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性黄斑变性细胞疗法的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以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RPE细胞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退化为特征的眼底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基础研究发现,动物模型视网膜下腔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干细胞、RPE细胞等细胞疗法可减缓或逆转AMD视力丧失,为AMD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主视眼屈光参数及视网膜血流特征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主视眼与非主视眼在屈光参数、视网膜和脉络膜各层血流方面的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3年8月招募安徽省芜湖市地区高校18~32岁正视眼或近视眼、无全身疾病在校学生,按照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值<0.50、0.50~1.74、1.75~2.49、≥2.50 D分为A、B、C、D共4个组;采用卡洞法确定主视眼。分别记录双眼的屈光参数,包括等效球镜度数、近视球镜度数、散光度数、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差值(K2-K1),使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测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SVC)、深层毛细血管(DVC)、无血管复合体(AC)、视网膜总体、脉络膜毛细血管(CC)、脉络膜中血管及视网膜脉络膜总体的血流密度。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受试者78人,年龄为(24.50±2.36)岁,男性28人,女性50人。右眼为主视眼共50人,左眼为主视眼共28人。在所有受试者中,主视眼近视度数高者42人,非主视眼近视度数高者30人;主视眼等效球镜度数[(-4.588±2.534)D]和近视球镜度数[(-4.253±2.504)D]、眼轴长度[(25.531±1.212)mm]与非主视眼[(-4.058±2.453)和(-3.779±2.425)D、(25.256±1.238)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和C组主视眼的散光度数,B、C和D组主视眼的等效球镜度数,C和D组主视眼的近视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与非主视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所有受试者中,主视眼DVC(0.291±0.130)、AC(0.347±0.118)、视网膜脉络膜总体(0.385±0.102)的血流密度与非主视眼(0.257±0.148、0.326±0.126、0.349±0.08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C和D组主视眼SVC、DVC、AC、脉络膜毛细血管、视网膜脉络膜总体,C组主视眼脉络膜中血管以及D组主视眼视网膜总体的血流密度与非主视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正视眼或近视眼年轻人群中,主视眼的近视程度高于非主视眼。当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值≥1.75 D时,主视眼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流密度大于非主视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方法: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2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10例20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9例;均为双眼发病。年龄17~49岁,中位年龄26岁。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0~2 d;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的时间为1~14 d。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就诊期间行血清D-二聚体检查3例。BCVA中位数0.4;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眼中,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5例10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3例6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4只眼。观察分析患眼眼底影像特征。结果:患眼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AMN、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PAMM)、PLR、棉绒斑、视网膜出血点、视盘水肿、黄斑水肿等。AMN 10只眼,黄斑区中心凹或旁中心凹黄白色"楔形"病灶,其中合并血管弓旁棉绒斑和PAMM 2只眼;IR检查,AMN呈黄斑区中心凹或中心凹旁"楔形"或不规则弱反射;OCT检查,见外核层、外丛状层强反射。PAMM的OCT表现为带状内核层强反射,棉绒斑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呈丘性隆起的均匀致密强反射。PLR 6只眼,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可见Purtscher斑;OCT检查,与Purtscher斑对应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增厚和反射增强。其中,合并AMN 4只眼;合并PAMM、黄斑水肿1只眼。CRVO 4只眼中,可见玻璃体细胞、视盘水肿以及视网膜"火焰状"、点状出血和不典型棉绒斑2只眼。结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表现多样;累及视网膜多层结构,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微血管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改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定量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初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检查65例74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51只眼,女性19例23只眼。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3个月。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74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名50只眼,女性14名24只眼。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6 mm×6 mm。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黄斑区,3~6 mm的中心凹周围区。设备自带软件记录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区的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CFA)、脉络膜厚度(CT)以及中心凹6 mm范围内上方、颞侧、下方、鼻下象限的三维CVI、CVV、CT。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 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VI、CVV、CFA、CT预测CSC发生的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中心区、黄斑区CVI( t=3.133、4.814)、CVV( t=7.504、9.248)、CT( t=10.557、10.760)明显增大,CFA( t=-8.206、-5.065)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凹6 mm范围内CVI( t=7.129)、CVV( t=10.020)、CT( t=10.488)明显增大,CFA( t=-2.548)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凹6 mm范围内上方、颞侧、下方、鼻下象限CVI( t=4.980、4.201、4.716、8.491)、CVV( t=9.014、7.156、7.719、10.730)、CT( t=10.077、8.700、8.960、11.704)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C组患眼鼻侧CVI、CVV最大,分别为(0.39±0.10)%、(1.09±0.42)mm 3;上方CT最大,为(476.02±100.89)μm;鼻侧CVI、CVV、CT变化幅度最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6 mm范围内CT、CVV、CVI的曲线下面积均>0.5;中心区下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结论: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CVI、CVV、CT增大,CFA减小;中心区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模式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不同病变阶段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多模式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不同病变阶段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确诊的28例(56眼)Stargardt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自发荧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炫彩眼底成像、血流成像OCT(OCTA)等多模式检查,总结各类影像检查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结果::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随病变进展黄斑区的萎缩病变逐渐扩大,伴后极部眼底色泽改变。