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香砂平胃汤。2组均治疗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C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促胃液素(gastrin, GAS)、促胃动素(motilin, 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水平;采用滴注法将粪便标本接种至细菌培养基中行定量、定性检测,进行乳酸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计数;观察并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肠内营养耐受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55/60)、对照组为78.33%(4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83, P=0.041)。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内营养耐受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147、16.512、11.039, 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T[(2.94±0.17)μg/L比(3.85±0.29)μg/L, t=20.969]、CGRP[(124.02±22.56)ng/L比(140.45±31.05)ng/L, t=3.316]、CRP[(4.12±0.91)mg/L比(5.89±1.11)mg/L, t=9.55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血清GAS[(128.74±28.54)ng/L比(105.88±25.98)ng/L, t=4.588]、MTL[(251.02±35.22)ng/L比(205.14±31.47)ng/L, t=7.524]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SS[(6.59±1.01)μg/L比(7.85±1.23)μg/L, t=6.13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计数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478、14.128, P值均<0.001);肠球菌、肠杆菌计数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593、16.315, P值均<0.001)。 结论: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激素、PCT、CGRP、CRP水平,平衡肠道菌群,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把握肠脑互动靶点 提升疑难消化病治疗水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与精神心理应激、饮食行为和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相关的胃肠道疾病(如胃肠功能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的发病率逐年攀升。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如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与疑难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如胃轻瘫和反复发作的非器质性不完全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日益成为临床实践中难以突破的瓶颈。肠脑互动、胃肠道本身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揭示出若干有望提升疗效的新靶点。现针对这些新靶点,叙述针对肠脑互动紊乱的神经调节剂的应用和针对胃肠病理生理学机制新靶点的药物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促生长素在胆系炎症及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胆系感染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可引起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重症感染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胃促生长素在炎症控制、胃肠运动、食欲调节、内分泌活动等方面均有作用,且在胆系感染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相关作用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胃肠道疾病及其机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是利用低频电流对体表穴位进行持续刺激以缓解疼痛、调节器官功能、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TEA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加快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便秘症状。TEA在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TEA调节病理生理过程的机制包括抗炎、调控自主神经、改善胃肠动力等。本文就TEA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菌群-肠-脑轴靶向治疗假性肠梗阻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假性肠梗阻(IPO)是一种少见但难治的肠动力异常疾病,通常病情严重、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治疗手段有限。脑肠互动异常、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功能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另外,患者在应激事件下的精神心理异常(如抑郁状态),也可能是发病的机制。所以,IPO患者结合心理评估结果,给予抗抑郁、神经调节、补充益生菌等针对菌群-肠-脑轴协同调节的综合性治疗可能更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hrelin及其受体激动剂在糖尿病性胃轻瘫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导致的、在非机械性梗阻条件下发生的胃排空延迟及胃动力循环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Ghrelin是由胃底黏膜泌酸腺中的细胞分泌的一种循环激素,具有刺激食欲、促进胃肠道运动、调节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作用,其血浆浓度变化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研究发现,Ghrelin通过对迷走神经和大脑的直接激活作用调节上消化道功能。