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戒烟门诊医务人员戒烟行为改变技术使用情况及其与戒烟成功率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戒烟行为改变技术(BCTs)是指可以改变参与者吸烟行为的干预内容的明确表述,目前尚缺乏研究探索我国戒烟门诊医务人员BCTs使用现状.目的 了解我国戒烟门诊医务人员戒烟相关BCTs使用情况,并探讨医务人员BCTs使用情况、感知效果与所在门诊戒烟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22年2月—2023年3月,通过"问卷星"向我国戒烟门诊医务人员发放线上问卷,调查其44项戒烟相关BCTs使用情况、感知效果、所在门诊的戒烟成功率,以及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特征.采用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医务人员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对所在门诊戒烟成功率的影响及二者间的交互作用,采用简单斜率分析进一步检验BCTs使用项数和感知效果的交互作用.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 285 份.285 名戒烟门诊医务人员平均使用BCTs项数为(29±13)项,对BCTs的感知效果平均评分为(3.15±0.96)分,所在戒烟门诊的平均戒烟成功率为(37.0±24.3)%.不同最高学历、所在门诊追踪吸烟者戒烟效果情况医务人员的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戒烟门诊工作年限、医院职务、所在门诊追踪吸烟者戒烟效果情况医务人员的所在门诊戒烟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戒烟门诊工作年限、医院职务、所在门诊是否追踪吸烟者戒烟效果 3 项变量后,医务人员BCTs感知效果能正向预测戒烟门诊的戒烟成功率[b(95%CI)=10.070(7.066~13.075),P<0.05],而BCTs使用项数不是戒烟门诊戒烟成功率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纳入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后,模型对戒烟门诊戒烟成功率的解释度增加2.2%,BCTs感知效果[b(95%CI)=11.711(8.548~14.874),P<0.05]、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b(95%CI)=2.921(0.958~4.884),P<0.05]对戒烟成功率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医务人员戒烟相关BCTs使用情况对所在门诊的戒烟成功率有明显影响,且BCTs使用项数、感知效果对戒烟成功率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未来需要完善戒烟门诊干预技术培训方案,实现干预技术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落实,以帮助更多的吸烟者成功戒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管MRI特征追踪技术评估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心室心肌应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cMRI-FT)技术评估长期马拉松运动对双侧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名跑龄大于2年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年龄(40.94±4.90)岁,跑龄(5.97±0.76年)]和16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年龄(41.94±5.31)岁]进行cMRI检查,获得左室长轴位两腔心、三腔心、四腔心及心室短轴位电影序列图像,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分析和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等相关参数,包括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ESV)、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心输出量(CO)、心输出量指数(COi)、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采用FT技术分析双侧心室的心肌应变参数,包括左、右心室整体及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纵向应变(LS)、周向应变(CS)和径向应变(RS).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马拉松运动的相关参数(跑步年限、每周跑步时长及每周跑步距离)及临床参数[静息心率和体表面积(BSA)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比较2组间各项心脏定量参数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运动员组的心功能及跑步参数与心肌应变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马拉松组的静息心率和BS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马拉松组的左室质量分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均显著升高(P<0.001);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LV-GCS)和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均显著减低(P<0.05);左心室基底段及中间段的径向应变,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周向应变均显著减低(P<0.05);但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的纵向应变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LVEF无显著差异(P>0.05).每周跑步距离与LVEDV(r=0.528,P=0.003)和RV-EDV(r=0.503,P=0.005)呈中度正相关.结论: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情况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左、右心室的部分收缩及舒张功能升高,而左、右心室心肌应变力减低,这可认为是心室对耐力运动的良好适应.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每周训练量与双心室容量有一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级诊疗背景下数字素养对我国中老年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数字素养对我国中老年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为丰富分级诊疗激励路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纳入45 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11151 人,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和倾向值匹配等方法分析中老年患者数字素养对其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结果:我国中老年患者的基层就诊率为59.53%.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与较低数字素养的中老年患者相比,高数字素养的中老年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到医院就诊(β=-0.200,P<0.001).与患单种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相比,患有共病的中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到医院就诊(β=-0.256,P<0.001).结论:中老年患者数字素养影响其就医机构选择,数字素养越高,其前往医院就诊的倾向越明显;中老年患者的慢性病患病情况越严重,越倾向于选择到医院就诊.未来的分级诊疗宣传应在区分中老年人不同数字素养和慢性病患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计宣传方案和制定分级诊疗政策,提升分级诊疗激励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CABG的145例患者为研究,随访过程中剔除18例,最终共纳入124例患者.分别在出院前1 d及出院后1、2、4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多维疲劳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20,MFI-20)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术后疲劳水平进行追踪调查,利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识别潜在的术后疲劳轨迹类别,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MFI-20得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F=310.039,P<0.001),得分从出院前1 d(58.44±8.65)分降至出院后4个月(36.92±9.89)分;最终识别出3种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中至轻度明显下降组、中度缓慢下降组、重至中度缓慢下降组,分别占比53.2%、32.3%、14.5%.