后的Billroth Ⅰ吻合、Billroth Ⅱ吻合、Billroth Ⅱ+Braun吻合、Roux-en-Y吻合以及Uncut Roux-en-Y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的双通道吻合、食管胃器械吻合或手工缝合(双肌瓣法),全胃切除术后的功能性端对端吻合(FEEA)法、π式吻合、Overlap吻合及改良术式、Uncut Roux-en-Y吻合以及Parisi双环重建等。相较于体外消化道重建,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可以最大程度缩短手术切口,减少腹腔暴露风险,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初期研究均已取得良好结果。相信未来随着国产机器人系统的不断成熟,必然会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机器人下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壁垒也会进一步突破,其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族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1起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结果:经调查来京湖北籍长居人员病例1为此次聚集病例的传染源,在整个潜伏期内共传染二代病例6人(病例2至病例7)。出现三代疑似病例1例。二代病例中有3例在暴露14 d后发病。指示病例1传染到二代病例6的途径为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指示病例1传染到家庭二代病例的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2种方式。全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症状方面,老年人群病情较重,青年人群症状较轻。除了呼吸道症状,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其他症状也不容忽视。结论:家庭聚集性发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诊消化内镜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虽然消化内镜学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而且一些医院也出现了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内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暴露风险使得消化内镜诊疗在疫情期间成为"高危"操作。如何在保护医患的情况下开展必要的消化内镜诊疗,是目前消化内镜医师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本内镜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急诊胃肠镜临床工作,重点介绍需要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适应证的选择、患者的就诊接诊流程、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我中心在内镜清洗消毒、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方面的特殊措施,希望能对同道提供帮助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0~5岁儿童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确诊为IgE介导0~5岁CMPA的106例患儿资料。完善患儿外周血常规、血清总IgE、牛奶特异性IgE、新鲜牛奶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及牛奶蛋白组分检测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严重过敏反应,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06例CMPA患儿中男67例、女39例。首次就诊年龄为15(8,34)月龄,≤1岁42例、>1~<3岁39例,≥3岁25例,发病年龄为6(5,8)月龄。患儿中进食牛奶或其制品后出现过敏95例(89.6%),皮肤接触时出现过敏42例(39.6%),在哺后出现过敏11例(10.4%);进食牛奶或奶制品时间为45(1,120)min、皮肤接触途径时间为10(5,30)min、母乳喂养途径出现症状时间为121(61,180)min,3种不同途径暴露后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7.01, P<0.001)。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100例,94.3%)最常见,其余依次为消化道症状(20例,18.9%),呼吸道症状(16例,15.1%),很少表现神经症状(1例,0.9%)。24例(22.6%)患儿既往至少发生过1次牛奶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伴其他食物过敏87例(82.1%),曾患湿疹94例(88.7%)、鼻炎57例(53.8%)、喘息23例(21.7%)。患儿总IgE水平为191.01(64.71,506.80)kU/L,牛奶特异性IgE水平为3.03(1.11,15.24)kU/L,SPT风团最长直径为8.2(4.0,12.0)mm,过敏原组分检测结果示77例(81.9%)至少存在酪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组分中1项致敏。牛奶特异性IgE Ⅳ~Ⅵ级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0~Ⅲ级的患儿[57.7%(15/26)比12.5%(10/80), OR=9.545,95% CI 3.435~26.523];牛奶SPT≥+++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的患儿[34.4%(11/32)比11.5%(3/26), OR=4.016,95% CI 0.983~16.400];α乳清蛋白阳性的CMPA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阴性[34.2%(13/38)比14.3%(8/56),χ2=1.23, P=0.042]。 结论:儿童CMPA发病年龄小,以皮肤症状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有1种以上蛋白组分致敏;SPT、牛奶及其组分特异性IgE检测对CMPA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暴露剂量急性敌草快中毒大鼠毒代动力学及胃肠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染毒剂量敌草快(DQ)中毒大鼠毒代动力学特点、胃肠道不同部位吸收特征及病理形态损害。方法:将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只)和低剂量(115.5 mg/kg)、中剂量(231.0 mg/kg)、高剂量(346.5 mg/kg)DQ染毒组(各剂量组30只),各剂量染毒组再随机分为染毒后15 min和1、3、12、36 h 5个亚组(各亚组6只)。各剂量染毒组均给予一次性DQ灌胃染毒;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各亚组大鼠分别选3个时间点行眼内眦采血,并于第3次取血后处死留取胃肠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血浆及组织中DQ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光镜下观察肠道形态结构,测定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并计算两者比值(V/C)。结果:低、中、高剂量染毒组大鼠染毒后5 min即可在血浆中检测到DQ,DQ达血浆峰浓度时间(Tmax)分别为(0.85±0.22)、(0.75±0.25)、(0.25±0.00)h,3个剂量组血浆DQ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似,但高剂量组在36 h时血浆DQ浓度又有所上升。胃肠组织DQ浓度方面,各剂量染毒组大鼠在染毒后15 min~1 h胃和各段小肠DQ浓度最高,3 h时结肠浓度最高;至染毒后36 h,低、中剂量组胃肠各部位DQ浓度已下降至较低水平;高剂量组胃肠组织(除空肠外)DQ浓度较12 h均有升高趋势,仍可检测出较高剂量的DQ 〔胃、十二指肠、回肠、结肠DQ浓度分别为6?400.0(1?232.5)、4?889.0(6?070.5)、10?300.0(3?565.0)、1?835.0(202.5)mg/kg〕。光镜下观察肠道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各剂量DQ染毒后15 min,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即出现急性损伤表现,回肠和结肠在染毒后1 h出现病理损伤,12 h时胃肠损伤最重,各段小肠的绒毛高度显著降低、隐窝深度显著增大、V/C比值降至最低,至染毒后36 h损伤开始减轻;同时,随染毒剂量增加,大鼠各时间点的肠道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加重。结论:DQ在消化道吸收迅速,胃肠道各段均有吸收DQ可能。不同时间和剂量的DQ染毒大鼠毒代动力学具有不同特点,在时间方面,DQ染毒15 min即出现胃肠道损伤,36 h开始减轻;在剂量方面,Tmax随染毒剂量增加而提前,达峰时间更短。DQ对消化系统损伤与毒物暴露剂量、滞留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胃扭转的临床特征与诊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胃扭转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情况,探讨早期识别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胃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结果:共纳入30例新生儿胃扭转患儿,男14例,女16例,胎龄23 +6~42 +5周,中位确诊时间为发病后5.0 d(范围2~241 d)。胎龄越小,发病到确诊时间越长( P=0.003)。30例均表现为频繁喂奶后呕吐,26例(86.7%)为生后3 d内发病。14例患儿可查阅到腹部X线片,可见与上消化道造影对应的胃双泡影或胃泡水平扩张。30例患儿均予头部抬高、右侧卧位或右侧前倾卧位,多于1~2 d内明显好转。1例合并胃食管反流及反复吸入性肺炎,予改变体位及空肠喂养后好转。 结论:当新生儿同时出现开奶后频繁餐后吐奶及腹部X线片示胃双泡影或胃水平面扩张时,需警惕胃扭转,予右侧前倾卧位后若呕吐好转,可减少上消化道造影的辐射暴露;合并严重胃食管反流者,可结合空肠喂养,以减少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