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涂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 3) 2·4H 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 4) 2·HPO 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 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 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 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 t=0.588, 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 t=4.077, 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 t=3.846, 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 t=3.217, 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 t=3.72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液中2种全氟化合物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尿液中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于2022年11月,将尿液样品经酸性甲醇提取,WAX固相萃取柱净化,甲醇水洗脱后,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1.7 μm),以1.0 mmol/L乙酸铵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在0.5~50.0 μg/L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17 μg/L,定量限为0.005 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3%和101.8%,日内精密度分别为3.5%~6.2%和3.1%~7.4%,日间精密度分别为4.3%~6.8%和4.7%~8.1%。结论: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用于人体尿液中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测定的LC-MS/MS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测定人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APAP)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乙腈溶液(V/V,1∶1)沉淀蛋白后,以甲醇(5 mmol/L乙酸铵)-水(5 m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经C18色谱柱分离。采用LC-MS/MS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本方法在0~1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 r)>0.999 0,批间、批内精密度均<10%,加标回收率为96.8%~101.7%,检出限为0.1 mg/L,定量下限为0.3 mg/L。 结论: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可靠,适用于临床血浆样品的快速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硫仑联合二价铜离子诱导铜死亡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双硫仑(disulfiram,DSF)联合二价铜离子(Cu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Hep3B细胞,分别采用DSF(30 nmol/L)溶液、Cu2+(1 μmol/L)溶液和铜螯合剂四硫代钼酸铵(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 Ⅵ,ATTM)(30 nmol/L)溶液单独或联合干预,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30 nmol/L)作用的细胞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铜死亡相关蛋白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dihydrolipoamide S-acetyltransferase,DLAT)和铁氧还蛋白1(ferredoxin 1,FDX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或联合干预后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均P<0.05),其中DSF+Cu2+联合干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更加显著(均P<0.0001).在DSF联合Cu2+的基础上加入ATTM后逆转了 DSF联合Cu2+对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其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较DSF+Cu2+组增强(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干预后铜死亡相关蛋白DLAT和FDX1的荧光强度改变并不明显,但Cu2+联合DSF后DLAT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加而FDX1蛋白的荧光强度减弱,加入ATTM后则逆转了 DLAT和FDX1蛋白的表达趋势.结论 DSF联合Cu2+能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铜死亡的发生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中二甲苯3种代谢产物测定的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RMS)快速检测职业暴露工人尿液中二甲苯的3种代谢产物2-甲基马尿酸、3-甲基马尿酸和4-甲基马尿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于2022年7月,尿液样品经pH=6.86磷酸缓冲液稀释与提取,经MAX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Accucore Ph/Hexyl色谱柱(100 mm×2.1 mm,2.6 μm),以5 mmol/L甲酸铵-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和一级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质谱扫描模式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分析方法的各指标特征。结果:2-甲基马尿酸、3-甲基马尿酸和4-甲基马尿酸在1.0~200.0 μg/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7 9~0.999 3;方法检出限为0.18~0.24 μg/L;低、中、高(1.0、100.0和180.0 μg/L)3个浓度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3.0%~93.7%,相对标准偏差为2.2%~7.9%。结论:UPLC-HRMS法简便、快速、灵敏和准确,适用于职业暴露工人尿液中二甲苯3种代谢产物的同时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桃核承气汤中5种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桃核承气汤中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甘草酸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方法。方法:采用Supelco Discovery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4 mmol/L甲酸铵水溶液(等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检测离子对 m/z分别为458.2→296.0、146.8→103.1、283.7→239.9、269.7→226.1、821.4→350.9。 结果: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含量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在0.001 6~0.102 4、0.001 6~0.102 4、0.001 6~0.102 4、0.000 8~0.051 2、0.000 4~0.256 0 ng范围内与各自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8 7、0.999 1、0.999 5、0.998 9、0.998 6)。加样回收率在97.33%~105.33%范围内, RSD均低于2.69%。 