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有无脑卒中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术后ICU停留天数、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ICU停留天数、有无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有无脑卒中病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CABG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o结论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变化轨迹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积极改善可控因素,缓解患者术后疲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1-2020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5 期数据,纳入12401 名60 岁及以上老年人,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模型结果显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理健康状况(P<0.01)和心理健康状况(P<0.01)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老年人作用显著(P<0.01).结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且存在群体异质性;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进而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应对老龄化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听力残疾老年人失能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听力残疾老年人发生失能的预测因素,并构建其失能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采用二手数据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选择2015年≥60岁的374例听力残疾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n=261)和验证集(n=113),根据其2018年是否发生失能为依据进行分组,分为随访期间未发生失能组(n=164)和随访期间发生失能组(n=97).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LASSO)多元逻辑回归筛选可能影响失能发生的变量.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及绘制列线图,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训练集失能率37.2%.高血压、肝脏疾病、关节炎/风湿病、文化水平、牙齿掉光、晚上睡眠时长、认知功能、吸烟、午间睡眠时长是听力残疾老年人发生失能的预测因素.训练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95%CI为0.636~0.769,敏感度为69.1%,特异度为67.1%;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相近,Brier得分为0.207;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95%CI为0.606~0.821,敏感度为76.3%,特异度为68.0%.结论 高血压、肝脏疾病、关节炎/风湿病、文化水平、牙齿掉光、晚上睡眠时长、认知功能、吸烟、午间睡眠时长是听力残疾老年人发生失能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良好,对听力残疾老年人失能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共病网络与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共病模式及网络,为慢性病共病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选取≥45岁的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Gephi软件对其共患网络进行分析.结果: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共患率为72.71%,女性共患率高于男性(73.42%和70.74%,x2=13.789,P<0.001);共病组合以二元与三元最为常见,二元共病组合中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炎或风湿病(14.58%)患病率最高,三元共病组合中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6.65%)患病率最高;慢性病患者共病网络以高血压为中心,与关节炎或风湿病之间的联系最紧密.结论: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共患率高,高血压+关节炎或风湿病等共病模式典型,不同人群慢性病共患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慢性病共病防控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关键慢性病进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城乡中老年人戒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城乡中老年人的戒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开展控烟行动及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20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城乡中老年人的戒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434 例样本,城乡中老年人的戒烟率分别为37.8%、32.6%.在城市,年龄较大、高中及以上学历、在婚、吸烟强度高者戒烟的可能性更大;参加社交活动、自评健康状况较好者戒烟的可能性更小(P<0.05).在农村,年龄较大、吸烟强度高者戒烟的可能性更大;居住在西部地区、参加社交活动、饮酒、自评健康状况较好者戒烟的可能性更小(P<0.05).结论:城市中老年人的戒烟率高于农村中老年人的戒烟率.年龄、社交活动参与情况、饮酒、吸烟强度、自评健康状况与城市和农村中老年人的戒烟情况显著相关.此外,教育水平、婚姻状况与城市中老年人的戒烟情况显著相关,居住地区与农村中老年人的戒烟情况显著相关.在戒烟健康教育中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文化背景来制定控烟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及灾难性卫生支出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晰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及灾难性卫生支出分布,为制定老年慢性病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运用潜在类别模型和GeoDa软件分析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及灾难性卫生支出空间分布.结果:2020年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包括循环代谢类疾病,消化、骨骼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消化及精神类疾病以及多系统疾病;慢性病共病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30.12%,空间分布Moran's I=0.854(P<0.05),存在空间自相关;青海、内蒙古、天津等为高-高聚集,辽宁、吉林、浙江等为低-低聚集.结论:老年慢性病共病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呈现疾病特征差异,具有地区和共病模式的不平衡性.建议重视老年慢性病管理,动态调整老年慢性病保障政策,探索实施共病模式医疗保障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病对中老年人跌倒伤害影响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慢性病对我国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以2011年基线调查募集的13 670名≥45岁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追踪至2018年,其中45~59岁中年人7 443例(54.45%),≥60岁老年人6 227例(45.5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慢性病种类、患慢性病数目及与其他暴露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的影响。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未患慢性病的中年人相比,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关节炎使跌倒伤害风险分别增加21%( HR=1.21,95% CI:1.02~1.45)和27%( HR=1.27,95% CI:1.12~1.43);与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患肾脏病使跌倒伤害风险增加26%( HR=1.26,95% CI:1.03~1.53)。中老年人群患慢性病数与跌倒伤害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χ2=133.61, P<0.001),且是线性关系;与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好和无跌倒伤害史的非慢性病中老年人相比,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和有跌倒伤害史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跌倒伤害风险分别增加了64%( HR=1.64,95% CI:1.43~1.89)、66%( HR=1.66,95% CI:1.39~1.99)和158%( HR=2.58,95% CI:2.24~2.97)。 结论:患慢性病数与我国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呈正向线性关系,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和有跌倒伤害史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是重点干预的高危人群,建议及时将跌倒伤害预防窗口前移至中年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