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磁共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分级评分方法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治疗策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被推荐为LARC的标准治疗方案.尽管NCRT能显著改善预后,但LARC患者对此治疗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准确评估N C RT的疗效对于临床决策和个体化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疗效评估方法包括血清肿瘤标记物、内镜、直肠腔内超声、CT/MRI等,但各有局限.近年来,磁共振肿瘤退缩分级(magnetic resonance tumor regression grade,mrTRG)系统因其无辐射、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和动态连续观察的优点而受到关注和推荐,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着重探讨LARC患者NCRT后mrTRG的应用价值及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诱导化疗的缓解深度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的肿瘤缓解深度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整体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且影像资料完整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影像系统勾画肿瘤在诱导化疗前与化疗后的体积,并以此计算诱导化疗的缓解深度。通过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timeROC)曲线评价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最佳的预后评估指标及其预测结果,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104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3.7和20.9个月。timeROC结果显示,诱导化疗后肿瘤残存体积是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曲线下面积(AUC)=0.86,95% CI:0.78~0.94]和2年总生存(AUC=0.76,95% CI:0.65~0.87)的最佳预测指标。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后残存肿瘤体积的绝对值是影响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无进展生存( HR=1.006,95 CI:1.003~1.009)和总生存( HR=1.009,95% CI:1.005~1.012)的独立因素(均 P<0.001)。诱导化疗后肿瘤退缩至10 cm 3以下者,无论其初始的肿瘤负荷,均能够获得较好的长期预后。 结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诱导化疗的缓解深度能够预测其远期疗效,并且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taTME病例登记协作研究数据库中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标本质量分析:一项全国性登记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病例登记协作研究(CTRC)数据库中直肠癌经腹经肛混合入路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标本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7年11月15日至2023年12月31日CTRC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19家医学中心收治的281例直肠癌行经腹经肛混合入路IS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96例,女85例;年龄为61(27~87)岁。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情况;(2)新辅助治疗情况;(3)术后检查情况;(4)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术前检查情况。281例患者中,234例行术前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临床T0期2例、T1期3例、T2期58例、T3期137例、T4期24例、Tx期3例,数据缺失7例;临床N0期87例、N1期68例、N2期60例、Nx期9例,数据缺失10例;30例直肠系膜筋膜阳性;53例壁外血管侵犯阳性;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1.9(1.0~80.0)mm。(2)新辅助治疗情况。281例患者中,125例行新辅助治疗,其中单纯化疗39例、短程同步放化疗6例、短程同步放化疗+延迟手术5例、长程同步放化疗48例、其他方案2例,数据缺失25例。(3)术后检查情况。281例患者中,R 0切除、R 1切除分别为249、9例,数据缺失23例;肿瘤最大径为30.0(0.5~200.0)mm,获取淋巴结数目为13(0~70)枚,脉管内瘤栓阳性率为27.55%(73/265);252例记录环周切缘情况,环周切缘阳性15例,切缘阳性率为5.95%(15/252),肿瘤深部距环周切缘最小距离为7.0(0~150.0)mm;85例记录远端切缘情况,远端切缘阳性1例,肿瘤下缘距远端切缘距离为10.0(0~202.0)mm;273例记录标本完整性情况,标本质量完好、一般、不佳、未评估分别为208、58、4、3例;7例发生肠管穿孔。281例患者中,病理学T0期、Tis期、T1期、T2期、T3期、T4期分别为14、5、22、107、113、12例,数据缺失8例;病理学N0期、N1a期、N1b期、N1c期、N2a期、N2b期分别为176、27、27、11、20、12例,数据缺失8例;有远处转移4例,无远处转移262例,无法评估5例,数据缺失10例。125例行新辅助治疗患者中,85例记录标本肿瘤退缩分级情况,其中肿瘤退缩分级1级、2级、3级、4级、5级分别为16、27、19、15、8例。(4)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盆腔MRI检查T分期、直肠系膜筋膜、壁外血管侵犯、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 P<0.05)。 结论:经腹经肛混合入路ISR的直肠癌手术标本质量好、切缘阳性率低。术前盆腔MRI检查T分期与直肠癌ISR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期多点粗针穿刺病理评估预测疗效的可行性分析(附视频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期多点粗针穿刺预测疗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有新辅助治疗指征67例乳腺癌为研究对象,于新辅助治疗第4周期行肿瘤床3、6、9、12点及残瘤灶粗针穿刺,将粗针穿刺结果与新辅助治疗完成后手术常规病理匹配比较,分析中期病理评估与术后常规病理一致性和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FNR),验证中期多点粗针穿刺病理评估的可行性。