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心草提取物抗肺癌活性部位筛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筛选养心草抗肺癌活性部位.方法 运用系统溶剂法制备养心草各提取部位;体外培养肝癌A54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株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IC50作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出养心草抗肿瘤的有效部位.同时,建立肺癌LLC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通过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质量、脏器指数及瘤体质量的变化,对养心草的抗肿瘤效果进行评价养心草石油醚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内抗肺癌作用.结果 MTT实验结果表明养心草不同提取部位中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体内小鼠肺癌LLC细胞移植瘤实验表明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对鼠体质量及脏器指数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 养心草的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是其抗肺癌的有效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母细胞瘤表达BRD4的促肿瘤机制及靶向抑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蛋白4 (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 BRD4)促进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机制及靶向抑制效应。方法:收集未经化疗的45例HB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石蜡标本。将未经化疗的45例具有特征性肿瘤细胞的组织石蜡标本作为HB组;在45例石蜡标本中有30例组织边缘可见瘤旁肝组织肝小叶结构正常、可见小叶中央静脉和汇管区的组织,该30例作为瘤旁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BRD4的表达水平,并对BRD4的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HB细胞株HepG2对照组(未经处理的HepG2细胞)、空载组(转染Si-NC的HepG2细胞)以及Si-BRD4敲低组(转染Si-BRD4的HepG2细胞)的BRD4表达水平,检测Yes相关蛋白1 (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和c-My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运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epG2对照组和Si-BRD4敲低组的细胞活力和凋亡率。使用JQ1、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JQ1联合VCR分别处理HepG2细胞48 h后,通过CCK-8法、EDU-555细胞增殖试剂盒和TUNEL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及凋亡率。将使用30 nmol/L JQ1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JQ1组,将使用70 μg/ml VCR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VCR组,将使用30 nmol/L JQ1和70 μg/ml VCR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JQ1联合VCR组。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RD4在HB细胞核阳性率为97.8%(44/45),瘤旁肝细胞核阳性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②根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分期,Ⅰ~Ⅱ期低表达8例,高表达4例,Ⅲ~Ⅳ期低表达3例,高表达30例,BRD4表达水平与肿瘤的COG分期有关( P<0.001)。低表达患儿无转移发生,高表达患儿转移11例,BRD4表达水平与肿瘤转移相关( P=0.042)。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AP1和c-Myc的mRNA表达水平在Si-BRD4敲低组较HepG2对照组和空载组明显下降;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也显示YAP1和c-Myc的蛋白表达水平在Si-BRD4敲低组较HepG2对照组和空载组显著下降。④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48 h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在Si-BRD4敲低组明显低于HepG2对照组,0.423±0.015比0.532±0.026,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03, P= 0.007)。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iRNA敲低BRD4处理48 h后,Si-BRD4敲低组HepG2细胞的凋亡率为(24.58±3.95)%,显著高于HepG2对照组的(6.46±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13, P=0.002)。⑤CCK-8检测结果显示JQ1组、VCR组和JQ1联合VCR组的HepG2细胞活力较HepG2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0.364±0.020、0.383±0.014、0.269±0.019和0.943±0.014,和HepG2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JQ1联合VCR组细胞的活力低于JQ1组和VCR组,分别为0.269±0.019、0.364±0.020、0.383±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8, P=0.004)和( t= 8.26, P=0.002)。EDU检测结果显示运用JQ1、VCR及JQ1联合VCR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后,明显抑制了HepG2细胞增殖,提升了细胞凋亡率,JQ1联合VC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更明显。TUNEL染色结果显示JQ1联合VCR用药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独使用JQ1和VCR。 