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目标导向性活动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脏康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性活动(EGDM)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及观察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脏康复干预(包括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心理疏导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踏车训练,观察组则实施EGDM干预,每日根据ICU活动量表(IMS)评分制订其基础活动水平及所需完成的活动目标。于干预前、干预1周后分别采用左心室射血分数(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术后心脏功能、心肺适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EF、6MWT最大距离及MBI评分均明显改善( 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训练计划完成率(97.61%)较对照组(90.37%)明显提高,且2组患者均无与运动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EGD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早期康复手段,可改善心脏术后重症患者心肺、体适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风险及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消除夜间血压管理盲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评估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水平及其波动特征的有利工具,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病事件及死亡风险。通过ABPM检查,有效识别诊室外时间段的血压异常,检出夜间血压下降不足、晨峰高血压、清晨高血压、非勺型血压波动类型等病理状态,并采取优化药物干预策略。有效管理夜间睡眠时间段的血压状态,是高血压管理的新课题。本讲座从夜间睡眠状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意义、ABPM应用指征和基于ABPM高血压个性化治疗三个角度做个简要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血脂异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血脂异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的关联。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未检出脂肪肝的人群。以2017年体检结果为基线数据,后续体检结果为随访数据,将发生NAFLD定义为发生结局事件,失访或至随访截止期(2021年12月31日)未发生结局事件者定义为截尾数据。于2017年进行基线调查,包括一般临床资料以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于2018—2021年体检时进行随访,随访调查内容与基线时相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脂异常与NAFLD发生的关联。结果:共纳入基线无NAFLD的成年人13 449人,年龄37(31,48)岁,其中男性4 815人(35.80%),至少1种血脂指标异常者5 243人(38.98%)。平均随访2.80年,期间共2 711人发生NAFL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血脂异常的人群比较,存在1、2和≥3种血脂指标异常的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分别为1.388倍( HR=1.388,95% CI:1.253~1.538, P<0.001)、1.200倍( HR=1.200,95% CI:1.143~1.261, P<0.001)和1.282倍( HR=1.282,95% CI:1.226~1.342, P<0.001);与无血脂异常的人群比较,高总胆固醇(TC)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分别为1.165倍( HR=1.165,95% CI:1.058~1.283, P<0.01)、1.436倍( HR=1.436,95% CI:1.345~1.533, P<0.001)、1.291倍( HR=1.291,95% CI:1.240~1.344, P<0.001)和1.068倍( HR=1.068,95% CI:1.014~1.124, P<0.05);与TG合适水平的人群比较,TG边缘升高和升高的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分别为1.774倍( HR=1.774,95% CI:1.590~1.980, P<0.001)和1.443倍( HR=1.443,95% CI:1.345~1.549, P<0.001)。 结论:血脂异常与NAFLD发生密切相关,不同血脂异常指标数量及临床分类的人群NAFLD发病风险均升高,尤以高TG血症为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瑞戈非尼肝胆系统损伤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瑞戈非尼相关肝胆系统损伤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2年第4季度至2018年第3季度收到的瑞戈非尼相关肝胆系统不良事件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 ROR)与比例报告比值比法( PRR)对有关瑞戈非尼的肝胆系统不良事件信号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共检索到瑞戈非尼相关不良事件报告26 013份,筛选出28个首选术语为可疑肝胆系统相关的不良事件信号。采用 ROR和 P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下限对不良事件信号强度进行分类排序的结果显示,黄疸及胆红素升高信号最强( ROR=8.56,95 %CI下限:7.66; PRR=8.46,95 %CI下限:7.58);其次为其他实验室检查异常( ROR=6.05,95 %CI下限:4.95; PRR=6.03,95 %CI下限:4.94)和肝脏相关疾病( ROR=5.46,95 %CI下限:4.71; PRR=5.43,95 %CI下限:4.6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瑞戈非尼剂量≤80 mg/d,剂量为>80~<160 mg/d时,肝胆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更高( OR=1.702,95 %CI:1.230~2.356, P=0.001);相对其他肿瘤,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发生肝胆系统不良事件的风险更低( OR=0.436,95 %CI:0.240~0.792, P=0.006)。 结论:瑞戈非尼有导致肝胆系统损伤的风险,较高的药物剂量可能与肝胆系统损伤风险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诊疗流程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本研究以神经外科急诊最为常见且最迫切需要紧急手术干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及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急诊入院筛查及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方法:本研究回顾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国内疫情相对集中时期(2020年1至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外科救治方面实行的应对管理方案,并通过对比2019年同期及不同防护级别下的急诊动脉瘤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在此管理方案下手术开展情况及疗效。