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脏合痹"理论内涵及其在风湿免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传变复杂多变的特点,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理论.认为体痹非独存在于皮、肉、筋、脉、骨,而可能发生于在外的所有体表组织;脏痹亦非独存在于肝、心、脾、肺、肾,还可能发生于包括六腑、奇恒之腑在内的所有脏器.脏居于内,藏精以养体,体居于外,乃脏的外延;体与脏通过五行生化统属、经络络属相贯、气血津液环流、精神脑髓主宰,构成了内外相合的系统网络,形成了体痹及脏、脏痹及体、体脏合痹的疾病传变规律.提出"和正调衡"的总体治疗原则和"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的诊疗思路,为风湿免疫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张震"疏调气机"思想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归属中医学"阴阳毒"范畴.国医大师张震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为本虚标实之症,病因病机以肝脾肾虚为本,毒瘀血脉为标,且SLE患者普遍存在情志失调,应身心同治,提出"疏调气机,一体两翼"学术思想,自拟疏调生血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治法着眼于疏肝,健脾补肾并重,辅以解毒化瘀生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该方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促进血小板再生等作用,可从各个环节调控SLE发展的相关生物过程,从而改善SLE症状、抑制SLE病情进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探讨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肝肠同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从肝阳上亢到肝阳化风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演变特征,气机升降异常是其核心病机;联系《医学入门》"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并溯源其依据,分析肝、肠两个器官在解剖学和功能上的关联基础;提出肝升肠降方可调畅气机,阐释肝肠同治是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重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扶正祛邪、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病因学说和五脏学说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病因病机特点,认为本病符合伏邪致病特点,病机属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肝脾不调之证。临证用药应注重扶正祛邪、调肝理脾,常见证型有3种,其中肝郁化火、肝脾湿热证治宜清肝泻火、健脾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选丹栀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气血亏虚、久病入络证治宜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另外,还需注意恰当应用风药,并重视心身同调、内外同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五神藏理论探讨心血管神经症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五神藏理论提出,心血管神经症病因病机为情志异常、形神失调,临床治疗应注重以“神”为源、以“情”为因,以神治脏、以脏养神,对患者心理问题症结所在进行针对性疏导,取其“情”之所在,辨其“神”之所位,再结合舌脉辨证论治,治以双心同治、养心安神,或肝心同治、调肝定魂,分别予自拟养心安神汤、调肝定魂汤加减,并嘱患者调畅情志,形神共调,临床收效甚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乌梅丸组方配伍原理及功效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乌梅丸为经典的驱虫剂,用于蛔虫证、蛔厥和久利,被认为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其组方以酸味药(乌梅、苦酒)与辛味药(附子、桂枝、蜀椒、当归、干姜、细辛)为主,以苦味药(黄连、黄柏)与甘味药(人参、蜂蜜)为辅。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肝德在散,虚则四肢厥逆,实则胁满腹痛,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脾德在缓,虚则倦怠乏力,实则腹满吐利,以甘补之、以辛泻之、以苦燥之。故乌梅丸作用定位于肝脾,兼顾心肺,功效以泻肝泻脾为主、补泻兼施,用于肝木脾土之虚实夹杂证,以胸胁腹痛、四肢厥冷、呕吐下利、筋脉拘挛等肝木或脾土病证特点及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主,临床常用于蛔厥、腹泻、阳痿、抑郁等疾病的治疗。同时兼顾心肺,也可用于咳嗽、焦虑等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王旭高治疗痰饮病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王旭高临证医案》治疗痰饮病的组方思路,分析王旭高辨治痰饮病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王旭高临证医案》所载《痰饮》《痰喘》《肝风痰火》篇章的医案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17软件对所有中药进行频次及性味、归经分析,对频次≥10的中药则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基于Ochiai算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80个,涉及处方114首,包含中药191味,高频用药主要有茯苓、半夏、陈皮、白术、苦杏仁等;王旭高治疗痰饮病用药药性主要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寒性、平性,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要归肺、脾、胃、肝、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款冬花-苦杏仁、半夏-干姜、钩藤-石决明等核心药对;聚类分析得到8组核心药物组合。结论:王旭高辨治痰饮病时,注重多脏腑同治以协调脏腑间平衡,重视痰饮病兼夹寒、火、湿邪等复杂性病因,注重顾扶正气以退却邪气,调畅三焦以疏通气机。多以三焦同治、通阳化痰、清肝息风为法,用药治以甘温,佐以苦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诊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的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连续用药1个月,比较观察治疗后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利钠肽(BNP)、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 1/FVC)、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等重要心肺指标的疗效指标及在肝肾功能等方面安全性评价。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EF比对照组升高[(58.83 ± 3.16)%比(52.80 ± 4.23)%],BNP比对照组降低[(205.60 ± 29.51)ng/L比(218.50 ± 25.64)ng/L],FEV 1/FVC比对照组升高[(89.13 ± 3.44)%比(76.90 ± 3.79)%],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升高[(79.27 ± 5.71)分比(70.30 ± 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观察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安全性较高。 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活血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从"心肺同治"角度,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减轻其心脏负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肺源性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下虚上实”病因病机探讨高血压病的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血压病患者病因病机为“下虚上实”,病因以下虚为先,后致上实。下虚表现在肝肾阴虚,临床症状为腰膝酸软、或腰痛、或下肢无力、或全身乏力、或咽干。上实多表现为肝阳上亢,(冲)气逆于上,临床表现为血压超出正常值、头晕、咽干,或口苦、或头痛、或耳鸣耳聋、或心悸、或怔忡、或胸痛、或胃食管反流、或烧心反酸等,属于肝阳上亢、或肝木克脾土、胃失和降等证候。肝肾亏虚导致阴不敛阳,形成肝阳上亢,痰瘀阻滞清窍形成眩晕。高血压病其本在肝肾亏虚,其标在肝阳上亢。因此,从下虚上实发展过程中,采取以补下泻上的治疗准则,滋肝肾阴以敛肝阳,进行高血压的防治和预防,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气血水同治理论探讨黄斑水肿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黄斑水肿以气机功能失调为本,且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血瘀与水湿贯穿疾病发展始终。故以气血水同治为治则,针对血瘀、水湿滞留,以活血、利水、渗湿等为法;针对病变所在辨证施治,治以疏肝、健脾、补肾,可取得较好疗效。附医案二则加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