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翼突种植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翼突种植是将长种植体自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向上后方倾斜植入到骨密度更高的蝶骨翼突和腭骨锥突,可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无需上颌窦底提升或植骨,缩短治疗时间,避免上颌后牙区形成悬臂梁结构,适用于上颌后牙(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至第三磨牙)缺失或上颌无牙颌,且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翼突种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采用计算机辅助种植技术,尤其是动态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地将翼突种植体植入理想的位置,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翼上颌种植设计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应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研究翼上颌种植设计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骨组织及种植体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在六组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的颌骨模型中,第二前磨牙位置植入一枚常规植体,避开上颌窦在翼上颌区域分别以咬合平面 45°或以Frankfort平面 70°倾斜植入一枚种植体,制作三单位种植桥修复体.以 200 N的静态力垂直加载于后牙功能尖上,应用软件分析翼上颌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结果:70°倾斜种植后,颌骨应力为(43.18±17.15)MPa;45°倾斜种植时,颌骨应力为(67.25±18.44)MPa.70°倾斜种植配合近中种植体形成固定桥联冠修复体,其跨度大于三单位,在第二磨牙加载垂直向力 200 N后,颌骨应力为(32.49±19.01)MPa,最大应力位于倾斜植入的种植体穿出位点处;在第一磨牙加载垂直向力200 N后,颌骨应力为(26.89±14.66)MPa,最大应力位于近中种植体穿出位点处.45°倾斜种植配合近中种植体形成固定桥联冠修复体,其跨度约为三单位,在第二磨牙的颌骨应力为(39.88±17.12)MPa,最大应力位于倾斜植入的种植体穿出位点处;在第一磨牙的颌骨应力为(31.03±15.05)MPa,最大应力位于近中种植体穿出位点处.结论:翼上颌区种植体可 70°倾斜植入时,上部修复体可选择单冠修复或固定桥联冠修复;种植体可 45°倾斜植入时,上部修复体须选择固定桥联冠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动态实时导航在口腔无牙颌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3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牙列缺失患者数量逐年增长,传统全口活动义齿是牙列缺失修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因其体积较大,异物感强,初次佩戴有压痛,适应性差,且咀嚼效率相对较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口腔健康的需求.目前,动态实时导航系统辅助种植术已突显优势,尤其是在无牙颌种植、颧种植修复及翼上颌区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显著.基于动态实时导航系统的发展史、组成分类及精度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系统综述了其在无牙颌患者中的工作流程及应用效果,以期为动态实时导航在口腔无牙颌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上颌后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无法直接接受常规种植体植入)并采用上颌结节倾斜种植技术的40例患者(80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组(A组),选取同期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的42例患者(84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窦内提升组(B组).比较2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种植手术所需时间及费用等.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2年,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31±0.27)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B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6.43%,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28±0.26)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5%、4.8%,2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0%、7.5%,手术时间为(30.55±8.21)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69±0.05)万元;B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4.3%、28.6%,手术时间为(50.32±10.80)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98±0.06)万元,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部分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的患者而言,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手术难度和痛苦,降低治疗费用,且疗效可靠,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翼上颌区种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上颌后牙区由于上颌窦气化,剩余牙槽嵴骨量减少或骨质差等因素,一直是种植治疗最为困难的区域.过去采用穿牙槽嵴顶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联合植骨,以增加剩余骨高度,为种植体的植入创造条件.但该术式可能导致上颌窦黏膜破裂和上颌窦炎等并发症,故有学者提出了将种植体植入翼上颌区的技术.翼上颌区域由上颌结节、腭骨锥突和蝶骨翼突组成的骨性支柱可以提供一定长度的密质骨,植入的长种植体能够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该技术无需使用骨移植物,缩短了愈合时间.此外,翼上颌区种植体能够为上部修复体提供后部支持,避免了远端悬臂,生物机械稳定性较好.联合上颌前部短种植体支持上部修复体,能够帮助无牙颌患者实现即刻负重.本文就翼上颌区种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骨性扩弓器在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中的应用及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上颌骨性扩弓器是一项上颌骨非手术扩弓技术,与传统的上颌快速扩弓器、微种植体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和外科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截然不同,为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矫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尤其为生长发育完成的成年患者提供了高效且微创的骨性扩弓效果.