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性角膜炎1 41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 414例(1 414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致病诱因、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1 414例FK患者中,男性877例(62.0%),女性537例(38.0%);年龄(53.71±11.72)岁,40~60者874例(61.8%)。1 174例(83.0%)患者来自山东省,其余主要来自长江以北各省。患者职业以农民(1 211例,占85.6%)为主,发病时间以秋冬季为主。从发病到于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74 d,942例(67.1%)患者在症状出现后8~30 d于我院就诊。角膜损伤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植物外伤最为多见(367例,26.4%)。1 365只患眼通过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96.5%,1 270只患眼通过共焦显微镜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89.8%。973只患眼(68.8%)的角膜溃疡灶刮取物和(或)术后的病变角膜组织培养出真菌,其中以镰刀菌属最多见595例(61.1%),其次为链格孢霉菌属184例(18.9%)、曲霉菌属119例(12.2%)。603例(42.7%)为浅中基质浸润者,614例(43.4%)为深基质浸润者,197例(13.9%)为全层浸润。角膜溃疡灶直径以4~6 mm最为多见725例(51.6%),其次为<4 mm 372例(26.4%)、>6 mm 302例(22.0%)。498例(35.2%)合并前房积脓,34例(2.4%)合并角膜穿孔,58例(4.1%)合并眼内炎。1 198例(8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包括416例(29.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08例(98.1%)治愈;199例(14.1%)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93例(97.0%)治愈;532例(37.6%)角膜溃疡清创术,494例(92.8%)治愈。215例(15.2%)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147例(68.4%)治愈。56例(3.9%)最终失去眼球,包括54例眼内容物摘除术和2例眼球摘除术。结论:FK的发病人群多为在农村居住的中老年群体。镰刀菌仍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FK病原体。角膜刮片氢氧化钾涂片直接镜检法可早期、快速诊断FK。对浅中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溃疡清创术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深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86-29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而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所有患者44例(44眼)。分析其病程及发病诱因、眼部及全身病史、临床表现、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纳入的44例患者占同期山东省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总例数的2.15%。44例患者病程中位数为18.5 d,入院时44眼视力均为无光感,20眼(45%)合并继发性青光眼。44眼均表现为全角膜溃疡,并累及角膜全层及角膜缘处,27眼(61%)合并前房积脓。微生物培养显示39眼(89%)真菌生长,其中镰刀菌属20眼(51%),曲霉菌属8眼(21%),链格孢霉属2眼(5%);其他包括无孢霉4眼(10%),谲诈腐霉菌2眼(5%),尖端赛多孢霉1眼(3%),帚枝霉1眼(3%),多毛拟单孢瓶霉1眼(3%)。培养的菌种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几何均数依次为1.597、1.338、1.926、3.291、64、189.699、1.36、1.16、1.23 μg/ml。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全角膜溃疡,致病菌除常见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外,其他如无孢霉、谲诈腐霉菌、尖端赛多孢霉等致病侵袭力较强的菌属也较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7至2016年儿童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7至201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细菌性、真菌性、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14岁及以下639例(649只眼)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361例,女性278例,年龄(5.6±4.4)岁。按年龄≤3岁、4~7岁、>7岁分别进行分析。收集患眼角膜病灶组织标本649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在649份标本中140份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21.6%。细菌培养标本共368份,其中培养阳性11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81.4%),阳性率31.0 %;细菌菌群分布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34.2%)居首位,其次是葡萄球菌属(27.2%)和假单胞菌属(7.9%),≤7岁患儿的标本中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大多数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对头孢类和氨基甙类抗菌药敏感性较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8%(17/25)。细菌对各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敏感率为59.0%~84.4%,其中加替沙星最高,但与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36,0.358,1.490; P=0.361,0.550,0.222)。真菌培养标本共254份,其中培养阳性22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15.7%),阳性率8.7%。2007至2011年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2%(11/119),2012至2016年为8.1%(11/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6, P=0.757)。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主要为镰刀菌属(34.8%,8/22)、曲霉菌属(26.1%,6/22)和念珠菌属(13.0%,3/22)。镰刀菌属对特比萘芬敏感率较高,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不敏感;曲霉属对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两性霉素次之;念珠菌属对两性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棘阿米巴送检标本27份,培养阳性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2.9%),阳性率14.8%,危险因素包括佩戴角膜塑形镜和外伤。 