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对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时高尔基体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对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时高尔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2月龄,体重160 ~ 185 g。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5):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PS组)、电针+内毒素组(EA+LPS组)和假电针+内毒素组(SEA+LPS组)。采用静脉注射LPS 5 mg/kg的方法建立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前1~4 d和模型制备过程中EA+LPS组选取双侧足三里和内关穴进行电针,30 min/次,1次/d。SEA+LPS组将针灸针插入穴位表面,无电流刺激,其他参数同EA+LPS组。建模后6 h时取腹主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TNF-α浓度。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评分,计算湿重/干重(W/D)比值,TUNEL法确定细胞凋亡指数,透射电镜观察高尔基体形态改变,WST-1法测定SOD活性,TBA法测定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高尔基体基质蛋白130(GM130)、高尔基体蛋白84(Golgin-84)、高尔基体磷酸化蛋白3(GOLPH3)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3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细胞凋亡指数、血清IL-6和TNF-α浓度及肺组织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GM130、Golgin-84及其mRNA表达下调,GOLPH3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高尔基体肿胀、空泡化。与LPS组比较,EA+LPS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细胞凋亡指数、血清TNF-α和IL-6浓度及肺组织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GM130、Golgin-84及其mRNA表达上调,GOLPH3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高尔基体肿胀及空泡化减轻,SEA+LP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高尔基体应激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提高对成人肺表面活性蛋白C(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的2例成人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FTPC gene”“surfactant protein C gene”“SFTPC gene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和“surfactant protein C gene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为检索词在PubMed、Embase及Ovid数据库,以“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SFTPC基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基因”“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3月。结果:本组2例家族发病患者1男1女,平均年龄27.5岁,Ⅱ-2患者存在干咳、气促症状,Ⅱ-3无症状,2例影像表现均存在多发囊腔及细网格状影,Ⅱ-2患者存在两下肺多发磨玻璃影,Ⅱ-2患者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病理诊断为UIP。文献复习共纳入35例患者,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为33.5岁,主要表现为气促(22/30)、干咳(18/30)、杵状指(12/30),而无症状体检或家族其他成员发现而行胸部CT发现占30%(9/30)。最常见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细网格状影(17/17)及多发囊状影或囊腔(12/17)和磨玻璃影(7/17)。病理主要表现为UIP(24/26)。结论:成人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干咳及杵状指,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囊腔影及细网格状影伴或不伴两下肺多发磨玻璃影,治疗上目前无特效药,尽早使用羟氯喹可能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影像表现为双肺多发囊腔影伴细网格影及磨玻璃影且发病年龄<50岁时,需要考虑该病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FTPC基因p.K114N新发突变致儿童间质性肺疾病一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报道1例儿童间质性肺疾病家系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学特点,并对患儿及其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为明确先证者间质性肺疾病的致病原因,对患儿的家系展开调查,采集5例先证者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对4例有呼吸道症状的家系成员进行胸部HRCT检查;进一步对先证者血样进行人类全外显子测序进行致病性分析,且对其及其家属进行一代验证。结果:家系调查发现,该家系7人中存在5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其中1例死亡。4例存活的患者均存在SFTPC基因突变(exon4,c.342G>T,p.K114N),考虑变异来源于先证者父亲,为致病性突变,其在各数据库中无收录,为新发突变。并且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SFTPC基因p.K114N新发突变可导致儿童间质性肺疾病,且该突变在家系成员中存在外显不全现象,胸部CT和全外显子测序对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纳米铟锡氧化物致SD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纳米铟锡氧化物染毒致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铟职业接触限值以及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选择6~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 mg/kg)、中剂量组(3 mg/kg)和高剂量组(6 mg/kg),每组10只。