结果:入组患者中位年龄49.2岁(21~69岁);新辅助治疗前肿瘤中位最大径与新辅助治疗后残余肿瘤中位最大径分别为40.4 mm(21~93 mm)和19.6 mm(0~41 mm)。28例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41.8%),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HR(-)HER2(-)、HR(-)HER2(+)及HR(+)HER2(+)分子亚型pCR率分别为4/24(16.7%)、6/14(42.9%)、11/18(61.1%)、7/11(63.6%)。2.9%(2/67)术前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残瘤灶中期粗针穿刺病理与手术后常规病理一致率82.1%(55/67)。瘤床中期粗针穿刺病理与手术后常规病理一致率83.6%(56/67)。残瘤灶中期多点粗针穿刺病理FNR为17.9%(12/67)。瘤床中期粗针穿刺病理FNR约5.9%(4/67)。结论: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期采用多点粗针穿刺预测残瘤灶、瘤床的肿瘤退缩状态是可行的。改善穿刺技能可提高多点粗针穿刺病理评估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DWI及 18F-FDG PET-CT勾画胸段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变化与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食管癌原发肿瘤弥散加权像(DWI)高信号区域指导个体化局部加量放疗的可行性。方法:对比3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第15次时增强3DCT、 18F-FDG PET-CT及增强MRI定位扫描图像,基于放疗前和放疗中3DCT、PET-CT及基于MRI的DWI与T 2WI融合图像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并分别定义为GTV CTpre和GTV CTdur、GTV PETpre和GTV PETdur、GTV DWIpre和GTV DWIdur,分别测量放疗前及放疗中标准摄取值(SUV)、代谢肿瘤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计算其变化。 结果:治疗前与治疗中基于PET-CT和DWI图像所勾画食管癌GTV体积及其变化与相应增强3DCT之间均呈正相关(均 P<0.001);SUV、MTV、TLG、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中GTV的SUV与ADC、△SUV与△ADC均无相关性(均 P>0.05);GTV PETpre与GTV DWIpre间适形指数(CI)明显高于GTV PETdur与GTV DWIdur间的CI ( P<0.001);基于DWI的GTV最大径退缩率及体积退缩率均>基于PET者(24%∶14%, P=0.017;60%∶41%, P<0.001)。 结论:无论放疗前还是放疗中食管癌SUV与ADC值、△SUV与△ADC均无相关性;放疗中期基于PET-CT图像高FDG摄取区勾画的GTV与基于DWI高信号区勾画者空间位置差异明显,且后者GTV退缩率明显大于前者。因此,放疗中基于DWI高信号区的变化进行放疗后程食管癌局部加量照射的可行性并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晚期下咽癌诱导免疫化疗后客观缓解率的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诱导免疫化疗治疗局晚期可手术切除的不能保喉的下咽鳞状细胞癌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并探讨影响ORR的临床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入组时间为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患者,主要研究目的是评价诱导免疫化疗[卡瑞利珠单抗+TPF(多西他赛+顺铂+卡培他滨)]治疗局晚期可手术切除、不能保喉的T3-4N0-3M0期下咽癌患者的ORR,包括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诱导治疗后采用肿瘤体积评价ORR,同时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作为参考,计算治疗前、后原发灶肿瘤体积的退缩率,如肿瘤体积完全缓解或退缩PR>70%(PR>70%组),采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如果≤70%(PR≤70%组),则手术治疗。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建库分析。结果:研究入组5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69岁,均接受3程诱导免疫化疗,PR>70%组患者42例,PR≤70%组9例,ORR为82.4%,达到预期主要研究目的。PR≤70%组的T分期较PR>70%组更晚,原发灶肿瘤体积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较PR>70%组更大,而肿瘤体积退缩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判断诱导免疫化疗肿瘤退缩的ORR最佳治疗前肿瘤体积截断值是39 cm 3,T分期[ OR(95% CI)为12.7(1.4~112.5), P=0.022]和原发灶肿瘤体积[ OR(95% CI)为7.1(1.4~36.8), P=0.018]是影响ORR的两个因素。 结论:诱导免疫化疗方案短期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潜力应用于今后的局晚期头颈癌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预后与并发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患者的预后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采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局部切除;(2)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明显[MR检查肿瘤退缩分级(mrTRG)为1、2级];(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标准:(1)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2)既往5年内罹患其他恶性肿瘤者;(3)合并消化道梗阻、穿孔、出血等具有急诊手术指征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局部切除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无病生存期(DFS)、术后短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时肛门控气、控粪功能与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量表评估,症状性维度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为(66.7±12.3)岁。