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催乳素血症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血清催乳素分子主要有3种不同存在形式,包括单体催乳素(23 kD)、大催乳素(40~60 kD)和与免疫球蛋白G(IgG)结合的巨催乳素分子(150 kD)。巨催乳素分子生物活性低但有免疫活性。巨催乳素血症是高催乳素血症(HPRL)的常见原因之一,常被误诊为催乳素瘤而过度诊疗。血清巨催乳素检测方法包括凝胶过滤层析法、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沉淀法和超滤法,除PEG沉淀法在英国常规用于临床检测巨催乳素血症,国内外临床上未广泛开展。本文就高催乳素血症中巨催乳素血症及检测方法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以加强临床医生对巨催乳素血症的认识和提高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仿生微泡超声造影剂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效能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以磷脂杂化法制备系列仿生微泡超声造影剂,通过检测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效能,评估该方法制备仿生微泡的可行性和广谱适用性。方法:通过薄膜-水化、磷脂杂化、机械振荡等步骤制备仿白细胞微泡(MB leu)、仿血小板微泡(MB pla)及仿红细胞微泡(MB ery),采用动态光散射检测仿生微泡的粒径、电位,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构,流式细胞计数检测MB leu、MB pla、MB ery典型细胞膜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仿生微泡所含相应细胞膜蛋白,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检测安全性,超声成像检测离体和在体成像能力和稳定性,活体荧光成像检测在体代谢情况,超声分子成像检测仿生微泡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急性肝炎模型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仿生微泡呈圆形、分布均匀、无明显聚集,细胞膜成功嵌于微泡磷脂膜上。三种仿生微泡的粒径与对照微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电位低于对照微泡(均 P<0.05)。离体和在体实验证实仿生微泡生物安全性良好。仿生微泡包含相应细胞膜的主要蛋白。超声造影显示仿生微泡稳定性及在体成像效果良好。活体荧光成像显示仿生微泡膜主要经肝脾代谢。MB leu、MB pla在两种疾病模型中均有良好的靶向成像效果。 结论:本研究通过磷脂杂化法成功制备三种仿生微泡超声造影剂,其安全性良好、性能稳定。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广谱适用性,是一种便于推广应用的仿生微泡制备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细胞外基质水凝胶与hiPSC-CM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猪大网膜来源的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与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作为细胞移植递送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化学、物理和酶解的系列方法对猪大网膜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然后将提取的ECM制备成可注射性温敏水凝胶,通过组织学染色鉴定其生化成分,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表观结构,并向小鼠心肌内注射水凝胶观察其原位凝胶形成能力。采用小分子诱导法将人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心肌细胞,随后将获得的hiPSC-CM分组培养,接种在水凝胶上共培养的为凝胶组,常规培养的为对照组,通过活/死细胞染色、CCK-8和鬼笔环肽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状况和生长形态,采用心肌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法分析心肌细胞生存数量和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苏木素-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制备的大网膜ECM水凝胶中无明显的细胞碎片、细胞核和脂质残留,天狼猩红和阿利新蓝染色显示该水凝胶保留了ECM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所制备的水凝胶在4 ℃条件下表现为黏性液体,在37 ℃条件下呈凝胶态。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该水凝胶的微观结构由不规则的纤维和大小不一的孔隙组成。在超声引导下可顺利将制备的ECM水凝胶注射到小鼠心肌内,注射后即刻超声下可见高回声信号,提示水凝胶在心肌内滞留,并通过后续的心肌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发现注射区有团状凝胶的存在。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凝胶组和对照组的hiPSC-CM均大多数存活,很少有死细胞,CCK-8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hiPSC-CM可以在与ECM水凝胶共培养时正常伸展,凝胶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态相似,且两组的每细胞F-肌动蛋白覆盖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肌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凝胶组与对照组每视野α-心肌肌动蛋白(α-actinin)和连接蛋白-43(Cx-43)的覆盖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API染色的定量结果显示,两组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凝胶组细胞的α-actinin和Cx-43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该研究成功制备了猪大网膜来源的ECM水凝胶,其与hiPSC-CM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明显细胞毒性,能够支持hiPSC-CM的体外生存并维持其表型,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可注射性心脏组织工程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和痤疮红斑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痤疮和痤疮红斑的疗效。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医学美容科就诊寻常痤疮患者47例,男17例,女30例;年龄20~45岁,平均29.68岁。观察组25例用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间隔3周,共4次;对照组22例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共12周。结果:炎性皮损治疗有效率,观察组22例,占88.00%,对照组7例,占3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277, P<0.05)。痤疮红斑治疗有效率,观察组17例,占68%,对照组5例,占2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37, P<0.05)。 结论: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和痤疮红斑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刺五加新品种'紫加1号'多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紫加 1 号'为该课题组选育的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新品种,嫩茎叶灰紫色且味甘.为分离纯化'紫加 1 号'嫩茎叶多糖,并测定各组分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大小、评价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以'紫加 1 号'嫩茎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工艺,经大孔树脂吸附法除杂脱色得到粗多糖(A.polysaccharides,ASPS);通过DEAE-Cellulose 52 离子柱和Sephadex G-100 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多糖组分;采用离子色谱和凝胶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色谱,测定各均一组分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通过测定均一组分清除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能力,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强弱.结果表明:ASPS经分离纯化得到 4 种多糖组分,即酸性多糖ASPA-1-1、ASPA-2-1、ASPA-3-1 和中性多糖ASPN-1,其分子量依次为 8.10、26.15、0.91、0.89 kDa,主要是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核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等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杂多糖.ASPA-1-1、ASPA-2-1、ASPA-3-1、ASPN-1 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中ASPA-2-1 清除·OH、DPPH的能力高于ASPA-1-1、ASPA-3-1、ASPN-1,而ASPA-3-1 清除O2-·的能力最强.