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皮肤、肺组织TRPV1表达及IFN-γ、IL-4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小鼠皮肤、肺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香草酸亚家族成员1(TRP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TRPV1)表达及血清中IFN-γ、IL-4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将75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假贴敷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5只。采用屋尘螨滴鼻法制备BA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取小鼠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进行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组贴敷药物为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药物组方,假贴敷组给予凡士林贴敷,1次/d,共贴敷14次;地塞米松组灌胃10 g/kg地塞米松,1次/d,连续干预14 d。运用EMKA-WBP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小鼠气道阻力;天狼星红染色法、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皮肤组织中TRPV1表达,ELA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结果:在浓度为12.5、25.0、50.0 mg/ml的氯化乙酰甲胆碱溶液激发后,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地塞米松组小鼠气道高阻力Penh值下降( P<0.05);肺组织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气管内炎性浸润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改善( 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地塞米松组肺组织TRPV1[(0.28±0.06)、(0.28±0.05)比(0.31±0.08)]表达降低( P<0.05);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降低( P<0.05)。 结论:穴位贴敷可通过诱发皮肤反应治疗哮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肺组织、皮肤组织中TRPV1,降低IFN-γ、IL-4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以下称为DH)最佳配比,构建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分析该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HaCaT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组(不加药物培养)、低基线组、中基线组、高基线组,对后3组细胞均分别加用3种配比的DH培养。中配比下,从低到高3个基线组中双氢睾酮质量依次为1.4、2.8、4.0 μg,羟基氟他胺质量依次为1.2、1.6、2.0 μg,以此为基准,小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减少1/2,羟基氟他胺质量增加1/2;大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增加1/2,羟基氟他胺质量减少1/2。培养2 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取1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空白组、小配比组、中配比组和大配比组(每组4只小鼠),伤后7 d于后3组小鼠创面局部滴加含不同配比DH的生理盐水[从小到大3个配比组中DH总量分别为127.5、165.0、202.5 μg,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以下称为药物质量比)分别为8∶9、8∶3、8∶1],之后每48小时重复给药1次,直至伤后27 d;对空白组小鼠创面于前述时间点滴加生理盐水。观察伤后0(即刻)、7、14、21、28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7、14、21、28 d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4);伤后28 d,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上皮化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情况并分析胶原纤维占比(样本数为3)。取2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普通支架组和小比例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每组5只小鼠),伤后7 d开始对创面分别持续外敷运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药物质量比为1∶3、1∶1、3∶1的DH的聚己内酯支架(即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DH总量均约为1.7 mg)直至实验结束。同前动物实验于相同时间点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样本数为3);伤后7、14 d,收集创面分泌物,通过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相对丰度(样本数为3)。结果:培养2 d,在小配比下,低基线组、高基线组HaCaT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P<0.05)。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4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14 d,大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为72.5%(61.7%,75.1%),与空白组的53.3%(49.5%,64.4%)相近( P>0.05);小配比组与中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4.2%(71.0%,84.2%)和70.4%(65.1%,74.4%),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Z值均为-2.31, P<0.05)。伤后21 d,小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组( Z=-2.31, P<0.05)。伤后28 d,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完全再上皮化且表皮均较空白组厚;与空白组比较,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均更多且排列更有序,小配比组和大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均明显增大( P<0.05)。伤后28 d,普通支架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全上皮化,其中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表皮最厚;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较普通支架组明显增大( P<0.05)。伤后7 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红球菌属菌;伤后14 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寡养单胞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菌,且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菌群种类数都多于普通支架组。 结论:药物质量比相对较小的DH,具有促进HaCaT细胞增殖的作用;8∶9为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最佳质量比,该质量比DH可以促进小鼠Ⅲ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与胶原沉积,促进创面愈合。