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3月25日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127例,其中42例(33.1%)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多学科会诊,行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急诊入院对患者开展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实验室、影像学筛查,后期增加咽拭子病毒核酸筛查。同期急诊就诊患者中共筛查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未发现筛查假阴性病例。相较去年同期,增加术前筛查后,急诊就诊到急诊开颅手术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冠流行期间(37±17)h比去年同期(29±12)h; P=0.058]。围手术期不良事件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79)。根据筛查分级采取相应的手术及术后管理方案及防护标准。初筛阴性相较于初筛待排除或可疑患者的急诊手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78)。尽管病毒核酸检测筛查倾向于延长急诊术前等待时间[开展核酸筛查前(36±15)h比开展核酸筛查后(40±20)h, P=0.453],但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53)。 结论:目前采取的神经外科急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新冠肺炎筛查流程及以新冠肺炎筛查风险分级管理为中心的急诊手术围手术期诊疗流程,能够有效筛查出新冠肺炎疑似及确诊病例,杜绝疫情院内传播的前提下,保障患者急诊手术的及时、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时间-动作法的精益管理模式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时间-动作法的精益管理模式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临汾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48例OPCABG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12月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n=120),2020年1—12月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 n=128),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时间-动作法的精益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手术相关指标、护理风险事件、中转体外循环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设备仪器管理得分为(27.65±1.73)分、护理人员配合得分为(27.41±1.88)分、物品器械准备得分为(18.37±1.29)分及护理质量总分为(92.08±3.92)分,比对照组的(24.48±1.89)、(25.35±1.64)、(16.45±1.82)、(84.86±4.79)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为(27.08±6.64) min、手术时间为(174.12±42.55)min、接送时间为(21.68±5.35) min,较对照组的(35.62±7.81)、(192.55±43.06)、(26.44±6.57) min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术中最低鼻咽温为(34.79±0.84)℃、最低红细胞比容为(33.66±2.74)%,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2.34%(3/128)、中转体外循环率为1.56%(2/128)、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75%(24/128),低于对照组的8.33%(10/120)、6.67%(8/120)、31.67%(38/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OPCABG患者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基于时间-动作法的精益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手术效率及安全性,有利于降低中转体外循环、护理风险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和长期预后情况。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300例DCM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基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孤立型DCM和DCM伴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主要心力衰竭(心衰)事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死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CM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采用log-rank比较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纳入的300例DCM患者年龄为(47.8±16.8)岁,男性197例(65.7%),其中237例(79.0%)为孤立型DCM,63例(21.0%)为DCM伴LVNC。随访时间为4.0(1.9,6.2)年,共142例(47.3%)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中主要心衰事件有117例(39.0%),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20例(6.7%),心血管死亡有53例(17.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 HR=1.21,95% CI:1.01~1.44, P=0.042),中或重度二尖瓣反流( HR=1.71,95% CI:1.19~2.47, P=0.004),ln(N末端B型利钠肽原)升高( HR=1.30,95% CI:1.10~1.54, P=0.002)是DCM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治疗( HR=0.45,95% CI:0.26~0.78, P=0.004)是其独立保护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孤立型DCM和DCM伴LVNC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 P=0.22)。同样,2组患者主要心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血管死亡等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中或重度二尖瓣反流、N末端B型利钠肽原升高、未服用ACEI/ARB/ARNI是DCM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孤立型DCM和DCM伴LVNC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无明显差异,提示LVNC可能是一种独特表型,应结合遗传背景对患者进行精准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Kaiser模型的辽宁省三级甲等医院分娩室灾害脆弱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辽宁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分娩室灾害脆弱点,评估护理管理灾害脆弱性状况,为分娩室护理应急管理提供支持。方法:采用Kaiser模型分析法,结合分娩室的风险防控实际,设计分娩室灾害脆弱性评估表,于2020年3月18—27日通过纸质问卷对200名分娩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并计算突发事件风险值及分析和评估矩阵分布。