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并发NAFLD的患者,随访患者半年、1年时间段的病史、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23统计软件,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组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二者相关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纳入165例,其中使用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患者50例,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患者115例。二者基线特征中男女比例、吸烟人数、糖化血红蛋白、C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脂肪衰减指数、AST/血小板比值(APRI)指数、纤维化-4 (FIB-4)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白蛋白、NAFLD纤维化积分、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二者在糖化血红蛋白( t=3.239, P=0.03)、γ-GT( t=1.345, P=0.03)、NAFLD纤维化积分( t=1.256, P=0.04)、空腹血糖(t=2.157, P=0.02)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1年后,糖化血红蛋白( t=2.314, P=0.04)、FIB-4指数( χ2=1.782, P=0.03)、脂肪衰减指数( t=2.279, P=0.04)、γ-GT( t=4.263, P=0.01)、NAFLD纤维化积分(t=4.256, P=0.01)、白蛋白( t=2.231, P=0.03)、空腹血糖( t=2.157,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比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但对于强化血糖控制效果稍低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有可能减少乙肝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硬化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TIPS术后血浆脂多糖变化对血小板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血浆脂多糖(LPS)浓度变化及其对血小板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的影响。方法:纳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69例,其中81例接受TIPS治疗。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外周血浆LPS、VEGF及TSP-1浓度。在体外将正常人血小板与不同浓度LPS预孵育并使用胶原刺激后,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表达率以及释放VEGF和TSP-1浓度。检测TIPS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PAC-1表达率以及外周血浆LPS、VEGF和TSP-1浓度。分析TIPS术后患者血浆LPS、VEGF及TSP-1浓度变化与Child-Pugh评分变化的关系。据资料不同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或Pearson rho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hild-Pugh C级患者血浆LPS及TSP-1浓度均显著高于A、B级,但血浆VEGF浓度显著低于A、B级( P值均< 0.01)。体外实验显示LPS浓度越高,血小板PAC-1表达率越高,上清液TSP-1浓度越高,但上清液VEG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PS术后患者门静脉压力及血小板活化程度均显著下降( P值均< 0.01);术后血浆LPS及TSP-1水平持续显著下降,VEGF水平持续显著上升,而且血浆LPS浓度与TSP-1浓度呈正相关( r = 0.506, P < 0.001),与VEGF浓度呈负相关( r = -0.167, P = 0.010)。TIPS术后Child-Pugh评分变化幅度与血浆VEGF浓度变化幅度呈负相关( r = -0.297, P = 0.016),与血浆TSP-1浓度变化幅度呈正相关( r = 0.145, P = 0.031)。 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TIPS术后门静脉梯度压力及血浆LPS浓度下降,相应血小板活化下降,若血小板释放TSP-1越少、释放VEGF越多,则有可能减少由门静脉血分流导致的肝功能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PVT形成对肝硬化并发症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探讨PVT的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住院治疗的肝硬化PVT患者199例设为PVT组,随机抽取同期肝硬化无PVT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对肝硬化PVT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据资料不同用 t检验、 Z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肝硬化病因、门静脉宽度、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酶(CHE)、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硬化[ OR = 3.125(95%可信区间1.414~6.906), P = 0.005]、门静脉增宽[ OR = 5.814(95%可信区间2.746~12.307), P < 0.001]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PVT形成使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 OR = 1.594(95%可信区间1.015~2.502), P = 0.043]和CHE降低[ OR = 4.267(95%可信区间2.313~7.869), P < 0.001];PVT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胸水、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增宽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影响因素,肝硬化PVT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和CHE降低。PVT的形成使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容易出现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胸水等临床表现,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小板在肝细胞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患者预后极差。近年来,血小板在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血小板通过肿瘤微环境直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另一方面,血小板通过协助肿瘤细胞躲避免疫监视等途径促进肝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此外,血小板特异性分泌的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因子也直接或间接参与肝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肿瘤周围血管新生。