结论:BRD4在HB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COG分期及转移相关,可通过YAP1、c-Myc发挥促肿瘤作用,JQ1联合VCR用药作用效果强于单独使用JQ1和VC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DCA5与肿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发生于DNA复制时期,由黏合素调节,并且依赖于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CDCA5)及黏合素的乙酰化。WAPL可以促进黏合素与DNA解离,CDCA5可以拮抗WAPL的作用,通过稳定黏合素与DNA的结合从而稳定姐妹染色单体凝聚。CDCA5 mRNA在多种肿瘤细胞株中具有较高的转录水平,提示CDCA5可能与肿瘤细胞较高的恶性增殖活性有关,并且已经在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中得到证实,CDCA5可能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向分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D36与肝细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关系及其对人肝癌细胞异种移植裸鼠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CD36在肝细胞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探讨CD36对人肝细胞癌细胞株增殖、迁移能力及人肝癌细胞异种移植裸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相关信息分析371份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CD36转录本表达水平差异。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8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组织中CD36 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人肝癌细胞株Huh7、HCCLM3及人正常肝细胞株LO2中CD36蛋白水平。将载有CD36干扰序列的质粒和空质粒转染到Huh7细胞或HCCLM3细胞,分别为sh-CD36组和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培养0、12、24、36、48、60 h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吸光度值表示),采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将sh-CD36组或对照组Huh7细胞注射于BALB/c裸鼠腋窝皮下,每组4只,构建人肝癌异种移植裸鼠模型;接种1周后每周测量肿瘤长径、短径并计算肿瘤体积,接种5周后处死裸鼠,收集肿瘤标本并称量质量;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6、Ki-6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对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CD36转录本水平较癌旁组织高(4.2±1.8比3.2±1.5, t=2.28, P=0.035)。qRT-PCR法对48例肝细胞癌患者组织检测显示,肝癌组织中CD36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0.76±0.26比0.48±0.23, t=3.52, 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Huh7、HCCLM3细胞中CD36蛋白水平均高于LO2细胞,分别为LO2细胞的(1.42±0.11)倍和(1.68±0.16)倍(均 P<0.001)。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sh-CD36组Huh7和HCCLM3细胞CD36均低于对应的对照组(均 P<0.001)。CCK-8法检测显示,sh-CD36组Huh7细胞和HCCLM3细胞分别于培养36 h和24 h开始增殖能力均低于对应的对照组(均 P<0.01)。划痕愈合实验显示,培养48 h的sh-CD36组Huh7细胞[(12±3)%比(30±5)%, t=4.01, P<0.001]和HCCLM3细胞划痕愈合率[(15±4)%比(29±5)%, t=4.16, P<0.001]均低于对应的对照组;Transwell实验显示,sh-CD36组Huh7细胞[(46±6)个/视野比(88±6)个/视野, t=5.56, P<0.001]及HCCLM3细胞24 h穿膜细胞数[(42±5)个/视野比(82±7)个/视野, t=5.34, P<0.001]均少于对应的对照组。皮下注射5周后,注射sh-CD36组Huh7细胞的裸鼠肿瘤体积[(682±268)mm 3比(1 375±512)mm 3, t=4.73, P=0.006]和肿瘤质量[(432±95)mg/只比(871±109)mg/只, t=6.57, P<0.001]均低于注射对照组Huh7细胞的裸鼠;显微镜下观察,注射sh-CD36组Huh7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标本中肿瘤细胞密度低于注射对照组Huh7细胞的裸鼠,CD36和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亦均低。 结论:CD36在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人肝癌Huh7、HCCLM3细胞株中表达均上调,其可能与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相关。敲低CD36表达体外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对人肝癌细胞异种移植裸鼠模型肿瘤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与长链非编码RNA-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共调控增强CD8 +T细胞抑制肝细胞癌肿瘤生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体外研究协同抑制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FGL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双免疫逃逸通路,联合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抑制HCC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和肿瘤生长的效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敲除、稳定转染的5组人肝癌细胞株HepG2、HepG2-FGL1-KO、HepG2-FGL1-KO-Tim3(-)、HepG2-LAG-3-KO、HepG2-LAG-3-KO-Tim3(-),并以此构建5组细胞株移植瘤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成瘤模型。