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苏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基因家族成员PfFT3调控开花功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是严格的短日照植物.目前,对紫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量和脂肪酸积累等农艺性状,而对紫苏开花进程及花器官形成的研究较少,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FLOWERING LOUC T(FT)是目前公认的感知光周期的关键基因,在花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PfFT3是FT-like亚家族基因,其在植物开花调控的功能尚待揭示.本研究首先通过亚细胞定位证明PfFT3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之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I1303-PfFT3,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化野生型Col-0和突变体fd-2、fd-3和ft-10拟南芥,以此分别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的过表达和回补转基因株系.结果分析表明,PfFT3的过表达能够显著促进拟南芥开花并且能够挽救突变体fd-2、fd-3和ft-10的晚花表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外源PfFT3基因的表达促进下游内源开花基因AtSOC1、AtAP1、AtFUL和AtLFY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 PfFT3在促进开花过程的积极作用,为深入研究PfPEBP基因的功能及紫苏短日照早花优良种质培育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Y型网片与非网片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Y型网片和非网片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因症状性POP行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Y型网片患者纳入网片组,应用不可吸收线患者纳入非网片组,各40例.对两组围术期有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网片组患者手术时长及住院花费均高于非网片组(P<0.05).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POP-Q)各个点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网片组有2例网片暴露,非网片组未见缝线暴露;两组术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新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20(PDFI-20)及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6(FSFI-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 Y型网片与非网片治疗POP均为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较少.Y型网片花费高,术后性生活满意度高,适合性活跃的年轻患者,而非网片更适用于高龄且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其对缩短手术时间有好处,且费用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KING帕金森病疼痛量表的信效度评价及改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验汉化KING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PPS)在中国帕金森病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并对原量表进行改良,制订适合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的疼痛量表。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运动障碍门诊的225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04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中文版KPPS(KPPS-CV)的评估,根据前期评估结果,专家组商讨后对KPPS-CV进行修改,制订了改良中文版KPPS(MKPPS-CV)。随后患者又在3个月的随访中完成了MKPPS-CV的评估。根据量表跨文化应用国际指南对KPPS进行翻译和跨文化调试,包括翻译、回译、专家评审和预测试等流程。评估内容包含项目分析、地板和天花板效应、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标准效度[KPPS-CV与数字评价量表(NRS)之间的相关性]、内部一致性及可靠性(克朗巴赫系数)、重测信度。结果:在项目分析方面,KPPS-CV中有50%的条目鉴别度较差(决断值<3.0);在所有KPPS-CV的维度中都观察到地板效应(患者得0分比例>15%);探索因子分析后对条目进行了重新归类;条目3(内脏器官疼痛)、条目10(夜间磨牙引起的疼痛)和条目11(灼口综合征)的内容效度较低(内容效度指数<0.78);KPPS-CV和NRS评分的效标关联系数较高(Spearman相关系数>0.88),但KPPS-CV的克朗巴赫系数仅为0.46,表明该量表信度不佳。KPPS-CV每个项目的重测信度都较好(Spearman相关系数>0.85)。MKPPS-CV的克朗巴赫系数(0.76)明显高于KPPS-CV(0.46),说明改良后其信度有大幅度提高。结论:临床医生在使用跨语言量表时应考虑文化和临床实践的差异。MKPPS-CV是一种可接受的、有效的评估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疼痛的量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CD1的表达调节及其调节糖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是催化饱和脂肪酸向单不饱和脂肪酸转化的关键限速酶。SCD1是SCD的主要亚型,其表达受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胰岛素和瘦素等因素的调节。SCD1在肝脏、脂肪组织、骨骼肌等器官、组织的糖脂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抑制SCD1能显著改善肝脏、脂肪组织的糖脂代谢,促进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减少脂质沉积。