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Fc受体及其抑制剂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数ITP患者具有免疫球蛋白G(IgG)亚型的抗血小板抗体,其通过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和抑制血小板的生成.新生儿Fc受体(FcRn)用于维持人体内IgG水平稳态.通过FcRn抑制剂靶向FcRn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致病性IgG,证明了其对治疗ITP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efgartigimod、Rozanolixizumab均可与FcRn结合进而导致循环IgG减少.FcRn抑制剂还能间接延长罗米司亭的半衰期以提高治疗效果.本综述简要总结了ITP中血小板的破坏和生成抑制机制、FcRn和FcRn抑制剂作用的分子机制、FcRn抑制剂在ITP中的应用以及FcRn与罗米司亭、静脉注射Ig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 SCUBE-1、ADAMTS-9 及 ANG-2 水平预测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血浆信号肽-CUB-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包含蛋白1(SCUBE-1)、A解聚素和金属蛋白酶及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序-9(ADAMTS-9)及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预测急性肺栓塞(APE)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APE患者121例,依据CT肺动脉栓塞指数(PAOI)分为轻度组34例(PAOI<30%)、中度组45例(30%≤PAOI≤50%)和重度组42例(PAOI>50%),根据APE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6例和预后不良组3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SCUBE-1、ADAMTS-9及ANG-2水平.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E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SCUBE-1、ADAMTS-9及ANG-2水平对APE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SCUBE-1、ADAMTS-9及ANG-2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浆SCUBE-1[(24.63±11.70)ng/mL vs.(10.17±5.12)ng/mL]、ADAMTS-9[(47.50±13.25)ng/mL vs.(24.28±7.63)ng/mL]及 ANG-2[(15.38±6.27)ng/mL vs.(4.15±1.52)ng/mL]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APE患者病情越重,血浆SCUBE-1、ADAMTS-9及ANG-2水平越高,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01).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PAOI、CRP、cTnⅠ、BNP、D-二聚体、SCUBE-1、ADAMTS-9 及 ANG-2水平升高是影响APE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CUBE-1、ADAMTS-9及ANG-2三项联合预测APE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1,95%CI:0.868~0.996),其准确度为88.4%.相关分析显示,APE 患者血浆 SCUBE-1、ADAMTS-9 及 ANG-2 水平与 CRP、cTnⅠ、BNP、D-二聚体及PAOI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SCUBE-1、ADAMTS-9及ANG-2水平升高与APE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有关,是APE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三项联合对APE预后不良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炎症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 -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 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MPL)和钙网蛋白( 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富血小板血浆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是辅助生殖领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在促进血管生成、细胞分化和增殖、卵泡生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POR患者的治疗具有巨大的优势。本文就PRP的来源及制备、对POR患者卵巢功能和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PRP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在POR患者治疗过程中PRP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关注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曲泊帕治疗实体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海曲泊帕治疗实体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化疗后出现Ⅱ级(血小板计数<75×10 9/L)及以上CIT的8例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接受海曲泊帕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8例患者中7例完全缓解(87.5%),治疗后的外周血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24×10 9/L(57×10 9/L~206×10 9/L),较治疗前的47.5×10 9/L(46×10 9/L ~58×10 9/L)升高( W=36.00, P=0.008),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水平的中位用药时长为10 d(5~25 d)。不良反应主要为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3例,37.5%)、恶心(1例,12.5%)、疲劳(1例,12.5%),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 结论:实体瘤CIT患者可能从海曲泊帕治疗中获益,且耐受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肩袖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常见损伤之一。其腱骨结合部位为骨、纤维软骨、肌腱多层结构移行的特殊组织,同时又是肩关节的应力集中点,因此一旦发生损伤常难以自愈。虽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对肩袖组织进行修补,但术后较高的再撕裂率仍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由自体全血浓缩得到,其血小板浓度高于全血基线水平且包含多种生长因子等血液成分,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骨科、皮肤科及口腔科等领域。近年来,PRP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受到关注,可在调节炎症、血管生成、基质合成和组织重塑方面辅助肩袖损伤的愈合。但目前文献报道中PRP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差异较大,其不同成分、给药方式及患者肩袖损伤类型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不同。本文以PRP治疗肩袖损伤为核心,系统阐述不同研究间的差异,揭示不同成分、给药形式对PRP疗效的影响,为其在肩袖损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曲泊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骨髓衰竭征,其特征为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艾曲泊帕是一种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最初用于刺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血小板生成。艾曲泊帕可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的跨膜结构域结合,可诱导难治性AA患者的三系(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反应,可刺激AA患者的造血功能。本文针对艾曲泊帕治疗AA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T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研究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空白对照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20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相关临床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与R 4.1.3软件中Meta程序包,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有效性指标包括住院病死率、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量;安全性指标包括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计14篇RCT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纳入1 029例脓毒症相关性TCP患者,其中研究组537例,对照组492例。针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如下。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比38.8%, RR=0.84,95% CI:0.69~1.03, P=0.09)。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 MD=28.27,95% CI:16.95~39.60, P<0.001),血小板输注量显著减少( MD=-1.35,95% CI:-1.82~-0.88, P<0.001),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比0, OR=0.08,95% CI:0.01~0.60, P=0.01)。 结论:对于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应用rhTPO可以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减低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不能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其通过特异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调节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促进血小板生成。近年来,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减少血小板输注、避免血液制品输注的不良反应。目前,全球已有5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获批进入临床应用,包括rhTPO、罗普司亭(Romiplostim)、艾曲泊帕(Eltrombopag)、海曲泊帕(Hetrombopag)、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及芦曲泊帕(Lusutrombopag)。深入了解此类药物的分子特征和机制特点,正确掌握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规避不良事件,对临床医师十分重要。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制定,旨在规范、指导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本共识将重点介绍已在我国上市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病毒感染诱导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小板减少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病毒感染人体后,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生成、增加血小板损耗、免疫损伤及促进血小板破坏等途径共同导致血小板减少。病毒感染诱导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有骨髓抑制、巨核细胞生成缺陷,炎症诱导的凝血及血管内破坏增加导致的血小板损耗等。文章就病毒感染性疾病诱导血小板减少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