构建的含药物质量比为1∶3的DH的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有助于小鼠Ⅲ度烧伤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且可改善创面菌群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过自制套管给予小脑延髓池脂多糖诱发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自制给药套管植入大鼠小脑延髓池(CMC),以实现给清醒大鼠多次给药.方法:自制给药套管,从大鼠颅骨枕外嵴中点开孔,沿枕骨内壁下行直至套管尖端达CMC,然后颅钉和自凝树脂固定.应用脂多糖(LPS)作为局部炎性刺激物注射到CMC诱发神经炎症,并使用X线、行为学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X线及滂胺天蓝染料确认脑内置管埋置位置合适.经给药管注射LPS组大鼠较Control组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值降低(P<0.001);LPS组大鼠在旷场中央停留时间较Control组大鼠显著下降(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LPS激活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小胶质细胞.结论:该方法可有效作用于大鼠SpVc,适用于清醒大鼠小脑延髓池内的重复多次给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高载药量斑蝥素聚合物胶束递送系统制备及其抗乳腺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为制备高载药量的斑蝥素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CTD@Sol),并初步探讨该给药系统抗乳腺癌的可行性.首先,以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为载体材料,以斑蝥素(CTD)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注入法制备得到CTD@Sol,并对其外观形貌、粒径、电位、体外释放度等药剂学属性进行评价.通过MTT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考察了CTD@Sol对乳腺癌(4T1)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 4T1对该给药系统的摄取效率;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考察了给药系统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结果表明,CTD@Sol外观呈微弱淡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159.73±1.96)nm、PDI为 0.198±0.006、Zeta电位为-(47.60±1.77)mV、包封率为(90.29±1.69)%、载药量为(45.00±0.84)%;体外释放及溶血实验表明,相较于中性环境(pH 7.4)下,CTD@Sol在酸性环境(pH 5.5)下药物明显加速释放,提示该体系具有细胞内吞体pH条件下的酸敏感性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细胞摄取、细胞毒、凋亡实验表明,CTD@Sol对 4T1细胞更具有杀伤力,且Sol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递送载体能显著增强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效率;体内实验表明该递送系统对肿瘤组织具有显著的靶向性.综上,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高载药量(>45%)CTD@Sol给药系统,该系统药剂学性能良好,靶向性强,生物安全性良好,具有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水飞蓟素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水飞蓟素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但其肠通透性低、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很大程度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各种药物递送技术改善了水飞蓟素的生物利用度、控缓释性,实现了药物靶向性以及减毒等作用,使水飞蓟素可应用范围更广泛.该综述从载体方面统计梳理了近几年来水飞蓟素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脂质体、脂质纳米粒载体、乳剂(包括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与纳米乳)、聚合物载体(包括壳聚糖与聚合物胶束)、无机纳米载体(包括铁纳米粒、金纳米粒、硅纳米粒)、蛋白质载体和水凝胶等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较多,为水飞蓟素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π-π堆叠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的聚合物胶束的构建及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合成能实现π-π堆叠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PEG-b-P(TMC-COOH)-b-P(CL-Bz),提高胶束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以及药物在胶束中的滞留.方法 通过含有苄基侧链的碳酸酯单体(TMC-Bz)构建了PEG-b-P(TMC-Bz)嵌段.然后,通过PEG-b-P(TMC-Bz)末端羟基引发使含有苯环侧链的己内酯单体(CL-Bz)开环聚合,生成PEG-b-P(TMC-Bz)-b-P(CL-Bz).最后,在Pd/C作用下脱去P(TMC-Bz)中的苄基,构建出PEG-b-P(TMC-COOH)-b-P(CL-Bz).对合成的单体及聚合物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另外,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对基于该聚合物制备的(交联)空胶束及载药胶束进行表征,并通过GPC对交联反应时间以及交联剂用量对交联度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结果 成功合成了PEG-b-P(TMC-COOH)-b-P(CL-Bz)聚合物.用该聚合物制备的交联聚合物胶束粒径较小(~80 nm)且均一,而且对紫杉醇的包封率可以达到 90%以上.基于聚合物中活化的羧基和交联剂胱胺二盐酸盐中的氨基的交联反应在 12h之内结束,且交联程度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结论 成功构建了能实现π-π堆叠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的PEG-b-P(TMC-COOH)-b-P(CL-Bz)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淫羊藿总黄酮对cuprizone致脑白质脱髓鞘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脱髓鞘病是临床上广泛存在的一种病症,常见于脑小血管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常见重大疾病中.脱髓鞘病主要病理表现为髓鞘的脱失及白质的变性,影像学研究发现在神经系统白质可见多个脱髓鞘病灶.针对脱髓鞘疾病,临床上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本研究拟研究药物淫羊藿总黄酮(EF)对脱髓鞘模型的作用,探讨其在脱髓鞘病中的潜在应用.方法 应用掺入 0.2%cuprizone(CPZ)的特制饲料饲喂雌性C57BL/6J 小鼠造模,持续8周,至实验结束.于造模4周后开始ig给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EF)75,150和300 mg·kg-1(相当于目前上市药临床剂量的25%,50%和1倍),每日1次,持续4周.结果 及结论 EF 150和300 mg·kg-1灌胃给药4周能够显著改善CPZ致脑白质脱髓鞘模型小鼠的空间工作记忆障碍(Y迷宫试验)、识别记忆障碍(物体识别试验),并减轻模型小鼠的抑郁状态(悬尾试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显示,EF明显改善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的白质传导束病变,保护神经纤维的完整性,减轻髓鞘脱失.