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脂代谢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泌乳的影响及营养干预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糖脂代谢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泌乳情况的影响,探讨具体营养干预对策.方法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病例纳入修武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2例GDM患者,根据产后泌乳情况,将52例存在产后泌乳启动延迟(DOL)的患者列为病例组,将其余60例正常泌乳患者列为对照组,归纳导致GDM患者发生DOL的危险因素,分析糖脂代谢水平与DOL的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并探讨具体营养干预对策.结果 妊娠期体质指数(BMI)≥28 kg/m2、孕期体质量增长值≥5 kg、初产妇、剖宫产、空腹血糖(FBG)≥10 mmol/L、餐后2 h血糖(2h PG)≥1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甘油三酯(TG)≥2.50 mmol/L、总胆固醇(TC)≥6.4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8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0 mmol/L、载脂蛋白 A5(ApoA5)≤100 μg/L、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600 μg/L、缺乏系统母乳喂养指导为导致GDM发生DOL的危险因素.DOL发生率与FBG、2h PG、HbA1c、TG、TC、LDL-C、CTRP6呈正相关,与HDL-C、ApoA5呈负相关.结论 超重或肥胖的初产妇经剖宫产分娩后发生DOL的风险更高,其发生率与糖脂代谢功能密切相关,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予以个体化营养管理并做好相应母乳喂养指导对防治DOL、提高母乳喂养率均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灸基于高血糖引发代谢通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高血糖引发的代谢通路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多元醇通路、蛋白激酶C途径、己糖胺途径以及糖基化终产物生成4种途径.现代医学证明上述4种途径的过度开启会导致DPN或加快其进展.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由瘀血所致.临床上采用针灸疗法可活血祛瘀,明显改善症状.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机制与作用于上述4种异常通路途径相关,可降低山梨醇、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途径、己糖胺途径以及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的含量,纠正神经细胞水肿等.但现有研究仍存在分子机制缺乏深入探索、针灸治疗选穴无标准化、干预方式实际作用无对比效果等问题.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具体分子机制,如结合微小RNA(microRNA,miRNA)、雪旺细胞等相关研究热点以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完善相关选穴及干预方式的理论依据.该文通过对基于高血糖引发的代谢通路的相关作用以及针灸有效性进行综述及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IV感染合并肾病患者载脂蛋白L1基因突变检测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本院HIV感染合并肾病患者载脂蛋白L1(APOL1)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HIV感染患者合并肾病的相关性。方法:检测8例HIV合并肾病患者肾活检组织的APOL1基因调控区和7号外显子,了解APOL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HIV感染合并肾病的相关性。结果:4例APOL1基因调控区检出A(-565)G突变,2例APOL1基因调控区检出T(-1157)C突变、G(-1024)T突变以及A(-765)C突变,3例APOL1基因7号外显子检出G496A突变、C702A突变、G732A突变、G812A突变、G1008A突变。结论:本院HIV感染合并肾病患者缺乏HIVAN患者APOL1基因中的G1和G2突变,8例患者均检出其他类型突变,但这些突变与具体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注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转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之一,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眼病,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致盲性DR的发生。近年来随着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DR的早期诊断、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治疗靶点探索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应用价值。传统生物标志物如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具有较高的预测DR进展的能力,但临床上仍然缺乏能够体现DR病理机制的独立预测因子。人工智能和机器算法等技术推动了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对DR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使得新型生物标志物更加无创,稳健和敏感。在临床实践中,对预后存在差异的患者进行蛋白质和代谢物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角度理解患者的异质性,推动了DR精准医疗的开展。本文对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DR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筛选、发病机制探索和精准医疗等方面采取的技术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这个领域的临床应用转化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近亲婚配所致D双功能蛋白缺乏症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例由近亲婚配所致D双功能蛋白缺乏症(DBPD)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1月6日因"肌张力低、全面发育落后"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DBP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其家系调查资料。提取患儿及父母、姐姐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应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变异位点的致病性,诊断患儿所患疾病。结果:患儿为2岁9个月女性,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抬头不稳,感音神经性耳聋。血清长链脂肪酸增高,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双侧耳90 dBnHL刺激均未能引出V波,头颅MRI提示胼胝体变薄,白质发育不良,患儿父母系近亲婚配,其长女表型正常,无D双功能蛋白缺乏症相关临床症状,其儿子出生当天频繁惊厥、肌张力低及喂养困难,生后1个半月夭折。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 HSD17B4基因存在c.483G>T(p.Gln161His)纯合变异,父母、姐姐均携带 HSD17B4基因c.483G>T(p.Gln161His)者。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相关指南,c.483G>T(p.Gln161His)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P1+PP3+PP4)。 结论:父母近亲婚配导致患儿 HSD17B4基因携带c.483G>T(p.Gln161His)纯合变异,考虑为是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致死型线粒体三功能蛋白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致死型线粒体三功能蛋白缺乏症(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protein deficiency,MTPD)患儿的临床表型、诊治和基因特点。方法:对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致死型MTP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线粒体三功能蛋白缺乏症”、“线粒体三功能蛋白”、“新生儿”、“婴儿”、“致死型”和“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protein deficiency”、“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protein”、“HADHA”、“HADHB”、“newborn”、“infant”、“lethal”为关键词,分别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lsevier ScienceDirect、Embase、BIOSIS Previews等自建库至2023年7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致死型MTPD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结果:本例患儿男,胎龄33 +3周,生后9 d出现病情变化,以代谢性酸中毒、反复呼吸暂停、休克、心肌病、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血串联质谱回报多种酰基肉碱增高,基因检测提示患儿HADHB基因存在母源性c.527C>G错义变异和新发c.1148C>T错义变异,确诊致死型MTPD,日龄12 d家属放弃抢救后患儿死亡。