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于2002年列入可药食同源中药名录.现代研究发现,赤芍总苷系赤芍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鸟笼状蒎烷结构的单萜类化合物以及内酯结构的单萜类化合物的总称.10余年来,赤芍总苷不断有新的药理作用发现被报道,但未见系统地总结分析.因此,文章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赤芍总苷自2010年至今被报道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保肝、抗衰老、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抗凝、抗血栓以及增强免疫、抗抑郁、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溃疡病、抗盆腔炎、舒血管、保护脊髓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治疗扁平苔藓及改善糖尿病肾病肾纤维化等药理作用,并提出研究不足与展望,以期为赤芍总苷深入地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热类中药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基于信息定量统计方法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热类中药抗缺血性脑病的活性成分以及作用机制.方法 在PubMed、CNKI、https://db.yaozh.com/chufang、http://www.zhongyoo.com/fangji/数据库中收集防治缺血性脑病的中药处方,就其中清热类中药应用频次予以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按中药学功效予以分类,总结不同生物活性成分抗脑缺血作用机制;采用网络数据库获取清热类中药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缺血性卒中的疾病靶点,Venny2.1.0获取成分-疾病靶点交集,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文献和数据库筛选后涉及处方149条,共有中药269味,单味清热类中药20味,用药频率排在前5的是赤芍、黄芩、黄连、地黄、栀子;网络药理学所得主要成分有β-谷甾醇、汉黄芩素、小檗碱、柳杉酚、黄芩苷等,富集分析得到PI3K-AKT、Ca2+、cAMP、MAPK、Relax-in等信号通路.结论 清热类中药抗缺血性脑病的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苯丙素类和挥发油类;其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减轻炎症、抗氧化应激、抗神经细胞凋亡以及保护血脑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维吾尔药保肝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综述近年来维吾尔药在治疗肝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维吾尔药保肝护肝作用的期刊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近年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探索表明,许多维吾尔药(菊苣和刺山柑等)提取物、化学成分(一枝蒿总黄酮、光果甘草总黄酮和赤芍总苷等)以及复方制剂具有保肝护肝作用.结论 维吾尔药具有明显的保肝护肝作用,为保肝护肝维吾尔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赤芍总苷是赤芍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具体作用机制包括调节机体免疫状态、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耐药蛋白和基因表达、抗血小板聚集、延长血栓形成时间、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清除氧自由基、稳定心肌细胞膜、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脑细胞,减轻肝损害、保护肝细胞、抗抑郁和稳定斑块等.本文就近10年来赤芍总苷的药理作用进展做一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的制备、表征及药动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赤芍总苷是从赤芍中得到的有效部位,它具有许多的生物学活性.然而,由于其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也非常低,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将赤芍总苷制备成纳米混悬剂以增加溶解度,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采用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用动态光散射法(DLS)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210.2±2.5) nm,(-22.4±1.2) mV.差示扫描量热图(DSC)结果显示,TPG在混悬剂中呈晶体状态,晶型并未改变.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呈球状晶体.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赤芍总苷混悬液组药物动力学数据相比,AUC0-∞明显增大(约1.85倍),表明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可以提高赤芍总苷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给药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赤芍总苷对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基质金属蛋白酶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和血管壁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赤芍总苷(TPG)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重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血管壁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方法 30只8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TPG组(低剂量组,n=10)、高剂量TPG组(高剂量组,n=10)、对照组(n=10);另外以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n=8).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以100、200 mg/(kg·d)的TPG灌胃,对照组、空白组以2 mL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MMP-9、TIMP-1水平;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检测胸主动脉壁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动脉MMP-9、TIMP-1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MMP-9、TIMP-1血清水平及血管壁MMP-9、TIMP-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TPG治疗后,MMP-9有所下降,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MP-1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胸主动脉ROS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ROS水平较对照组下降.结论 高血压血管重构存在血管氧化应激和MMP-9水平升高;TPG能够抑制动脉氧化应激和MMP-9水平,改善高血压血管重构,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辅助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及丹参总酮对微波辐射后H9c2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及丹参总酮对微波辐射后H9c2心肌细胞活性氧及心肌酶谱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辐射对照组(R)、1mg/l给药组(L)、3 mg/L给药组(M)和9 mg/L给药组(H).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及丹参总酮采用1 mg/L,3 mg/L,9 mg/L 3个剂量预处理48 h后,采用平均功率密度为30 mW/cm2的微波辐射H9c2心肌细胞,于辐射后30 min检测细胞中ROS含量、培养基中CK及LDH活性.