透射电镜检测显示,EF能够改善CPZ模型小鼠脑白质区域(胼胝体)的髓鞘肿胀、板层分离和髓鞘脱失,显著降低髓鞘脱失轴突占总轴突数量的比例.LFB染色、油红O染色和黑金染色显示,EF明显改善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的髓鞘脱失.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F显著增加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促进髓鞘形成.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EF明显增加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髓鞘相关蛋白MBP和CNPase的表达,并增高轴突标记蛋白NF-200的表达,有利于促进髓鞘修复和再生、减轻轴突损伤.此外,EF可显著促进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从而促进髓鞘再生.进一步研究发现,EF显著抑制CPZ模型小鼠胼胝体部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具有抗神经炎症作用.同时,EF明显抑制CPZ模型小鼠脑内细胞坏死性凋亡关键调控因子RIPK/MLKL的激活,提示其可能为EF发挥抗炎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胶束对盐酸特比萘芬滴眼液角膜吸收的促进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HS15)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载药量高并能够促进上皮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有助于难溶性抗真菌药物眼部局部用药后的角膜传递,但目前其对抗真菌药物盐酸特比萘芬(TH)眼部应用后的促吸收作用及其对眼组织有无刺激性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HS15胶束(HNMs)对TH的促角膜吸收作用及局部刺激性.方法 采用共溶剂法制备质量分数0.5% TH-HNMs,用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胶束的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胶束的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TH包封率及不同pH条件下胶束中TH的累积释放量.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5只,用0.5% TH-HNMs点眼后行兔眼刺激性试验.另取新西兰白兔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以右眼作为用药眼.实验组用50 μl TH-HNMs点右眼,对照组用50μl0.5% TH油剂点右眼.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90、120、180、240和360 min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过量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剖取角膜组织后采用HPLC法测定角膜组织中TH质量分数. 结果 制备的TH-HNMs平均粒径为13.32 nm,多分散系数为0.046,Zeta电位为-0.133 mV.TH-HNMs药物包封率为100%.TH体外释放速度呈pH依赖性,6h后在pH5.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达(95.20±3.20)%,在pH 7.4的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仅为(0.17±0.01)%.0.5% TH-HNMs点眼后兔眼组织刺激性评分均低于2分,眼部组织未发现任何损伤.0.5% TH-HNMs点眼后角膜中药物达峰时间均为5 min,达峰质量分数为(20.26±2.26) 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0.44) 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26,P=0.000).实验组兔眼给药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360 min为1 292.25 μg/(g·min),是对照组的15.6倍.结论 TH-HNMs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无眼部刺激性,与TH油剂相比,点眼后能够显著促进TH在兔眼角膜的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病毒靶向纳米药物运载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靶向药物(TNDDS)的研究始于1970s,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靶向载药系统就是能使药物靶向到达的一种新型药物运载系统,具有定向蓄积、控释给药和载体无毒、可生物降解的特点,增加药物在特定部位的渗透性和滞留时间,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进而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靶向纳米载药系统的核心是药物载体,目前药物载体分为病毒性及非病毒性二大类,以非病毒性载体为主,多采用脂质体、脂微球、纳米胶束、碳纳米管、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等为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法舒地尔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于2016年2月—2017年6月在陕西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6周龄健康雄性Dahl盐敏感大鼠69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组、高盐组及法舒地尔组,每组23只.生理盐组大鼠给予含盐量为0.3%的正常饲料饲养;高盐组大鼠给予含盐量为8%的特制饲料喂养,自由饮水;法舒地尔组大鼠给予含盐量为8%的特制饲料喂养,自由饮水,建模成功后6h腹腔注射法舒地尔,连续治疗1周.药物治疗结束后1周采用高分辨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检测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测量前壁厚度、后壁厚度;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VG染色法测算胶原容积积分;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RhoA激酶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RhoA激酶相对表达量.结果 (1)药物治疗结束后1周,生理盐组和法舒地尔组大鼠LVEDd、LVESd小于高盐组,LVFS和LVEF高于高盐组,前壁厚度和后壁厚度大于高盐组(P<0.05);法舒地尔组大鼠LVEDd、LVESd、前壁厚度及后壁厚度小于生理盐组,LVFS和LVEF高于生理盐组(P<0.05).(2)生理盐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有序,心肌间质无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瘢痕形成;高盐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多同时伴有明显纤维化重构;与高盐组相比,法舒地尔组大鼠尽管有炎性细胞浸润,但心肌细胞排列有序且无纤维化瘢痕组织形成,心肌纤维化重构较轻.(3)药物治疗结束后1周,生理盐组和法舒地尔组大鼠胶原容积积分低于高盐组,法舒地尔组大鼠胶原容积积分高于生理盐组(P<0.05).(4)药物治疗结束后1周,生理盐组和法舒地尔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低于高盐组,法舒地尔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高于生理盐组(P<0.05).(5)药物治疗结束后1周,生理盐组和法舒地尔组大鼠RhoA激酶mRNA和RhoA激酶相对表达量低于高盐组,法舒地尔组大鼠激酶mRNA和RhoA激酶相对表达量高于生理盐组(P<0.05).结论 法舒地尔能有效抑制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RhoA激酶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