肿瘤位于前壁16例,侧壁和后壁各12例。新辅助治疗前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3±1.2)cm,新辅助治疗后为(5.1±0.9)cm。根据mrTRG退缩分级,mrTRG1级31例,2级9例。所有患者均完成TEM局部切除手术。术后1个月内共19例(47.5%)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Clavien-DindoⅠ级并发症14例,Ⅱ级3例,Ⅲ级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2例,其余均未发现严重的肛门功能障碍。EORTC QLQ-CR29生活质量评分显示,TEM术后1年除味觉( Z=-1.968, P=0.049)、焦虑( Z=-3.624, P<0.001)、皮肤疼痛( Z=-2.420, P=0.023)劣于新辅助治疗前,其余评估结果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完全退缩17例,中度缓解13例,轻度缓解10例。随访(49.1±29.6)个月,术后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4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后肝转移1例),无死亡病例,5年DFS为84.3%。 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TEM局部切除,可作为精确判断临床完全缓解(cCR)的重要手段,对cCR或近cCR患者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同时对患者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但新辅助放化疗后TEM局部切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有复发转移的风险,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胃癌转移淋巴结癌残留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否减少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癌残留。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术前系统治疗,且D 2根治术后病理提示原发灶退缩分级为肿瘤退缩分级(TRG)1级的胃腺癌患者,排除术前接受放疗的患者。共纳入58例患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6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例),根据术前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术前单纯化疗组(36例)和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肿瘤位置、病理分型、Lauren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治疗前肿瘤原发灶浸润深度、治疗前淋巴结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错配修复蛋白状态、术前治疗周期和术前治疗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后淋巴结降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检出数目,以及影响原发灶TRG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癌残留的因素。 结果: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治疗后淋巴结降期显著优于术前单纯化疗组[pN0:90.9%(20/22)比61.1%(22/36);pN1:4.5%(1/22)比36.1%(13/36);pN2:4.5%(1/22)比0;pN3:0比2.8%(1/36), Z=-2.315, P=0.021]。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术后送检淋巴结数目[(40.5±16.3)枚比(40.8±17.5)枚, t=0.076, P=0.940]和治疗后原发灶浸润深度[pT1a:50.0%(11/22)比30.6%(11/36);pT1b:13.6%(3/22)比19.4%(7/36);pT2:13.6%(3/22)比13.9%(5/36);pT3:13.6%(3/22)比25.0%(9/36);pT4a:9.1%(2/22)比11.1%(4/36), Z=-1.331, P=0.1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治疗方案与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癌残留有关(χ 2=6.070, P=0.014)。除术前治疗方案外,另外选取治疗前肿瘤原发灶浸润深度、治疗前淋巴结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术前治疗周期和术前治疗间隔时间等临床上考虑可能与淋巴结癌残留有关的因素一起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联合免疫治疗是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无癌残留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47,95%CI:0.026~0.828, P=0.030)。 结论:相对术前单纯化疗,术前免疫检查点抑制联合化疗在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中更好地减少了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癌残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全程管理的若干要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全程管理的理念,主要针对进展期胃癌治疗过程中容易被疏忽或未得到充分重视的临床问题,提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计划,将诊断、治疗、康复等各环节有机整合,避免因多学科参与而缺乏有效衔接的状况。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全程管理涉及多学科的专业工作,应始终围绕如何提高根治手术的效率、降低术后肿瘤复发、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为唯一目标。