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感染性胰腺坏死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急性胰腺炎诊疗中心收治的IPN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年轻对照组(年龄<6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结果、总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病死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老年组42例,年龄67.00(65.50, 77.00)岁,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轻对照组121例,年龄44.00(33.25, 52.00)岁,男性90例,女性31例。老年组女性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47.62%(20/42)比25.62%(31/121)],老年组由胆源性疾病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83.33%(35/42)比43.80%(53/121)],老年组伴随冠心病、高血压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年轻对照组[37.00(27.50,58.00) IU/L比28.00(18.50,44.00) IU/L;6.36(4.23,10.89)mmol/L比4.68(3.23,7.15)mmol/L],老年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年轻对照组[1.05(0.78,1.35) mmol/L比2.26(1.32,18.55) 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局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老年组并发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30.95%(13/42)比12.40%(15/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长于年轻对照组[22.00(13.25,43.50)d比17.00(9.00,26.00)d],但接受2次以上手术的比例低于年轻对照组[26.19%(11/42)比43.80%(52/1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病死率高于年轻对照组[21.43%(9/42)比7.44%(9/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IPN患者女性比例较高,常伴随心血管疾病,其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硫化氢调控机体糖代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全球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但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作为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的硫化氢(H 2S)可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调节组织胰岛素敏感性而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内源性H 2S产生与调节以及H 2S参与调控糖代谢的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型糖尿病(T1DM)是由T细胞介导以破坏胰腺β细胞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T1DM的治疗手段有限,常规方法包括注射胰岛素和胰岛/胰腺移植,但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胰岛功能减退的问题。人们期望基于病因治疗——免疫治疗以阻止或延缓β细胞的损伤,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以达到预防甚至逆转T1DM的目的,并且多年来包括针对T细胞、B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微生物起源的免疫治疗开始取得成效。该文对近年来T1DM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27例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儿童AP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A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预后指标;分析AP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27例AP患儿,其中MAP组161例,SAP组66例。AP患儿中位年龄12.00(8.00,16.00)岁,男性126例(占55.51%),首发临床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和腹胀为主(分别占97.36%,61.67%和14.10%),21例(9.25%)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4例(1.76%)患儿因合并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性休克等发生院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显示,AP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17岁(占85.02%);病因以胆源性疾病(29.96%)、病毒感染(29.07%)和特发性因素(19.82%)为主;2011至2020年,AP患儿就诊人数呈波动趋势,其中2018至2020年AP患儿就诊人数连续3年上升。与MAP组比较,SAP组患儿年龄明显更大,女性比例、农村来源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住院费用、病因为创伤性因素和药物性因素比例明显更高,血钙水平、病因为病毒感染因素比例明显更低,住院时间明显更长(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 OR)=1.495,95%可信区间(95% CI)为1.293~1.728〕和年龄( OR=1.352,95% CI为1.182~1.546)可能与儿童发生SAP密切相关(均 P<0.001)。 结论:儿童AP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总体病死率较低;胆源性疾病、病毒感染和特发性因素是常见病因;APACHEⅡ评分和年龄可能是儿童发生SAP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分裂症的线阵超声内镜诊断技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分裂是一种常见的胰管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现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源性腹痛,常规影像学工具诊断较为困难。线阵超声内镜对于胰腺分裂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性高并且安全,已成为诊断胰腺分裂最有前景的检查手段。本文根据胰腺分裂的解剖学分类、病理生理,并结合笔者所在胰腺中心的临床实践,阐述线阵超声内镜对于胰腺分裂的诊断方法、诊断要点及内镜下治疗策略,为临床医师提高胰腺分裂诊断准确率及治疗规范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型糖尿病免疫损伤机制及脐血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作为儿童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免疫紊乱,引起免疫损伤,导致胰岛炎及自身抗体的产生,胰岛β细胞被破坏,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至绝对缺乏。虽然目前1型糖尿病尚无有效根治办法,但关于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越来越多。脐血作为干细胞的重要来源,未来有望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手段。该文就1型糖尿病免疫损伤机制及脐血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是一类新近发现的代谢调节因子,主要由肝脏分泌,与靶组织的FGF受体(FGFR)及共受体β-klotho形成的受体复合物结合,发挥减重、降血糖、改善脂代谢以及减少组织炎性反应等作用。实验证实,外源性给予FGF21能够通过诱导能量消耗、促进脂肪分解、减少脂质合成、促进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增加脂联素水平和改善瘦素抵抗等发挥减重、改善糖脂代谢、保护胰岛和心肌细胞的作用。目前,基于FGF21的药物研发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人FGF21类似物和FGF21受体激动剂两种,已在动物和人体试验中应用于改善肥胖症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相关疾病,有望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新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联素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脉络膜和视网膜病理性血管生长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眼底病变,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失衡。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对许多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仍然无效。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蛋白,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和脂质代谢、抗炎、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尚不清楚脂联素在眼内是血管生成分子还是抗血管生成分子。了解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有望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潜在治疗靶点和新的思路。本文对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胰岛移植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因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腺外伤、胰腺良性疾病等情况需接受胰腺全部或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常发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自体胰岛移植可保留胰岛β细胞功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胰岛分离技术、移植方案及围术期管理的进步,自体胰岛移植的疗效也随之提高,已成为胰腺切除术后的必要治疗手段。该文对自体胰岛移植在胰岛分离和移植技术、适应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着重讨论自体胰岛移植的疗效及提高其疗效的潜在改进方案,并简要介绍自体胰岛移植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误诊异位胰腺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发生于消化道的罕见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且不典型,极易与消化道淋巴细胞来源的侵袭性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导致不必要的治疗。现报道1例患者镜下与超声表现均与异位胰腺相似的误诊病例,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此疾病的临床诊疗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