常规饲养1周,给予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染毒,每周2次,间隔3 d,连续染毒12周。染毒期间每周称量体重,观察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处死,留取肺组织、血清;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结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和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含量。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气管灌注纳米铟锡氧化物后,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基本完整,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泡腔内可见均匀一致、嗜伊红的无结构细颗粒状物质,有巨噬细胞增生并且可见巨噬细胞增多,以高剂量组较明显。对照组大鼠PAS染色阴性,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均可见PAS染色阳性物质。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P-A、SP-D和KL-6均明显升高,血清中GM-CSF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可能与纳米铟锡氧化物致肺泡巨噬细胞破坏,巨噬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清除障碍,引起大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聚集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麻醉方法对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术围术期肺损伤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术围术期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亲体肝移植术的胆道闭锁患儿91例,性别不限,年龄0~36个月,ASA分级Ⅰ~Ⅲ级,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按照麻醉方法分为3组:丙泊酚复合麻醉组(P组, n=30)、七氟烷复合麻醉组(S组, n=30)和丙泊酚-七氟烷复合麻醉组(PS组, n=31)。P组静脉输注1%丙泊酚9~15 mg·kg -1·h -1;S组吸入七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2.6%~4.0%;PS组静脉输注1%丙泊酚9~15 mg·kg -1·h -1,吸入七氟烷,维持呼气末浓度1.0%~2.5%。3组术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1.0 μg·kg -1·min -1镇痛,静脉输注苯磺酸顺阿曲库铵1~2 μg·kg -1·min -1维持肌松。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 0)、手术开始60 min (T 1)、无肝期10 min (T 2)、门静脉开放60 min (T 3)和关腹即刻(T 4)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C16)、表面活性蛋白(SP-D)、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可溶性受体(s-RAG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NF-α和IL-1β的浓度,同时记录肺顺应性(Cdyn)。分别于T 0-T 4及术后24 h(T 5)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分别于术前24 h及T 5时,行肺部超声评分(LUS评分)。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半年生存情况。 结果:S组和P组各时点血清CC16、SP-D和s-RAGE浓度、LU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组和P组比较,PS组T 3时血清CC16浓度和T 3,4时血清s-RAGE浓度降低,T 5时C评分和B评分降低( P<0.05)。3组不同时点血清HMGB1、IL-1β和TNF-α浓度、Cydn、术后7 d内ALI/ARDS、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儿术后半年生存率均为100%。 结论:丙泊酚-七氟烷复合麻醉减轻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围术期肺损伤的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麻醉和七氟烷复合麻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吡非尼酮抑制JAK2表达对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通过抑制JAK2表达对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将30只8周雌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博来霉素组(雾化喷入博来霉素5 mg/kg)和吡非尼酮组(雾化喷入博来霉素5 mg/kg,隔日1次吡非尼酮灌胃20 mg/kg),每组10只。计算各组小鼠肺系数,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测定胶原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相关蛋白质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肺组织切片中p-JAK2、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的免疫荧光信号强度和p-JAK2的定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相关蛋白质水平。培养小鼠肺泡上皮细胞株MLE-12,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GF-β 1 10 μg/L)和干预组(TGF-β 1 10 μg/L,0.1、0.5、1和5 mmol/L吡非尼酮)。