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屏风散加味方化学成分鉴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鉴定玉屏风散加味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以Waters BEH C18为色谱柱,乙腈(A)-0.1%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进行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为m/z50~1 500,喷雾电压为2kV(正离子模式)、1.5kV(负离子模式).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玉屏风散加味方的化学成分信息,建立数据库;结合上述成分数据库、相关文献以及对照品的色谱、质谱信息对该方成分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 从玉屏风散加味方中共鉴定出114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31个)、苯丙素类(39个)、皂苷类(5个)、萜类(8个)、色原酮类(3个)、姜辣素类(3个)等;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最终确定了 8个成分,分别为木兰花碱、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木犀草素、芒柄花素;主要涉及糖基断裂、逆狄尔斯-阿尔德重排、糖基丢失、中性分子丢失等裂解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HPLC-DAD-ELSD法测定补阳还五汤中8个活性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DAD-ELSD)法同时测定补阳还五汤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阿魏酸、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和黄芪甲苷8个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30 nm(芍药苷)、254 nm(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322 nm(阿魏酸)和403 nm(羟基红花黄色素A),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60 ℃,载气流速1.6 L/min。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阿魏酸、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和黄芪甲苷分离度良好,线性关系符合要求( r=0.994 0~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7.8%~101.4%, RSD为1.28%~3.70%。 结论:该方法简便、稳定、重复性良好,可用于补阳还五汤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红花逍遥片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红花逍遥片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实验验证。方法:应用TCMSP、PubChem数据库获得红花逍遥片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应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卵巢早衰相关靶点,利用Venn在线工具筛选两者交集基因,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通过Mete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关键通路-疾病”网络,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红花逍遥片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透明带多肽3(ZP3)和弗式完全佐剂(FCA)建立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模型。红花逍遥片组灌胃红花逍遥片溶液0.56 g/kg,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SR1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表达。结果:获得红花逍遥片与卵巢早衰交集靶点80个,PPI网络包含核心靶点44个,度值排名前5位的活性成分分别为芒柄花素、槲皮素、白桦脂酸、羟基红花黄A和黄芩苷,排名前5位的靶点分别为PPARG、ESR1、AR、AKT1和IL6。核心靶点分子功能主要为受体配体活性,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细胞组分主要包括膜筏,主要涉及信号通路有癌症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及HIF-1信号通路等。“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显示,红花逍遥片处方中8味药具有重要核心成分,其中甘草和红花涉及重要核心成分最多。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亲和力良好。实验验证结果显示,红花逍遥片可促进卵泡发育,提高卵巢组织中ESR1表达,并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Akt磷酸化水平。结论:红花逍遥片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PPARG、ESR1等多个靶点,并通过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治疗卵巢早衰,其潜在活性成分主要为芒柄花素、槲皮素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黄芪六一汤药效组分的PK-PD结合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黄芪六一汤药效组分(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黄芪多糖、甘草酸组成,HLDC)抗糖尿病肾病的药动学(PK)-药效动力学(PD)结合模型,阐明HLDC成分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及尾iv链脲佐菌素(33mg·kg-1)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单次或多次ig HLDC(1.320 g·kg-1)后,采用H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黄芪甲苷、芒柄花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和甘草酸6个入血原型成分的含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样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获得时效曲线.并利用WinNonlin 8.2软件房室模型分析法拟合各成分的PK参数,固定PK,对时效关系进行拟合,得到PD;根据PD参数建立HLDC的PK-PD模型.结果 药动学结果显示,与单次给药相比,除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外,多次给药后模型大鼠的各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均提前;各成分的t1/2均延后;除了甘草酸、毛蕊异黄酮外,各成分的AUC均升高.药效学结果显示,药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的同时,药物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减小,除了单次给药组中的黄芪甲苷,TNF-α、VEGF、IL-18的药物效应tmax均较血药浓度tmax长,存在滞后效应.PK-PD结合模型显示,单次及多次给药HLDC中6个成分的血药浓度与其药效数据均能较好地拟合.可通过黄芪甲苷等6个成分的血药浓度计算相应的药效值,也可以根据药效值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结论 PK-PD模型构建结果符合Sigmoid-Emax模型,TNF-α、VEGF、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与HLDC中的黄芪甲苷等6个成分血药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HLDC活性成分发挥防治糖尿病肾病、显著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可能与抑制TNF-α、VEGF、IL-18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成分含量测定的红芪搓条与未搓条样品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建立搓条和未搓条红芪样品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定量,比较搓条和未搓条样品的差异.采用Angi-lent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建立14批搓条和未搓条样品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研究不同红芪样品的差异性,测定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总多糖、总黄酮等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搓条和未搓条样品均标定25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7个成分,分别为腺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美迪紫檀素.