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急性、慢性肝损伤模式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分析以急性、慢性肝损伤模式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特征,并观察临床治疗方案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H患者98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急性起病组(n=46)和慢性起病组(n=52),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经分析,急性起病组和慢性起病组的首发症状中,黄疸在急性起病组中更常见,占比21.7%,高于慢性起病组的7.7%(P<0.05);而慢性起病组首发无症状者占比28.8%,高于急性起病组10.9%(P<0.05);炎症表现中,急性起病组中肝小叶炎症占比为56.5%,高于慢性起病组的34.6%(P<0.05),而门静脉炎占比仅为17.4%,低于慢性起病组55.8%(P<0.05);慢性起病组纤维化比例为82.7%,相对于急性起病组65.2%更高(P<0.05);生化指标上看,慢性起病组AST值为(169.9±10.4)U/L,低于急性起病组[(206.5±13.5)U/L,P<0.05],慢性起病组ALT水平为(196.7±11.4)U/L,低于急性起病组[(279.8±14.7)U/L,P<0.05],慢性起病组 IgG 水平为(1807.8±122.7),较急性起病组更高[(1648.8±110.9),P<0.05].治疗6个月后,急性起病组ALT水平(20.1±2.0)U/L,低于慢性起病组[(24.7±1.9)U/L,P<0.05],IgG水平为(941.5±90.1),低于慢性起病组[(1122.7±100.2),P<0.05].急性起病组的总有效率为95.7%,较慢性起病组的82.7%更高(P<0.05).结论 不同的炎症导致的起病急缓不同,而起病急缓的首发症状和生化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急性起病的患者应用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较慢性起病更显著,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炎症类型和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适应性进行及时的用药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西维来司钠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调控肝内胆管MUC5AC表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钠是否能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进而减少黏蛋白5AC(MUC5AC)在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BDS)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思路。方法:①生信分析: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对胆结石及胆囊炎的测序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筛选中性粒细胞及黏蛋白相关的显著差异基因,使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预测NE基因与MUC5AC是否存在互作关系。②动物实验: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胆管炎模型组和西维来司钠治疗组,每组6只。结合预实验于大鼠右前叶肝脏一次性注射1.25 mg/kg脂多糖(LPS)建立胆管炎大鼠模型;假手术组肝脏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建模后,西维来司钠治疗组尾静脉注射西维来司钠100 mg/kg;假手术组和胆管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5 d。2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胆管组织,光镜下观察肝胆管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胆管组织NE和MUC5AC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胆管组织NE、MUC5AC、Toll样受体4(TLR4)的蛋白表达。③细胞实验:将原代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HiBEpiC)传代后分为空白对照组、NE组(10 nmol/L NE)、NE+西维来司钠低剂量组(10 nmol/L NE+1×10 -8 g/L西维来司钠1 mL)、NE+西维来司钠中剂量组(10 nmol/L NE+1×10 -7 g/L西维来司钠1 mL)、NE+西维来司钠高剂量组(10 nmol/L NE+1×10 -6 g/L西维来司钠1 mL)。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MUC5AC的表达。 结果:①生信分析:NE基因(ELANE)与MUC5AC存在互作关系。②动物实验:光镜下显示,胆管炎模型组肝细胞水肿,肝细胞呈弥漫性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及肝内胆管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西维来司钠治疗组肝小叶结构清晰,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胆管炎模型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胆管炎模型组NE和MUC5AC较假手术组明显高表达,西维来司钠治疗组NE和MUC5AC表达较胆管炎模型组有所下降〔NE( A值):5.23±2.02比116.67±23.06,MUC5AC( A值):5.40±3.09比23.81±7.09,均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胆管炎模型组肝胆管组织NE、MUC5AC和TLR4的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西维来司钠治疗组肝胆管组织NE、MUC5AC和TLR4的蛋白表达较胆管炎模型组显著下降(NE/β-actin:0.38±0.04比0.70±0.10,MUC5AC/β-actin:0.37±0.03比0.61±0.05,TLR4/β-actin:0.39±0.10比0.93±0.15,均 P<0.05)。