目的:通过检索、筛选和阅读大量文献的方法,对上颌骨性扩弓器在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中的应用及优势进行系统性综述,为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确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对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国内外常用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全面收集2019-05-31之前发表的与上颌骨性扩弓器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结果 与结论:上颌骨性扩弓器是矫治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扩弓不受年龄限制,对于成人依然有良好的骨性扩弓效果.上颌骨性扩弓器使整个面中部结构扩张,导致腭中缝接近平行扩大,翼腭缝裂开,颧骨间宽度增加,包括鼻骨上区在内的整个鼻腔变宽,且牙齿颊倾、牙槽骨高度降低等不良反应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与高位头帽口外弓联合横腭杆矫治骨性Ⅱ类高角突型错牙合畸形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与高位头帽口外弓联合横腭杆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的外观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患者86例,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横腭杆直丝弓矫治术,对照组患者予以高位头帽口外弓+横腭杆直丝弓矫治术.观察治疗前后骨组织指标[上下齿槽座角(ANB)、上齿槽座角(SNA)、下齿槽座角(SNB)、牙合平面与SN平面夹角(OP-SN)、下颌角颏顶点连线与SN平面夹角(GoGn-SN)、眼耳平面与下颌平面夹角(FMA)]、软组织指标[上唇突度(ULP)、下唇突度(LLP)、上唇到E线距离(ULEP)、下唇到E线距离(LLEP)、侧貌线与眼耳平面夹角(Z角)]、牙齿相关指标[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距离(U1-NA)、翼上颌裂后缘至上颌磨牙远中邻面垂直距离(Ptm-U6)、Apg线至上中切牙切缘距离(Apg-U1)]、前面高(N-Me)等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矫治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不良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美容效果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NB、OP-SN、FMA均较治疗前变小,观察组OP-SN、FMA小于对照组(P<0.05),ULP、LLP、ULEP、LLEP、U1-SN、U1-NA、Ptm-U6、Apg-U1、N-Me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Z角与治疗前相比变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矫治时间短于对照组,VAS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美容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高位头帽口外弓联合横腭杆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比较,颧牙槽嵴区高位种植钉矫治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建立更为良好的咬合关系,面部外观更符合美学标准,且能缩短矫治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和负性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翼上颌区种植体联合前部种植体修复萎缩上颌无牙颌的临床回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翼上颌区种植体联合前部种植体修复后部萎缩的上颌无牙颌的短期临床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回顾性研究筛选25例行前部和翼上颌区种植体支持的上颌固定修复并随访1年以上的上颌无牙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软组织状态(包括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边缘骨吸收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前部和翼上颌区种植体的1年存留率分别为96.5%和97.8%(P>0.05).2种种植体的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部种植体的边缘骨吸收为0.62 mm±0.44 mm(近中)和0.61 mm±0.40 mm(远中),翼上颌区种植体的边缘骨吸收为0.64 mm±0.46 mm(近中)和0.68 mm±0.41 mm(远中),2种种植体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前部与翼上颌区种植体支持的上颌全牙弓义齿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 对于后部萎缩的上颌无牙颌,前部和翼上颌区种植体支持的全牙弓固定义齿具有可以接受的短期临床效果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可预测的和可行的修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图像分析上颌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缺牙患者翼上颌区骨量差异,为临床能否将翼上颌区种植技术作为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用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种植术前检查者中上颌一侧游离端缺失至前磨牙且骨高度低于5 mm、另一侧非游离端缺失且未曾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者的锥形束CT数据(共26例),测量翼上颌区牙槽骨在缺牙侧与非缺牙侧宽度、高度、翼突高度和体积的差异.结果 除翼突高度外,翼上颌区骨宽度、高度及体积均因上颌后牙缺失而显著减少(P=0.000),其中游离端缺失侧和非游离端缺失侧骨宽度分别为(6.11±1.05)mm、(6.81±0.99)mm,骨高度分别为(15.16±1.39)mm、(16.73±1.44)mm,体积分别为(388.84±81.26)mm3、(465.85±91.98)mm3.结论 上颌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缺牙患者翼上颌区骨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仍可在该区域倾斜植入种植体,配合近中短种植体或基牙完成上颌后牙游离端缺失种植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牙列缺失倾斜种植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5
倾斜植入技术是指当上、下颌可用骨高度不足时,为避让上颌窦、下牙槽神经、鼻底等解剖结构,采取与水平面呈超过15o、小于45o角度植入种植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骨,避免大范围骨增量的种植方法.牙列缺失患者常存在骨量不足,倾斜种植技术减小了患者的手术创伤,增加了即刻修复的可能性,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对牙列缺失患者临床常用倾斜种植技术的适用范围、设计要素、设计方案及并发症作以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