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体感应调控子AphA对河弧菌Ⅵ型分泌系统VflT6SS2的调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河弧菌群体感应调控子AphA对Ⅵ型分泌系统VflT6SS2功能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河弧菌野生株、 aphA缺失株(Δ aphA)和 aphA回补株中VflT6SS2标志性组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表达和分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启动子- lux 融合冷光系统检测野生株和Δ aphA中VflT6SS2核心基因簇和附属基因簇代表基因 tssB2 、hcp( tssD2)和 vgrG( tssI2)以及群体感应调控子HapR的mRNA 相对表达量和启动子活性。采用定点突变实验结合启动子活性测定确定AphA在 tssD2b启动子区的调控结合位点;采用电泳迁移率位移测定(EMSA)确定AphA与 hapR启动子的结合。 结果:Δ aphA中 tssB2 、hcp( tssD2)、 vgrG( tssI2)和 hapR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Hcp蛋白的表达分泌明显高于野生株。VflT6SS2核心基因簇 、tssD2a 、tssI2a和 hapR的启动子活性在Δ aphA中均高于野生株,而 tssD2b启动子活性则低于野生株。 tssD2a和 tssD2b的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335 bp~-229 bp区差异较大,在 tssD2b中该区域存在2个潜在AphA结合位点,将其中的保守位点ATG替换为CGA, tssD2b启动子活性明显降低。EMSA结果显示,AphA与 hapR启动子直接结合。 结论:AphA在转录水平直接抑制 hapR的表达,间接参与对VflT6SS2核心基因簇和附属基因簇的调控。AphA对 tssD2a和 tssD2b呈现相反的调控模式,AphA可直接与 tssD2b启动子区(-335 bp~-229 bp)结合正向调控 tssD2b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在抑菌及清除生物被膜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S)分泌信号分子和细胞外聚合物(EPS),使细菌聚集和黏附到生物和非生物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抗性强、危害性大的生物被膜.目前,生物被膜在医疗、食品和农业等领域中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致病菌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甚至会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一些传统消毒、杀菌方法难以将其彻底清除,且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生物被膜在不同介质表面的强黏附性是其难以被清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高活性的溶液进行浸泡、清洗是去除生物被膜的有效策略.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的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有效抑制微生物黏附和聚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作为一种高效消毒抑菌溶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去污和种子萌发领域.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活性物质易消散,难以长期贮藏,导致其抑菌性能减弱.近年来,通过向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添加不同介质或联合其他技术制备的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有效延长了活性物质的衰退,使其逐渐成为消毒、抑菌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和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的杀菌作用机理及其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重点介绍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旨在为环境、医疗及食品行业的生物被膜清除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食源性致病菌天然抗生物被膜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食源性致病菌是罹患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在食品工业中,食源性致病菌易黏附在食品原料和加工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这导致其难以被彻底清除,给公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近些年,研究学者不断挖掘新的天然抗生物被膜剂,如噬菌体、植物提取物、酶、抗菌肽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并针对这些天然抗菌剂对生物被膜的控制效果和作用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期望替代或弥补物理、化学方法的不足.文章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天然抗生物被膜剂及其对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并从降低细菌表面黏附能力、调控群体感应信号通路、降解胞外聚合物组分及破坏细菌细胞膜等角度总结了天然抗菌剂抑制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食品工业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抑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常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步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的相关机制.方法 取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菌生长情况,在不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下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及生物被膜内细菌存活率.采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观察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被选入实验所用菌株MIC均≤4 μg/m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在1/2×MIC并未影响细菌生长,结晶紫染色及生物被膜存活菌计数显示亚抑菌浓度下两种药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290、222个,差异蛋白主要涉及rpmJ、rplE、SasG、luxS、ald1、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GO注释分析显示,康替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丙酮酸代谢过程、氨基酸代谢等过程相关;利奈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嘧啶代谢过程、嘌呤代谢、氨基酸代谢等过程.KEGG分析显示,康替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萘降解、嘧啶代谢、糖酵解、核糖体切除修复等过程;利奈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氨基酸降解、脂肪酸降解、嘌呤代谢、戊糖和葡萄糖磷酸盐转化过程.PPI网络分析显示,两种抗生素作用下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核糖体相关.结论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抑制效果,两种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群体感应系统、初级代谢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来抑制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二酮哌嗪类化合物是一类由两个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成的二肽类化合物,骨架为六元环,具有两个氢键供体和两个氢键受体.此外,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六元环构型稳定,使得其在药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DNA结合剂、微管蛋白解聚剂、rho抑制剂、群体感应激动剂与拮抗剂、抗真菌剂、催产素拮抗剂、PDE5抑制剂、神经保护剂等.