③细胞实验: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各组HiBEpiC细胞的增殖状态良好,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E组细胞MUC5AC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NE+西维来司钠各剂量组细胞MUC5AC表达较NE组显著下降,且随西维来司钠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高剂量组变化最明显〔MUC5AC(μg/L):3.46±0.20比6.33±0.52,MUC5AC/β-actin:0.45±0.07比1.75±0.10,均 P<0.05〕。 结论:LPS作用后可致胆管炎大鼠NE、MUC5AC表达上调,西维来司钠可通过抑制NE减少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UC5AC的表达,为IBDS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D5 +CD19 +B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中对CD8 +细胞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CD5 +CD19 +B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分泌IL-10的功能,并探讨其在HBV感染过程中对CD8 +细胞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23例、肝硬化(肝硬化组)18例患者,以及同期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19名。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CD5 +CD19 +B细胞分离等操作,比较3组CD5 +CD19 +B细胞含量较多(占淋巴细胞百分比>6%)的患者比例、CD5 +CD19 +B细胞分泌IL-10的情况和IL-10 +细胞含量较多(占淋巴细胞百分比>4%)的患者比例,分析CD5 +CD19 +B细胞对CD8 +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影响和可能机制。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13例和肝硬化5例患者行肝活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CD5 +CD19 +B细胞在人体肝组织中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肝硬化组中CD5 +CD19 +B细胞含量较多的患者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8/18比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29)。健康对照组(10名)、乙肝组(23例)、肝硬化组(18例)的CD5 +CD19 +B细胞分别占IL-10 +细胞的81.6%、82.3%、70.1%,IL-10 +细胞含量较多的患者分别为2、7和2例,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在脂多糖刺激培养48 h后,健康对照组(10名)CD8 +γ干扰素 +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与乙肝组(10例)、肝硬化组(10例)比较(10.73%比7.05%和9.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剔除CD5 +CD19 +B细胞后,健康对照组(10名)、乙肝组(10例)和肝硬化组(10例)中分别有5、4、4例患者CD8 +γ干扰素 +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添加IL-10受体阻滞剂后,PBMC中CD8 +γ干扰素 +占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添加IL-10受体阻滞剂前升高(7.23%比6.87%)。肝活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CD4 +和CD8 +细胞在患者肝小叶汇管区强表达,CD5 +和CD19 +细胞较少表达。 结论:CD5 +CD19 +B细胞在HBV慢性感染的进展过程中并未体现出明显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但对CD8 +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能是通过分泌IL-10而不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NH-GA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3例NH-GALD的临床资料,尸体解剖检查内脏及脑组织,各脏器常规取材并行HE染色观察各脏器形态学改变,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的表达。病例1由于病情危重死亡未做基因检测,病例2及病例3两例均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3例NH-GALD均为男性,死亡年龄分别为9、58、50 d。病例1及病例2母孕期无异常,均为G1P1,胎龄分别为36 +4 W、33 +6 W。病例1出生时羊水少,出生体质量2300 g。病例2为胎龄双胎之大,出生体质量1450 g。病例3母妊娠期糖尿病,G2P2,胎龄37 +3 W,出生体质量2900 g。3例均无窒息抢救病史。3例临床均表现为急性肝衰竭及多脏器损害,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黄疸、水肿、新生儿肺炎等。实验室检查3例均提示贫血、血糖降低、严重的凝血障碍、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转氨酶正常或增高后降至正常、铁蛋白增高;2例AFP增高。3例尸体解剖主要病症均为NH-GALD,急性重型肝坏死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其他诊断包括肺出血、肺水肿、间质性肺炎、淤血性脾肿大、脑水肿及急性胸腺退化等。尸体解剖时大体观察3例肝脏重41.1~73.1 g(均低于同龄儿平均值),病例1及2肝脏表面细颗粒状,切面灰黄或暗红,病例3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暗红或墨绿色结节。镜下,3例肝脏均可见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大片坏死,病例1及2见残留肝细胞呈梁索状或假腺样散在分布于疏松纤维间质中,胞质内含色素颗粒,可见少量多核肝巨细胞,微胆栓形成,小胆管相对增生。病例3肝组织见大小不等呈结节状分布的假小叶,结节内肝细胞大片坏死,周边残留多少不等的肝细胞。普鲁士蓝染色3例肝脏、胰腺及甲状腺均可见弥漫铁沉积;其他铁沉积组织包括肾上腺皮质(病例1和2),心肌和颌下腺(病例2和3),口腔黏膜涎腺、喉和支气管黏膜涎腺和小肠黏膜上皮(病例3)。