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巴派特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小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瑞巴派特在NSAID相关小肠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1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连续灌胃4 d)、吲哚美辛建模组(20 mg/kg吲哚美辛连续灌胃4 d)和瑞巴派特干预组(20 mg/kg吲哚美辛灌胃4 h后,给予320 mg·kg -1·d -1瑞巴派特灌胃,连续4 d),每组7只。建模结束后,通过大体观察和病理学分析吲哚美辛建模组和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三叶因子3、前列腺素E2和EGF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小肠组织中 IL-6、 IL-10、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 EGF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小鼠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EGF蛋白质相对表达量。采用Leven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的小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低于吲哚美辛建模组[(2.80±0.45)分比(4.60±1.14)分、(1.67±0.52)分比(3.00±0.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7、3.618, P=0.029、0.006)。吲哚美辛建模组小鼠血清IL-6的含量和小肠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血清IL-10的含量低于阴性对照组[(48.83±5.40) ng/L比(40.96±5.92) ng/L、5.23±2.36比1.12±0.56、(168.50±10.57)ng/L比(186.30±7.77)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7、3.372、3.366, P=0.047、0.007、0.012);瑞巴派特组小鼠小肠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吲哚美辛建模组(1.74±0.82比5.23±2.36), IL-10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吲哚美辛建模组(6.44±3.46比1.22±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09、3.025, P=0.008、0.014)。吲哚美辛建模组小鼠血清三叶因子3、前列腺素E2和EGF的含量,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的mRNA表达水平,小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和EGF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131.20±16.37) ng/L比(150.30±9.66) ng/L、(32.68±6.88) ng/L比(41.51±3.20) ng/L、(112.70±17.17) ng/L比(138.20±10.10) ng/L、0.43±0.22比1.20±0.50、0.33±0.25比1.30±0.43、0.28±0.19比1.15±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90、2.645、2.867、3.097、3.405、7.106, P=0.048、0.021、0.025、0.017、0.027、0.002);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EGF的含量,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 EGF的mRNA表达水平,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和EGF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吲哚美辛建模组[(43.55±5.28) ng/L比(32.68±6.88) ng/L、(153.30±15.66) ng/L比(112.70±17.17) ng/L、2.48±1.70比0.43±0.22、2.95±1.56比0.88±0.45、3.97±2.54比0.98±0.76,1.47±0.26比0.72±0.35、1.08±0.36比0.28±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11、3.658、2.656、2.856、2.524、3.013、3.435, P=0.024、0.008、0.026、0.019、0.033、0.039、0.026)。 结论:瑞巴派特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促进肠黏膜保护因子表达,进而缓解吲哚美辛所致的小肠黏膜损伤,提示瑞巴派特在NSAID相关小肠损伤中可能通过维持肠黏膜的化学屏障从而发挥黏膜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可溶性B7同源体5和三叶因子2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程度和死亡风险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可溶性B7同源体5(sB7-H5)和三叶因子2(TFF2)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程度和死亡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襄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AP患者328例(AP组),其中轻症AP(MAP)124例,中度重症AP(MSAP)106例,重症AP(SAP)98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sPD-1、sB7-H5和TFF2水平,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AP患者随访90 d,生存284例,死亡44例;比较两者的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sPD-1、sB7-H5和TFF2等。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PD-1、sB7-H5和TFF2预测AP患者死亡的效能。结果:AP组sPD-1、sB7-H5和TFF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7.99 ± 17.81)ng/L比(50.20 ± 10.81)ng/L、(2.69 ± 0.72)μg/L比(1.40 ± 0.35)μg/L和(569.97 ± 38.91)μg/L比(94.59 ± 11.9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MSAP和SAP患者淀粉酶、sPD-1、sB7-H5和TFF2明显高于MAP患者[(639.36 ± 91.67)和(835.24 ± 109.30)U/L比(575.24 ± 89.78)U/L、(180.13 ± 20.61)和(221.17 ± 15.70)ng/L比(142.03 ± 16.76)ng/L、(2.85 ± 0.74)和(3.34 ± 0.82)μg/L比(2.05 ± 0.52)μg/L、(539.66 ± 36.58)和(763.55 ± 40.08)μg/L比(442.90 ± 35.79)μg/L],SAP患者明显高于MSAP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患者sPD-1与sB7-H5、TFF2呈正相关( r = 0.552和0.641, P<0.01),sB7-H5与TFF2呈正相关( r = 0.610, P<0.01)。