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慢性胃炎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长期或反复感染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甚至导致癌变。对胃龄与实际年龄相差大者应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内镜随访是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重要措施,联合血清学检测、内镜检查和病理分期有助于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从而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挑战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口老龄化对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挑战主要体现医疗、康复和照护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亟须加强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和政策设计,建设医疗、照护与环境相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训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其对我国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影响,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与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985-2014年中国汉族18岁青少年身高长期趋势的性别差异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985-2014年中国汉族18岁青少年身高长期趋势的性别变化。方法:选取1985、1995、2000、2005、2010和2014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124 099名18岁汉族青少年的身高数据。以性别分层,采用ANOVA比较各年度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以及城乡、地区和营养状况亚组中的身高差异。计算各年度性别身高差和身高比。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以身高为因变量,在不同地区分层下分析不同身高水平与性别关系随时间的变化。结果:1985-2014年,中国18岁男性青少年平均身高以1.3 cm/10年的速度增长,女性青少年增长速度为0.8 cm/10年,无论男女,身高增幅最快的阶段均为1995-2005年。男性青少年各亚组平均身高均高于女性( P<0.05)。性别身高差一直在扩大,从1985年的11.1 cm上升到2014年的12.6 cm,性别身高比稳定在1.07~1.08之间。无论男女,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均表现为城市高于乡村,东北地区高于其他地区( P<0.05),2000年后的男性肥胖青少年和2010年后的女性肥胖青少年平均身高高于其他群体( P<0.05)。在控制了城乡、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后,18岁男女青少年身高在 P 5、 P 25、 P 50、 P 75和 P 95都有随时间增长的趋势,不同百分位点身高的性别差值在0.45 cm/10年~0.57 cm/10年之间。地区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除东北地区身高 P 5和 P 95外,东北地区其他百分位点和其他地区各百分位点身高增长幅度的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1985-2014年,身高的性别差异在扩大,男性青少年身高增长更为明显,东北和东部地区青少年身高增幅更大,未来要增加对中西部青少年的关注,发挥其身高发育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白蛋白/HbA 1C比值与血糖波动幅度及长期血糖控制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人群中糖化白蛋白/HbA 1C比值与血糖波动幅度的相关性及基线糖化白蛋白/HbA 1C比值与长期血糖控制的相关性。 方法:2013年至2014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诊的1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共110例入选。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基线空腹C肽、激发后C肽(精氨酸试验),基线及2017年至2018年期间随访时HbA 1C、糖化白蛋白(GA)、空腹血糖等,采集每例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1周后3日的每日7次指尖血糖(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 h及睡前)值,并以此计算平均血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高及最低血糖差在内的血糖波动指数。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110例1型糖尿病患者以基线GA/HbA 1C比值三分位数分组,随着基线GA/HbA 1C比值升高,基线空腹C肽和激发后C肽值呈逐渐降低趋势( P趋势<0.05),基线MAGE、随访时HbA 1C和空腹血糖呈逐步升高趋势( P趋势<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基线GA/HbA 1C比值与基线空腹C肽和激发后C肽水平呈负相关( P<0.01),与基线MAGE及随访时HbA 1C和空腹血糖呈正相关( 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基线GA/HbA 1C比值与基线MAGE和激发后C肽水平、随访时空腹血糖和HbA 1C独立相关( P<0.05)。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GA/HbA 1C比值大于2.85是随访时空腹血糖( OR=3.028,95% CI 1.291~7.101)、HbA 1C( OR=3.038,95% CI 1.416~6.515)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基线GA/HbA 1C与血糖波动幅度切相关,与随访后的空腹血糖和HbA 1C独立相关,基线GA/HbA 1C比值大于2.85是空腹血糖及HbA 1C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胰岛移植的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胰岛移植在近20年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临床治疗的理想方案之一。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证实,胰岛移植在胰岛素脱离或减量、低血糖发作的防治和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然而临床胰岛移植目前仍面临供体资源紧缺、胰岛移植物早期定植、存活困难和排斥反应等亟待解决的难题。未来应在提高捐献胰腺数量及有效利用率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异种胰岛移植和干细胞来源胰岛移植的临床探索,有效解决胰岛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不断研发新材料、新技术,优化胰岛移植部位,提高胰岛移植物定植与存活,并逐步摆脱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此外,应积极推进胰岛移植后移植物监测手段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保障胰岛移植后移植物的长期存活,让更多糖尿病患者从中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烟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烟雾病(MMD)是一类病因不明,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远端慢性闭塞,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病,临床上常表现为缺血或出血性卒中发作。