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像疗法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BMT)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BMT组22例,MT组20例和联合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向心性加压缠绕、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和电针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BMT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BMT训练,MT组增加MT训练,联合组则增加BMT联合MT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患手肿胀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和手部肿胀程度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3组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较BMT组治疗2周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联合组治疗2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较MT组治疗2周后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3组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U-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与MT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U-FMA评分为(33.10±15.82)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T治疗结合BMT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程度和水肿的同时,还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该病的病理学特征。在过去的20年中,分子影像探针在AD的诊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脑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与Aβ或NFT特异性结合的分子影像探针可成为准确和早期诊断AD的有价值工具,且其已被提出作为最近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中的生物标志物。笔者主要对Aβ和NFT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法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概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本病发生发展与热邪密切相关,而热邪有轻重虚实之不同,且常与湿、痰、瘀血等有形之邪胶结。临床运用中医治疗八法之“清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常获显著疗效,具体分为清泻法(清热泻火法),针对脏腑火热炽盛之证,代表方有大黄黄连泻心汤、龙胆泻肝汤;清利法(清热利湿法),针对湿热蕴结于脾胃、胃肠,阻滞三焦,代表方有葛根芩连汤;清化法(清热化痰、化瘀法),针对因痰邪致病,病程缠绵、复杂多变,或瘀血致病,病症繁多、病情较重者,临床运用自拟经验方者较多;清补法(清热补养法),针对糖尿病日久,火热之邪伤阴耗气者,代表方有白虎加人参汤、黄连阿胶汤、玉女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AV1451 PET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使用特异性靶向Tau蛋白的PET分子探针可完成AD的无创精准检测,为AD的早期诊断、疾病进展监测、发病机制和认知功能研究等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笔者以 18F-AV1451为代表,对Tau蛋白PET显像在AD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灸治疗干眼症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干眼症是临床眼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眼表疾病,病情反复缠绵,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方法.针灸作为中医学精粹,在治疗DES方面凸显优势.笔者检索近10年针灸治疗DES的相关文献,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ES的机制研究可知,无论是改善泪腺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眼表蛋白表达,还是调节性激素分泌,调节神经物质分泌,最终都是实现促进泪液分泌从而改善DES症状的效果;临床研究从单纯针刺、电针、火针、揿针、灸法、针灸联合、针药结合疗法等方面评价了针灸治疗DES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笔者指出了针灸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些许不足,其意旨在推动今后针灸在调治DES方面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好地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以八髎穴为主治疗尾痛症撷要
编辑人员丨2024/8/24
尾痛症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伤科疾病,具有骶尾部疼痛缠绵难愈及坐立体位转换痛感加剧等特征,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痹病""腰痛"等范畴,病机为局部气血阻滞,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八髎穴位于骶骨后孔中,定位与尾痛症病变范围相近,可主治局部疼痛,又沟通联系多条经脉,为人体气血之开关,尤擅理气活血、疏通经络.临证基于八髎穴采取四指推法、针刺、刮痧等外治法联合治疗,可显著缓解骶尾部疼痛,延长患者端坐时间,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王成祥治疗变应性鼻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变应性鼻炎发病首在于风,发病主要病位在肺,根本在肝脾肾,主要病机为正气不足,外风侵袭,引动内风,外感和内伤多相兼而发病.临证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以脱敏治疗为要,在抗过敏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同时针对其主要症状,专病专药.缓解期则从肝脾肾论治,以扶正固本为主,增强机体抗邪能力,提高对过敏原刺激的反应阈值.同时,要注重内风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发病时多为外风引动内风,治疗时需内外风并调.缓解期虽无明显表现,但内风潜伏,缠绵难愈,需补肾健脾以熄风散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刘剑锋教授基于"三维动态诊疗模式"论治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
编辑人员丨2024/8/10
鉴于目前中医四诊主要依赖医生经验,且无法获知局部病灶变化及诊断现代医学疾病的局限性,刘剑锋教授创造性提出气色形态手诊理论和方法,通过手部特定部位及气色形态对应现代医学定位、定性,再融合患者临床症状、传统医学辨证进行论治,形成"三维动态诊疗模式".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基础疾病繁杂,缠绵难愈.刘剑锋教授针对该类患者,先通过气色形态手诊进行诊病,再基于老年患者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衰的生理病理特点辨证论治,同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时观察手部的特征变化、患者症状和体征相互印证,以获取疾病特征和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诊疗方案.本文通过研究"三维动态诊疗模式"与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的联系,探讨其诊疗优势,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从"肝风血瘀"论治偏头痛临证体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偏头痛,其痛急骤剧烈,突发突止,具有"风"的特性;而从病程上看又反复发作,痛有定处,久病必瘀.治疗上重在熄风活血,故以风池、合谷、太冲三穴相伍,重在"平肝熄风止痛";合谷、三阴交、血海三穴,志在"活血化瘀止痛";率谷结合局部阿是穴缠针疗法,加强行气活血之效;兼以针刺额三针调节头部气血的同时,调节情志,改善因反复偏头痛引起的不良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络病理论运用络虚通补法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糖尿病骨质疏松(DOP)作为糖尿病(DM)主要慢性并发症,起病隐匿,发病机制复杂,与高血糖状态、氧化应激、相关细胞因子、激素水平变化、降糖药物的使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病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中医学认为DOP病位在骨,与肾脾肝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导致气虚血瘀密切相关,治疗多立足于调补脏腑、行气化瘀,使骨得其养从而改善症状.本文基于络病理论,针对DOP骨络脏腑亏虚、邪瘀阻络的主要病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DOP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防治DOP提供更多思路与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