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complex,MABC)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在全球范围内其分离率持续攀升。由于脓肿分枝杆菌肺病与肺结核的症状相似,且MABC不但具有高水平天然、适应性和获得性的抗菌药物耐药性,而且不同亚种治疗方法不同,加大了治疗难度,患者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MABC的基本特性、常见的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将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启示,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MABC病,保障人们的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对克拉霉素抗脓肿分枝杆菌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检测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对克拉霉素(CLA)抗脓肿分枝杆菌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的影响,探讨药物外排泵在脓肿分枝杆菌对CLA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纳入脓肿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和6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选择四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氰化羰基-3-氯苯腙(CCCP)、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维拉帕米(VP)和利血平(RSP),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CLA对上述菌株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比较有无外排泵抑制剂作用时,CLA抗菌的MIC改变情况;对脓肿分枝杆菌的CLA耐药相关基因 erm( 41)和 rr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分析外排泵抑制剂对MIC的影响与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与否及突变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CCCP、DCC、VP和RSP均能降低CLA抗脓肿分枝杆菌的MIC,但RSP作用效果弱于其他三种外排泵抑制剂。60株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包含10株CLA耐药菌株,其中7株发生 rrl基因突变。光滑表型分离株的CLA耐药率(21.2%和66.7%)高于粗糙表型分离株的CLA耐药率(11.1%和51.9%)。当CLA药敏孵育时间为3 d时,外排泵抑制剂对CLA耐药菌株的MIC影响较大,均可使约50%菌株的MIC降低2倍以上,且相较于发生 rrl基因突变的菌株,外排泵抑制剂对未发生 rrl基因突变菌株的MIC影响更大;当CLA药敏孵育时间为14 d时,有24株携带 erm( 41)基因T28序列型的脓肿亚种分枝杆菌发生诱导耐药,随着诱导耐药的发生,外排泵抑制剂对CLAMIC影响减小。外排泵抑制剂对不同表型分离株的CLAMIC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排泵参与脓肿分枝杆菌对CLA耐药过程,外排泵抑制剂可不同程度降低脓肿分枝杆菌对CLA的耐药水平。外排泵抑制剂的使用为脓肿分枝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42例脓肿分枝杆菌亚种肺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中脓肿亚种及马赛亚种的临床特点及初始阶段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广州市胸科医院确诊的42例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5例,女27例,年龄17~73岁。采用病原体靶向测序方法将脓肿分枝杆菌分为脓肿亚种组28例(男10例,女18例)、马赛亚种组14例(男5例,女9例)。对上述两个亚种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药物敏感试验以及初始阶段疗效评价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和 t检验。 结果:脓肿亚种组和马赛亚种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在影像学方面,脓肿亚种组以树芽征[22/28(78.5%)比5/14]、结节性支气管扩张[27/28(96.4%)比11/14]、病灶累及3个肺野以上[23/28(82.1%)比7/14]多见。两个亚种组对多种药物高耐药性,但马赛亚种组对克拉霉素敏感率较脓肿亚种组高[13/14比15/28(53.5%)],初始阶段疗效评价发现马赛亚种组的肺部病灶吸收率较高。结论: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中脓肿亚种及马赛亚种的影像学、药物敏感试验及预后不同,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亚种鉴定可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5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患眼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0.80±21.98)岁。晶状体相关手术角膜切口缝线4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缝线1只眼。角膜缝线眼表存留时间(20.00±7.41)个月。5只眼中,因眼红、眼痛于外院给予角膜缝线拆除1只眼;其余4只眼中,缝线松动3只眼。给予患眼感染性眼内炎标准治疗,包括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角膜缝线拆除、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PPV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硅油填充。