世界范围内东亚地区MMD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知识的普及,我国MMD的诊断和治疗病例数呈快速上升趋势。然而迄今为止仍有发病机制不明,颅内外搭桥手术对患者长期疗效不明确,药物治疗开发难度大等临床痛点和难点。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和争议,从MMD的发病机制研究、临床诊疗现状和治疗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MMD是一个进行性进展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机制还需更多的深入研究来揭示,MMD的治疗也是综合性治疗难题,需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辅助治疗来帮助患者获得最大的临床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烟雾病遗传易患基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特征性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段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并伴有颅底代偿性增生的异常血管网形成。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报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由于其具有种族易感性、家族聚集性特征,认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该文主要从烟雾病遗传相关基因进行综述,旨在通过详细及全面的了解其遗传相关基因在烟雾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更早、更准确的作出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改善患儿长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射频消融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壶腹癌的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内镜射频消融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壶腹癌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9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壶腹癌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射频消融次数、胆管支架类型、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在内镜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分析射频消融次数、胆管支架类型与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为(73.0±9.7)岁。25例(50.0%)患者进行过1次射频消融治疗,25例(50.0%)患者进行过≥2次射频消融治疗;6例(12.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均为轻症。平均随访时间22.3个月,共有39例(78.0%)患者死亡,5例(10.0%)患者失访,6例(12.0%)患者存活。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16.9(95% CI:9.1~24.8)个月,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0%、38.5%、27.0%和12.6%。射频消融治疗≥2次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较治疗1次的患者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95% CI:9.7~43.7)个月比12.6(95% CI:4.9~20.3)个月, χ2=3.049, P=0.081]。32例(64.0%)患者采用塑料支架,18例(36.0%)采用金属支架,采用金属支架和采用塑料支架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95% CI:6.1~28.0)个月比15.9(95% CI:6.9~24.9)个月, χ2=0.029, P=0.865]。 结论:内镜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壶腹癌的一种安全疗法,多次连续治疗有可能增加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0—2019年中国11~18岁汉族男生首次遗精年龄长期趋势及其与营养状况关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9年11~18岁汉族男生首次遗精年龄长期趋势及其与营养状况的关联。方法:利用2010、2014和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采用询问法收集研究对象年龄、居住地和首次遗精情况,并测量其身高和体重,共纳入遗精情况、身高、体重资料完整的11~18岁汉族男生184 633名。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各地区首次遗精中位年龄(95% CI),比较不同特征对象首次遗精年龄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11~18岁汉族男生首次遗精与营养状况的关联。 结果:2019年中国11~18岁汉族男生首次遗精中位年龄(95% CI)为13.85(13.45~14.22)岁,比2010年提前0.18岁;城市和乡村男生首次遗精中位年龄分别为13.89和13.81岁,与2010年相比,城乡男生首次遗精年龄分别提前了0.08和0.27岁。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省份与城乡等因素后,正常体重男生为参照,首次遗精与消瘦呈负向关联,与超重、肥胖呈正向关联, OR(95% CI)值分别为0.73(0.67~0.80)、1.09(1.02~1.17)和1.09(1.01~1.18)。 结论:中国汉族男生首次遗精年龄呈提前趋势且与营养状况存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主要眼底病慢病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眼底病患者群体基数庞大,这一现象在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影响下显得尤为突出,患病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当前社会公众对眼底病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基层筛查网络亟待完善,诊疗覆盖率不足,且疾病晚期治疗手段受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眼底病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情况欠佳,致盲率居高不下。同时,眼底慢性疾病的特性决定了其需要长期、系统化的管理与治疗,但现实中患者往往面临沉重的随访负担,较高的失访率又进一步限制了诊疗效果的充分实现。鉴于此,《"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了加强眼底病防控体系建设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模式,包括搭建科学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提升治疗成功率,从根本上降低因眼底病导致的视力丧失比例。为此,我国眼底病领域的权威专家通过组织深入全面的专题研讨,并运用改良版德尔菲法进行集体决策和意见征询,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共识性的指导建议。这些宝贵的专业见解将有力推动我国建立适宜的眼底病慢病管理体系,保障眼底病慢病患者获得长期、规范的医疗服务,为改善眼底病整体防治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