结论:细菌是儿童感染性角膜炎主要致病病原,其中7岁及以下的患儿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真菌感染明显低于细菌,以镰刀菌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温州某医院258例真菌性角膜炎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原学、药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式等,进一步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258例(258眼),将患者分别按性别、年龄、职业、致病因素、致病菌属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农民组和非农民组,植物伤组和非植物伤组,镰刀菌属组和非镰刀菌属组,分别统计各组的手术率。采用 χ2检验对各因素与手术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做比较,并统计主要致病菌的药敏情况。 结果::9─11月份是真菌性角膜炎的高发期,占全年的48.1%,其中农民(60.5%)为主要的患病人群。植物伤(34.5%)为首要致病因素。镰刀菌属(45.3%)是主要的致病菌。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8.6%,高于涂片检查的43.0%( χ2=4.522, P=0.033)。镰刀菌属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值的几何均数分别为4.283、17.290、1.105 μg/ml;曲霉菌属分别为3.389、2.661、0.125 μg/ml;链格孢属分别为0.604、0.531、0.258 μg/ml;假丝酵母菌属分别为0.317、0.552、0.047 μg/ml。25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44例(17.0%)接受了手术治疗,进一步分析发现老年患者( χ2=5.293, P=0.036),植物伤患者( χ2=11.386, P=0.001),镰刀菌属感染患者( χ2=3.939, P=0.044)的手术概率较高。 结论::镰刀菌属是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而植物伤为首要致病因素。老年患者、植物伤以及镰刀菌属感染导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严重,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黑翅土白蚁肠道放线菌菌株BYC-18及其抗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测定黑翅土白蚁肠道放线菌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抗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以发现新颖的抗菌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对黑翅土白蚁肠道放线菌进行分离;通过牛津杯法测试菌株发酵液提取物对4种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抗菌活性,筛选出活性菌株BYC-18;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BYC-18的分类学地位;采用滤纸片法测定BYC-18发酵液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菌活性;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纯化抗菌活性化合物,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其化学结构;采用滤纸片法和最低抑制浓度法测定分离的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BYC-18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菌株,该菌发酵液对4种致病菌均有抗菌活性且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抑菌圈直径达11.1 mm.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单体化合物BYC-18-1,经鉴定为β-玉红霉素(β-rubromycin);抗菌活性测试表明,在供试浓度为30 μg/6 mm滤纸片时,β-玉红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3.2 mm,与阳性对照硫酸庆大霉素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6.6 mm)接近.[结论]链霉菌菌株BYC-18具有开发为新型微生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牛粪中链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离鉴定牛粪中的链霉菌,观察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从牛粪中分离菌株,通过固定琼脂块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指示菌筛选抗菌活性较强的菌株,并对菌种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活性菌株发酵液抗菌活性,菌株发酵液抗菌活性物质进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并通过Molish反应、双缩脲反应及茚三酮反应进行抗菌活性物质定性鉴别.结果 从牛粪中分离出8株菌株,并筛选出1株抗菌活性较强菌株B5-2,鉴定为链霉菌.活性菌株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费氏柠檬酸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均具有较强抑菌作用.抑菌结果显示,菌株B5-2抑菌活性物质均为水溶性物质.Molish反应、双缩脲反应及茚三酮反应结果显示,菌株B5-2的抑菌活性物质均初步鉴定为糖类和蛋白质类.结论 筛选分离的链霉菌对临床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结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真菌培养阴性的常见丝状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主要致病菌——丝状真菌属不同菌种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下的表现规律,评估其对临床上真菌培养阴性的FK患者进行快速菌种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收集993例已经确诊的FK患者,所有患者行角膜病灶真菌培养、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比较真菌培养不同结果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的FK诊断阳性率以及真菌培养法、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法发现的菌种分布;总结致病丝状真菌各菌种的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特征. 结果 993例FK病例中,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3.20%,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82.0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23,P=0.000).429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中,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92.31%;564例真菌培养阴性病例中,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74.29%.429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中,曲霉菌属占比最高,占总检出率的50.12%,其次为镰孢菌属和链格孢菌属,分别占18.18%和10.49%.