文献检索收集到相关文献13篇、共29例患儿资料,包括本例共30例。资料相对完整的16例患儿中,男10例,新生儿期起病1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肌病、心肌酶谱异常、心力衰竭以及乳酸酸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明确描述死亡时间的15例患儿中,3月龄内死亡14例;仅报道1例8岁时仍存活的患儿;29例通过基因检测确诊,HADHA基因变异10例,HADHB基因变异19例,1例通过病理检测及质谱分析确诊。 结论:MTP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死型MTPD发病时间早,新生儿期发病者可表现为严重酸中毒及心力衰竭,病死率高,应尽早对高度怀疑MTPD的患儿进行酰基肉碱及HADHB、HADHA基因检测,以助于早期基因诊断和干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模拟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C57BL/6小鼠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模拟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的C57BL/6小鼠模型。方法:选择12只雄性C57BL/6小鼠,利用铥激光行经膀胱前列腺部尿道腔面尿路上皮汽化切除术。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切取前列腺部尿道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同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细胞尿斑蛋白Ⅲ(UPⅢ)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HE染色示被覆前列腺部尿道腔面的尿路上皮完全损毁,创面见大量凝固性坏死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示创面无UPⅢ表达。术后第3天,HE染色示创面仍无新生上皮细胞,凝固性坏死明显减少,尿道腔清晰可见;免疫组化染色示创面无UPⅢ表达。术后第5天,HE染色显示创面新生1~2层缺乏细胞极性的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新生上皮细胞表达UPⅢ。术后第7天,HE染色显示创面新生4~6层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多层新生上皮细胞表达UPⅢ。结论:利用铥激光汽化C57BL/6小鼠前列腺部尿道腔面尿路上皮,模拟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术后能观察到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过程,成功建立模拟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的C57BL/6小鼠模型,可为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8例临床表现与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8例遗传性蛋白S(PS)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8例PS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PC)和抗凝血酶(AT)活性并进行初步诊断,使用高通量测序(HTS)筛查凝血疾病相关基因变异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使用Swiss-model软件进行三维结构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男15例,女3例,中位年龄37(14~62)岁。均有深静脉血栓栓塞病史,PS活性为12.5~48.2 U/dl。所有患者均检出PROS1基因变异,其中5个无义突变(c.134_162del/p.Leu45*、c.847G>T/p.Glu283*、c.995_996delAT/p.Tyr332*、c.1359G>A/p.Trp453*、c.1474C>T/p.Gln492*)、2个移码突变(c.1460delG/p.Gla487Valfs*9、c.1747_1750delAATC/p.Asn583Wfs*9)和1个大片段缺失(外显子9缺失)为首次报道。此外,1例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女性患者的PS活性为55.2 U/dl,并且检出PROC基因c.565C>T/p.Arg189Trp突变。结论:该研究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丰富了与遗传性PS缺乏症相关的PROS1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筛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筛查了解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rtin deficiency,NICCD)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徐州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筛查疑似的患儿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及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对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改变、基因突变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活产新生儿468 494名,疑似患儿112例,进行尿有机酸分析95例,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95例,共确诊NICCD患儿13例,患病率1∶36 038。多数患儿早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等。生化指标改变包括胆汁酸升高、肝功能异常、甲胎蛋白异常升高、低血糖、血红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氨增高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检测提示瓜氨酸、蛋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特异性升高,部分伴酰基肉碱轻度升高;尿有机酸分析主要表现为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13例患儿均进行基因检测,共检出13种突变类型,分别为c.852_855delTATG、c.511dupG、c.1638_1660dup、IVS16ins3kb、c.1078C>T、c.615+5G>A、c.742G>A、c.44G>A、c.1311+1G>A、c.1399C>T、c.889G>T、c.1177+1G>A、c.1841+3_1841+4del,其中c.852_855delTATG最常见,5种为新发变异,新发变异中c.1841+3_1841+4del、c.511dupG和c.889G>T预测为有害变异。确诊病例予以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均于1岁内症状缓解,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徐州地区NICCD患病率为1∶36 038,c.852_855delTATG变异出现频率最高。共检测出5个新发变异位点,扩展了SLC25A13基因变异谱。NICCD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需早期诊断和治疗,终身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凝血酶Ⅲ基因突变新位点致肺栓塞一例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基因( SERPINC1)序列分析提高对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缺乏导致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报道1例33岁男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检测7项易栓症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使用数据库查询基因突变谱,使用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突变基因的致病概率。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中低危),病程中发现患者AT-Ⅲ活性持续低于50%,给予那曲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抗凝,患者咯血增多,更换用药为利伐沙班,栓子逐渐吸收。基因检测显示 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杂合错义突变,检索基因数据库并使用蛋白功能损伤预测软件确认该突变位点为新发致病突变,致病概率0.999 999 851 200 991,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结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为新发致病突变,补充和更新了遗传性AT Ⅲ缺乏症基因突变谱,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