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86只8~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以下简称野生型小鼠)进行后续实验。取5只野生型小鼠,从其腋窝淋巴结分离Vγ4T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取42只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建立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模型,用于后续实验。取18只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创伤组、创伤+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抑制剂组(每组6只),将后2组小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模型下同),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连续3 d于创缘皮下注射CCL20抑制剂,另取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雷帕霉素+创伤组,伤后3 d,采用酶消化法提取各创伤小鼠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的百分比。于适宜时间点取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同前进行检测。取5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3 d,提取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将细胞群分为Vγ4T细胞、Vγ3T细胞及γδ阴性细胞,分别设为Vγ4T细胞组、Vγ3T细胞组及γδ阴性细胞组(均与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混合),以单纯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为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取30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分为进行相应注射处理的单纯Vγ4T细胞组与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以及注射PBS的雷帕霉素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并注射PBS作为野生型对照组。各组小鼠均连续注射6 d,伤后1、2、3、4、5、6 d于当日注射后计算4组小鼠创面面积百分比。分别取6只野生型小鼠和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野生型组和雷帕霉素组,伤后3 d,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CCL20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取Vγ4T细胞,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用雷帕霉素处理的雷帕霉素组,培养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中IL-2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Kruskal-Wallis H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单纯创伤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为0.66%(0.52%,0.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的0.09%(0.04%,0.14%), Z=4.31, P<0.01;雷帕霉素+创伤组及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25%(0.16%,0.37%)、0.24%(0.17%,0.35%),均较单纯创伤组明显降低( Z值分别为2.27、2.25, P<0.05)。Vγ4T细胞组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γ3T细胞组、γδ阴性细胞组、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 Z值分别为2.96、2.45、3.41, P<0.05或 P<0.01)。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对照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1),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1 d及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与雷帕霉素对照组比较,单纯Vγ4T细胞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减小( P<0.05或 P<0.01)。与单纯Vγ4T细胞组比较,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伤后3 d,与野生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82、-5.04, P<0.01)、CCL20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12、-5.73, P<0.01)均显著下降。培养24 h,雷帕霉素组Vγ4T细胞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t值分别为-7.75、-6.04, P<0.01)。 结论: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中,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CCL20表达使CCL20趋化系统受损导致Vγ4T细胞向表皮的募集减少,并同时抑制Vγ4T细胞分泌IL-22从而减缓创面愈合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去铁胺对新生大鼠坏死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去铁胺对新生大鼠坏死性结肠炎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去铁胺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去铁胺组大鼠采用常规配方乳灌胃建立坏死性结肠炎模型,对照组新生大鼠给予鼠乳。去铁胺组新生大鼠灌胃给予30 mg/(kg·d)去铁胺,对照组和模型组新生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4 d后,观察3组大鼠的一般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3组大鼠的肠道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析3组大鼠肠道组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2和IL-18表达水平;采放免法分析3组大鼠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肠道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SLC7A11)表达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肠道组织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CXCL1)和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 m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去铁胺组大鼠体重变化[(1.11±0.11) g]明显高于模型组新生大鼠[(0.55±0.11)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220, P<0.05)。去铁胺组新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1.80±0.79)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3.70±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49, P<0.05)。去铁胺组新生大鼠肠道组织TNF-α、IL-12和IL-18炎性因子水平[(45.63±11.32)、(40.03±5.97)、(67.62±7.27) pg/ml]明显低于模型组[(84.60±12.20)、(73.89±13.48)、(107.59±12.2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25、6.890、8.437, P<0.05)。去铁胺组新生大鼠肠道组织CXCL1和CXCR2 mRNA表达水平(1.36±0.12、1.35±0.09)明显低于模型组(1.80±0.14、1.85±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68、11.970, P<0.05)。