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LE-12相关蛋白质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MLE-12细胞中p-JAK2的免疫荧光信号强度和定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和不同浓度LY2109761组(0.01、0.05、0.5 μmol/L LY2109761,TGF-β 1 10 μg/L)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空白组、模型组、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干扰小RNA,TGF-β 1 10 μg/L)、si-JAK2组(转染si-JAK2,TGF-β 1 10 μg/L)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博来霉素组小鼠肺系数高于对照组[(1.16±0.17)%比(0.78±0.07)%, P<0.001],吡非尼酮组低于博来霉素组[(1.02±0.07)%比(1.16±0.17)%, P<0.05]。博来霉素组小鼠肺组织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24.85±1.83)比(8.84±1.44), P<0.001],吡非尼酮组低于博来霉素组[(9.42±3.07)比(24.85±1.83), P<0.01]。博来霉素组JAK2、p-JAK2、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GF-βR2)、TGF-β 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37±0.02)比(0.15±0.01),(0.38±0.01)比(0.20±0.01),(0.88±0.03)比(0.14±0.01),(0.18±0.01)比(0.09±0.01),均 P<0.001],吡非尼酮组均低于博来霉素组[(0.29±0.02)比(0.37±0.02),(0.28±0.01)比(0.38±0.01),(0.71±0.02)比(0.88±0.03),(0.09±0.06)比(0.18±0.01),均 P<0.01]。博来霉素组p-JAK2、TGF-β 1免疫荧光信号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吡啡尼酮组均低于博来霉素组(均 P<0.01),p-JAK2免疫荧光信号多定位于细胞核内。博来霉素组小鼠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涎液化糖链抗原和TGF-β 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吡非尼酮组肺表面活性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D、涎液化糖链抗原和TGF-β 1表达水平均低于博来霉素组(均 P<0.05)。模型组JAK2、p-JAK2、TGF-βR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不同浓度干预组均低于模型组(均 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模型组MLE-12细胞中p-JAK2的免疫荧光信号逐渐增强,且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有定位。模型组JAK2、TGF-βR1、TGF-βR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均 P<0.01),不同浓度LY2109761组均低于模型组(均 P<0.05)。模型组和si-NC组JAK2、TGF-βR2、TGF-β 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si-JAK2组均低于si-NC组(均 P<0.05)。 结论:吡非尼酮通过抑制JAK2表达减轻肺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吡非尼酮通过TGF-β 1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并且减少p-JAK2直接入核参与信号转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靶向FAP的第4代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靶向肿瘤间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的第2代和第4代CAR-T细胞,并比较两者在体内外的性能差异。方法:ELISA检测CAR-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手工计数检测其增殖存活能力;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其趋化性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亚型分布;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检测其杀伤效率;小鼠肺癌转移模型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第2代h4BBz CAR-T细胞的CAR表达率为(74.280±4.384)%,第4代h4BBz-7.19 CAR-T为(67.220±4.013)%;h4BBz-7.19 CAR-T细胞能够分泌IL-7和CCL19,使其在体外的增殖能力和趋化能力较h4BBz CAR-T细胞强,存活能力相当。在亚型分布中,两种CAR表达率在CD4 + T细胞群和CD8 + T细胞群中均无显著性差异,但h4BBz-7.19 CAR-T细胞中的Naive和T记忆干细胞(T memory stem cell, TSCM)亚群在CD4 + T细胞群或CD8 + T细胞群中所占比例均较h4BBz CAR-T细胞高。在杀伤试验中,h4BBz-7.19 CAR-T细胞在低效靶比时显示出较h4BBz CAR-T细胞更强的杀伤效率(效靶比为1∶1、2∶1、5∶1、10∶1、20∶1时的 P值分别为: P1∶1=0.004、 P2∶1=0.000 6、 P5∶1<0.000 1、 P10∶1=0.022、 P20∶1=0.116),且其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分子PD-1的表达水平较h4BBz CAR-T细胞低。在NOG小鼠肺癌转移模型中,h4BBz-7.19 CAR-T组小鼠的肿瘤生长较对照组缓慢,其生存时间更长( P=0.003 8),且对小鼠体重和脏器无影响。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靶向FAP的第4代CAR-T细胞通过分泌IL-7和CCL19增强增殖存活、渗透趋化和特异性杀伤活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以延缓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从而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凝联合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AVAPS)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AVAPS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联合AVAPS模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最大呼气峰流速(PEF)、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人克拉拉细胞蛋白(CC16)、表面活性蛋白D(SP-D)、脂联素(A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EV 