免疫组化染色3例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均弥漫阳性。2例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均未检测到与肝脏遗传代谢性及胆汁淤积性疾病相关基因改变。 结论:新生儿急性肝衰竭时需要考虑到罕见的NH-GALD的可能,肝外器官铁沉积是其特征性改变,明确病理诊断对于患儿治疗及孕母再次妊娠预防性干预的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一例年轻女性,患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后2个月的恢复期出现肝功能损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等明显升高,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肝细胞胞浆抗体(SLA)持续阳性,免疫球蛋白(Ig)G明显升高,肝活检提示肝小叶和界板炎症,激素治疗有效,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根据病程先后,发病机制,考虑HNL诱发AI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通过阻断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及白细胞介素33调节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免疫应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阻断白细胞介素33(IL-33)、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慢性肝纤维化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的影响。方法:模型组与正常组BALB/c小鼠各40只,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联合阻断IL-33与ICOS后肝纤维化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中干扰素γ、IL-4、IL-17表达水平以及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组间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未阻断组相比,阻断IL-33/ICOS组Th2、Th17细胞比例明显下调(Th2:65.96%±6.04%与49.09%±7.03%;Th17: 19.17%±4.03%与9.56%±2.03%),Th1细胞比例及Th1/Th2比值上调(Th1:17.14%±3.02%与31.93%±5.02%;Th1/Th2:0.28±0.06与0.6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15、6.03、7.14、4.28, P值均< 0.05)。进入慢性炎症阶段(10周)后,与未阻断组相比,阻断组肝纤维化小鼠IL-4、IL-17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IL-4:(84.75±14.35)pg/ml与(77.88±19.61)pg/ml;IL-17:(72.38±15.13)pg/ml与(36.38±8.65) pg/ml],干扰素γ的表达水平上调[(37.25±11.51)pg/ml与(77.88±19.6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IL-4:4.71;IL-17:5.84;干扰素γ:5.05, P值均< 0.05)。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阻断组在肝纤维化13周时肝细胞坏死情况、肝小叶结构紊乱情况及纤维组织增生较未阻断组明显减轻。 结论:联合阻断ICOS信号通路及IL-33可调节Th2及Th17极化,下调炎症反应,抑制或防止纤维化的发生与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eap1/Nrf2/HO-1信号通路在稀土氧化钕致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eap1/Nrf2/HO-1信号通路在氧化钕(Nd 2O 3)致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于2021年3月,选取48只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 NaCl)、低剂量组(62.5 mg/ml Nd 2O 3)、中剂量组(125.0 mg/ml Nd 2O 3)和高剂量组(250.0 mg/ml Nd 2O 3),每组12只。各剂量组小鼠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给予Nd 2O 3悬浊液进行染毒,于染尘后35 d处死。称量各组小鼠肝脏重量,计算脏器系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肝组织中Nd 3+含量;HE染色和免疫荧光观察炎症变化及入核情况;q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Keap1、Nrf2和HO-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Keap1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数据用 ± s表示,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脏器系数增大,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Nd 3+蓄积量均明显增多( P<0.05)。病理学显示,高剂量组小鼠肝脏肝小叶结构有些许紊乱,肝细胞出现气球样病变,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炎症渗出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IL-1β、IL-6水平均升高,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水平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Kea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Nrf2 mRNA、HO-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Nrf2被成功激活进入核内;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的CAT、GSH-Px、T-SOD活力均明显降低( P<0.05)。 结论:Nd 2O 3在雄性小鼠肝脏中大量蓄积,可能通过激活Keap1/Nrf2/HO-1信号通路,发生氧化应激并引发炎症反应。