通过质量细胞计数法测定淋巴细胞CD8 +T亚群表达水平,并测定肿瘤生长大小体积变化。采用 t和 χ2检验。 结果:实验期间,5组中位肿瘤生长速率分别为149、136、81、75、68 mm 3/d。5组中位肿瘤体积分别为1.18、0.91、0.37、0.45、0.29 g。与HepG2组比较HepG2-FGL1-KO组和HepG2-LAG-3-KO组动物瘤体积显著小于HepG2组( t=7.582, P<0.05),HepG2-FGL1-KO-Tim3(-)和HepG2-LAG-3-KO-Tim3(-)组动物肿瘤体积又显著小于单独敲除组( t=3.953, P<0.05)。同时,5组中位CD8 +T细胞亚群表达量分别为2.1×10 7、2.9×10 7、3.8×10 7、7.7×10 7、13.2×10 7。HepG2-FGL1-KO-Tim3(-)和HepG2-LAG-3-KO-Tim3(-)组CD8 +T细胞亚群表达活性显著高于FGL1和LAG-3单抑制组( t=2.988, P<0.05),而两个单抑制组的CD8 +T细胞亚群表达活性又显著高于HepG2对照组( t=6.416, P<0.05)。 结论:单一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对于遏制肿瘤逃避免疫杀伤存在局限性,多个免疫检查点因子信号通路联合抑制相较于单一通路的单控,将显著调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激活和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毒性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型谷氨酰胺酶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肾型谷氨酰胺酶(kidney-type glutaminase,KGA)在肝母细胞瘤中表达及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探究KGA对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44例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测序数据,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探究基因KGA在正常肝组织和肝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KGA的中位mRNA相对水平表达量将44例患儿分为两组,即KGA高表达组(mRNA相对水平>37.181)和低表达组(mRNA相对水平<37.181),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患儿的生存差异。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基因KGA与患儿预后的关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GA在正常肝细胞株LO2以及肝母细胞瘤细胞株HuH-6及HepG2中表达情况。分别用干扰小RNA和KGA抑制剂1(glutaminase-IN-1,GIN-1)处理HuH-6细胞,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GA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能力检测(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及LO2细胞株相比,KGA在肝母细胞瘤中表达量显著升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GA高表达组患儿无进展生存期更短( 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KGA是肝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HR(95% CI)为5.74(1.21~27.33), P=0.028]。RT-qPCR、蛋白质印迹法、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证实干扰KGA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GIN-1处理HuH-6细胞后蛋白质印迹法、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证实抑制KGA后肿瘤细胞生长能力降低。 结论:与正常肝脏相比,KGA在肝母细胞瘤中呈高表达,且高表达的KGA与肝母细胞瘤不良预后相关,是HB患儿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抑制KGA后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类器官在乳腺癌研究中的进展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在肿瘤内和肿瘤间均表现出异质性,这种高度的异质性给该肿瘤的研究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类器官是一种衍生于干细胞或器官祖细胞的新型3D实验模型,具有培养周期短、成功率高等优点。相较于传统的肿瘤细胞株模型(CCL)和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TX),类器官模型能够在体外长期稳定增殖,既很好的保持了肿瘤异质性,又适用于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和基因编辑。目前,类器官技术已在胃肠道肿瘤、胰腺癌、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乳腺癌类器官的构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溶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产生的脾淋巴细胞对结肠癌小鼠肺转移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溶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对结肠癌肺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18只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取对数生长期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细胞,分别接种于小鼠右侧背部(2×10 5/只)和脾(1×10 5/只),肿瘤细胞通过脾静脉血行转移至肝,构建CT26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HSV2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9只;oHSV2组采用100 μl oHSV2(感染复数为1)进行皮下瘤内多点注射,PBS组采用100 μl PBS进行皮下瘤内多点注射;隔1 d注射1次,共6次;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小鼠存活情况,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荷瘤后第20天处死两组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小鼠,分离其脾淋巴细胞。