本文拟结合目前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诊疗中一些薄弱环节与问题,提出全程管理中应重视的若干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术前临床分期与评估:通过内镜与影像学诊断进行正确的术前分期,并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是实施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全程管理的必备条件。(2)腹腔镜探查的临床意义与指征:腹腔镜探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微小转移灶,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对于已浸润至浆膜或怀疑腹膜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应该常规施行术前腹腔镜探查。(3)应充分重视术前新辅助治疗:近年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术前新辅助化疗能使大多数进展期胃癌患者获益;因此,对于cTNM Ⅲ期与ⅣA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积极开展新辅助治疗。(4)有效预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内镜、多层螺旋CT扫描、PET-CT和液体活检等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联合或分别应用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5)有效预防术后腹膜转移:术中腹腔内大量盥洗、新辅助腹腔内与全身联合化疗、腹腔内温热化疗、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与常温腹腔内化疗等都被证实对于预防腹膜转移复发有一定疗效。(6)新辅助治疗患者术后病理评估与TNM再分期的重要性:关键的病理指标是肿瘤退缩程度(TRG)和ypTNM,特别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转移数量;对已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病理达到TRG 0级或ypN 0者,其预后常可与cTNMⅠ期患者相媲美。(7)重视术后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全程管理的重要部分。近来若干研究证实,与单药口服相比,两药联合化疗方案能显著降低D 2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与死亡风险,特别是cTNM Ⅲ期患者。(8)强调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积极给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不仅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同时也有助于患者完成必须的化疗疗程并最终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对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24例接受PD-1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的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年龄范围18~80岁;(2)内镜下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0 cm;(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0~1;(4)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 3c、T 3d、T 4a和T 4b,或壁外血管侵犯(EMVI)阳性,或mrN 2,或直肠系膜筋膜(MRF)阳性;(5)治疗前无明确远隔转移证据;(6)无盆腔放疗史、直肠癌手术史或化疗史;(7)不伴需抗生素治疗的全身性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预期新辅助治疗后肿瘤仍不可切除;(2)过去5年内罹患过其他可能影响患者结局的恶性肿瘤或过去6个月发生过动脉栓塞性疾病;(3)接受过其他类型的抗肿瘤或试验性治疗;(4)孕期或哺乳期女性;(5)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异常;(6)即往接受过抗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包括3个阶段,即PD-1抗体(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联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3周期;长疗程放疗(调强放疗GTV 50.6 Gy/CTV 41.8 Gy/22 f);放疗结束后CapeOx方案化疗2周期。第3阶段治疗结束后经过肿瘤疗效评估,行手术治疗或选择等待观察。分析其手术安全性、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近期肿瘤学结局。 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65(47~78)岁,肿瘤下缘距离肛缘中位距离4(3~7)cm。肿瘤最大径中位值5.1(2.1~7.5)cm。cT 3和cT 4期分别为20例和4例;cN 1、cN 2a和cN 2b期分别为8例、5例和11例。MRF阳性10例,EMVI阳性10例。所有患者均为错配修复蛋白阳性表达(pMMR)。新辅助治疗期间,6例(25.0%)发生了Ⅰ~Ⅱ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3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截至2021年4月30日,83.3%(20/24)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19例为R 0切除,16例接受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5/20),包括2例Clavien-Dindo Ⅱ级(吻合口出血和伪膜性肠炎各1例),3例Ⅰ级吻合口狭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比例为30.0%(6/20),主要病理学反应率为20.0%(4/20)。 Ras/Raf突变者无一例出现pCR或cCR(0/5),17例 Ras/Raf野生型患者中6例pCR,3例cCR,显著高于 Ras/Raf突变型( P<0.01)。 Ras/Raf野生型且为分化型腺癌的16例患者,9例达到pCR或cCR。4例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3例为cCR,采取等待观察策略;1例为SD,因无法保肛拒绝手术。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11(6~24)个月,仅1例印戒细胞癌患者出现复发。 结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组织病理学退缩结果。联合组织学及基因检测有助于筛选可能获益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