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论治肩项部疼痛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出自脏腑相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无论是从金木交合的五行气化理论去理解,还是从血能润肠、肠能导滞而助疏泄的形质层面去理解,又或是从六经开阖枢的同气相求关系去推导,都能证实肝与大肠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肝与大肠分别透过脏腑对应肢体以及经络循行而与肩项部有所联系.现代社会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久视伤血),加上熬夜作息颠倒(肝血不藏),使得临床上许多肩项疼痛由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导致.肝血不足可使肝气郁结,还可使大肠失去濡润而便秘,通过养肝血以润肠、通大肠腑以疏肝,能使此类型的肩项疼痛得到很好的缓解,这与一般临床从寒凝、气滞、血瘀等方向论治有较大的区别.肝与大肠相通理论为肩项部疼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的激痛点疗法治疗顽固性偏头痛15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笔者基于"同气相求"理论,遵循经络辨证,以"求同气、通经络"为治则,针刺患侧或双侧手足少阳经远端激痛点及井穴,同时按揉近端激痛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1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顽固性偏头痛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单侧头痛9例,双侧6例;年龄15~65岁,平均46岁;病程0.5~15年,平均2年.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疼痛,伴失眠、健忘,痛甚者恶心,行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壮医“三道两路”论治老年性痴呆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三道两路”调畅,“三气”同步,达到中正平和,则身体健康无病.“三道两路”阻塞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无法同步,人体的气血平衡关系失调,导致心脑、肺、肾、脾胃等调节枢纽失衡,发为痴呆.故基于“三道两路”理论,应用经络同气理念指导壮医筋经疗法从局部调理整体气机,使人体与“三气”同步,调和心脑肺脾胃肾的气机,使机体内外达到平衡状态,以此达到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临证三步法治疗躯体痛症的思路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痛症为针灸临床优势病种,躯体痛症为临床常见疾病,针刺治疗方法多样,而选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经络系统网络全身,内应脏腑,是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石.笔者基于经脉辨证的思想,从同名经脉同气相求、同气相应以及脏腑别通理论出发,总结为临证躯体痛症治痛三步法:精准病变部位经脉,确定同名经脉及脏腑别通经脉,选择针刺优先治疗点.针刺临证三步法选穴与局部取穴和一些特效穴相互补充,为临床远道取穴针刺治痛提供思路,并与同道商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吴鞠通寒湿理论在呼吸系统疾病运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系统总结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寒湿理论,认为寒湿疾病的病因与发病强调内生寒湿与外感寒湿同气相求,合邪致病,病机演变为易损人体三焦阳气,导致阳气虚损,寒饮内停.治疗寒湿疾病当时时顾护心脾肾阳气,给予宣肺化湿、健脾渗湿、通小便利湿等多种方法,使阳气恢复而寒湿倶去.后期变证有寒化热化、伤气伤血等多种变化,皆具有湿邪黏滞而不易速愈的特性,临床治疗当细心分辨,精心诊治.临证若寒湿外感侵犯人体卫表和经络肌肉用桂枝姜附汤治疗;寒湿不解、湿郁化热成为热饮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寒湿咳嗽用杏仁薏苡汤治疗;寒湿咳喘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寒湿支饮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吴鞠通寒湿理论可广泛用于寒湿引起的感冒、咳嗽、咳喘、支饮和痰热咳喘等疾病,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肺心病急性发作以及寒湿疫病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角调音乐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风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减退、思维迟缓、活动机能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甚至有自杀倾向为主要表现[1].研究指出PSD的患病率为18%~33%[2].PS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3].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选择三环类抗抑郁症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NA摄取抑制药、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等[4]治疗,针灸、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是PSD有效的联合治疗手段[2].中医五音学说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将中医五行学说的五音理论与人体五脏六腑及情志紧密结合,形成的一门养生调心、防治疾病的声学医学理论[5].本课题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通过声波共振,调理经络气血,利用角调音乐舒缓郁沉之肝气从而达到治疗改善中风后抑郁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构建冠心病肝心同治的思路与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气相求"理论的论述最早见于哲学代表作《易经》,其思想内涵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多元化改变及其迅猛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冠心病患者除心脏症状外,还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双心疾病也日益突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而中医药从肝心同治思路出发,对此冠心病甚至双心疾病的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优势.心、肝两脏在阴阳、五行属性、脏腑功能及经络循行等方面关系密切,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本文基于肝心两脏"同气相求"的特点,结合古今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分析冠心病肝心同治"同气相求"的内涵,并根据临床常见病证,总结了常用的肝心同治方法,以期为冠心病及双心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针灸大成》关于气海穴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检索《针灸大成》中与气海穴治疗作用相关的文献条文,总结气海穴在治疗各系统疾病中运用频次较高的疾病及其配穴规律,为临床针灸对气海穴的使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中《针灸大成》作为文献检索来源,将气海穴及气海穴的别称"脖胦""下肓""丹田""肓之原""肓原""下言"和"气泽"为检索词,用计算机检索工具及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检索符合要求的文献条文,通过建立本研究的数据库,频次分析、条形统计图比较分析等方法,总结出气海穴在治疗各系统疾病中的运用频次及其配穴规律.结果:在《针灸大成》所涉及的条文中,气海穴尤善治疗内科疾病,在治疗内科疾病中排名前3位的是脾胃系病症、气血津液疾病、肾系病症和妇科疾病,气海穴配穴习惯为上下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以及前后配穴法,其中主要为前后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结论:气海穴《针灸大成》中单穴应用占比最高,而在气海穴众多配穴中,运用了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配穴归经主要来自任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配穴法,同气相求,可增加疗效;与气海穴配伍较多的足太阳膀胱经以背腧穴为主,此为前后配穴法,亦称腹背阴阳配穴法,腹部为阴,腰背为阳,前后配穴法可起到"从阳引阴"亦可"从阴引阳"的作用,以达到调节阴阳,调和脏法,调畅经络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王居易教授经络诊察法结合六经气化理论治疗原发性头痛经验撷英
编辑人员丨2023/8/5
原发性头痛属头痛病的一种,病因病机复杂.首都国医名师、经络医学大家王居易教授认为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思路不应局限于脏腑、气血辨证,或局部痛处取穴,而应以经络辨证为纲,主张应用经络诊察,不仅包括局部痛处,还应重点诊察相应经络远端循行部位,以辨病经及虚实;借助六经气化特点,辨别多经"合病"或"并病",多呈现同名、表里经传变特点,治疗时可诸经同选;减少局部取穴、重视手足同名经特定穴选取,同气相求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文通过介绍经络诊察法结合六经气化理论治疗原发性头痛,以期对其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开枢阖理论体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探讨《内经》开枢阖理论体系,认识到开枢阖体系为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之一,其与十二经脉流注体系不同:在结构上,其体表循行起于四肢而归于头胸腹,是一种向心性的循行,并存在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经气分布规律,补充经气运行的多样性;在功能上,开枢阖属性相同的经脉具有相似的气化功能,可简归为敷布、转输、受纳三方面;在脏腑联系上,因同气相求与阴阳相感,开枢阖属性相同的手之阳经与足之阴经、手之阴经与足之阳经所属之脏腑别通而形成特殊的脏-腑联系.其次,该理论揭示脉中营气流注、脉外卫气运行规律,是对十二经脉的另一种认识体系,拓展了经脉脏腑之间、全身上下内外的联系,为指导针灸选穴拓展临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