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均能很好地区分搓条和未搓条样品,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共找到12个差异性标志物,差异显著性排序分别为峰25>峰23>峰14>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峰18>峰19>峰15>芒柄花苷>峰4>香草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红芪搓条样品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浸出物、总多糖含量明显高于未搓条样品,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香草酸、总黄酮含量明显低于未搓条样品.该研究为红芪质量和搓条加工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骨痹方活性成分治疗骨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骨痹方活性成分治疗骨关节炎的抗炎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正常人软骨细胞,脂多糖(LPS)刺激炎症,,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模型组(10 μg·mL-1 LPS)、斛皮素组(10 μg·mL-1 LPS+8 μmol·L-1 槲皮素)、芒柄花素组(10 μg·mL-1 LPS+50 μmol·L-1 芒柄花素)、柚皮苷组(10 μg·mL-1 LPS+10 μmol·L-1 柚皮苷)、川续断皂苷Ⅵ组(10μg·mL-1 LPS+50 μmol·L-1 川续断皂苷Ⅵ)、β-蜕皮甾酮组(10 μg·mL-1 LPS+50 μmol·L-1β-蜕皮甾酮).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软骨细胞活力,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高尔基体外周膜蛋白p65蛋白(P6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核蛋白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槲皮素组、芒柄花素组、柚皮苷组、川续断皂苷Ⅵ组、β-蜕皮甾酮组的细胞活力分别为(103.10±8.55)%、(62.41±2.35)%、(76.92±1.74)%、(77.01±0.60)%、(80.39±3.06)%、(79.43±0.94)%和(55.20±0.99)%,Nrf2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0±0.00、1.01±0.09、1.30±0.15、0.91±0.15、1.23±0.25、0.71±0.19、1.51±0.13 和 1.26±0.15,P6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2.24±0.85、0.74±0.33、1.49±0.29、0.97±0.06、1.33±0.07、1.67±0.22 和 1.52±0.17,炎症介质iNOS相对表达分别为 1.00±0.00、1.52±0.27、1.07±0.24、1.25±0.12、1.01±0.30、1.44±0.12、1.07±0.18 和 1.11±0.16.上述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槲皮素组、芒柄花素组、柚皮苷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和P<0.001);川续断皂苷Ⅵ组和β-蜕皮甾酮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骨痹方活性成分槲皮素、芒柄花素和柚皮苷均能够激活Nrf2-HO-1信号,进而抑制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活化发挥抗炎作用缓解骨关节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多成分定量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益肺清化膏质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采用多成分定量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综合评价益肺清化膏质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4批益肺清化膏(S1~S14)中党参炔苷、紫丁香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黄芪紫檀烷苷、黄芪异黄烷苷、黄芪甲苷、去芹糖桔梗皂苷E、桔梗皂苷E、桔梗皂苷D3、鸡矢藤次苷甲酯、车叶草苷酸、车叶草苷、麦冬甲基黄烷酮A和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的含量,然后利用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熵权TOPSIS法对14批益肺清化膏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化学计量学结果显示,14批益肺清化膏可聚为3类,编号S1~S6的样品为第Ⅰ类,编号S7~S10的样品为第Ⅱ类,编号S11~S14的样品为第Ⅲ类;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鸡矢藤次苷甲酯、黄芪甲苷、黄芪紫檀烷苷、党参炔苷、麦冬甲基黄烷酮A和桔梗皂苷E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均大于1.熵权TOPSIS分析结果显示,14批样品的最优解的欧氏贴近度在0.152 9~0.736 6之间,以编号S14样品最高(0.736 6).结论 14批益肺清化膏中以编号S14样品的质量最优,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等8个成分可能是影响益肺清化膏质量的差异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畅脉乐胶囊(Ⅰ)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对畅脉乐胶囊(Ⅰ)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分析采用 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TM XL C18 色谱柱(4.6 mm×250 mm,4 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5%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30、280 nm,测定天麻素、丹参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芍药苷、大豆苷、迷迭香酸、紫草酸、异槲皮苷、芒柄花苷、大豆苷元、丹酚酸B、毛蕊异黄酮的含量,建立HPLC指纹图谱,测定相似度.结果 16 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 87.4%~103.9%,RSD 0.54%~3.10%.在 230 nm处,10 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为 0.954~0.999,而在280 nm处其差异较明显.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苷、大豆苷、大豆苷元是主要差异成分,芍药苷、异槲皮苷含量在各批样品中稳定.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畅脉乐胶囊(Ⅰ)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红芪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红芪Hedysari Radix是甘肃的特色药材,也是甘肃道地药材.现代药学研究表明红芪黄酮类是红芪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紫檀烷和黄酮醇等,具有抗氧化、改善肺纤维化、抗肿瘤、抗骨质疏松、降低骨骼肌损伤等药理作用,通过对红芪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的概述,阐明其药理作用的可能机制,为红芪黄酮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合G1-熵权法优化黄芪六一汤黄酮组分的提取纯化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研究黄芪六一汤(Huangqi Liuyi Decoction,HLD,黄芪-甘草 6∶1 组成)黄酮组分的提取和聚酰胺树脂富集纯化工艺.方法 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芒柄花苷、甘草素、毛蕊异黄酮、异甘草素、芒柄花素 9 个成分为评价指标,以G1-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行综合评分;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对HLD黄酮组分提取的关键影响因素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上样药液pH值、上样药液质量浓度、上样药液体积流量、上样量、水洗脱用量、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洗脱剂体积流量、洗脱剂用量等因素对黄酮组分聚酰胺富集纯化工艺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Plackett-Burman design,PBD)结合BBD-RSM筛选显著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工艺优化,比较聚酰胺树脂纯化前后各指标的含量.结果 最优提取工艺为 69%乙醇回流提取 2 次,每次 10 倍量乙醇提取 65 min;最优纯化工艺为pH值4.8、质量浓度 0.20 g/mL的上样药液以 0.8 mL/min体积流量按树脂-生药 1∶1 的质量比上样,4 个柱体积(BV)纯水以 1.5 mL/min的体积流量洗脱除杂,8 BV体积分数69%乙醇以 1.5 mL/min体积流量洗脱,所得黄酮组分提取物中 9个指标成分含量约是纯化前的 14倍.结论 优选的HLD黄酮组分的提取和富集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进一步成药性研究和组分中药研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