死亡患者淀粉酶、CRP、PCT、APACHE Ⅱ、SOFA、MCTSI、sPD-1、sB7-H5和TFF2明显高于生存患者[(1 098 ± 105)U/L比(641 ± 93)U/L、(235.60 ± 40.17)mg/L比(118.04 ± 32.90)mg/L、(4.32 ± 0.52)μg/L比(3.14 ± 0.44)μg/L、(19.39 ± 3.14)分比(11.18 ± 2.53)分、(12.13 ± 2.78)分比(7.40 ± 2.15)分、(7.12 ± 1.73)分比(4.31 ± 1.52)分、(222.23 ± 22.30)ng/L比(171.14 ± 18.50)ng/L、(3.37 ± 0.89)μg/L比(2.59 ± 0.59)μg/L和(629.27 ± 39.63)μg/L比(560.78 ± 30.4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PCT、APACHE Ⅱ、SOFA、sPD-1、sB7-H5和TFF2是影响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1.339、1.416、1.285、1.327、1.092、1.171和1.080,95% CI 1.145~1.566、1.146~1.751、1.132~1.460、1.150~1.531、1.024~1.164、1.072~1.280和1.031~1.131,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PD-1、sB7-H5、TFF2联合检测预测AP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sPD-1、sB7-H5和TFF2单独检测(0.870比0.771、0.734和0.685)。 结论:AP患者血清sPD-1、sB7-H5和TFF2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病情程度有关,三者联合检测能够辅助评估AP患者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血清TFF3、SFRP5、Gal-3和NES-1的糖尿病肾病诊断预测公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三叶因子3(TFF3)、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新饱食分子蛋白1(NES-1)在单纯2型糖尿病(T2DM)、糖尿病肾病(DN)、非DN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探讨上述指标与DN的关系,建立联合使用上述4项指标的DN诊断预测公式。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T2DM、DN和CKD患者各36例,同时选取3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各组研究对象空腹8~10 h取静脉血离心,收集血清进行检测,比较血清TFF3、SFRP5、Gal-3、NES-1的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研究对象按是否诊断DN进行再次分组,分为DN组和非DN组(包括健康对照组、T2DM组和CKD组)。对上述4项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DN诊断预测模型,并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验证。结果:DN组的血清TFF3、Gal-3和NES-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组和CKD组(均 P<0.05),而DN组的血清SFRP5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2DM组和CKD组(均 P<0.05),且4组间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项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均 P<0.01)。TFF3、SFRP5、Gal-3和NES-1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9、0.807、0.882和0.841,4项指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986)明显高于单一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Z=3.75、4.08、3.63、4.06,均 P<0.05)。 结论:基于血清TFF3、SFRP5、Gal-3和NES-1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能有效提高DN的诊断准确性,为DN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组人肠三叶因子对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高效的人肠三叶因子(ITF)重组表达及纯化策略,观察重组人ITF(rhITF)对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新型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和酵母菌X33重组表达ITF,并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与阴、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蛋白,行非还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法鉴定rhITF。rhITF与胃蛋白酶溶液、胰蛋白酶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分别作用0.5、1.0、1.5、2.0 h和1.0、2.0、4.0 h后行非还原SDS-PAGE,分析rhITF的稳定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6~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分为假伤组(30只)、单纯烧伤组(45只)、烧伤+rhITF组(30只)。将单纯烧伤组和烧伤+rhITF组小鼠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灌胃1 mg/kg rhITF,其余2组小鼠伤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伤后24 h,取15只单纯烧伤组小鼠,制备烧伤血清,用于细胞实验。伤后3、5、7 d,每组各取10只小鼠处死后取小肠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肠黏膜病理变化,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取3批人结直肠腺癌HT-29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25 μg/mL rhITF组、50 μg/mL rhITF组(样本数为3),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rhITF组(样本数为3),CK869抑制剂组、CK666抑制剂组和溶剂对照组(样本数为2),分别进行相应处理,Transwell实验观察培养12 h后细胞移行。另取2批HT-29细胞,每批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和烧伤血清+rhITF组(样本数均为6),培养24 h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1(Rac1)及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复合亚基1B(ARPC1B)蛋白表达,活化磁珠下拉实验检测细胞Rac1活性。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结果:每升发酵液获得rhITF 82.35 mg,蛋白纯度高达98%,且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rhITF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溶液中较稳定,与胰蛋白酶溶液作用2.0 h后仍有45%残余,与胃蛋白酶溶液作用4.0 h后仍有90%残余。