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症状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症状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42例。通过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获取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MAGE)、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our mean blood glucose level, MG)、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 TIR)等相关指标,根据CGM结果及患者有无低血糖症状,分为无低血糖组、有症状低血糖组和无症状低血糖组;比较3组间血糖波动的差异;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AGE对无症状低血糖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无低血糖组相比,无症状低血糖组TIR更高( Z=-2.042, P=0.041);与无低血糖组和有症状低血糖组相比,无症状低血糖组MG更低,MAGE和CV更高(均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 UACR)、MAGE、CV为无症状低血糖的危险因素,MG为保护因素。进一步校正其他危险因素,MAGE与无症状低血糖发生仍密切相关( OR=1.111,95% CI 0.999~1.235, P=0.04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MAGE对无症状低血糖预测的灵敏度为0.769,特异度为0.776。 结论:无症状低血糖患者血糖波动的特点为具有更高的TIR值,但MAGE更大,MAGE、UACR、CV为无症状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且MAGE对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低血糖监测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低血糖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240名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妊娠期糖尿病风险评分表以及孕12~20周妊娠糖尿病风险补充评分表分别对产妇进行评估和分组,以妊娠期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得分≤20分且孕12~20周妊娠糖尿病风险补充评分表得分<33分为低风险组( n=63),以妊娠期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得分>20分且孕12~20周妊娠糖尿病风险补充评分表得分<33分为中风险组( n=49),以妊娠期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得分>20分且孕12~20周妊娠糖尿病风险补充评分表得分>33分为高风险组( n=128)。检测三组产妇空腹血糖(FPG)水平;新生儿出生后1 h内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血糖仪检测血糖值,并予早吸吮;出生后72 h内采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方法对新生儿进行血糖水平,并比较三组出生后1 h内及6、12、24、48、72 h的新生儿血糖水平和产后72 h内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240名风险组新生儿中,197名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82.08%。三组新生儿治疗前低血糖、72 h内出现低血糖1次、反复出现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三组新生儿出生后1 h内、6、12、24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后48、72 h三组新生儿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会出现反复低血糖现象,风险分级级别越高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越高。故对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进行风险评估,对其血糖实时监控以及进行相应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G+“三早”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防控的关键。生活方式干预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行为改变,否则将影响服务对象的依从性和干预效果。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能提供血糖实时变化的可视化数据,被视为激励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教育工具,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糖尿病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本共识提出构建5G+“三早”(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包括依托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整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个体智能监测终端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信息多端数据共享云平台;应用5G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施连续、动态、实时的健康指标居家监测和糖尿病风险预警;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实施早筛查和风险评估,将基于CGM的24 h平均血糖作为一种可供参考的糖尿病风险评估指标;在遵循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心理和药物干预的综合性干预原则基础上实施分层管理,根据CGM技术提供的连续、动态、实时的血糖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方案,联合智能应用程序实施个体化的精准健康管理,建立糖尿病的“三早”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与糖尿病足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糖尿病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患有糖尿病足分为糖尿病足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连续3 d的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血糖变异系数(CV)、标准差(SD)、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等指标,并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TIR和糖尿病足的关系,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45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对照组和糖尿病足组患者均为225例。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足组患者男性较多、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收缩压较高、白细胞、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合并糖尿病肾脏病、合并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HbA 1c)、TAR、CV、SD及MODD较高,而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间接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TIR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校正了年龄、病程、体重指数、HbA 1c等混杂因素后,TIR每增加10%,糖尿病足风险降低13.1%。