1、FVC、PEF、PaO 2水平高于对照组[(1.78 ± 0.29)L比(1.47 ± 0.25)L、(2.47 ± 0.29)L比(2.20 ± 0.25)L、(5.14 ± 0.37)ml/s比(4.69 ± 0.35)ml/s、(88.37 ± 10.52)mmHg(1 mmHg = 0.133 kPa)比(80.16 ± 9.87)mmHg],PaCO 2水平低于对照组[(65.07 ± 6.71)mmHg比(70.84 ± 6.5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0.47 ± 0.09)ng/L比(0.58 ± 0.10)ng/L、(64.37 ± 7.25)ng/L比(88.24 ± 8.34)ng/L、(45.37 ± 4.63)ng/L比(66.31 ± 4.92)ng/L],SOD、APN水平高于对照组[(92.37 ± 10.85)U/mg比(76.13 ± 9.84)U/mg、(13.94 ± 0.76)mg/L比(11.58 ± 1.2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CC16水平高于对照组[(114.78 ± 12.15)μg/L比(107.41 ± 11.06)μg/L],SP-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93.24 ± 9.85)μg/L比(103.25 ± 10.78)μg/L、(0.58 ± 0.07)mg/L比(0.79 ± 0.11)mg/L、(1.98 ± 0.29)g/L比(2.56 ± 0.3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AVAPS模式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肺部炎性反应、凝血功能,调节血气分析及CC16、SP-D水平,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早期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失败的早期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使用INSURE技术治疗的胎龄<34周RDS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拔管后72 h内是否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为INSURE技术治疗失败组和成功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NSURE技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RDS早产儿136例,治疗失败34例,失败率25.0%。治疗失败组产前地塞米松使用率、胎龄、出生体重、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呼吸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血红蛋白值均低于成功组;肺表面活性物质第1次使用时间、气囊复苏时间、呼吸评分、血清降钙素原、RDS分级≥Ⅲ级和胎盘绒毛膜羊膜炎比例均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评分≥8分( OR=10.609,95% CI 2.630~42.797, P=0.001)、胸部X线RDS分级≥Ⅲ级( OR=8.813,95% CI 2.022~38.423, P=0.004)、血红蛋白<145 g/L( OR=9.074,95% CI 1.771~46.147, P=0.008)为INSURE技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使用地塞米松( OR=0.270,95% CI 0.075~0.978, P=0.046)为INSURE技术失败的保护因素。 结论:呼吸评分≥8分、RDS分级≥Ⅲ级、血红蛋白<145 g/L、产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为INSURE技术失败的早期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亲体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亲体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左外叶背驮式亲属活体肝移植术患儿60例,年龄4~24月,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Ⅰ或Ⅱ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性别不限。采用电脑随机数法将其分为2组( n=30):对照组(C组)和TEAS组(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行TEAS,选择刺激穴位为双侧足三里、内关以及肺俞穴。刺激参数:选择疏密波,设置初始电刺激电流强度0.5 mA、频率2/15 Hz,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至局部轻微肌颤,刺激持续刺激30 min,间歇30 min为1个循环,至术毕。术后每日相同时间行TEAS 30 min,至1周。C组选择刺激穴位旁开0.5 cm处贴表面附有惰性介质的电极片,连接针疗仪,但无有效电流输出。分别于切皮前(T 0)、门静脉阻断后30 min(T 1)、新肝开放后1 h(T 2)和术毕(T 3)时记录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和肺顺应性(Cdyn),并计算气道峰压与平台压差(ΔP)。采集颈内静脉血2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C16)、表面活性蛋白-D(SP-D)、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可溶性受体(sRAGE)、TNF-α及IL-10浓度。各时点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和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 2)并计算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记录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术后48 h时行肺损伤超声评分,记录术后1周内ALI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2组T 2,3时OI降低,RI升高,血浆IL-10浓度升高,T 1~3时血浆TNF-α、CC16、sRAGE和SP-D浓度升高( P<0.05);与C组比较,T组T 2,3时OI升高,RI降低,血浆sRAGE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T 1~3时血浆TNF-α、CC16和SP-D浓度降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肺损伤超声评分降低( P<0.05),AL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EAS可减轻亲体肝移植术患儿术后AL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