结果 辐射对照组心肌细胞中ROS含量和培养基中CK及LDH活性明显升高(P<0.05或P<0.01);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和丹参总酮组对上述指标改变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心肌细胞中ROS含量,黄芪总苷3个剂量给药组、赤芍总苷低剂量、丹参总酮低和高剂量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 <0.05或P<0.01);CK及LDH活性于黄芪总苷中、高剂量组及丹参总酮中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30 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H9c2心肌细胞CK、LDH活性及ROS含量升高;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及丹参总酮对上述指标改变的改善效果良好,其中黄芪总苷改善效果最佳,最佳有效剂量为3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芍总苷与赤芍总苷舒血管作用的比较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赤芍总苷与白芍总苷对给予不同预收缩刺激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的舒张作用.方法:高效液相检测白芍总苷和赤芍总苷中主要有效成分比例;采用DMT Myograph肌动描计系统记录离体血管张力.观察赤芍总苷与白芍总苷(10-6~10-2g/L)对基础状态和用K+ (60mM)、PE(105M)、5-HT(10-5M)分别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的舒张作用;观察赤芍总苷与白芍总苷(10-6~10ag/L)对用K+ (60mM)、PE(10-5M)、5-HT(10-5M)分别预收缩的去内皮血管环的舒张作用.结果:赤芍总苷中主要有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含量分别为24.72%、19.66%、41.24%;白芍总苷中主要有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含量分别为5.54%、21.38%、11.78%;在内皮完整的血管上,赤芍总苷与白芍总苷对基础状态的血管没有舒张作用;在不同物质刺激预收缩的内皮完整及去内皮的血管上,赤芍总苷在(10-4~10-3g/L)剂量区间范围内对用K+、PE及5-HT预收缩的血管均有显著舒张作用,而白芍总苷的舒血管作用不明显.结论:用同样工艺流程提取的赤芍总苷和白芍总苷其舒血管作用有明显差别,可能与其有效组分芍药苷、氧化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等物质的含量差别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活血解毒中药配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段炎症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活血解毒中药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AMI)后大鼠不同时段炎症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 体重180~200 g的Wistar大鼠60只,结扎前降支中上1/3处造成AMI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造模24小时后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即空白对照(假手术)组、AMI(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辛伐他汀)组、活血药(赤芍总苷)组、解毒药(黄连生物碱)组、活血解毒药(赤芍总苷+黄连生物碱)组.各组给予药物或者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各组分4个时间段:均连续灌胃1天、3天、7天和14天,动态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hs-CR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的变化.结果 (1)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大鼠血清hs-CRP、IL-1β、TNF-α和MCP-1水平开始升高,和假手术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和模型组比,活血组大鼠血清MCP-1水平、活血解毒组大鼠TNF-α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2)造模后第3天,模型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升高,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活血组、解毒组、活血解毒组分配伍对大鼠血清hs-CRP、IL-1β、hs-CRP和MCP-1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3)造模后第7天,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较第3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和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活血组及活血解毒组对TNF-α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解毒组和活血解毒组对大鼠血清IL-1β含量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4)造模后第14天,模型组大鼠血清MCP-1和IL-1β水平再次上升,与AMI后第3天水平相当;hs-CRP和TNF-α含量较前略有下降,和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和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对大鼠血清hs-CRP、IL-1β、TNF-α和MCP-1的抑制作用(P<0.05),其中以活血解毒组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血清炎症因子呈动态演变,在第3~7天时基本达峰,持续反应至2周左右,中药对各个阶段的炎症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尽早启动中医药在AMI后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洋参赤芍配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配伍(西洋参茎叶总皂苷+赤芍总苷)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室重构炎性因子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并从胶原代谢方面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AMI模型,将9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前降支仅穿线不结扎)、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灌胃缬沙坦7.2 mg·kg-1·d-1)、益气组(灌胃西洋参茎叶总皂苷162 mg·kg-1·d-1)、活血组(灌胃赤芍总苷54 mg·kg-1·d-1)和益气活血组(灌胃西洋参茎叶总皂苷162 mg·kg-1·d-1+赤芍总苷54 mg·kg-1·d-1).第2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4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4周后取材,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缺血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B型脑钠尿肽(BNP)、肌钙蛋白T(cTnT),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纤维化指标层连蛋白(LA)、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1)益气活血组大鼠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减少,心肌纤维间隙水肿和心肌纤维细胞坏死变性明显减轻;(2)阳性对照组、活血组和益气活血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升高(P<0.05,P<0.05),益气活血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显著降低(P<0.05);(3)阳性对照组和益气活血组心肌损伤标记物血清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4)阳性对照组和益气活血组炎性因子血清TNF-α、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5)益气活血组纤维化指标血清LA、HA、PⅢNP含量明显降低(P<0.05);(6)阳性对照组和益气活血组损伤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益气活血配伍可以减轻心梗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减少损伤心肌纤维化因子的释放及胶原的堆积从而达到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