校正混杂因素后,TIR与糖尿病足低级别组存在显著相关性,OR(95%CI)为0.985(0.972~0.999), P=0.035。随着TIR四分位数的上升,糖尿病足的患病率逐渐下降。TIR四分位数与糖尿病足患病风险呈负相关( r=-0.290, P<0.01)。糖尿病足患者TIR水平与患者收缩压( r=0.131, P<0.05)呈正相关,与白细胞( r=-0.146, P<0.05)、HbA 1c( r=-0.470, P<0.01)呈负相关。 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患者血糖变异性较高,TIR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TIR四分位数与糖尿病足患病风险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PiCCO指导不同晶体液复苏对脓毒性休克兔肾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晶体液复苏对脓毒性休克兔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晶体液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兔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NS)组、乳酸钠林格液(LR)组、醋酸钠林格液(AR)组和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SPMCG)组,每组6只。经兔耳缘静脉20 min内匀速泵入大肠杆菌脂多糖(LPS)500 μg/kg,然后以每10 min增加300 μg/kg持续泵入,最大剂量为2 mg/kg,直到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基础值的60%即认为脓毒性休克模型制备成功;对照组不注射LPS,其他操作同模型组。不同晶体液组于制模后即刻给予相应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预定液体量60 mL/kg、3 h内输完),每小时行容量负荷试验指导补液量,以每搏量指数增加率(ΔSVI)<15%为复苏终点;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NS 4 mL·kg -1·h -1维持生理需要量。各组均给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制模前、制模后即刻及复苏3、6、12 h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和肾功能生物学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结果:①血流动力学指标:制模后模型组及液体复苏各组MAP均明显下降,心排血指数(CI)均上升,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均下降;给予不同晶体液复苏后各时间点MAP、SVRI、GEDVI均回升。②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制模后模型组及液体复苏各组血乳酸(Lac)均上升;液体复苏后,不同晶体液各组Lac持续下降,12 h降至最低。液体复苏6 h和12 h NS组pH值较LR组、AR组和SPMCG组明显下降(6 h:7.29±0.00比7.40±0.02、7.35±0.02、7.37±0.02,12 h:7.27±0.02比7.38±0.02、7.39±0.02、7.35±0.01,均 P<0.05);液体复苏3、6、12 h NS组血Cl -水平均明显高于LR组、AR组和SPMCG组(mmol/L:3 h为113.4±0.6比101.4±3.6、108.0±1.1、106.0±0.8,6 h为115.1±2.0比101.1±2.7、109.0±2.2、105.3±0.6,12 h为116.9±0.1比104.2±4.4、107.6±1.7、108.7±0.6,均 P<0.05)。不同液体复苏组间各时间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肾功能生物学标志物:制模后模型组及液体复苏各组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胱抑素C(Cys C)均明显上升;给予液体复苏后,血、尿NGAL和Cys C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液体复苏组各时间点血、尿NGAL和Cys 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大肠杆菌LPS诱导的脓毒性休克兔模型中,仅在给予NS复苏时出现了高氯血症及酸中毒,而LR、AR、SPMCG复苏时则未出现上述情况;不同晶体液复苏对脓毒性休克兔肾功能的影响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患者休闲潜水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年来,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一直被认为不宜潜水,因在潜水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潜水时血糖因运动消耗而趋于快速下降,高气压环境还可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潜水活动对糖尿病患者的通常要求是除血糖增高外身体健康状况基本良好,无并发症,血糖控制达标,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则。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可实时了解潜水前后血糖水平,指导血糖控制。虽然目前休闲潜水的体格要求较前宽松,但仍要严格评估潜水员身体健康状态、血糖控制水平,并遵守相关安全规定。本共识旨在给出糖尿病患者休闲潜水指南,供临床医师和潜水爱好者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1例就诊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使用皮下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后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的诊治过程。患者为60岁男性,主因口干、多饮、多尿3个月就诊,诊断为T2DM。体重96.1 kg,体重指数(BMI)29.33 kg/m 2,糖化血红蛋白13.1%。入院后皮下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基础量22 U,三餐前大剂量各7 U),根据血糖检测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治疗4 d后患者血糖较前明显改善,停用皮下胰岛素泵,改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20剂量单位(1次/晚)皮下注射,联合达格列净10 mg(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用药过程中患者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和低血糖,血糖控制良好出院。出院1、3个月后门诊随访,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患者出院1个月后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为85.9%;3个月后TIR为97.2%。患者无低血糖反应,无胃肠道不良反应,代谢指标改善,体重减轻2.5 kg,腰围缩小6.4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90例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使用1种或以上降糖药物血糖仍未达标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恩格列净组,对照组调整原有降糖药物剂量或加用其他降糖药物(除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恩格列净组维持原有降糖方案加用恩格列净(10 mg/d),连续观察48周。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以及血脂。使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DBP、日间SBP(dSBP)、日间DBP(dDBP)、24 h SBP标准差(24hSBPSD)等BPV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等指标,并计算LVMI。