如今二酮哌嗪已成为近年来化学生态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对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与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吡唑啉酮铜配合物P-FAH-Cu-phe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录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目前食品和临床引起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目的]分析吡唑啉酮铜配合物 P-FAH-Cu-phen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录组影响和主要代谢信号通路.[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 P-FAH-Cu-phen 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将终浓度 2 μg/mL的配合物分别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0 min和 2 h,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P-FAH-Cu-phen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 2 μg/mL和 4 μg/mL.与空白对照相比,配合物处理细菌 30 min后,其差异基因共有 356 个,其中上调表达 180 个、下调表达 176 个;配合物处理细菌 2 h后,其差异基因共有 23 个,其中上调表达 3 个、下调表达 20 个.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膜的组成部分、细胞质、质膜、ATP结合、发病机制、金属离子结合、组氨酸生物合成过程、DNA结合、水解酶活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硝酸盐同化、硝酸盐代谢过程、硝酸还原酶复合物、硝酸还原酶活性等.差异基因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双组分系统、群体感应、氮代谢、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等.[结论]影响细菌质膜组成、毒素生成、生物膜形成、细胞壁合成、能量代谢等可能是吡唑啉酮铜配合物P-FAH-Cu-phe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抑菌作用.研究为揭示吡唑啉酮铜配合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模式菌,研究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抑制活性,采用qRT-PCR测试其对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下调作用,并评估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保护活性.结果 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均是并显著下调PAO1中10个已知的受群体感应系统正调控的基因.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具有良好的体内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SIIA-MA2对急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化合物SIIA-MA4对慢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结论 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SIIA-MA2和SIIA-MA4通过抑制PAO1群体感应系统发挥抗感染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红树林底泥海洋放线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9/30
文章致力于从红树林底泥中分离筛选出能有效抑制细菌群体感应的活性海洋放线菌,为以群体感应效应为靶点的协同抗菌物质研究提供候选菌株.其研究主要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红树林底泥样品中共分离出 159 株海洋放线菌,并以紫色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ATCC 12472)为指示菌,采用滤纸片法对其中菌落形态差异较大的61 株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有36株菌株能够抑制紫色色杆菌紫色素的产生,其中菌株HN24 的抑制效果最好.结合形态学特征经 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HN24 鉴定为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最终研究表明,红树林底泥中放线菌资源丰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菌株的比例较高,是研究群体感应抑制剂的优良菌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蔬菜软腐病菌广谱拮抗细菌菌株筛选鉴定及防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为获得广谱高效拮抗蔬菜软腐病菌的生防菌株,本研究以白菜软腐病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BC2、圆葱软腐病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YC1、娃娃菜软腐病菌Pseudomonas sp.WWC2 为靶标,采用梯度稀释法及抑菌圈法从蔬菜根际土中分离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和 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明确生防菌株种属地位,并研究了菌株生长特性,利用牛津杯法测定生防菌株对3株软腐病菌及3株人源性病原细菌抑菌作用,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8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其对蔬菜离体叶片和田间的防效,并利用X-gal显色法测定其对白菜软腐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因子的降解活性.通过研究菌株生长特性、对白菜软腐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因子的降解活性、抑菌谱以及对白菜软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从 20个土样分离的 1 012 个细菌中,筛选出 18 株拮抗菌,其中筛选出 1 株对 3 种软腐病菌YC1、BC2、WWC2 均有抑菌活性的生防菌株DJ1,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60±0.20)mm、(6.92±0.56)mm和(3.92±0.16)mm.经鉴定菌株DJ1 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DJ1 最适生长温度为 30℃,具有较好的耐盐性,能在 1%-5%NaCl条件下生长,具有一定降解白菜软腐病菌群体感应信号因子的能力,能够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8 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1×108 CFU/mL菌液浓度对白菜、圆葱、娃娃菜软腐病离体防效分别为 84.30%、60.21%和 69.96%,对白菜软腐病田间防效为 79.91%.因此,贝莱斯芽孢杆菌DJ1 在防治蔬菜软腐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的现状及未来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真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近20年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逐年增多,使得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目前临床可用的抗真菌药物品种非常有限,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抗真菌新药研发迫在眉睫.近些年,新结构、新靶点、新组合、新剂型的抗真菌药物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新型活性小分子化合物及多肽类药物包括影响真菌细胞壁的fosmanogepix、雷扎芬净、ibrexafungerp、尼可霉素z等,影响真菌细胞膜的oteseconazole(VT-1161),影响线粒体功能的T-2307、冬青生菌素H,鞘脂合成抑制剂BHBM和D13,以及其他机制的小分子和肽类药物(turbinmicin、AR-12、VL-2397、olorofim等).联合用药的组合包括氟康唑联合小檗碱、卡泊芬净联合利巴韦林、金诺芬联合喷他脒、两性霉素B联合ent-hardwickiic酸等.抗真菌药物的新剂型包括氟康唑与纳米囊泡载体、新型卢立康唑弹性纳米载体、嵌合型口服两性霉素B等.可用于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的靶点或通路包括热休克蛋白90、鞘脂途径和微生物群体感应分子等.总之,抗真菌药物研发策略百花齐放,新药研发的进程才能更快,临床的抗真菌治疗才会有更多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