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空隔热板应用于简易无源储运血箱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真空隔热板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保温材料,可作为储运血箱的箱体材料,以增强储运血箱的保温性能.方法 真空隔热箱(VIP箱)作为实验组,瓦楞纸箱+泡沫运血箱(EPS箱)作为对照组.两组放入等量的相变蓄冷剂和4℃水袋,用可录式电子温度监控仪记录密封箱体内的温度变化情况,并测量两种箱体储血0、4及7d时血样的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和钾离子浓度.结果 36 h后,EPS箱温度上升较快,且直到60 h温度始终显著高于VIP箱.此外,VIP箱<10℃的时间为(60.7 ±0.6)h,而EPS箱为(54.2 ±3.0)h,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储存第7天,VIP箱中FHb浓度[(605.26 ±74.63)mg/L]显著低于EPS箱[(1327.60 ± 187.41)mg/L](P<0.05);且储存第7天,VIP箱中钾离子浓度[(22.7 ±0.4)mmol/L]显著低于EPS箱[(24.6 ± 0.6)mmol/L](P<0.05).结论 VIP箱<10℃的时间较长,保温性能较好,血液的保存质量显著优于EPS箱.新型保温箱体材料的研制将有效提升血液冷藏保障能力,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源医用冷藏箱的技术要求及发展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无源医用冷藏箱的技术要求及发展现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无源医用冷藏箱的整体情况,重点分析无源医用冷藏箱的关键技术、技术要求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指出无源医用冷藏箱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结果:蓄冷剂的种类、质量,箱体保温材料及其厚度是影响冷藏箱保温性能的关键因素.国内精确控制相变蓄冷材料潜热值、稳定性的技术水平一般,且在保温性能测试方面没有较为明确的具体试验方法和标准.结论:医药行业应重视医用无源冷藏箱的性能检测,尽快出台相关检测标准;厂家应及时转化相关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的医用冷链流通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品冷链验证和冷链储运中的盲点及对策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药品冷链验证和冷链储运过程中盲点的可行性测试方法和对策.方法 结合企业多年的冷链验证、冷链储运经验对两项过程中的盲点进行分析和归纳.采用Excel软件绘制散点图,全面呈现平均温度、温度波动、温度离散等信息;建立库房温度均匀性的判断方法,并结合散点图对"冷点"和"热点"进行准确定位.结果与结论 发现温度分布数据呈现不全面、温度分布缺少均匀性评价、缺少保温箱箱体性能判断、缺少蓄冷剂性能判断、忽略收货时间测试等盲点,在日常运营中应不断总结不足和盲点,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以减少冷链风险,有效提升冷链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冷藏药品保温箱季节性验证的必要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冷藏药品保温箱在不同季节的保温性能,探讨季节性验证的必要性.方法:在保温箱内分别配置1、2、4、6块蓄冷剂,采用testo174H型号温度记录仪采集保温箱在夏季、春秋季、冬季环境温度下48h的温度数据,分析得出箱内2~8℃的保温时长.结果:在夏季温度环境下,使用该型号保温箱应配置2块蓄冷剂,并将配送时间控制在3h以内;在春秋季温度环境下,使用该型号保温箱应配置2块蓄冷剂,并将配送时间控制在48 h以内;在冬季温度环境下,使用该型号保温箱应配置1块蓄冷剂,并将配送时间控制在50 min以内.结论:在不同的季节,保温箱内应选择不同的蓄冷剂配备方式,药品经营企业应在夏季、春秋季、冬季分别进行保温箱验证工作,从而指导实际冷链药品运输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雄黄中砷对大鼠新事物识别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使用氢化物发生-冷阱捕集-原子吸收光谱法(HG-CT-AAS)测定大鼠大脑组织和血中无机砷(iAs),一甲基砷酸(MMA)和二甲基砷酸(DMA)的含量,研究雄黄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影响.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0.3,0.9,2.7 g·kg-1雄黄组,分别连续灌胃14,28,42 d,正常组灌胃相同剂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水溶液,共12组,每组8只.采用HG-CT-AAS测定血和大脑组织中iAs,MMA和DMA的含量,新事物识别实验观察大鼠的新事物识别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动物生长发育、体质量及海马系数变化各组之间均无差异.HG-CT-AAS测定大鼠大脑及血中各形态砷含量的方法线性、精密度、准确度与回收率良好;在雄黄组大鼠大脑中检测到MMA,DMA,且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在雄黄组大鼠血中检测到iAs,MMA和DMA;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核膜、线粒体及内质网等随着雄黄暴露剂量以及时间的增加,逐渐出现损伤;雄黄暴露14d后,与正常组比较,各雄黄组新事物识别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露28 d后,仅2.7 g·kg-1雄黄组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42 d后,与正常组比较,0.9,2.7 g·kg-1雄黄组大鼠的新事物识别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雄黄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iAs,MMA,DMA.MMA和DMA可通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蓄积,引起新事物识别能力下降,造成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枸杞多糖联合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联合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AE)对糖脂代谢异常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8周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取9只为对照组,食用普通饲料,剩余大鼠为高脂组,食用高脂饲料.28周末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后,将高脂组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枸杞多糖组、有氧运动组、枸杞多糖联合有氧运动组;对照组食用普通饲料,其余各组继续食用高脂饲料,干预10周后重复OGTT试验.