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和神经内科的融合与发展——访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围绕针灸和神经内科的融合与发展对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进行深度访谈,追溯孙申田教授创立国内首个"针灸神经内科病房"、提出"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的渊源,以期促进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孙申田教授在访谈中指出,组建针灸神经内科病房是基于针灸与神经的关系、神经内科疾病自身的特点以及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临床体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同时,为规范头针疗法具体选穴,进一步阐明头针作用机制,他创新性提出"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使头针疗法操作愈精、理论愈明、疗效愈好.最后孙申田教授指出针灸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应该牢牢把握"继承、实践、创新"原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推动针灸学创新性发展,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颅针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头颅针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2月-2022年2月本院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rTMS+常规针刺治疗,头颅针刺组给予rTMS+头颅针法(头针+颅底七穴)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纤维光学内镜(FEES)观察患者吞咽解剖结构的形态、运动情况和食物的吞咽过程,并进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吞咽功能、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生活质量;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观察选择感兴趣区域(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1例,最终各有46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后,头颅针法组口角流涎、食物滞留、进食饮水呛咳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7、4.90、5.01, P<0.01),PAS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 χ2=7.80, P=0.025),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1、5.98, P<0.01),SSA评分低于对照组( t=5.68, P<0.01)。头颅针法组治疗后ROI的顶枕皮层[(0.47±0.06)比(0.42±0.04), t=3.16]、岛叶皮层[(0.44±0.07)比(0.40±0.05), t=3.00]、内囊后肢[(0.58±0.04)比(0.54±0.05), t=2.80]的FA值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头颅针法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对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7月-2019年7月海安市人民医院康复科40例TBI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与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rTMS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估认知功能,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皮质潜伏期及波幅。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MSE[(23.60±2.16)分比(21.70±2.87)分, t=-2.366]、MoCA[(21.75±3.35)分比(19.05±2.46)分, t=-2.903]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刺联合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记录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增高(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79.89±25.56)分]、BI评分[(60.05±12.24)分]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9%)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刺联合rTMS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训练的总体有效率,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药物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不同非药物干预方法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基于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PSCI患者康复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的26项研究涉及12种干预方法和2 007例PSCI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常规康复训练和/或常规康复护理,认知训练( SMD=-1.30,95% CI -2.09~-0.52)、重复经颅磁刺激( SMD=-1.67,95% CI -2.54~-0.81; SMD=-2.34,95% CI -3.71~-0.97)、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训练( SMD=-1.56,95% CI -2.76~-0.36; SMD=-2.23,95% CI -3.39~-1.07)、针刺联合认知训练( SMD=-2.31,95% CI -3.51~-1.12; SMD=-2.98,95% CI -4.13~-1.84)、虚拟现实技术( SMD=-1.01,95% CI -1.98~-0.04; SMD=-1.68,95% CI -2.98~-0.38)、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认知训练( SMD=-2.50,95% CI -4.35~-0.65; SMD=-3.17,95% CI -4.99~-1.35)、音乐疗法( SMD=-1.47,95% CI -2.61~-0.33)、音乐疗法联合认知训练( SMD=-2.35,95% CI -4.04~-0.67)、工娱疗法( SMD=-2.11,95% CI -3.93~-0.30)、引导想象训练( SMD=-2.48,95% CI -4.00~-0.96)在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工娱疗法( SMD=-3.57,95% CI -6.09~-1.04; SMD=-3.70,95% CI -7.22~-0.18)在改善PS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排序结果,针刺联合认知训练(89.2%)和工娱疗法(85.1%)分别在改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居首位。 结论:针刺联合认知训练、工娱疗法分别对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最佳,但考虑纳入原始文献质量不高,尚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组则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再增加rTMS治疗。2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神经电生理指标的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分期和和手运动功能分期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手运动功能分期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1),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EP潜伏期和MEP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MEP潜伏期和MEP波幅分别为(23.53±0.92)ms和(0.98±0.19)m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低频rTMS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电生理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维五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观察"三维五法"治疗周围性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周围性顽固性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三维五法"操作,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和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瘫痪分级、面部残疾指数[包括躯体功能(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患者闭眼时上下眼睑距离、患者健侧与患侧口角距前正中垂线距离差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1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评分、FDIS、上下眼睑距离、健侧与患侧口角距前正中垂线距离差值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五法"能有效改善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面神经传导功能,促进面肌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分期针刺疗法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联合分期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组,在均予西医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LF-rTMS组37 例予LF-rTMS治疗,分期针刺组35 例根据Brunnstrom分期予相应针刺治疗,联合组34 例予LF-rTMS联合分期针刺治疗.3 组均治疗6 个疗程,比较3 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信号变化情况,包括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屈肘及伸肘时的均方根值(RMS),以及肱二头肌屈肘与肱三头肌伸肘时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 3 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为Ⅳ~Ⅴ期(恢复期)患者占比变化情况,比较3 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量表(U-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 组治疗后肱二头肌屈肘RMS、肱三头肌伸肘RMS水平均升高(P<0.05),肱二头肌屈肘CR及肱三头肌伸肘CR水平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肱二头肌屈肘RMS、肱三头肌伸肘RMS水平均高于LF-rTMS组及分期针刺组(P<0.05),肱二头肌屈肘CR及肱三头肌伸肘CR水平均低于LF-rTMS组及分期针刺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 组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为Ⅳ~Ⅴ期(恢复期)患者占比水平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 Brunnstrom 分期Ⅳ~Ⅴ期(恢复期)患者占比水平均高于LF-rTMS组及分期针刺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 组治疗后U-FMA评分及MBI评分均升高(P<0.05),M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U-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LF-rTMS组及分期针刺组(P<0.05),MAS评分均低于LF-rTMS组及分期针刺组(P<0.05).结论 LF-rTMS联合分期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患者表面肌电信号,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中西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脑卒中是脑血管意外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疾病发生后常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对家庭及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中西医外治法对该病具有显著疗效,如针刺、艾灸、推拿、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电磁、运动疗法等都可以明显改善该病恢复期的临床症状.因此,本文通过对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中西医外治法进行综述与分析,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国医大师孙申田"神安病减"理论治疗癫痫抑郁共病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癫痫抑郁共病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共病模式,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是风火痰瘀虚等内外邪气致形神失调,病机关键在于神损,在治疗癫痫抑郁共病时,强调"治神"与"治形"相结合,从颅脑(元神)、腹脑(谷神)、肤脑(五脏神)入手调神,治疗原则为调神治本、神安病减,处方为头针百会、宁神,采用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以安元神,腹一区以调谷神,背俞穴以平五脏神;治法再结合经络辨证,祛除风、火、痰、瘀、虚等内外邪气,标本同治;临证操作强调首尾取穴、动静结合、腹脑结合、肤脑结合四位一体,以达到形与神俱,神安病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