与此相反,增加骨骼肌SCD1的表达,则显著改善骨骼肌的代谢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传统中药红花黄色素、小檗碱以及SCD1天然抑制剂苹婆酸等均能通过抑制SCD1的表达,发挥改善代谢的作用,SCD1抑制剂Aramchol现已进入Ⅲ/Ⅳ期临床试验。深入研究SCD1的表达调节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将为未来改善糖脂代谢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皮肤衰竭联合预测模型对脓毒症患者28天生存预后的判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基于急性皮肤衰竭的联合预测模型,评价其对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为医护人员制订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便利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231例脓毒症患者,其中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的162例患者作为训练集构建预测模型,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的69例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急性皮肤衰竭的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验证其准确性。结果:训练集162例患者中有53例死亡,病死率为32.7%;验证集69例患者中有19例死亡,病死率为27.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61, P = 0.437)。训练集中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 OR = 0.674,95% CI 0.509~0.631)、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 OR = 0.391,95% CI 0.242~0.631)、血乳酸值( OR = 2.291,95% CI 1.306~4.019)、皮肤花斑评分( OR = 2.950,95% CI 1.586~5.488)、皮肤湿冷( OR = 3.678,95% CI 0.910~1.865)、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 s( OR = 6.070,95% CI 0.774~1.579)、指尖经皮血氧饱和度降低( OR = 2.046,95% CI 1.312~2.076)、皮肤感觉减弱( OR = 3.354,95% CI 0.796~1.124)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急性皮肤衰竭联合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834、0.81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807。 结论:基于急性皮肤衰竭构建的列线图可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发生风险,能帮助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自动勾画头颈部危及器官方法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勾画模型,用于勾画头颈部危及器官(OARs),并与基于图谱方法的Smart segmentation勾画软件进行比较。方法:自动勾画模型由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和勾画模型组成。分类模型将CT图像从头脚方向分为6个分类,将每个OARs对应分类的CT图像输入勾画模型进行分割勾画。自动勾画模型使用150例病例训练模型,Smart segmentation使用相同的150例病例组成图谱库,两者同时对20例测试集进行勾画。使用相似度系数(DSC)和豪斯多夫距离(HD)评估2种方法勾画准确性,同时记录两种方法勾画花费时间。根据数据是否满足正态分布,分别使用配对 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自动勾画模型的DSC和HD结果如下:脑干为0.88和4.41 mm、左眼球为0.89和2.00 mm、右眼球为0.89和2.12 mm、左视神经为0.70和3.00 mm、右视神经为0.80和2.24 mm、左颞叶为0.81和7.98 mm、右颞叶为0.84和8.82 mm、下颌骨为0.89和5.57 mm、左腮腺为0.70和11.92 mm和右腮腺为0.77和11.27 mm。除腮腺外,自动勾画模型勾画结果均优于Smart segmentatio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15~7.915, Z=-1.352~-3.921, P<0.05)。同时,自动勾画模型速度比Smart segmentation提高了51.28%。 结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自动勾画头颈部OARs的模型,得到较准确结果,勾画精度和速度均优于Smart segmentation软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人工肾在肾衰竭研究中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衰竭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且医疗花费巨大的重大疾病。肾脏功能替代疗法是治疗肾衰竭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肾脏功能替代疗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尚存在诸多局限性,肾脏移植又因器官短缺匮乏限制了肾衰竭患者的普遍救治。近年来生物人工肾(bioartificial kidney)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肾脏功能替代疗法,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替代肾小球过滤功能的血液过滤器和替代肾小管功能的生物反应器,旨在替代肾脏的大部分过滤、重吸收、分泌及代谢功能。本综述重点介绍国际前沿的生物人工肾装置的进展,包括硅纳米技术、组织工程及透析液再生技术等,重点是血液过滤器的滤过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载体膜以及体外肾小管细胞的培养技术及存在的技术难点。期待现代生物人工肾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肾脏替代方式应用于肾衰竭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眼的非视觉功能包括生物昼夜节律的调节以及生物感磁。