摸索结肠癌肺转移瘤CT26细胞株最佳接种数量和最适观察时间点;选择9只正常的6周龄BALB/c雌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小鼠尾静脉同时接种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4×10 7/只)和CT26细胞(2×10 5/只),阴性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同时接种相同周龄正常小鼠的脾淋巴细胞(4×10 7/只)和CT26细胞(2×10 5/只),空白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只注射CT26细胞(2×10 5/只);荷瘤后第10天全部处死3组小鼠,观察肺转移瘤的生长,小鼠存活情况,观察小鼠各组织病理形态改变。 结果: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中,oHSV2组9只小鼠中7只未发现肝转移灶,2只出现1~2个长径<2 mm肝转移灶;PBS组9只小鼠均出现多发性肝转移灶,肿瘤长径1~10 mm。oHSV2组小鼠总生存优于PBS组小鼠( P<0.001)。结肠癌肺转移瘤小鼠模型中,小鼠尾静脉接种肿瘤细胞的最佳细胞数量为2×10 5/只,最佳观察时间点为尾静脉注射后第10天;荷瘤24 d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均全部死亡,实验组小鼠在第60天仍全部存活,3组间总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肺脏组织未见明确肿瘤细胞,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肺脏组织有广泛弥漫的肿瘤细胞。 结论: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能够有效抑制CT26小鼠结肠癌肺转移瘤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CD30单克隆抗体 64Cu-NOTA-CD30的淋巴瘤免疫PET显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靶向CD30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 64Cu-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NOTA)-CD30,无创性可视化评价淋巴瘤CD30的表达。 方法:通过Western blot评价5种淋巴瘤细胞株(Karpas299、Raji、Daudi、Ramos和U266)中CD30的表达水平。选择高和低表达CD30的细胞株行流式细胞术评估抗CD30单抗特异性结合能力。取NSG小鼠13只构建CD30阳性和阴性皮下荷瘤鼠模型。标记获得 64Cu-NOTA-CD30,以 64Cu-NOTA-免疫球蛋白(Ig)G为对照探针。经尾静脉注射2种探针后2、24和48 h行micro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进行数据比较。 结果:Karpas299细胞呈CD30高表达,Raji细胞呈CD30低表达。流式细胞术示抗CD30单抗与Karpas299细胞特异性结合。 64Cu-NOTA-CD30与 64Cu-NOTA-IgG的放化纯均>95%。在microPET显像中,Karpas299肿瘤 64Cu-NOTA-CD30摄取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2、24和48 h分别为(11.46±0.58)、(17.60±1.16)与(19.46±0.99)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48 h时与本底对比度良好,肿瘤与心(血液)比值为2.20±0.22。48 h时, 64Cu-NOTA-CD30在Karpas299肿瘤的摄取高于其在Raji肿瘤[(6.10±1.03) %ID/g]及 64Cu-NOTA-IgG在Karpas299肿瘤的摄取[(5.12±0.89) %ID/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90.99, t值:19.65和22.25,均 P<0.001)。 64Cu-NOTA-CD30与 64Cu-NOTA-IgG在各组心、肝的摄取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48 h体外生物分布结果与活体microPET显像基本一致。 结论:64Cu-NOTA-CD30能在活体水平无创性可视化评价淋巴瘤CD30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有望应用于靶向CD30免疫治疗的受益群体筛选及疗效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泛素结合酶2S参与调控黑素瘤行为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揭示黑素瘤中可能与泛素结合酶2S(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探讨UBE2S参与调控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将A375黑素瘤细胞分为基因敲降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LV-UBE2S-RNAi(14011-1)的慢病毒和CON053慢病毒转染细胞构建UBE2S敲降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提取两组细胞株RNA,并将其纯化及片段化,与芯片探针杂交洗染获取芯片数据。采用Ingenuity路径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芯片数据进行进一步解析,鉴定可能与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应用免疫印迹法对UBE2S调控的下游分子进行验证。采用双尾 t检验筛选差异基因。 结果:在基因敲降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差异倍数绝对值> 2且 P < 0.05的差异基因512个,其中上调基因247个,下调基因265个。差异基因信息的Ingenuity路径分析结果证实,干扰素信号和肝X受体/视网膜X受体活化通路显著激活,真核起始因子2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则被抑制。预测上游调控因子中IFNA2为强烈激活,核因子κB(复合物)被抑制。综合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黑素瘤细胞UBE2S基因可通过调节IFITM1、STAT1、ISG15和TNFRSF11B基因的表达发挥功能。免疫印迹显示,A375细胞UBE2S基因敲降前后,IFITM1蛋白均未表达,敲降后ISG15蛋白表达上调19.94倍,STAT1蛋白表达上调1.47倍,TNFRSF11B蛋白表达下调79.1%。 结论:UBE2S可能通过与STAT1、ISG15和TNFRSF11B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黑素瘤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