去铁胺组新生大鼠肠道组织SOD和GSH-PX活性水平[(45.65±9.27)、(47.53±6.78) U/mg]明显高于模型组[(26.86±4.51)、(22.74±3.79) U/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68、9.571, P<0.05)。去铁胺组新生大鼠肠道组织GPX4和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0.89±0.04、0.64±0.06)明显高于模型组(0.51±0.19、0.3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71、6.174, P<0.05)。 结论:去铁胺可显著抑制铁死亡,降低肠道组织炎性反应,进而保护结肠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JMJD3在顺铂致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含十字形结构域蛋白3(JMJD3)在顺铂致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健康C57BL/6雄性小鼠48只,8~10周龄,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对照组(CON组)、对照+ JMJD3抑制剂组(CON-A组)、顺铂组(CIS组)和顺铂+ JMJD3抑制剂组(CIS-A组)。CIS组和CIS-A组分别于第1和14天时腹腔注射顺铂15 mg/kg,制备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模型;第4天时分别腹腔注射JMJD3抑制剂GSKJ4 10 mg/kg和等容量PBS,间隔3 d注射1次,共注射6次。CON组和CON-A组分别在相应时点腹腔注射等容量PBS和GSKJ4 10 mg/kg。每组取6只小鼠,于第1次注射顺铂后第3天,采集眼眶血检测血清Cr和BUN的浓度,然后处死取肾组织,行HE和PAS染色,光镜下进行观察并行肾损伤评分。第1次注射顺铂后第28天处死6只小鼠,取肾组织,行天狼星红和Masson染色,测定肾纤维化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纤维连接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行F4/80 +细胞和CD3 +细胞计数,RT-PCR法检测IL-6、TNF-α、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与CON组比较,CIS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α-SMA表达上调,CD3 +细胞和F4/80 +细胞计数升高,IL-6、CXCL16、TNF-α、MCP-1的mRNA表达上调( P<0.05) ,CON-A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ON-A组比较,CIS-A组BUN、Cr浓度和肾小管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α-SMA表达上调,CD3 +细胞和F4/80 +细胞计数升高,IL-6、CXCL16、TNF-α、MCP-1的mRNA表达上调( P<0.05) ;与CIS组比较,CIS-A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降低,肾纤维化面积减少,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α-SMA表达下调,CD3 +细胞和F4/80 +细胞计数降低,IL-6、CXCL16、TNF-α、MCP-1的mRNA表达下调( P<0.05)。 结论:JMJD3参与了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IL-6、CXCL10、CXCL1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趋化因子配体10(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0,CXCL10)、趋化因子配体13(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3,CXCL13)在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某院收治的120例VE患者作为研究组对象,选取60例同期入院的疑似VE,经检查为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MMP-9、IL-6、CXCL10、CXCL13含量。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及脑脊液中MMP-9、IL-6、CXCL10、CXCL13水平与VE的预测及预后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IL-6、CXCL10、CXCL1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重症组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IL-6、CXCL10、CXCL13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 P<0.05),处于恢复期的V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IL-6、CXCL10、CXCL13水平较急性期患者明显降低( P<0.05),有后遗症的V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MMP-9、IL-6、CXCL10、CXCL13水平较无后遗症患者均明显升高(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和脑脊液中联合检测MMP-9、IL-6、CXCL10、CXCL13水平预测VE的曲线下面积(area of the under curve,AUC)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检测,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也均显著增高。 结论:血清及脑脊液MMP-9、IL-6、CXCL10、CXCL13在VE患者中呈现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VE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紧密相关。MMP-9、IL-6、CXCL10、CXCL13联合检测有助于VE的临床预测和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壮骨活血汤对骨性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壮骨活血汤对骨性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分成模型组、壮骨活血汤低剂量组[75 mg/(kg·d)]、壮骨活血汤中剂量组[150 mg/(kg·d)]、壮骨活血汤高剂量组[300 mg/(kg·d)]和塞来昔布组[40 mg/(kg·d)],选择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每组大鼠均为12只。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关节软骨组织并计算Mankins评分;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组织中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和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XCR4)蛋白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壮骨活血汤低剂量组、壮骨活血汤中剂量组、壮骨活血汤高剂量组和塞来昔布组SD大鼠给药完成后膝关节直径减少量高于模型组SD大鼠[(0.11±0.08)、(0.30±0.05)、(0.49±0.13)、(0.58±0.10) mm比(0.06±0.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168, P<0.05)。壮骨活血汤低剂量组、壮骨活血汤中剂量组、壮骨活血汤高剂量组和塞来昔布组SD大鼠IL-6[(46.83±4.13)、(34.79±3.68)、(22.64±2.05)、(19.25±1.84) pg/ml比(79.57±6.59) pg/ml]、IL-1β[(53.41±3.28)、(40.94±4.61)、(26.03±2.46)、(21.26±1.61) pg/ml比(84.95±6.53) pg/ml]、TNF-α[(83.82±5.37)、(66.28±6.38)、(52.59±5.15)、(43.71±3.49) pg/ml比(102.54±9.18) pg/ml]、Mankins评分[(4.75±0.51)、(3.97±0.48)、(2.14±0.16)、(1.25±0.24)分比(6.32±0.43)分]、CXCL12(0.87±0.10、0.48±0.11、0.26±0.08、0.23±0.06比1.12±0.14)和CXCR4蛋白表达(0.75±0.08、0.54±0.09、0.28±0.06、0.24±0.05比1.05±0.13)均低于模型组SD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135、92.376、102.254、39.872、71.233、52.281, P<0.05)。 