治疗后随访时间(11.00±7.38)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患眼角膜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B型超声检查可见患眼全段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前机化条索、球壁水肿。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3只眼,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治疗后所有患眼眼内感染均成功控制,无眼内容物剜除或眼球摘除者。治疗前,患眼BCVA为无光感~数指;治疗后,BCVA> 0.3者2只眼。结论:角膜缝线相关感染性眼内炎患眼角膜均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其与缝线长期存留于眼部有关;大部分患眼就诊时存在缝线松脱;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阵列芯片法和多同源基因序列测序在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中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比较微阵列芯片法和多同源基因序列测序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菌种鉴定中的差异,为NTM感染提供精准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罗氏固体培养法复苏天津市海河医院2016-2019年保存的170株NTM菌株,分别采用微阵列芯片法和同源基因序列[16SrRNA、RNA聚合酶亚基B(rpoB)、热休克蛋白65(hsp65)]测序进行鉴定.以多同源序列测序分析结果为参考,分析微阵列芯片法菌种鉴定的准确性.比较2种方法样本周转时间(TAT)的差异.结果 微阵列芯片法鉴定出8个NTM菌种,同源序列测序鉴定出14个.微阵列芯片法无法鉴定出缓慢生长群的猿分枝杆菌、慢生黄分枝杆菌、副瘰疬分枝杆菌和快速生长群的龟分枝杆菌、马德里分枝杆菌、母牛分枝杆菌等10个菌种,多同源序列测序可鉴定出全部的菌种.以多同源序列测序分析结果为参考,微阵列芯片法鉴定错误7株,鉴定到复合群的正确率为90.0%(153/170);16S rRNA、rpoB、hsp65单独和3个同源序列联合分析鉴定到复合群的正确率分别为93.5%、98.8%、99.4%和100.0%.对于微阵列芯片法无法区分的53株龟/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MABC),3个同源序列联合测序鉴定出6株龟分枝杆菌、25株MABC脓肿亚种、20株MABC马赛亚种和2株MABC bolletii亚种.微阵列芯片法单个样本鉴定TAT为8 h,170株NTM菌株全部鉴定需要2 d;多同源序列测序单个样本鉴定TAT为3 d,170株NTM菌株全部鉴定约需要5 d.结论 微阵列芯片技术可快速鉴定临床常见分枝杆菌.多同源基因序列测序不仅可鉴定临床常见分枝杆菌,还可鉴定微阵列芯片法无法鉴定出的菌种和可能鉴定错误的菌种及其亚种,但所需时间较微阵列芯片法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海南省某医院2014-2021年脓肿拟分枝杆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通过对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肺部感染患者脓肿拟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oides abscessus com-plex,MABC)进行菌种鉴定,探讨海南地区MABC肺部感染菌种类型、药物敏感性及人群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4-2021年期间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疑似肺结核患者的呼吸道标本并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通过对硝基苯甲酸/噻吩-2-羧酸肼(PNB/TCH)培养基与DNA微阵列芯片法初步鉴定出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菌株,再采用hsp65及rpoB基因测序法鉴定MABC及其亚种,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集3 025例疑似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标本,从123例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培养鉴定出124株MABC菌株,包括脓肿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Mycobacteroides abscessus subsp.abscessus)74株,脓肿拟分枝杆菌马赛亚种(Myco-bacteroides abscessus subsp.massiliense)38株,脓肿拟分枝杆菌博莱亚种(Mycobacteroides abscessus subsp.bolletii)12株,其中118例患者为单一MABC亚种感染,1例为2种MABC亚种混合感染,2例为MABC与其他NTM混合感染,2例为MABC与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患者女多于男,比例为1:0.64,50岁以上患者占76.42%(94/123,95%CI:67.93%~83.61%),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44,P=0.347).药敏结果显示,所有MABC菌株对替加环素(tigecycline,TGC)敏感,对阿米卡星(amikacin,AK)耐药率为 0.81%(1/124),对头孢西丁(cefoxitin,FOX)、利奈唑胺(li-nezolid,LZD)和亚胺培南(imipenem,IPM)耐药率分别为为6.45%(8/124)、32.26%(40/124)、74.19%(92/124).对于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LR),MABC存在诱导耐药,且3个亚种之间的CLR(14 d)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335,P<0.001).对妥布霉素(tobramycin,TOB)、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莫西沙星(moxifoxacin,MFX)、环丙沙星(cip-rofoxacin,CIP)、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TMP-SMX)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AMC)的耐药率较高,均>80%.