综上认为,从'紫加 1 号'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结果为'紫加 1 号'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深度研究和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传统分离和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的狗脊饮片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系统分析狗脊饮片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聚酰胺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分离手段对狗脊饮片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H-NMR和13C-NMR数据鉴定其结构;进一步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HPLC-Q-Orbitrap HRMS)对狗脊饮片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 100 mm,1.7 μm)为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结果:共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C1为首次从狗脊饮片中分离得到;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根据精确分子质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等信息共分析42个化合物,包括18个苯丙素、8个酚酸、4个蕨素、3个酚类、4个芳香族、1个黄酮和4个其他化合物.结论:该研究首次结合传统分离手段和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狗脊饮片化学成分,为该药材血清药物化学、药动学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表征分析及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基于医工结合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将中药有效活性成分单体负载于组织工程材料构建新型复合材料在损伤局部递送药物,是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热点,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目的:观察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制备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表征其微观结构、电导率、流变性、溶胀率及体外缓释性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水凝胶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向脊髓损伤区域注射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造模前及造模后1,7,14,21,28 d,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造模后28 d取损伤处脊髓组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呈现出三维微米尺度的多孔网络结构,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孔径约为100 μm;该水凝胶的电导率为7.66 S/m、溶胀率为3 764.42%,具备一定的力学稳定性能,同时具有可注射性;体外缓释实验显示,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可持续释放川芎嗪达800 h以上,且随着时间延长,药物累计释放量呈上升趋势.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导电水凝胶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水凝胶组造模后14,21,28 d的后肢运动功能优于模型组(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脊髓组织出现空洞,残端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水凝胶组脊髓损伤区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损伤区域空洞面积缩小,交接区出现神经元细胞,组织排列较为整齐.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水凝胶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神经元核抗原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③结果显示,携川芎嗪超分子导电水凝胶可促进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可注射藻蓝蛋白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伤口愈合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探讨基于纳米黏土氧化的聚多巴胺(LP)和藻蓝蛋白(CPC),通过超分子相互作用制备剪切变稀CPC/LP纳米复合水凝胶用于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采用纳米黏土分散液弱碱性含氧环境预聚合多巴胺单体形成LP聚集体,并将其与多功能CPC混合,通过静电作用、席夫碱等形成剪切变稀纳米复合水凝胶,并系统研究水凝胶的微结构、流变性能、血液相容性以及促伤口愈合效果.结果 CPC/LP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凝胶化性能与LP的含量有关,当LP含量为3%,CPC含量为0.5%时,能够形成稳定的凝胶;流变测试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水凝胶具有剪切变稀和自修复的性能;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水凝胶溶血率低于5%,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此外,纳米复合水凝胶能够通过较小的针头注射到损伤部位,促进创面愈合.结论 CPC/LP纳米复合水凝胶呈现优异的可注射性能,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Ⅲ)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作者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目的:探索透明质酸水凝胶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用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皿中进行体外三维培养.结扎雌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行超声检测,将符合条件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PBS组(n=12);②透明质酸组(n=12);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15);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组(n=15).造模1周后将模型鼠行二次开胸,按照分组将PBS、透明质酸水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梗死边缘区及梗死区.移植后1 d、1周、2周,Western blot检测梗死区域及周边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胸腺素β4以及c-Kit的蛋白表达水平,移植后2周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在移植后1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在移植后2周时,透明质酸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无差异,这可能反映了透明质酸水凝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因子起到缓释作用以至于移植细胞的旁分泌效应得到延长,这种延长的旁分泌效应抵消了2周时透明质酸水凝胶引发的抑制效应;②与PBS组相比,透明质酸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组的胸腺素β4及c-Ki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③移植后2周未检测到移植细胞向心肌细胞或血管分化;④提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心肌修复,透明质酸水凝胶延长了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玉米ZmSOD基因克隆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9/23
为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c,SOD)基因在玉米抗逆反应中的作用,研究选用2个抗旱性有明显差别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二维凝胶电泳(2-DE)耦联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法,对ZmSOD基因的序列结构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干旱敏感品种'登海605'(DH605)和抗旱品种'蠡玉35'(LY35)玉米叶片中分别成功克隆出ZmSOD1和ZmSOD2基因.DH605中ZmSOD1开放阅读框(ORF)全长456 bp,编码151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等电点为5.76,分子量为15.05 kD.LY35中ZmSOD2ORF全长459 bp,编码152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等电点为5.65,分子量为15.11 kD;ZmSOD1和ZmSOD2是亲水性稳定蛋白,都含有Cu/Zn-SOD结构域,蛋白序列N端无信号肽及无跨膜结构域.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玉米ZmSOD和谷子Cu/Zn-SOD2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高达96.05%.(2)在干旱条件下,ZmSOD1在DH605中转录水平明显降低,LY35中ZmSOD2转录水平显著升高;2-DE耦联的质谱分析显示:ZmSOD1在DH605中表达量明显降低,LY35中ZmSOD2表达量无显著性变化,却检测到Mn-SOD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3)相关分析显示,干旱条件下,DH605叶片中ZmSOD1转录水平和其蛋白丰度及SOD酶活性呈极显著性正相关,LY35叶片中ZmSOD2转录水平与SOD酶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SOD基因在调节玉米抗性以及逆境胁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