结论:该法专属性强、快速灵敏,可用于桃核承气汤中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的定量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浆中米酵菌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血浆中米酵菌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于2020年11月,血浆样品经甲醇-乙腈溶液(体积比1∶1)提取净化后直接进样,经C18色谱柱分离,以5 mmol/L乙酸铵水-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优化后的仪器条件下,采用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血浆中米酵菌酸在2~100 μ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8,平均回收率为83.7%~112.0%,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10%;方法的检出限为0.7 μg/L,定量下限为2.0 μg/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满足中毒患者血样中米酵菌酸测定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中22种磷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血清中22种磷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分析方法。方法:于2022年9月,以合成的非内源性磷脂作为内标,用甲醇-二氯甲烷(2∶1, v/v)蛋白沉淀法提取血清中磷脂。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柱分离,流动相为含10 mM甲酸铵的甲醇/水(5∶95, v/v)和甲醇。用多反应监测,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段进行扫描分析。并通过分析煤工尘肺患者血清中的磷脂进行方法应用。 结果:22种磷脂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0,在3个添加水平下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81.03%~121.63%,批内精密度≤14.52%,批间精密度≤15.00%。结论:该检测方法简单、稳定且灵敏度高,可用于血清中磷脂的分析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季铵化壳聚糖-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复合物对大鼠碾压撕脱皮瓣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季铵化壳聚糖-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rTFPI)复合物对大鼠碾压撕脱皮瓣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季铵化壳聚糖-rTFPI复合物溶液,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物形态并测量其直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并计算复合物中rTFPI的包封率和复合物载药率(样本数为3),采用ELISA法测定放置0、10、30、45、60、90、120、240 min时溶液中rTFPI浓度(观察rTFPI释放情况)并计算其半衰期(样本数为3)。取24只6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每组6只),大鼠背部均制备蒂部位于双侧髂棘连线上、从肌膜表面掀起的碾压撕脱皮瓣,原位缝合后即刻及术后1、2、3 d分别注射1次相应试剂治疗。术后1、3、7 d观察皮瓣大体变化;术后7 d,测量皮瓣成活面积并计算皮瓣成活率;将皮瓣平均分为蒂部、近段、中段、远段,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皮瓣近段、中段、远段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切取皮瓣中段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计数每100倍视野中栓塞血管和新生血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季铵化壳聚糖-rTFPI复合物呈不规则球形结构,直径为150~200 nm;复合物中rTFPI的包封率为(88.7±2.1)%,复合物的载药率为(2.83±0.09)%。季铵化壳聚糖-rTFPI复合物溶液中rTFPI浓度随放置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90 min时释放基本稳定,半衰期为(651±36)min。术后1 d,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大鼠皮瓣远段变黑比较明显;术后3 d,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远段结痂、坏死较另外2组轻;术后7 d,各组大鼠皮瓣坏死界限清晰。术后7 d,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成活率分别为(63±7)%、(73±5)%,较PBS组的(41±3)%和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的(52±7)%显著升高( P<0.05);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成活率较单纯rTFPI组明显升高( P<0.05)。术后7 d,各组大鼠皮瓣均有血流灌注;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大鼠皮瓣近段组织血流灌注值以及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近段、中段、远段组织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PBS组( P<0.05或 P<0.01),单纯rTFPI组大鼠皮瓣远段组织血流灌注值以及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中段和远段组织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 P<0.05或 P<0.01),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中段组织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单纯rTFPI组( P<0.01)。术后7 d,PBS组和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大鼠皮瓣中段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较多,细胞水肿明显;与前面2组相比,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中段组织炎症程度显著降低,栓塞血管数明显减少( P<0.05或 P<0.01),新生血管数明显增多( P<0.05或 P<0.01);与单纯rTFPI组比较,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中段组织中新生血管数显著增多( P<0.05)。 结论:通过季铵化壳聚糖装载rTFPI能够起到缓释rTFPI的效果;季铵化壳聚糖-rTFPI复合物较单纯rTFPI能够进一步改善大鼠碾压撕脱皮瓣的血流灌注,提高皮瓣成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膈下逐瘀汤中6种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膈下逐瘀汤中芍药苷、川芎嗪、川陈皮素、丹皮酚、苦杏仁苷及藁本内酯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XTerra MS C18柱(2.1 mm×50 mm, 3.5 μm),流动相为甲醇-4 mmol/L甲酸铵水溶液,等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离子监测(MRM),外标法定量分析。用于定量分析的芍药苷、川芎嗪、川陈皮素、丹皮酚、苦杏仁苷及藁本内酯检测离子对 m/z分别为525.0→449.1;137.1→55.1;403.0→373.0;167.2→149.4;456.5→323.3;191.1→91.1。 结果:芍药苷、川芎嗪、川陈皮素、丹皮酚、苦杏仁苷及藁本内酯含量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在0.000 2~0.012 8、0.000 8~0.051 2、0.000 1~0.006 4、0.000 2~0.012 8、0.000 6~0.038 4、0.000 1~0.006 4 ng范围内与各自的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 3、0.997 5、0.999 6、0.992 6、0.995 5、0.999 1)。加样回收率在98.00%~105.30%范围内, RSD均低于2.47%。 结论:该法专属性强、快速灵敏,可用于膈下逐瘀汤中芍药苷、川芎嗪、川陈皮素、丹皮酚、苦杏仁苷及藁本内酯的含量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