假伤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肠黏膜未见充血、水肿,单纯烧伤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肠黏膜主要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3、5 d肠黏膜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伤后7 d肠黏膜水肿和充血减轻。与单纯烧伤组比较,假伤组、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3、5、7 d肠组织DAO和LDH活性显著升高( P<0.05或 P<0.01)。培养12 h后,25 μg/mL rhITF组细胞移行数为(58±12)个,显著多于阴性对照组的(16±5)个( P<0.01),显著少于50 μg/mL rhITF组的(123±9)个( P<0.05)。培养12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移行数为(60±13)个,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的(143±11)个和烧伤血清+rhITF组的(138±8)个( P<0.05)。培养12 h后,溶剂对照组细胞移行数为(155±9)个,明显多于CK666抑制剂组的(33±5)个、CK869抑制剂组的(28±5)个( P<0.01)。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AMPK、Rac1蛋白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相近( P>0.05),p-AMPK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或 P<0.01),ARPC1B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Rac1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或 P<0.01)。 结论:本研究获得的rhITF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超强的稳定性,能耐受极端pH和蛋白酶水解,减轻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rhITF能通过抑制AMPK磷酸化维持Rac1-Arp2/3活性,促进肠上皮细胞移行,加速肠黏膜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sB7-H3、TFF1、LCN-2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B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B7同源体3(sB7-H3)、三叶因子1(TFF1)、脂质运载蛋白2(LCN-2)的水平对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黄河三门峡医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196例BC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BC组;同期84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行76例体格检查健康者分别作为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同时收集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并分析其与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pearman法分析影响BC患者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对B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良性病变组、BC组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BC组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肿瘤直径>2 cm、TNM分期为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为阴性的BC患者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血清 sB7-H3、TFF1、LCN-2 水平与肿瘤直径(r=0.463、0.442、0.481,P<0.001)、TNM分期(r=0.474、0.394、0.562,P<0.001)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567、0.488、0.409,P<0.001),与 ER表达呈负相关(r=-0.575、-0.534、-0.538,P<0.001);血 清 sB7-H3、TFF1、LCN-2 单独诊断 BC 的 AUC分别为0.817、0.814、0.830,联合诊断效果优于单独诊断(AUC=0.911,95%C/=0.871~0.942).结论:BC患者血清中sB7-H3、TFF1、LCN-2水平明显升高,三者联合诊断BC的临床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TFF1、CCL22的表达对口腔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血清三叶因子1(TFF1)、血清CC趋化因子配体22(CCL22)的表达对口腔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口腔癌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的临床资料,将口腔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并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和预后不良组(20例);另将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的血清TFF1、CCL22水平,并分析血清TFF1、CCL22表达水平对口腔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TFF1、CCL2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TFF1、CCL2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TFF1+CCL22对口腔癌患者预后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明显高于血清TFF1与血清CCL22(P<0.05).结论 血清TFF1与CCL22联合预测口腔癌预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为口腔癌预后的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造影结合血清肠三叶因子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血清肠三叶因子(ITF)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 1月-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部占位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及血清1TF检测.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分为NSCLC组(n=58)和肺部良性肿瘤组(n=72).比较两组患者超声造影参数及血清ITF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造影参数、血清ITF及两者联合对NSCLC的诊断价值.结果:NSCLC组RT、TP、AT2和△AT均高于肺部良性肿瘤组(P<0.05).NSCLC组血清ITF水平高于肺部良性肿瘤组(P<0.05).