提示Keap1/Nrf2/HO-1信号通路可能是Nd 2O 3暴露致小鼠肝脏发生损伤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ICI与靶向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联合使用两种情况下,免疫反应介导性肝炎(immune-mediated hepatitis,IMH)的组织学表现差异。方法:收集2015至201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抗ICI治疗发生肝功能异常且获得肝组织标本的病例21例。其中10例使用单药ICI,另11例使用ICI及靶向抗血管TKI联合治疗,观察组织病理形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2(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2)表达情况。结果:单药ICI治疗的IMH表现为程度不等、均匀分布于肝小叶及汇管区的炎性病变,并可出现小胆管炎、静脉内皮炎、Kupffer细胞活化及紫癜样变。8例(8/10)出现轻度肝损伤,2例(2/10)出现轻-中度肝损伤。在使用ICI及抗血管TKI联合治疗的患者中,肝损伤往往较为严重,其中4例(4/11)出现中-重度肝损伤,肝细胞桥接坏死、大片坏死,汇管区中-重度炎性病变,部分小胆管上皮变性,伴显著界面性肝炎。在较严重IMH的病例中,较多CD8 +的T淋巴细胞聚集在汇管区及肝窦内,且有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表达PD-L1。单药治疗、联合治疗中各有2例发生死亡,其中联合治疗组中有1例发生急性多发性肝炎,肝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肝功能不可逆损伤,最终患者因多系统免疫失调,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结论:与单用ICI相比,联合使用ICI及抗血管TKI有可能造成肝细胞的叠加损伤,引起严重IMH的可能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生进程中的作用:聚焦免疫炎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类主要与摄入吡咯生物碱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有关的肝脏继发性血管性疾病,可导致严重的肝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HSOS主要病理表现为肝窦扩张阻塞、肝细胞凝固性坏死及肝小叶炎症,而肝窦内皮细胞(LSECs)损伤是HSOS病理发生进程中的关键启动事件。目前认为多种病因和机制参与LSECs的损伤,并继发凝血纤溶失调、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HSOS发生,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免疫炎性机制在LSECs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HSOS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病理改变进行概述,回顾了LSECs的生理功能、LSECs损伤的常见病因机制和LSECs损伤在HSOS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尤其聚焦近年来免疫炎性机制在LSECs损伤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深入研究并阐明免疫炎性机制在LSECs损伤和HSOS发病中的作用,将为筛选鉴定HSOS诊断的新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可行的研发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饥饿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抗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胃饥饿素(Ghrelin)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NCD)组、NCD+Ghrelin组、高脂饮食(HFD)组和HFD+Ghrelin组。HFD组及HFD+Ghrelin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诱发NASH,其中NCD+Ghrelin组及HFD+Ghrelin组于喂养14周后,持续给予Ghrelin干预(11 nmol·kg -1·d -1) 2周。16周末处死动物。检测小鼠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水平;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RT-qPCR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Ⅰ、Ⅲ、Ⅳ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水平;苏木精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VG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的情况。 结果:NCD组ALT、HA、Hyp分别为(19.17±3.71)U/L、(80.58±27.27)ng/ml、(0.20±0.06)μg/mg与NCD组比较,HFD组血浆ALT (266.80±146.80)U/L、HA (219.00±39.47)ng/ml水平显著升高( P < 0.05),肝组织Hyp (0.35±0.05)μg/mg prot含量增加( P < 0.05),TGF-β1及Ⅰ、Ⅲ、Ⅳ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 0.05),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肝细胞肿胀,肝组织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与HFD组比较,HFD+Ghrelin组小鼠血浆ALT (57.17±20.88)U/L 、HA (75.68±8.40)μg/mg水平、肝组织Hyp (0.19±0.07)μg/mg prot含量明显降低( P < 0.05),TGF-β1、Ⅰ、Ⅲ、Ⅳ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 P < 0.05);HFD+Ghrelin组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P < 0.05)。肝组织内仅见血窦轻度淤血,肝损伤明显改善,胶原纤维沉积显著减少。 结论:Ghrelin对NASH小鼠的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