结论:壮骨活血汤可抑制骨性关节炎大鼠CXCL12/CXCR4生物轴表达,减轻炎性反应并保护软骨组织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梅毒螺旋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诱导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对梅毒螺旋体(Tp)的吞噬作用及Tp刺激后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方法:用Tp Nichols株作用人单核细胞THP-1来源的M0型巨噬细胞后,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对Tp的吞噬作用及巨噬细胞内结构的变化。Tp作用M0型巨噬细胞12 h后,继续培养24 h、48 h、72 h和6 d,分别通过Western印迹、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CD86、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CD16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 p70、干扰素γ、趋化因子配体10、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水平,以及M2型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Dunnett- 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 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Tp刺激巨噬细胞后,巨噬细胞伸出伪足将Tp吞噬进细胞内,引起内质网肿胀、明显不规则增生和线粒体体积增大。而且,Tp刺激巨噬细胞后,继续培养24 h、48 h、72 h及6 d后巨噬细胞均高表达CD86,但低表达CD163,且24 h时上清液中IL-12 p70、干扰素γ、趋化因子配体10、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01),但TGF-β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吞噬Tp后内质网、线粒体结构发生变化;Tp可诱导M0型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且在6 d内不发生M1/M2型巨噬细胞再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生素D、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多发性硬化青少年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维生素D、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表达率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在多发性硬化(MS)青少年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为MS的38例青少年患者作为MS组,同期的38名年龄及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仪检测MS青少年患者(MS组)与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 3[25-(OH)D 3]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表达率,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TNF-α、MCP-1水平。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MS组与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M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25-(OH)D 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h17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02±0.20)%比(1.99±0.16)%, t=12.03, P<0.05];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63±0.77)%比(5.10±0.90)%, t=14.65, P<0.05];Th17/Treg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25±0.07比0.17±0.05, t=16.89, P<0.05);外周血TNF-α、MCP-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6.13±5.98) ng/L比(24.45±3.01) ng/L;(122.26±37.71) ng/L比(87.95±17.66) ng/L, t=1.986、47.650,均 P<0.05]。MS组中,外周血25-(OH)D 3与其他检测指标均无相关性;疾病复发或进展期患儿TNF-α、MCP-1水平均高于疾病缓解稳定期患儿[(17.49±3.94) ng/L比(14.45±3.81) ng/L;(90.42±23.06) ng/L比(77.55±20.56) ng/L, t=1.990、2.472,均 P<0.05];Th17细胞的表达率与其外周血中TNF-α、MCP-1水平均呈正相关( r=0.478、0.442,均 P<0.05);Treg细胞的表达率与其外周血中的TNF-α、MCP-1水平均呈负相关( r=-0.318、-0.356,均 P<0.05)。 结论: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可能参与MS青少年患者发病的免疫病理机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参与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变化的调控及炎症反应;Th17细胞、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可能在MS的发生、发展、复发进展中起重要免疫病理机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rüppel样因子4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4(KLF4)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特点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为烧创伤脓毒症的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与从1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中提取的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M)进行实验。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未处理)、1、2、4、6、8、12、24 h构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据此确定后续部分实验LPS处理时间。用LPS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0、8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KLF4的定位与蛋白表达;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软件筛选2种处理时间细胞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采用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1、2、4、6、8、12、24 h,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的mRNA与蛋白表达。将RAW264.7巨噬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与KLF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对应质粒后用LPS处理0、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KLF4、IL-1β、IL-6、CCL2与TNF-α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蛋白表达。前述实验样本数均为3。将4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LF4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注射相应转染注射液后构建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组小鼠中各选取12只,观察建模后72 h内生存情况。于建模后8 h取2组分别剩余的8只小鼠,先行眼球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水平,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后取心脏、肺脏、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损伤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Cochran&Cox近似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Brown-Forsythe和Welch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 T3检验、log-rank(Mantel-Cox)检验。 