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复能照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介绍复能的概念和复能照护相关测评工具,系统综述以功能为中心的护理、自立支援照护、家庭独立计划、居家保持活跃计划、长期照护复能服务、协助计划6种复能照护的实施现状,并提出研究启示,旨在为我国推广实施复能照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多元化照护银行框架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构建基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多元化照护银行框架,为多元化照护银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在多元化照护银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组织10名多学科团队专家开展2轮专家小组会议,共同讨论并初步构建多元化照护银行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邀请老年长期照护领域的21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完善多元化照护银行框架.结果 多元化照护银行框架包括多元化照护人员、多样化照护内容、多元化储存兑换内容3个一级指标及所属的10个二级指标和58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多元化照护银行框架科学合理,为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奠定了理论框架,有利于推动多元化照护银行的落地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支付压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背景下的各区域老年失能人口增长趋势,测算失能人口长期护理保险潜在支付压力,为我国统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出金额估算模型,采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得到的2025-2060年我国各省份人口年龄结构,并结合老年人口失能率、老年失能人口照护成本等多源数据,预测未来我国各省份老年失能人口及长期护理保险支付金额.结果:我国老龄化趋势将持续加剧,并呈显著的结构化特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老龄化比例高峰最早到来,山东、四川、河南等人口大省老年失能人口数量较多,广东将在2055年成为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结论:建议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从国家层面对东北地区、人口大省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进行资源倾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住院老年患者活动受限及失能的影响因素及干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住院治疗与老年失能相关,老年人在住院期间的躯体活动较非住院时期明显减少。低水平的躯体活动不仅影响其住院期间的疾病康复,形成医院相关性失能,更会增加再入院率和长期照护需求,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文对住院老年患者躯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论述,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共病患者共病严重程度与社会隔离、长期照护需求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老年共病患者共病的严重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有效控制老年共病的发展。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7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改良老年疾病累计评分表(MCIR-G)、社会网络量表(LSNS-6)和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共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750例老年共病患者的共病得分为(13.85±3.46)分,社会隔离得分为(21.36±4.61)分,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得分为(140.49±13.69)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会隔离和长期照护需求是老年共病患者共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应关注老年共病患者的身心健康,通过适时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制订老年共病患者个体化照护方案,有利于延迟老年共病患者的功能退化,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长期照护服务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对我国长期照护服务的开展现状、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及思考进行了述评,系统阐释了我国长期照护服务对象、评估标准、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筹资方式、给付方式以及质量评价的现状。针对我国长期照护存在等级及服务内容差异大、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服务质量评价及监管力度不够三大挑战,提出聚焦国家长期照护等级标准,规范基本服务内容,创建个性化照护服务包;加强长期照护护理队伍建设,优化培训模式,提升护理服务人员整体素养;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立法保障,健全长期照护服务质量监管机制等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沈阳市医养结合机构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沈阳市医养结合机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方法:采集沈阳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提供的2019年共273家提供养老服务机构的核定床位数、利用床位数、入住人次数等信息,以及人口结构相关数据。对28家不同类别医养结合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现场访谈,了解机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困难。对数据进行中位数、四分位数等描述性分析。结果:沈阳市人口重度老龄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77%。截至2019年年底,沈阳市共设养老床位约4.5万张,其中医养结合机构床位约4.3万张,利用床位2万余张,床位利用率仅为46.5%。结论:建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医养结合护理专业队伍,建立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开展安宁疗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家庭参与老年人机构养老行为量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制家庭参与老年人机构养老行为量表,为家庭成员参与养老机构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现状和水平提供测评工具。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7月,以平衡、责任分担理论,家庭参与概念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家庭参与老年人机构养老行为量表的维度和条目池。选择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来自我国11个省市的18名专家,应用德尔菲法对量表的内容进行2轮函询。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条目的变异系数、条目的重要性评分、满分率(%)。 结果:第1、2轮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和100%,权威系数为0.925,Kendall's W值分别为0.160、0.287(均 P<0.01),变异系数分别为0.10~0.31,0.05~0.24,重要性评分均数分别为3.67~4.78,3.78~4.97。最终形成了包含6个维度35个条目的家庭参与老年人机构养老行为量表。 结论:家庭参与老年人机构养老行为量表构建过程可靠、科学,可为进一步制订促进养老机构老年人家庭参与内容、提高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关注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认知障碍是以认知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病,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痴呆是其严重阶段。痴呆患者不仅需要长期照护,还会发生营养状态下降,甚至谵妄、跌倒等不良事件 [ 1] ,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并极大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轻度认知障碍是介于认知正常和痴呆的一种中间状态,此时患者也会发生生活质量下降、衰弱甚至死亡等不良事件 [ 2]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早期发现轻度认知功能下降并适当干预,其可逆转至正常认知 [ 3] ,但目前临床上对轻度认知障碍关注不足。本文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及不良预后等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上对其的重视,及早筛查并适当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挑战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口老龄化对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挑战主要体现医疗、康复和照护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亟须加强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和政策设计,建设医疗、照护与环境相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训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其对我国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影响,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与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