实验结束进行10%水合氯醛麻醉处死,取血液以及组织样本保留备用.肝组织冷冻固定切片,厚10μm,并用油红O染色以检测脂质沉积;血清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解偶联蛋白2(UCP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不同数量的脂滴;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肝细胞脂质蓄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G、TC、LDL、LDL/HDL、AST、ALT、MDA、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升高(P均<0.05),HDL和SOD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UCP2、SIRT3和MnSOD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TG、TC、LDL、LDL/HDL、AST、ALT、MDA、FINS和HOMA-IR水平均降低(P均<0.05),SOD水平增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UCP2、SIRT3和MnSOD蛋白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单独干预组相比,联合组大鼠FINS和HOMA-IR水平均降低,肝脏组织UCP2和MnSOD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 与单独干预相比,LBP联合AE在改善NAFLD大鼠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和肝脏损伤方面效果更显著,其机制可能与UCP2-SIRT3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饱和体系改善阿昔洛韦脂肪酸酯前体药物的透皮递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制备亲脂性阿昔洛韦(ACV)前体药物的超饱和体系,增加ACV的皮肤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酸酐酰化法合成ACV的乙酸酯(ACV-Ace)、丁酸酯(ACV-But)和己酸酯(ACV-Hex)等3种ACV前体药物.使用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确证ACV及3种ACV前体药物的结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测定ACV及3种ACV前体药物的浓度,并计算其在不同体积分数的丙二醇-水溶液中的饱和溶解度,筛选出超饱和体系形成潜力最大的化合物.通过共溶剂法制备该化合物的超饱和体系,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羟丙基甲基纤维素E3(HPMC E3)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研究超饱和度(DS)和HPMC E3对该超饱和体系在离体猪皮上作用1 h后药物皮肤蓄积量的影响,采用冷冻层切-分层定量法测定使用上述超饱和体系和上市阿昔洛韦乳膏1 h后药物在离体猪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3种ACV前体药物均被成功合成.建立的定量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在3种前体药物中,ACV-Hex显示出最小的水饱和溶解度[(0.5±0.0)mmol/L]和最大的丙二醇饱和溶解度[(53.4±14.2)mmol/L],具备形成具有较高DS的超饱和体系的潜力.在10%丙二醇-水体系中,HPMC E3的加入可保证DS不超过4的ACV-Hex超饱和体系在1 h内保持物理稳定.含有HPMC E3的DS为4的ACV-Hex超饱和体系作用1 h后的总皮肤蓄积量(ACV+ACV-Hex)高于DS<4或不含HPMC E3的ACV-Hex超饱和体系作用后的总皮肤蓄积量;另外,上述超饱和体系渗透进入基底表皮层(皮肤厚度为100~160μm)的ACV量显著高于上市药品阿昔洛韦乳膏(P<0.05).结论:ACV的亲脂性前体药物ACV-Hex可在HPMC E3存在下,于10%丙二醇-水体系中形成稳定的DS为4的超饱和体系;其作用于离体皮肤1 h后可在基底表皮层蓄积较高浓度的ACV,可能对局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皮肤感染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盐酸美沙酮片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美沙酮属于强阿片类药物,在难治性癌痛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美沙酮具有t1/2长、易引起药物蓄积等特性,个体差异大,因此其剂量的把握及转换较为复杂,且在需要较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应用经验更为有限.目的 探讨盐酸美沙酮片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住院的100例难治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沙酮快速转换或3天转换法进行美沙酮转换,统计转换后1周及2周美沙酮剂量,同时记录美沙酮转换前后日平均疼痛强度〔以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评价〕、爆发痛次数及不良反应等,对难治性癌痛患者美沙酮转换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吗啡与美沙酮存在动态转换比关系,吗啡日剂量越大,与美沙酮之间的转换比也越大.100例难治性癌痛患者中有96例患者最终完成美沙酮转换,与转换前相比,96例患者美沙酮转换后1周、2周平均NRS评分、爆发痛次数均降低(P<0.05).96例患者美沙酮转换后1周,最严重疼痛强度和平均疼痛强度的有效缓解率分别为68.8%和75.0%;转换后2周,最严重疼痛强度和平均疼痛强度的有效缓解率分别为69.8%和77.1%.美沙酮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口干、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和冷汗等;与转换前相比,转换后1周、2周恶心(χ2配对=7.005、8.233)、呕吐(χ2配对=5.581、10.907)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 本研究通过临床实践证实美沙酮可降低难治性癌痛患者的平均NRS评分、爆发痛次数,对患者的疼痛强度有一定缓解作用,并能降低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