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 t检验、 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对各组间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90例患者中,恩格列净组有2例因经济因素退出研究、3例失访,对照组中5例失访,最终各组均有40例患者顺利完成随访观察。基线状态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糖尿病病程、LVMI、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8周后,恩格列净组FPG、HbA 1c、BMI、LVMI、24hSBP、24hDBP、dSBP、dDBP水平[分别为(5.78±0.84)和(7.96±1.45)mmol/L、(6.30±0.72)%和(9.06±1.76)%、(24.39±2.52)和(26.97±2.71)kg/m 2、(80.80±10.78)和(92.96±11.19)g/m 2、(125±7)和(132±12)mmHg(1 mmHg=0.133 kPa)、(78±11)和(81±10)mmHg、(123±7)和(131±11)mmHg、(79±12)和(83±10)mmHg]均降低,杓型血压占比增高[分别为10.0%(4/40)和35.0%(14/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治疗48周后相比,恩格列净组治疗后BMI、DBP、HbA 1c、FPG、2hPG、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Dd、IVS、dSBP、24hSBPSD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恩格列净可显著降低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LVMI,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显著降低血压、BMI、血糖、血脂,且不增加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心平律丸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健心平律丸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92例T2DM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hythmia, V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健心平律丸。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从胸痛心悸、胸闷气短、口干口渴、神疲乏力4个方面进行中医症状评分,指尖釆血检测患者空腹血糖、2 hPG水平;佩戴心电测量仪完成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 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 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the 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R-R interval, 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50 ms的个数占比(the percentage of adjacent NN intervals over 50 ms, PNN50);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CK-MB);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浆脑利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43/46)、对照组为78.3%(36/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0, P=0.036)。观察组治疗后胸痛心悸、胸闷气短、口干口渴、神疲乏力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319、2.714、3.196、4.667, P<0.01或 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2 hPG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025、6.462, P<0.05或 P<0.01)。治疗后,观察组SDNN [(119.72 ± 5.86)ms比(115.27 ± 6.10)ms, t=3.568]、SDANN[(112.80 ± 13.36)ms比(98.62 ± 14.51)ms, t=4.876]、RMSSD[(46.87±5.44)ms比(42.58±5.73)ms, t=3.683]、PNN50[(6.84±0.66)%比(6.21±0.64) %, t=4.648]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CK[(263.82±52.18)U/L比(306.59±48.45)U/L, t=4.074]、CK-MB [(2.02±0.62)g/L比(3.25±0.49)g/L, t=10.556]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1);血浆BNP [(126.99±49.02)ng/L比(188.26±54.30)ng/L, t=5.681]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5/46)、对照组为4.3%(2/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19, P=0.432)。 结论:健心平律丸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缓解T2DM合并VA患者临床症状,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心率变异性,控制心肌酶谱及血浆BNP水平,且药物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糖变异性对1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血糖管理指标关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T1DM)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和血糖管理指标(GMI)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糖变异性(GV)对其关系的影响。方法:动态血糖监测(CGM)数据来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一项在成年T1DM患者(≥18岁)中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入组了83例T1DM患者,分别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72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例)。使用回顾性CGM系统在基线(0~2周)、3个月(12~14周)和6个月(24~26周)随访时获得了患者连续2周的CGM数据,计算TIR、GMI及GV[包括变异系数( CV)、标准差( SD)]等CGM参数。根据 CV的达标情况(<36%)和分布范围进行分组,探讨TIR和GMI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相同GMI值所对应的TIR预测值。 结果:共收集CGM数据集233个,其中83个来自基线、80个来自3个月随访以及70个来自6个月随访。基线时患者年龄及病程[ M( Q1, Q3)]分别为30.69(25.22,38.43)岁、10.05(4.46,13.92)年,男性27例。CGM平均佩戴时长及有效佩戴时间百分比[ M( Q1, Q3)]分别为13.92(3.02,14.00)d、91.61%(84.96%,95.94%),TIR、GMI以及 CV分别为60.34%±13.03%、7.14%±0.61%和41.01%±7.64%。TIR与GMI呈高度逆线性相关( r=-0.822, 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CV达标时(<36%),通过给定GMI计算的TIR预测值比 CV不达标时高8.352%。在 CV的四分位分组中,当GMI值为7%时, CV越大,TIR预测值越小,分别为69.98%( CV≤35.91%)、64.57%(35.91%< CV≤40.08%)、60.96%(40.08%< CV≤45.86%)以及56.44%( CV>45.86%)。 结论:T1DM患者TIR和GMI呈高度逆线性相关,且 CV影响两者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