真菌培养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的真菌菌属分布特征一致,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显示的FK患者不同致病真菌特征不同,裂隙灯显微镜下曲霉菌感染灶为羽毛状角膜溃疡,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呈高反光、粗细均匀、分枝少的细线状菌丝;裂隙灯显微镜下镰孢菌角膜感染灶呈牙膏样浸润,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高反光长棒状、长线状且分枝少的菌丝;裂隙灯显微镜下链格孢菌感染的角膜病灶为角膜白斑,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高反光、粗细不均的长棒状或串珠状、分枝少的菌丝.治疗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菌丝断裂、变短、变细及反光变弱.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FK菌丝应与角膜神经纤维相鉴别,前者呈弥漫分布并相互交织,周围有高反光的炎症细胞,多位于角膜基质层;后者位于上皮下与角膜基质层间,神经纤维直径大于菌丝,周围的细胞结构清晰.结论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丝状真菌感染性FK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结合病灶的裂隙灯显微镜下表现可对真菌培养阴性的丝状真菌进行菌种判断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桑氏链霉菌几丁质酶ChiKJ4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抑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关于桑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psonii)生防基因的研究不多,仅从其基因组中克隆了2个几丁质酶基因片段,其单个几丁质酶的完整基因序列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目的]克隆S.sampsonii KJ40的几丁质酶基因ChiKJ40并进行原核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研究其抑菌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法从S.sampsonii KJ40中克隆几丁质酶基因ChiKJ40,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2a,导入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进行诱导表达.使用His标记蛋白质微量纯化试剂盒对重组几丁质酶进行纯化,Bradford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粗酶液和纯化酶液的浓度,几丁质酶试剂盒测定粗酶液和纯化酶液的几丁质酶活性.观察重组几丁质酶对桉树焦枯病菌(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紫丝核菌(Rhizoctonia violacea)几种致病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ChiKJ40基因(登录号为MF434484)在E.coli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42 kD的重组几丁质酶,不同浓度IPTG在37℃诱导3h,蛋白产量无明显变化.0.2 mmol/L IPTG 16℃诱导过夜,重组几丁质酶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上清,小部分以包涵体存在于沉淀中.粗酶液几丁质酶活性为0.080 U/mL,酶比活力为0.041U/mg,纯化酶液几丁质酶活性为0.046 U/mL,酶比活力为0.115 U/mg,纯化倍数为2.8,酶活回收率为57.5%.重组几丁质酶处理后,C.scoparium、C.parasitica和A.alternata菌丝细胞出现分节、膨胀,R.violacea菌丝溶解且部分被破坏成碎片.[结论]ChiKJ40基因的研究补充了S.sampsonii的生防背景,为几丁质酶基因找到了新的来源,并为其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地区销售的10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程度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北京地区10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程度.方法:采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10种共100批中药饮片样品的需氧菌总数(TAM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耐热菌数(NAIRE)、耐胆盐革兰氏阴性菌及其他6种致病控制菌负载量.结果:100批饮片样品的lgTAMC值为2.0~6.8,lgTYMC值为1.0~6.0,lgNAIRE值为1.0~5.9,耐热菌检出率为100%,耐胆盐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为27%,2批当归饮片样品中检出了大肠埃希菌,但所有饮片样品均未检出沙门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北京地区销售的不同品种的中药饮片的微生物负载差别很大,建议新版药典根据中药饮片的入药部位、药性、炮制工艺等制订适宜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来自西双版纳3种有毒植物的免培养与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由于土壤放线菌中获得新化合物日益困难,抗生素滥用使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增加,人们转向研究植物内生放线菌以期发现新化合物.[目的]探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有毒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为开发新药提供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菌株.[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和纯培养方法分析箭毒木、八角枫、马缨丹3种有毒植物的内生放线菌群落结构组成,利用纸片扩散法筛选抑菌活性,通过PCR扩增检测7类化合物合成基因.[结果]高通量测序的多样性分析和群落结构分析得出:3种有毒植物在门分类水平检测出古菌域的2个门、细菌域的18个门和暂定的RsaHF231、WD272门;在属分类水平检测出30个属的放线菌,八角枫和马缨丹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比箭毒木更丰富.纯培养分离获得11个属34株菌,分离自箭毒木的菌株比八角枫和马缨丹的菌株更多,而且大多数高通量检测出的菌种不能通过纯培养获得.抑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抗菌活性作用明显的菌株以链霉菌属为主.链霉菌属的NRPS和PKS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合成基因.[结论]有毒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非常丰富.有毒植物内生放线菌具有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潜力,可以为生物农药及抗生素开发提供丰富的菌种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