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学传感技术在昆虫检测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声学传感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且有效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业(作物、树木)和食品安全(谷物、鲜果、干果等)相关领域,在害虫检测、监测预警、生物学研究以及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开发出了一些声测设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种应用于昆虫检测的声学传感技术,包括碰撞声检测技术、压电传感器技术和超声波检测技术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声学传感技术在昆虫检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幼儿单人氧舱治疗期间发生应急减压出舱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使用婴幼儿单人氧舱进行高压氧治疗(HBOT)发生应急减压出舱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婴幼儿HBOT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使用婴幼儿单人氧舱行HBOT发生应急减压出舱处置的2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应急减压出舱的原因、时间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应急减压出舱的患儿中75.0%(21/28)年龄<12个月,具体原因包括呕吐、足部皮肤磨擦出血、肢体嵌夹于氧舱托盘与舱壁之间缝隙、情绪激动撞击舱壁、紫绀、惊厥发作和呼吸暂停等。呕吐主要因为进舱前1 h内进食或进食过多;足部皮肤磨擦出血均为不会翻身的小月龄患儿;缝隙嵌夹为肢体瘫痪患儿;紫绀患儿均有先天性心脏病;惊厥为癫痫患儿。所有患儿全部安全出舱,没有出现减压病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使用婴幼儿单人氧舱行HBOT期间应急减压出舱发生率不高,针对患儿的年龄和基础疾病特点以及导致应急减压出舱常见原因加以预防可以进一步提高婴幼儿HBOT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与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之异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1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及欧洲危重病协会联合发布了《拯救脓毒症运动: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提出93条推荐意见。同年,日本集中治疗医学会及日本急救医学会也联合发表了《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2020》,涵盖22个领域的118个临床问题。本文将两个指南的内容按照国际指南的顺序,从筛查、初始复苏、平均动脉压、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诊断、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启动抗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抗菌药物的选择、抗真菌治疗、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的输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感染源控制、抗菌药物降级策略、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停用抗菌药物的生物标志物、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监测和静脉通路、液体平衡、氧合目标、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保护性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非ARDS呼吸衰竭患者的小潮气量、肺复张、俯卧位通气、肌松剂、体外膜肺氧合(ECMO)、糖皮质激素、血液净化、红细胞(RBC)输注、免疫球蛋白、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预防、肾脏替代治疗、血糖管理、维生素C、碳酸氢钠治疗、营养、治疗目标、姑息治疗、同伴支持团体、治疗的交接、寻求经济或社会支持、脓毒症患者以及家属的脓毒症知识教育、共同决策、出院计划、认知疗法、出院后随访等50个条款进行比较,便于大家了解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领域一些观点的碰撞,加深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肠间质瘤破裂定义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肿瘤破裂是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临床事件,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诱因包括腹腔压力升高、挤压、碰撞、不适当手术操作等;肿瘤巨大、小肠GIST、核分裂象高和 KIT 11外显子557/558缺失突变等不良生物学行为以及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反应良好、迅速使肿瘤液化、坏死等为其高危因素。当前指南认为,肿瘤破裂是GIST完整切除后复发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确定服用伊马替尼时间、甚至终身辅助治疗的指征。