生物感磁是指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可通过地磁场获取方向位置信息。具有视网膜结构的生物可能是以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作为磁受体,完成生物感磁过程。生物感磁的假说分别是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以及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这2个假说都认为视网膜上的分子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受体蛋白,眼可能是生物感磁的器官。但基于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对的磁感应假说认为是通过自由基电子自旋方式的改变,影响了视网膜隐花色素蛋白的分子结构,引起下游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化学产物,从而感受到磁场的变化;光磁耦合的生物指南针假说指出隐花色素蛋白作为光受体,与另一种磁受体蛋白经过多聚反应形成棒状小体,光信号和磁信号的耦合影响了棒状的复合体指向的变化。这些视网膜上的改变再通过某种途径传输至大脑,从而产生方向感。研究生物感磁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诊断和治疗眼脑疾病,并且带来磁敏材料领域的革新。本文就眼非视觉功能、生物感磁过程的机制假说和眼非视觉功能在生物感磁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花斑评分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花斑是由于皮肤血流减少而引起的皮肤特征性变色,通常出现在膝盖周围,并可延伸到其他部位,如手指和耳朵,是危重患者中常见的临床体征 [1]。Coudroy等 [2]统计了791例ICU住院患者,发现花斑发生率为29%,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花斑发生率为49%;其中,65%的人在入院当天发生了花斑,且59%的患者花斑持续时间超过6 h。而另外两个小样本研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花斑发生率与之类似,分别为46%和70% [3,4]。虽然花斑常见,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包括皮肤循环缺乏自我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局部血管收缩、局部内皮功能障碍、白细胞粘附、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沉积等因素 [5,6,7]。花斑优先发生在膝盖区域,是因为在休克过程中,微血管功能障碍存在异质性 [8],同时此区域血管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分布更密集 [2]。而Ait-Oufella等 [4]则根据膝关节周围皮肤花斑的程度,引入了花斑半定量评分系统。花斑及评分能反映器官衰竭程度,有助于识别不良结局,还能指导循环管理等,已在多个方面广泛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还原响应纳米四价铂抗卵巢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还原响应纳米四价铂[NP@Pt(Ⅳ)]的抗卵巢癌作用。方法:合成还原响应的聚合物载体,与四价铂[Pt(Ⅳ)]组装形成NP@Pt(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NP@Pt(Ⅳ)在还原环境下的铂释放情况,以及经顺铂、Pt(Ⅳ)和NP@Pt(Ⅳ)处理后卵巢癌ES2细胞中的铂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Pt(Ⅳ)和NP@Pt(Ⅳ)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能力的影响。收集2022年10—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原发卵巢癌组织,采用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花菁染料(Cy)7.5标记的NP@Pt(Ⅳ)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PDX小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顺铂(顺铂组)和NP@Pt(Ⅳ),测量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采用HE染色、TUNEL荧光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坏死、凋亡和细胞增殖情况。测量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和主要器官的HE染色情况。结果:NP@Pt(Ⅳ)在还原环境中48 h后的铂释放量为76.29%,高于非还原环境中的26.82%( P<0.05)。经NP@Pt(Ⅳ)处理4、7 h后卵巢癌ES2细胞内铂含量(308.59和553.15 ng/百万细胞)高于Pt(Ⅳ)处理组(分别为100.21和180.31 ng/百万细胞)和顺铂处理组(分别为43.36和50.36 ng/百万细胞,均 P<0.05)。NP@Pt(Ⅳ)对卵巢癌ES2、A2780、A2780DDP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39、1.42、和4.62 μmol/L,低于Pt(Ⅳ)组(分别为2.89、7.27和16.74 μmol/L)和顺铂组(分别为5.21、11.85、和71.98 μmol/L)。经NP@Pt(Ⅳ)处理的ES2细胞凋亡率为(33.91±3.80)%,高于Pt(Ⅳ)和顺铂处理组[分别为(16.28±2.41)%和(15.01±1.17)%,均 P<0.05]。Cy7.5@NP@Pt(Ⅳ)可靶向蓄积于PDX小鼠肿瘤组织。经NP@Pt(Ⅳ)治疗后的小鼠肿瘤体积[(130±98)mm 3]低于对照组[(1 349±161)mm 3]和顺铂组[(715±293)mm 3,均 P<0.05]。NP@Pt(Ⅳ)组的小鼠瘤重[(0.17±0.09)g]低于对照组[(1.55±0.11)g]和顺铂组[(0.82±0.38)g,均 P<0.05]。肿瘤组织染色结果显示,与顺铂组比较,NP@Pt(Ⅳ)治疗后的小鼠肿瘤组织有更明显的坏死和凋亡,Ki-67表达量减少。NP@Pt(Ⅳ)组的小鼠体重变化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56±2.04)g和(20.87±0.79)g, P>0.05]。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主要脏器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NP@Pt(Ⅳ)可靶向蓄积于肿瘤组织,促进铂在卵巢癌细胞内的累积,具有较强的抗卵巢癌作用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