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分娩室面临的前10名风险事件依次是流行病暴发,产妇紧急入分娩室无法充分防护,产妇防护意识差,护理人员被羊水血液等体液污染或感染,产妇对助产士的指令依从性差,供应医疗护理防护用品短缺,护理人员针刺伤及刀伤感染,患者高热,穿戴脱口罩及手套不规范,及依从性差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结论:基于Kaiser模型的分娩室灾害脆弱性分析可为风险识别及预警和应急预案制订及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应结合分娩室的实际、特异性及风险的动态变化灵活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综合评估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肌少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CHF合并肌少症患者11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前对照组患者进行有选择的单项评估,包括跌倒风险评估、营养风险筛查简表评估,并常规给予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进行CGA,包括躯体功能状态评估、精神心理状态评估、多重用药管理评估、疼痛评估、睡眠障碍评估、社会环境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实施和动态调整个体化诊疗方案。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依从性,治疗前后血浆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上肢臂力和6 m步速,临床疗效和预后。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HF病程、吸烟、饮酒、合并症数量和心功能分级以及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BNP、LVEF、6MWD、上肢握力和6 m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43.45±34.95)ng/L比(387.09±46.96)ng/L],LVEF、6MWD、上肢握力和6 m步速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49.61±7.11)%比(42.94±5.72)%,(348.92±37.73)m比(297.74±43.48)m,(22.64±3.82)kg比(19.48±3.88)kg,(0.97±0.10)m/s比(0.83±0.1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51、-5.40、-6.60、-4.31、-6.60,均 P<0.001)。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16),但随访观察组总体预后不良率低于对照组[7.14%(4/56)比22.22%(1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3, P=0.025)。 结论:根据CGA结果制定、实施和动态调整个体化诊疗方案,有助于改善老年CHF合并肌少症患者的心脏功能,增加握力和躯体功能,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围术期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低体温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围术期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低体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龄60~79岁[(68.3±5.0)岁]。患者均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0例采用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进行保温(闭环组),40例采用医用加温垫进行保温(保温组),40例采用常规棉被进行保温(对照组)。记录三组佩戴体温传感器8 min(T0)、麻醉诱导时(T1)、麻醉诱导后30 min(T2)、麻醉诱导后60 min(T3)、术毕(T4)及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20 min时(T5)的核心体温。比较三组术前和T4时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三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住院时间(手术当天至出院时间)及使用设备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T0时三组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1时闭环组核心体温[(36.61±0.28)℃]高于保温组[(36.45±0.28)℃]和对照组[(36.44±0.27)℃]( P<0.05),保温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2~T5时闭环组核心体温[(36.46±0.28)℃、(36.40±0.30)℃、(36.45±0.37)℃、(36.50±0.27)℃]高于保温组[(36.32±0.31)℃、(36.24±0.26)℃、(36.28±0.30)℃、(36.24±0.31)℃]和对照组[(36.12±0.30)℃、(35.98±0.28)℃、(35.73±0.31)℃、(35.81±0.32)℃]( P<0.05),保温组核心体温高于对照组( P<0.05)。T1时闭环组核心体温较T0时升高( P<0.05),保温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2~T5时闭环组核心体温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保温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较T0时降低( P<0.05)。T1~T5时闭环组核心体温均在设置的目标温度范围内。术前三组T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4时闭环组TT[(18.9±1.7)s]、PT[(11.9±0.7)s]、APTT[(35.5±3.3)s]和保温组TT[(18.8±1.7)s]、PT[(11.6±0.8)s]、APTT[(35.7±3.4)s]均短于对照组[(20.9±1.3)s、(13.0±0.8)s、(38.7±3.4)s]( P<0.05)。T4时闭环组和保温组APTT较术前延长( P<0.05);T4时对照组TT、PT、APTT较术前延长( P<0.05)。闭环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18%(7/40)]、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3%(1/40)]和保温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33%(13/40)]、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8%(3/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5%(30/40)、33%(13/40)]( P<0.05)。闭环组拔管时间[(12.5±3.6)min]和保温组拔管时间[(13.2±3.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较对照组[(16.6±4.0)min]明显缩短( P<0.05)。三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保温过程中三组均未出现过敏、压疮等不良反应。 结论:围术期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维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核心体温,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减少寒颤,缩短拔管时间,且不增加其他不良事件风险,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