超声造影参数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的为△AT,且当△AT≥ 3.14s时,其特异性为88.29%,对NSCL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清ITF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为0.735,且当血清ITF≥ 1073.82 pg/mL时,其特异性为81.06%,对NSCLC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超声造影参数结合血清ITF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为0.916,其特异性为91.20%,对NSCLC具有最佳的诊断价值.结论:超声造影结合血清ITF对NSCL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肺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LncRNA NEAT1、TFF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血清长链非编码RNA核内富集转录物1(LncRNA NEAT1)、三叶因子1(TFF1)表达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眼科手术治疗的Rb患儿85例作为Rb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LncRNA NEAT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TFF1;分析血清LncRNA NEAT1、TFF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ox回归分析Rb预后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NEAT1、TFF1对Rb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Rb组血清LncRNA NEAT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TFF1低于健康对照组(t/P=38.305/<0.001、34.858/<0.001).与肿瘤直径<20 mm、病理分化型Rb患儿比较,肿瘤直径≥20 mm、未分化型Rb患儿血清 LncRNA NEAT1 较高,TFF1 较低(LncRNA NEAT1:t/P=17.925/<0.001,16.848/<0.001;TFF1:t/P=12.505/<0.001,8.120/<0.001).血清LncRNA NEAT1高表达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57.50%vs.88.89%),TFF1 低表达组 3 年无进展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57.14%vs.90.70%)(Log rankx2/P=13.551/<0.001、15.310/<0.001).病理未分化型、血清LncRNA NEAT1升高是影响Rb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清TFF1升高是其保护因素[HR(95%CI)=1.523(1.147~2.024),1.473(1.108~1.957),0.612(0.413~0.908)];血清 LncRNA NEAT1、TFF1及二者联合预测Rb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861、0.921,二者联合大于血清LncRNA NEAT1、TFF1单项检测(Z=4.823、4.312,P均<0.001).结论 Rb患儿血清LncRNA NEAT1升高,血清TFF1水平降低,两者与肿瘤最大径及病理分型有关,均是影响Rb患儿预后的因素,两者联合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术前预后营养指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联合血清TFF3对宫颈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联合血清三叶因子3(TFF3)对宫颈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76例,随访3年根据是否出现复发转移将宫颈癌患者分为复发转移组(38例)和无复发转移组(138例).计算术前PM、SII和检测术前血清TFF3水平.宫颈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NI、SII、TFF3单独及PNI、SII联合血清TFF3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结果:随访3年,176例宫颈癌患者复发转移率为21.59%(38/176).与无复发转移组比较,复发转移组PNI降低,SII和血清TFF3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Ⅱ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鳞状细胞癌抗原升高、SII升高、TFF3升高为影响宫颈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NI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NI、SII联合血清TFF3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06,大于 PNI、SII、TFF3、PNI+SII、PNI+TFF3、SII+TFF3 预测的 0.795、0.785、0.772、0.860、0.874、0.860.结论:术前 PNI 降低和SII、血清TFF3水平降低与宫颈癌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术前PNI、SII联合血清TFF3对宫颈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血清ITF3、HMGB1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血清肠三叶因子3(ITF3)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确诊结直肠癌并进行手术的2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277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血清ITF3、HMGB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发生EPISBO的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EPISBO患者血清ITF3、HMGB1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TF3、HMGB1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EPISBO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ITF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EPISBO患者血清ITF3、HMGB1水平呈现负相关性(r=-0.671,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ITF3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EPISBO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HMGB1是导致EPISBO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ITF3、HMGB1联合应用诊断EPISBO的临床价值优于ITF3、HMGB1单独检测(Z二者联合-ITF3=3.112、P=0.002,Z二者联合-HMGB1=2.000、P=0.046).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发生EPISBO患者血清ITF3水平显著降低,HMGB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对EPISBO的临床诊断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