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穴位麻醉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依据肛俞穴、腰奇穴、腰俞穴麻醉方式,归纳近年来中医穴位麻醉在肛肠手术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以期为肛肠手术的麻醉方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俞穴麻醉并埋线对混合痔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腰俞穴麻醉并埋线对混合痔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80例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腰俞穴麻醉结合腰俞穴穴位埋线进行围手术期镇痛,对照组采用腰俞穴麻醉镇痛,比较2组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术后6~48 h各个时间段的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围手术期镇痛麻醉总有效率为97.72%,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的6~48 h内的各个时间段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腰俞穴麻醉并埋线对混合痔进行围手术期镇痛比单纯腰俞穴麻醉镇痛效果更好,术后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止血带诱发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止血带诱发的下肢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n=30).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上止血带前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组开始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肺俞穴和足三里穴,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于麻醉前即刻(T1),松开止血带前1 min(T2),松开止血带后30 min(T3)、2 h(T4)和4 h(T5)时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测定血浆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T5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组PaO2[(83.9±5.6)mmHg vs(77.6±6.4)mmHg,P<0.05)]和OI[(388.1±26.3)mmHg vs(363.3±29.8)mmHg,P<0.05]较对照组升高;A-aDO2[(18.5±5.2)mmHg vs(22.2±6.3)mmHg,P<0.05]和RI[(0.23±0.09)vs(0.31±0.07),P<0.0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4、T5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组血浆MDA浓度分别为(4.1±1.0)nmol/mL、(4.5±1.6)nmol/mL,较对照组[分别为(4.7±1.2)nmol/mL、(5.6±1.1)nmol/mL]降低,SOD活性分别为(77.5±9.3)U/mL、(71.7±7.5)U/mL,较对照组[分别为(67.0±7.8)U/mL、(60.2±8.9)U/mL]显著升高.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肺俞穴和足三里穴,可减轻止血带诱发的肢体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和术后硬膜外镇痛基础上,探究电针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0例有胰岛素抵抗但血糖正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择期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和术后硬膜外镇痛下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术中持续和术后1个月内行电针治疗,穴取合谷、气海、中脘、脾俞、肾俞等,隔日1次,治疗1个月;对照组不予电针处理.记录两组术前30 min(T0)、手术结束即刻(T1)、术后1d (T2)、3 d(T3)、7 d(T4)和1个月(T5)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与T0比较,对照组在T1、T3、T4、T5和观察组在T1、T4、Ts时间点胰岛素抵抗指数低(均P< 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和T5时间点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均P< 0.05),且低于胰岛素抵抗标准.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和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胰岛素抵抗有短期改善作用,联合电针治疗胰岛素抵抗改善更明显,且影响时间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预处理联合诱导排尿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电针预处理联合诱导排尿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腰俞穴麻醉.电针组予术前30 min电针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穴,采用2 Hz/100 Hz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术后予诱导排尿,即热敷膀胱区及听流水声.常规组仅术后予诱导排尿.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尿尿等待时间评分、术后当晚小腹胀满感评分、首次排尿量及尿潴留发生率.结果:电针组术后首次排尿尿等待时间评分及术后当晚小腹胀满感评分低于常规组,首次排尿量多于常规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常规组[5.0%(2/40)vs 22.5%(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联合诱导排尿可以有效预防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肾俞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雄性40只,为SPF级,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肾俞组(n=10).正常组不造模、不予针刺、正常饲养.模型组麻醉后断尾,切开尾部椎间盘,取髓核制成混悬液.对L4—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使用9号腰椎穿刺针实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自体髓核混悬液注射入大鼠体内.肾俞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 d后针刺大鼠肾俞穴,每天1次,治疗5次.结果 模型组和肾俞组造模后3 d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肾俞组治疗5 d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后3 d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针刺肾俞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对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腰俞穴麻醉的临床应用及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腰俞穴麻醉又称简易低位骶管阻滞麻醉,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曹吉勋教授在长期大量临床经验上将骶管麻醉与传统中医针灸穴位相结合而创立的穴位麻醉方法,即在腰俞穴内注入麻醉药物,达到麻醉效果(阻断肛门周围神经的传导,使局部丧失感觉),简称腰俞麻醉,广泛应用于肛肠科手术的麻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俞穴麻醉结合埋药线用于混合痔围术期的镇痛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腰俞穴麻醉结合埋药线用于混合痔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海南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拟行混合痔手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腰俞穴麻醉结合腰俞穴埋药线方式进行镇痛,对照1组患者给予腰俞穴麻醉结合腰俞穴埋羊肠线方式进行镇痛,对照2组患者给予腰俞穴麻醉结合长强穴埋药线进行镇痛.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39/40)、92.50%(37/40)和95.00%(38/40),三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及72 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潴留、排便困难及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俞穴麻醉结合埋药线用于混合痔围术期患者的镇痛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俞穴麻醉并本穴埋药线在混合痔围术期的镇痛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腰俞穴麻醉并本穴埋药线在混合痔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对照组采取腰俞穴麻醉,观察组采取腰俞穴麻醉+腰俞穴埋药线.统计两组术后2、4、8、12 h时疼痛程度(VAS)分值、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持续时间、术后切缘水肿程度及排尿障碍程度.结果 术后2、4、8h及12 h观察组V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缘水肿率[26.32% (10/38)]低于对照组[57.89% (22/38)] (P <0.05);观察组排尿障碍率[31.58% (12/38)]低于对照组[55.26% (21/38)] (P <0.05).结论 混合痔围术期采取腰俞穴麻醉联合腰俞穴埋药线,可有效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感,且利于降低切缘水肿及排尿障碍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前揿针埋针对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前揿针埋针对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PPH手术的痔疮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揿针联合腰麻组(观察组)和单纯腰麻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小剂量腰麻进行手术.观察组在麻醉前24 h选取双侧肾俞穴、膀胱俞穴、阴陵泉穴和中极穴行揿针埋针;埋针期间,嘱患者每隔8 h在相应穴位行揿针按压30下,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直至术后,去除揿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诱导排尿(按摩+热敷).如术后出现尿潴留,则行导尿管插管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等待时长、术后当天夜间小腹满胀感评分、术后首次排尿量、术后尿潴留及导尿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等待时长、术后当天夜间小腹满胀感评分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及导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揿针埋针术前预处理可有效减少腰麻下痔疮PPH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