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影响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30 min/次,每周3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留针30 min,1次/d,每周5d),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量表、6 min步行距离和起立行走计时(timed up and go,TUG)评估步行功能;采用徒手肌力检测(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肌力;采用Prokin系统记录平均轨迹误差(absolute trajectory error,ATE)及完成时间,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另外,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分析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85.21±7.55)分vs.(73.51±6.90)分,P<0.001].治疗后两组的FMA量表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量表评分[(28.74±3.14)分vs.(22.31±2.77)分,P<0.001]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41.82±3.21)分 vs.(30.49±2.78)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AC量表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TUG短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FAC量表评分:(3.89±0.41)分vs.(2.87±0.34)分,P<0.001;6 min步行距离:(314.38±18.93)m vs.(269.05±20.31)m,P<0.001;TUG:(24.93±4.24)s vs.(29.84±4.85)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的MMT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TE及完成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ATE:(47.57±5.12)%vs.(55.43±5.49)%,P<0.001;完成时间:(80.43±6.78)s vs.(91.27±8.01)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RMS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及肌电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 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态四点跪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骨密度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动态四点跪位训练对髋关节骨密度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直立床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动态四点跪位训练,两组均连续干预12周.干预前及干预4周、8周、12周时,分别记录髋关节骨密度、下肢臀大肌及胭绳肌肌电信号、感觉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股四头肌、臀大肌及胭绳肌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和肌力,并统计两组不良事件(体位性低血压、膝关节疼痛、摩擦伤、跌倒)发生情况.结果:干预4周、8周、12周时,两组髋关节骨密度T-值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8周、12周时,两组表面肌电信号积分肌电值及LEMS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及干预4周、8周、12周时,两组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8周、12周时,观察组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5),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四点跪位训练可以在部分负重下通过动态训练刺激髋关节周围肌肉收缩以延缓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骨量流失,改善损伤平面以下下肢运动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iabetes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DLASO)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气虚血瘀型DLASO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2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下肢动脉血管影像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麻木、皮温降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动脉、胭动脉及胫后动脉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股动脉左右两侧的血管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斑块大小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股动脉、胭动脉及胫后动脉内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股动脉左右两侧的血管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及红细胞压积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TC、TG、LDL-C、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及红细胞压积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20%(46/51)明显高于对照组62.75%(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气虚血瘀型DLASO能够有效改善外周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效果确切,用药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阳和汤加减联合针刺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阳和汤加减联合针刺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及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和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效果、患肢临床症状评分、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踝肱指数及跛行距离、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2组各有2例患者主动退出治疗而剔除,最终分别纳入51例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2%(47/51)比76.5%(39/51)](x2=6.805,P=0.033).治疗后2组皮肤温度评分、皮肤色泽评分、疼痛评分、股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峰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阳和汤加减联合针刺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胭窝囊肿的最新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腘窝囊肿,又称贝克囊肿,是腘窝滑液囊肿的总称,多发生于半膜肌与腓肠肌之间.常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憋胀、活动受限,可有压迫神经血管的表现,破裂后其表现与深静脉血栓相似.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腘窝囊肿的解剖、病理、分型、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治疗等几个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分类和系统性、综述性研究,为腘窝囊肿病人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的中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不同移植物用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中期疗效,分析影响翻修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首次翻修的4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8.45±9.54)岁.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进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采用基于KT-1000侧侧差值评估,关节镜探查软骨损伤情况按照Outerbridge分级评估.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3个月,平均(41.75±8.62)个月.翻修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复查,与术前比较部分病例出现明显骨质密度降低,所有患者重建骨隧道无明显扩大,移植物固定装置无明显失效表现.翻修移植物为自体腘绳肌腱、同种异体肌腱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软骨损伤越重术后临床结果越差,关节软骨损伤>2级较关节软骨损伤≤2级对术后IKDC评分的影响更明显(P<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翻修重建可以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自体胭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翻修移植物的临床疗效相当.术者经验丰富、移植物直径>8 mm、关节软骨损伤无或轻度以及充分的手术宣教、积极的心理疏导是前交叉韧带翻修预后的积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下腔静脉滤器误置入肾静脉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 女,55岁.因右下肢肿胀、疼痛3 d入院.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下肢股静脉、胭静脉、肌间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9.06 mL/L.既往史:10 d前在外院因颌面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考虑患者抗凝、溶栓过程中存在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的风险[1-2].经多学科会诊讨论,先行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预防肺栓塞.术中经左侧股静脉穿刺置入5F鞘管,经鞘管造影见下腔静脉通畅、无畸形(图1).确定肾静脉开口位置,置换滤器输送鞘,推送滤器至肾静脉开口下方2 cm处,释放滤器.滤器在下腔静脉内呈斜位,整体呈梭状(图2).考虑为滤器误入右侧肾静脉属支内.遂行滤器取出术,交换11F鞘管后,引入"鹅颈"抓捕器回收滤器过程中,滤器与下腔静脉明显贴壁.于右侧股静脉使用导丝成袢、圈套法牵拉滤器使回收钩离开下腔静脉壁(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治疗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胭动脉病变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中运用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治疗胭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10例CLTI患者病历资料,DCB干预的靶病变为胭动脉.评估患者术后Rutherford分级和肢体威胁程度(WIfI)分期,以及临床驱动的靶血管重建(TLR).主要安全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和截肢.通过多因素生存分析评估影响无截肢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患者年龄(72.7±9.2)岁,靶病变长度(127.6±56.8)mm,闭塞性病变和重度钙化分别占79.1%和62.7%,重度肢体威胁患者占20.9%.在12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无截肢生存率和TLR分别为11.8%、81.8%和12.7%.在3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中,Rutherford分级和WIfI分期均得到改善(P均<0.001).在12个月的随访中,重度肢体威胁患者中有43.5%死亡或截肢.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WIfI分期是患者无截肢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CB扩张治疗CLTI患者的胭动脉病变安全有效.WIfI分期可用于评估CLTI患者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腓肠神经阻滞在外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腓肠神经阻滞麻醉在外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外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术前准备及心电图监测.试验组采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的腓肠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的胭窝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小腿肌力,术后24 hD-2聚体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观察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小腿肌力无影响(P<0.05);两组患者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术后24 h D-2聚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均未发现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 相较于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腓肠神经阻滞能促进外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尽早活动,加速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