另外,在大多数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背景下,由于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是否会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仍无定论。基于血小板在肝癌中的作用,血小板及其相关评分在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详细阐述血小板在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小板作为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对优化肝癌治疗方案和探讨新的肝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坏死性黄色肉芽肿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63岁,因面部肿胀性斑块7年,加重3年就诊。7年前患者双眼睑出现肿胀,无瘙痒疼痛,可自行消退,之后皮损反复发作并增厚形成黄红色斑块(图1A)。于眼科行双眼眶周肿物切除术2次,术后病理示肉芽肿性病变。术后眼部不适缓解。3年前眶周斑块再次复发,呈膨胀性生长,皮损渐扩大至颞部、颧部、鼻根,并融合成暗红色肿胀性损容性斑块,伴胀痛(图1B)。同时患者颈部、肩部和臀部也相继出现黄红色肥厚性斑块,皮损边界较清,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无破溃(图1C)。既往史:2006年曾诊断为血细胞减少;2013年因血小板减少症行脾切除手术;2016年、2017年2次行双眼眶周肿物切除术;2018年诊断肝硬化,并出现腹腔和胸腔积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硬化并发症的管理是改善肝硬化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措施。临床医师除了关注常见或危急并发症外,也需要关注血小板减少症、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等并发症,才能为肝硬化患者提供完整的病情评估和全面的治疗。为此,本期执行主编徐小元教授组织了重视肝硬化"易被忽视"并发症的重点,并对肝硬化"易被忽视"并发症的诊治现状进行了评述(徐京杭等,第481 ~ 483页)。PVT是肝硬化较常见的并发症,丁惠国教授等系统地分析了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活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增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在肝硬化PVT形成中的作用,指出它们可能是肝硬化性PVT防治的新靶点(王宇威等,第484 ~ 488页)。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TCP)可引起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和侵入性操作后的高出血风险,关玉娟教授等总结了肝硬化并发TCP的主要机制以及相应的临床管理策略(李剑萍等,第489 ~ 492页)。低白蛋白血症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其正常生理作用至关重要,由此提出了"有效白蛋白浓度"的概念。谢雯教授等介绍了有效白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其最新检测技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电子顺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在有效白蛋白检测中应用的新进展(李梦琪等,第493 ~ 496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变异分析及围产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妊娠期患者围产期管理,以及探索通过对患者羊水、脐带血基因检测确定其后代遗传病因和胎儿患病的可能性。方法:在围产期精细化管理方面,对1例2019年3月因眼涩眼胀、视力下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诊时发现K-F环,肝病科进一步诊断WD的孕妇行人工流产一次,并于2020年10月再次妊娠后进行包括妇产科、肝病中心、麻醉科、消化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会诊和孕期规范化治疗;二次妊娠后提取患者静脉血、羊水和脐带血基因组,采用Sanger测序进行ATP7B基因变异分析。结果:通过多学科协作管理,该患者在妊娠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伴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贫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多种合并症的情况下顺利产子。新生儿表型正常,阿氏评分10-10-10。测序发现该患者存在ATP7B p.Arg778Leu 和p.Val890Met,为数据库已报道的错义杂合变异,ACMG分级为致病性变异。羊水和脐带血的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仅p.Arg778Leu单杂合变异,仅携带母亲一个致病突变位点,预测不会出现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型。结论:围产期多学科协作管理对WD患者顺利妊娠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对患者羊水和脐带血的遗传学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胎儿W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伐曲泊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阿伐曲泊帕单药治疗慢性肝病相关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阿伐曲泊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阿伐曲泊帕单药治疗慢性肝病相关重度血小板减少症(TC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肝病相关重度TC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6例,女20例;中位年龄54岁,年龄范围为33~74岁。56例患者中,21例采用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设为联合治疗组,35例采用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设为单药治疗组。观察指标:(1)用药后血小板(PLT)变化情况。(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监测患者治疗后2周内PLT的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治疗效果。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1)用药后PLT变化情况:联合治疗组患者用药后1~5 d PLT为(35±19)×10 9/L,用药后6~10 d PLT为(73±41)×10 9/L;单药治疗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30)×10 9/L,(70±51)×10 9/L。