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台玉案》与《症因脉治》消渴因机证治异同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消渴,其症状类似现代医学之糖尿病.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渴诊疗理论体系.明代医家孙文胤与秦昌遇均主张以上、中、下焦定位消渴病位,治疗上均重视清热生津、养阴润燥.孙文胤于《丹台玉案》中独具匠心地认为消渴主要病因为心、脾、肾三经邪火,以肾中真水亏虚作为消渴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治疗上首重清热养阴,辨证、辨病、辨症选方用药.秦昌遇之《症因脉治》开创性地提出燥火三消、湿火三消、积热三消和精虚三消的概念并分部论述三消之脉,治疗首分外感内伤,按脏腑辨证选方用药,极具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陈霞波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陈霞波教授将糖尿病分为原始期、前驱期、消渴期、逆归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同糖尿病四期辨证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形成"防-治-养"的健康管理模式,遵循整体观,从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阶段论治.原始期的基本病机为真气不足,主要病在脾、肾两脏,脾虚者常以六君子汤健脾助运,肾精不足者以左归丸、右归丸补肾益精,对于肝郁引起脾虚者常以四逆散合异功散加减疏肝健脾.前驱期,病位在肺、脾,往往虚中夹实,常用参苓白术散、升清降浊汤、参麦四君汤合芪归玉精汤、竹叶石膏汤、玉女煎或人参白虎汤等治疗.根据消渴期气化失常、气郁燥热的基本病机,常用白虎汤、升清降浊汤、舒情宁心汤、肾气丸等治疗.逆归期,病位涉及心、肺、肝、脾、肾等诸多脏腑,陈教授常采用五体辨证同脏腑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来诊断,治疗上主张调整阴阳,以调复气机,化痰散瘀,养血活络,调和营卫为主要治法.陈教授认为,对病未发者给予饮食、运动的宣教和指导,中药调体改善偏颇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对已发消渴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可能减少西药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于逆归期患者,通过五脏和五体辨证治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带病延年;对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予膏方调理,扶正与祛邪兼顾,以增强体质,调节脏腑机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吴海科辨治重症脑血管病的"六辨"思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重症脑血管病为涉及意识障碍的一类脑血管病重症,与中医中风病之中脏腑相对应.吴海科教授扎根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尤其精研与中医病机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并结合临床实践,立足于传统四诊"望闻问切"的辨证方法,简化并创立了针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六辨"辨证体系,即"辨神志以知病情变化""辨色泽以明气血盛衰""辨舌象以推病势进退""辨脉象以判预后转归""辨气息以识脏腑虚实""辨寒热以知阴阳表里",突出了神志、面色、舌象、脉象、气息、寒热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辨证中的意义.此"六辨"信息获取较简便,发挥了中医诊法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辨证中的特点和优势,可为建立重症脑血管病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辨经论治
编辑人员丨2024/7/2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治疗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中医对A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从五脏角度阐述了它的病因病机,从针刺作用方面解释了其治疗原则.针灸在AD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针刺通过调节脏腑经脉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效果,穴位的选择和针法的选取是针灸治疗中的重中之重.文章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出发,通过回顾针灸治疗A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讨了在AD的治疗中所选取的经脉、经脉中的穴位,分析了经脉及穴位的作用机制,同时讨论了在临床AD治疗中各家针法的选穴及中、西医作用原理.希冀通过文章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思路,进一步揭示针刺在AD治疗中的深层作用原理,以期为临床治疗AD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寻找可能具有真正改善疾病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苏晓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苏晓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机以肝肾阴虚为本,真阴不足、水亏火旺,日久郁而化热,血与热结而成瘀热,故治疗应将甘寒养阴补虚、清热活血化瘀之法贯穿始终.临床以风免一号方为基础,根据病程、累及脏腑系统及患者不同表现加减用药,同时注重固护中焦脾胃;擅用百合-生地黄、生地黄-生石膏、人参-黄芪等对药,疗效较好.附验案1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望诊在郁病诊疗中的独特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郁病为情志不舒引起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因患者存在精神情志的紊乱,问诊未必能满足临床诊断辨证需求.古代医家尤其重视对郁病患者的望诊,进而判断病性与病位等,包括:望神断阴阳之偏,可直接判断神志失常及其证候;望形判虚实之状,即判别患者禀赋强弱、体质虚实,郁病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真气虚弱;望面定五脏病位,即通过对于情志病患者面部整体或局部状态、色泽的观察,获知其身体的内在情况;望舌辨别证候,通过观察情志病患者舌象特征判断寒热虚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彭江云基于"少火生气"理论治疗干燥综合征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干燥综合征是以唾液腺和泪腺等腺体组织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少火生气"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后世医家吴佩衡根据"少火"所在脏腑及生理功能又将其细分为心之君火、肾之命门真火以及熏蒸散布于各脏腑部位的相火.彭江云教授继承吴佩衡学术思想认为少火衰弱是干燥综合征的病机关键:少火衰弱导致阴津失于蒸化布散、相火违令浮越上亢、阴凝中州气机不畅,津液难以润泽肌肤孔窍,继而出现口干眼干等燥症表现.根据该病不同的病机特点,彭师辨为肾虚津亏证、上热下寒证、脾虚湿阻证,予以温养肾精、生津润燥,助阳生津、引火归元,温阳助运、醒脾化湿等治法,屡屡获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天癸理论探讨天癸与糖尿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最早提出"天癸"一词,认为天癸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力的最基本物质.天癸与肾精、肾气、精血、气血、肾阴肾阳均有密切联系.中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病"范畴,其发病机制、病理表现及其常见合并症、并发症与"天癸"理论存在一定联系: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着独特的病理特点,天癸亏少,肾精肾气不足,加之代谢失常,低血糖为临床常见并发症;若天癸生而不足,五脏精气薄弱,气滞、血瘀、痰饮、浊毒等病理产物内生,易发为Ⅰ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等特殊类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生殖疾患,在中医理论中均与天癸相关;糖尿病合并情志病者多见阴虚内热病机,阴虚包括肾阴、肝血、津液不足,以及天癸和肾精肾气亏虚.在基于天癸理论的糖尿病中医治疗方面,多数医家认为治疗天癸亏虚的要点在于补肾,还需考虑影响天癸施泄的其他脏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秦昌遇论治吐血病思想探骊
编辑人员丨2024/2/3
晚明医家秦昌遇一生笔耕不辍,著作丰厚,继承发扬了前代医家辨治吐血病的经验思想并有所发明,认为脾不裹血、火载上冲是发病关键所在,并提出辨血色来判断病位和推测预后的方法,在治疗原则上主张先去血中之火,待血止后再补真阴,并将吐血病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吐血时重视病情变化与经络传变的关系,在治疗内伤吐血时强调辨别病变脏腑的用药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通畅元真"角度辨治老年糖尿病
编辑人员丨2024/2/3
"五脏元真通畅"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后世医家借鉴其机理阐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中医藏象学说指出脏腑相合,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五脏一体观.五脏元真通畅,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百病不侵.五脏元真失于通畅,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百病由生.古人把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内经》按照"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气之溢者,名曰脾瘅"分为"脾瘅"和"消瘅"两种.消渴的发病过程与五脏元真失于通畅密切相关,五脏元真失充、不畅时易发消渴病.老年患者老化、肾气虚弱的生理特点更加突出,肾精亏损,气化功能低下为核心,即"元真不畅".亦出现气血失和,络脉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即"元真不通".因此老年消渴病治疗以培补五脏为法,补肾为核心,还应调和气血,通畅三焦,"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借三焦、腠理之通路使五脏元真归于本位,各司其职,才能"人即安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