新近研发的Ghrelin及其受体激动剂如TZP-101、TZP-102、RM-131等,可用于DGP的治疗,并可不同程度的缓解糖尿病患者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餐后饱腹感等胃轻瘫症状,加速胃排空,且未发现明显的安全性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动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动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FD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予以抑酸、护胃、调节肠道动力及抗焦虑等常规治疗;B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C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动疗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比较3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与生活质量。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HAMA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HAMD量表得分低于A组与B组,GIQLI量表得分高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及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动疗法可以缓解FD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添加胃肠肽的牛乳对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牛乳中添加等同母乳剂量的生长抑素(SST)及胃动素(MTL),探讨其对食物过敏/不耐受的调节作用。方法:挪威大鼠(BN)幼鼠给予母乳(母乳组)、牛乳(牛乳组)、添加SST的牛乳(SST组)、添加MTL的牛乳(MTL组)、添加SST+MTL的牛乳(SST+MTL组)5种方式喂养4周,并配合皮肤致敏。每周量化评定临床损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总免疫球蛋白E (IgE)及粪钙卫蛋白(FC)水平。葡聚糖蓝法测定胃排空比率及小肠推进比。结果:母乳组、牛乳组、SST组、MTL组及SST+MTL组的总IgE水平分别为(45.75±5.05) μg/L、(580.42±45.24) μg/L、(290.38±22.88) μg/L、(424.26±22.17) μg/L、(209.49±17.59) μg/L;FC水平分别为(149.07±24.78) μg/g、(458.85±33.81) μg/g、(343.63±34.97) μg/g、(407.79±29.62) μg/g、(296.83±28.77) μg/g;第4周临床损害总评分分别为:(0.50±0.61)分、(9.37±1.04)分、(6.83±1.49)分、(7.00±1.14)分、(5.37±1.19)分。与牛乳组比较,SST组、MTL组及SST+MTL组的IgE、FC水平及临床损害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牛乳组临床损害最重,SST+MTL组临床损害最轻,SST+MTL组最接近母乳喂养天然状态。MTL组的胃排空比率最接近母乳组[(92.52±6.27)%比(100.00±9.70) %, P<0.05]。牛乳组有明显腹泻及小肠推进比过快,小肠推进比母乳组为(39.32±2.61)%,牛乳组为(71.96±4.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ST+MTL组的肠动力有所下降,但这刚好对抗了牛乳过敏产生的腹泻,SST+MTL组小肠推进比为(38.90±2.65)%,母乳组为(39.32±2.6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牛乳中添加母乳剂量的SST及MTL使牛乳的致敏性及胃肠耐受性更接近母乳,SST有利于抑制过敏免疫损伤,MTL有利于改善牛乳的胃肠耐受性,且SST与MTL有拮抗平衡调节作用,二者同时添加,可协同提高牛乳的胃肠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抑郁药在疼痛性功能性胃肠病中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种功能性胃肠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抗抑郁药在改善功能性胃肠病疼痛症状方面有重要作用,明确抗抑郁药在疼痛性功能性胃肠病中的镇痛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功能性胃肠病疼痛的发生机制,为功能性胃肠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现从抗抑郁药对中枢疼痛处理过程、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精神心理共病、神经可塑性的调节方面综述抗抑郁药在疼痛性功能性胃肠病中镇痛的具体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5-羟色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早泄的关系并预测天然药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5-羟色胺(5-HT)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与早泄(PE)的关系,并预测具有治疗作用的天然药物。方法:检索GeneCards、DisGeNET、TTD、OMIM、DrugBank数据库,筛选IBS、PE相关靶点。将2种疾病靶点与5-HT受体相关靶点取交集,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三者共同靶点PPI网络,运用R语言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借助Coremine Medical平台预测天然药物。结果:IBS、PE与5-HT相关的共同靶点为5-HT1A、5-HT1B、5-HT2A、5-HT2C、5-HT3A。GO功能富集得到基因功能相关信息250个,主要富集于血清素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对多巴胺的反应、对多巴胺的反应等。天然药物预测得到石莲子、莲子、藕节、莲房、荷梗、莲衣、莲须、荷花、荷叶、藕、莲子心、莲子、白果、银杏叶共14种中药。结论:5-HT水平异常可影响胃肠动力、射精潜伏时间和龟头敏感性,中枢5-HT水平升高是IBS与PE的共同发病机制。5-HT1A、5-HT3A等受体与5-HT相互作用可调节胃肠道运动和分泌活动、肠道神经系统,降低肠道高敏感;5-HT1A受体敏感度增加可降低射精阈值促使射精,而5-HT2C受体敏感性增加可升高射精阈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