结论 海南省MABC肺部感染主要以脓肿亚种为主,对CLR诱导耐药率较高,及时准确地将MABC鉴定到亚种并进行药敏试验,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一种新复方过氧化氢消毒液对消毒试验指标菌杀灭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一种新复方过氧化氢消毒液对常用消毒试验指标菌的杀灭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法和载体法,对一种新复方过氧化氢消毒液杀灭消毒试验指标菌的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杀灭效果观察.结果 用含过氧化氢2.5 g/L的该复方消毒液作用5 min,对悬液内大肠杆菌杀灭对数值>5.00;含过氧化氢30 g/L的该复方消毒液作用2.5 min,对悬液内黑曲霉菌杀灭对数值>4.00,作用5 min对载体上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对数值>3.00.用含过氧化氢15 g/L的该复方消毒液作用10 min,对不锈钢片载体上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杀灭对数值>3.00;用该复方消毒液的原液作用15 min对载体上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达到全部杀灭.结论 该新复方过氧化氢消毒液对常用消毒试验指标菌均有很好杀灭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导致肝脓肿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导致肝脓肿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指导抗生素应用.方法 以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并分离到肠杆菌科细菌的肝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体耐药数据、治疗方法及结局.结果 53例患者中,基础疾病主要包括胆囊、胆道疾病或手术史28例(52.8%),高血压病20例(37.7%),糖尿病18例(34.0%);临床表现:发热51例(96.2%),肝区疼痛或胃肠道症状33例(62.3%),休克6例(11.3%).31例(58.5%)白细胞计数>10×109/L,37例(69.8%)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0例(94.3%)CRP升高,17/19例(89.5%)PCT升高,32例(60.4%) ALT升高,22例(41.5%) AST升高.血培养阳性11例,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7例(63.6%),大肠杆菌4例(36.4%).脓液或胆汁培养肠杆菌科细菌株53例,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35例(66.0%),大肠杆菌12例(22.6%),摩氏摩根茵亚种2例(3.8%),彭氏变形杆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茵、弗氏柠檬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各1例(1.9%).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2例,对常用抗生素敏感;大肠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9例,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高.所有分离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率高.结论 导致肝脓肿的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率不高,三代头孢菌素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可作为初始经验性治疗的主要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脓肿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产生TNF-α和IL-8的相关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脓肿分枝杆菌脓肿亚种和马赛亚种诱导THP-1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将脓肿分枝杆菌脓肿亚种和马赛亚种感染THP-1巨噬细胞,ELISA检测THP-1巨噬细胞被感染6、18、24、48、72 h内分泌TNF-α和IL-8情况,及分别抑制TLR2受体、MAPKs中3种信号分子(JNK信号蛋白、ERK信号蛋白和P38 MAPK)和NF-κB后,THP-1巨噬细胞被感染48 h后分泌TNF-α和IL-8情况.结果 脓肿亚种和马赛亚种致TNF-α和IL-8分泌呈时间依赖性,在作用THP-1巨噬细胞48 h后致TNF-α和IL-8分泌达高峰,脓肿亚种所致TNF-α分泌量高于马赛亚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抑制相应信号分子后,脓肿亚种和马赛亚种所致的TNF-α和IL-8分泌水平均出现明显抑制,与感染阳性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脓肿分枝杆菌脓肿亚种和马赛亚种均可经TLR2信号途径、MAPKs信号途径和NF-κB信号途径诱导TNF-α和IL-8的分泌,脓肿亚种对TNF-α的诱导作用较强于马赛亚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血液中分离脓肿分枝杆菌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合群和麻风分枝杆菌外的分枝杆菌.目前共发现13个亚种154种NTM,大部分为腐物寄生菌,仅少部分对人体致病.Runyon分类法根据NTM在试管内的生长温度、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及色素产生、与光反应的关系将其分为4组 [1],其中Ⅳ组为快速生长分枝杆菌(rapid growing Mycobacterium,RGM),培养3~5 d即有肉眼可见的菌落,多数在1周内形成较大的菌落.临床常见RGM包括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和耻垢分枝杆菌等.2016年11月17日,周浦医院从1例胃癌化疗患者血液中分离出1株脓肿分枝杆菌,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