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LT组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间=0.30, 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LT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59.96, P<0.05);两组患者PLT变化趋势之间无交互效应( F交互=0.40,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14/21),单药治疗组为54.29%(19/3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3, P>0.05)。(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联合治疗组患者发生头痛、头晕、输血反应、血尿、蛋白尿、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疲劳、恶心、外周组织水肿例数分别为2、4、1、2、2、7、10、6、8、14、12、5例,单药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8、1、3、5、7、19、11、20、19、14、5例,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输血反应、血尿、蛋白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疲劳、恶心、外周组织水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24,0.23,0.05,1.91,0.83,2.04,0.81, P>0.05)。 结论: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和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均能升高慢性肝病相关重度TCP患者PLT;与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比较,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并未带来更佳的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一项2 517例患者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血小板减少症(TCP)的相关因素。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初次诊断为肝硬化的住院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肝硬化病因、肝硬化并发症、实验室指标、Child-Pugh分级、有创操作、住院期间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肝硬化患者发生TCP的相关因素。分类变量以χ 2检验进行比较;连续变量的组间比较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非参数检验。 结果:共2 592例肝硬化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75例,纳入2 517例进行分析。其年龄为58(50,67)岁,男性占64%,1 435例(57.0%)发生TCP,434例(17.2%)出现3~4级TCP。性别、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EGV)为TCP的主要相关因素。女性( OR=1.32,95% CI:1.12~1.56, P = 0.001)更易合并TCP。合并EGV( OR=3.09,95% CI:2.63~3.65, P<0.001)者更易发生TCP,这可能与其脾功能亢进并发比例更高有关( P < 0.001);PBC( OR=0.64,95% CI: 0.50~0.82, P < 0.001)和PSC( OR=0.23,95% CI: 0.06~0.65, P = 0.010)患者更少发生TCP,这可能是由于PBC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更短、凝血功能更好( P < 0.001),及PSC患者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比例更低( P = 0.004)。TCP及3~4级TCP患者止血操作率更高( P值均<0.05),肝活检率更低( P <0.05)。3~4级TCP患者院内病死率高于未发生3~4级TCP患者( P = 0.004)。 结论:肝硬化患者常见TCP,其中女性合并EGV患者TCP发生率较高,合并PBC和PSC者TCP发生率较低。TCP影响有创操作,且与不良结局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终末期肝病模型-肌少症评分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肌少症评分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短期预后评价中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ACLF患者271例,其中合并肌少症患者157例,非肌少症患者114例,根据ACLF分型分为A组(无肝硬化基础)61例,B组(有代偿期肝硬化基础)99例,C组(既往有失代偿期肝硬化病史)111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结果和预后,并计算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肌少症评分。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Kaplan-Meier法、log-rank法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低体重指数[比值比(odds ratio, OR)=0.93, P<0.001]、合并肝硬化( OR=1.14, P=0.004)、合并肝性脑病( OR=1.31, P<0.001)、高白细胞计数( OR=1.18, P=0.009)和高血小板计数( OR=1.08, P<0.001)是ACLF患者合并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MELD评分[风险比(hazard ratio, HR)=1.02, P=0.001]、高MELD-Na评分( HR=1.07, P=0.038)、高MELD-肌少症评分( HR=1.14, P<0.001)、高总胆红素水平( HR=1.00, P<0.001)和高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 HR=1.71, P<0.001)是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中,A、B组患者中,肌少症患者累积生存率均低于非肌少症患者( χ2=5.97、8.34, P=0.015、0.004),C组肌少症患者与非肌少症患者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90, P=0.053)。在A组+B组患者中,MELD-肌少症评分预测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7,大于MELD评分(0.78)和MELD-Na评分(0.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86、2.56, P=0.004、0.011),C组患者MELD-Na评分预测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0.83)大于MELD评分(0.71)和MELD-肌少症评分(0.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52、2.64, P=0.012、0.008)。 结论:与不合并肌少症的患者相比,合并肌少症的无肝硬化基础或有代偿期肝硬化基础的ACLF患者生存时间更短、预后更差;对于无肝硬化基础或有代偿期肝硬化基础的ACLF患者,MELD-肌少症评分能够较好地预测其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