炫彩成像通过多波长的组合,可用更好的对比度和层次感显示出萎缩的细胞和范围。眼底自发荧光通过自发荧光的高低变化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受损情况,同时能清楚直观地显示黄斑区萎缩病灶的大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Stargardt病中的观察可直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血管的损伤程度。随着Stargardt病的发展,黄斑区RPE层萎缩范围扩大,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继发进行性萎缩。OCT提供了断层眼底的影像信息,随病变进展,中心凹周围神经上皮层变薄,光感受器不同程度萎缩、消失,RPE层不同程度萎缩,反光减弱,脉络膜层毛细血管萎缩,从层次深度和范围的广度都体现了病变的发展。OCTA中本研究观察到随着病变的进展,各层次血管密度呈减少趋势。扫描视网膜深层血管时,透见了下方的脉络膜血管,随着萎缩加重,透见的脉络膜血管的范围扩大。结论::不同的眼科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的不同阶段表现有各自特点和优势,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角度的追踪随访、病情评估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短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患眼行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的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500 μm范围之内的cCSC14例(1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覆盖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1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视网膜下液(SRF)高度、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SRVD)、深层血流密度(DRVD)、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和环绕FAZ区域300 μm范围内的血流密度(FD-30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周,1和3个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SRF高度[158.50(73.00,263.50)μm]、1个月[91.50(33.50,261.00)μm]、3个月[0.00(0.00,131.00)μm],均低于治疗前[160.00(118.25,303.25)μm](均 P<0.05)。治疗后2周CMT[(339.86±117.37)μm]与治疗前[(316.36±121.22)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CMT[(271.86±132.16)μm]、3个月[(206.43±94.03)μm]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SFCT[(340.64±92.27)μm]、1个月[(306.00±71.62)μm]与治疗前[(341.14±115.96)μ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3个月SFCT[(257.57±78.78)μm]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周、1和3个月SRVD、DRVD及FAZ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周CCVD(53.93±8.53)%、3个月(56.35±8.18)%均高于治疗前(49.90±7.48)%(均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SRF高度与SFCT呈显著正相关( r=0.68, P=0.007),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呈负相关( r=0.62, P=0.017),与其他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脉络膜血流密度均无相关性。 结论: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能有效降低cCSC患者患眼的CMT、SFCT、SRF高度,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但对视网膜血流密度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近视进展与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 t=11.12, 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 t=12.25, 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 t=2.67, 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 t=6.66, P<0.001; t=3.38, P=0.002; t=3.18, 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r=0.35, P=0.02; r=0.37, P=0.01)。 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视网膜血管样条纹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网状黄斑病变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特征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网状黄斑病变(RMD)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特征和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2至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者资料,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确诊为早中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54只眼)为AMD组,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图像存在视网膜下疣样沉积物者33例(62只眼)为RMD组,同期连续纳入50~83岁的双眼眼底正常志愿者32例(64只眼)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应用谱域OCT检查并分析各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F)和黄斑中心凹颞侧(T)、鼻侧(N)、上方(S)和下方(I)2 mm的外层视网膜(ORL)、内层视网膜(IRL)、脉络膜的厚度特征,分析RMD黄斑区ORL厚度与脉络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 χ2检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结果:RMD组黄斑区F、T、S、I位点ORL厚度相较于AMD组和HC组明显变薄,以F位点最为明显[RMD组、AMD组和HC组分别为(90.27±8.93)、(98.04±11.7)和(97.19±7.02)μm; P<0.01]。在自变量包括了黄斑区F位点ORL厚度、性别、年龄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黄斑区F位点ORL厚度与RMD患病之间存在关联(比值比=0.926, P<0.05)。RMD组黄斑区ORL和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其中F位点ORL和脉络膜厚度RMD组分别为(90.27±8.93)和(163.21±72.43)μm;AMD组分别为(98.04±11.7)和(235.34±64.15)μm;HC组分别为(97.19±7.02)和(240.08±62.27)μm; P<0.01],但两者间没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多个位点的线性关系不显著;RMD患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F、T、S位点的ORL厚度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r =0.487,0.722,0.467, P<0.05)。 结论:RMD患眼黄斑区的ORL较健康眼及不伴RPD的早中期AMD患眼更薄。RMD患眼黄斑区ORL变薄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