结果: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 h与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1β mRNA表达、LPS处理4~12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6 mRNA表达、LPS处理8 h和12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CCL2 mRNA表达以及LPS处理4~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TNF-α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 P<0.05或 P<0.01),LPS处理4~8 h PM中IL-1β与CCL2 mRNA表达、LPS处理2~24 h PM中IL-6 mRNA表达以及LPS处理2~12 h PM中TNF-α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 P<0.05或 P<0.01)。选取8 h作为后续部分实验的LPS处理时间。KLF4主要定位在RAW264.7巨噬细胞的细胞核中。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蛋白表达明显减少;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有1 470个差异表达显著的DEG,包括转录表达显著下调的 KLF4[错误发现率<0.05,log 2(差异倍数)=-2.47]。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24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 mRNA表达、LPS处理1~24 h RAW264.7巨噬细胞与PM中KLF4蛋白表达以及LPS处理4~24 h PM中KLF4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LPS处理0、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的mRNA( t'值分别为17.03、8.61, P<0.05或 P<0.01)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LPS处理0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6、CCL2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6.29、3.40, P<0.05或 P<0.01),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1β、IL-6、CCL2、TNF-α的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 t值分别为10.52、9.60、4.58、8.58, P<0.01)。KLF4过表达组小鼠建模后72 h内生存比例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χ2=4.01, P<0.05)。建模后8 h,KLF4过表达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与ALT、AST水平分别为(161±63)、(476±161)pg/mL与(144±24)、(264±93)U/L,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57±58)、(654±129)pg/mL与(196±27)、(407±84)U/L( t值分别为3.16、2.44与4.04、3.24, P<0.05或 P<0.01)。建模后8 h,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小鼠心脏、肺脏、肝脏的组织结构紊乱减轻,炎性渗出明显减少,脏器实质细胞病理样改变明显减轻。 结论:KLF4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表达显著下降,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KLF4显著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并缓解炎症反应与脓毒症相关脏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预防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预防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A)建立小鼠AIH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预防组Con-A注射前1 h经鼠尾静脉注射途径给予20 mg/kg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200 μL PBS。分别于Con-A或PBS注射后3、8、12和24 h取血清,通过比色法检测血清AST、ALT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IL-1β、IFN-γ、IL-4、IL-17A、IL-10和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水平。于Con-A或PBS注射后12 h取肝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浸润至肝脏的淋巴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盒子转录因子( TBX21)、 GATA结合蛋白3( GATA3)、RAR相关孤儿受体C( RORC)和 CXCL1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CXCL10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 t检验。 结果:预防组Con-A注射后8、12和24 h的血清ALT、AST、IL-1β、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45.8±190.3) U/L比(865.8±237.7) U/L、(947.6±267.9) U/L比(1 448.0±403.5) U/L和(508.6±131.1) U/L比(976.6±207.6) U/L;(620.7±132.0) U/L比(952.9±106.8) U/L、(801.6±212.0) U/L比(1 424.8±236.0) U/L和(632.1±117.8) U/L比(1 008.3±187.5) U/L;(31.38±10.12) ng/L比(48.12±11.53) ng/L、(39.34±11.40) ng/L比(60.00±14.17) ng/L和(29.49±8.22) ng/L比(46.89±5.50) ng/L;(432.93±66.82) ng/L比(674.66±97.88) ng/L、(655.09±169.17) ng/L比(937.90±166.36) ng/L和(263.40±54.97) ng/L比(410.74±86.6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50、2.308、4.263,4.374、4.860、3.806,2.440、2.541、3.939,4.560、2.660、3.210; 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 075.79±303.77) ng/L比(1 914.48±317.80) ng/L、(1 945.97±271.85) ng/L比(2 100.80±378.42) ng/L、(1 578.60±504.54) ng/L比(2 525.40±406.55) ng/L和(1 020.64±280.03) ng/L比(1 582.00±311.9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66、2.903、3.267、2.994, 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 h的血清CXCL10水平和肝脏组织 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Con-A注射后3和8 h肝脏组织中 T- bet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1 755.8±148.1) ng/L比(2 102.0±334.0) ng/L,7.20±3.00比27.60±1.90,6.94±2.29比15.20±3.48和9.38±3.48比18.17±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56、2.623、4.427、3.673, P均<0.05)。预防组与对照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4、IL-17A和IL-10水平,以及 GATA3和 RORC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在小鼠AIH模型中具有一定预防效果,其可能通过拮抗TNF-α减少肝脏CXCL10表达,使Th1和CD8 +T淋巴细胞向肝脏浸润减少,同时通过减少炎性因子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降低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而发挥预防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