然而,肿瘤破裂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或缺乏公认的定义,因此,肿瘤破裂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缺少相应流行病学资料,也很难评估肿瘤破裂的临床意义。根据相关文献和国际指南,将肿瘤破裂分为自发性及医源性破裂,并根据Oslo criteria标准,将肿瘤破裂分为6类:(1)肿瘤破裂或破碎;(2)血性腹水;(3)肿瘤部位胃肠道穿孔;(4)邻近器官镜下肿瘤浸润;(5)经病灶切除或分块切除病灶;(6)切取活检。如下的肿瘤完整性轻微缺损不视为破裂,即(1)肿瘤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缺损或肿瘤破溃到胃肠道;(2)镜下肿瘤穿透腹膜或肿瘤腹膜医源性损伤;(3)无并发症经腹腔穿刺活检;(4)R 1切除。此外,我们进一步强调识别GIST破裂的高危因素、预防和积极干预肿瘤破裂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岛市部分地区128例冬季雪上运动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青岛市部分地区冬季雪上运动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以期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保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因滑雪运动损伤就诊于青岛市中心医院骨科的128例患者资料,分类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类型、损伤部位、致伤原因及治疗方式等。结果:128例患者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32.0±12.1)岁;单发伤占97.66%(125/128),多发伤占2.34%(3/128)。单板滑雪致伤44例(34.38%,44/128)46处(35.11%,46/131),双板滑雪致伤84例(65.62%,84/128)85处(64.89%,85/131)。损伤类型:软组织损伤44例(34.38%,44/128),骨折84例(65.62%,84/128)。受伤部位前3位:小腿(24.43%,32/131)、腕关节周围(18.32%,24/131)、膝关节周围(15.27%,20/131)。单板、双板滑雪最容易受伤部位分别为腕关节(26.09%,12/46)、小腿(31.76%,27/85)。致伤原因前3位:不慎摔倒(39.06%,50/128)、被人撞伤或紧急避险(14.84%,19/128)、装备型号不匹配(12.50%,16/128)。初学滑雪患者占比高达76.56%(98/128)。手术治疗49例(38.28%,49/128),保守治疗79例(61.72%,79/128)。结论:青岛市部分地区滑雪运动损伤具有初学者占比高、跌倒致伤占比高、骨折占比高等特点。单板滑雪需注意腕关节的防护,双板滑雪上雪前需特别注意检查滑雪板脱离装置。虽然有不少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但是严重多发伤少见,大多数患者仅需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优化活动平台单髁术后衬垫脱位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衬垫脱位是活动平台单髁置换的特有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包括屈伸间隙平衡不佳、假体安放位置偏差、残留骨赘或骨水泥撞击、内侧副韧带松弛或损伤、外伤及患者长期做高屈曲动作等,大部分脱位由多因素造成。术前严格把握单髁置换适应证,术中准确地截骨、安放假体同时保护内侧副韧带,术后制定适宜的康复动作及活动强度,可减少衬垫脱位的发生。衬垫脱位的治疗应根据其原因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10例儿童牙外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牙外伤的临床资料,为儿童牙外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口腔科就诊的<14周岁的牙外伤初诊患儿共210例(291颗)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牙外伤患儿就诊时间、受伤牙位及牙外伤类型,并对患儿行艾森克个性检测,分析比较不同性格患儿牙外伤数量。结果:儿童牙外伤中,男女比例为1.5∶1。跌倒是导致牙外伤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碰撞。牙外伤患儿及时救治率不高,2 h内就诊率不到20%,近半数患儿在24 h以后就诊。牙外伤最易伤到前牙,尤其是中切牙。性格与外伤牙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外向型性格患儿的外伤牙数量高于中性及内向型性格患儿( P<0.05)。 结论:儿童牙外伤有其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牙外伤的发生。外向型性格是儿童牙外伤的影响因素,对此部分儿童进行科学指导和警示对于预防牙外伤发生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的临床特征及预防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方向、脱位时间等临床特征,并尝试提出术中及术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3月至2021年3月122例累及骨盆Ⅱ区切除重建术患者,骨盆Ⅱ区32例,骨盆Ⅰ+Ⅱ区31例,骨盆Ⅱ+Ⅲ区40例,骨盆Ⅰ+Ⅱ+Ⅲ区19例;122例中发生术后脱位17例。男73例,女49例;年龄平均为47岁(范围9~73岁)。统计肿瘤学情况,手术及辅助治疗方式,术后影像学特征,脱位患者的脱位方向、脱位时间,复位方法及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结合切除重建术后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结果:122例患者中共有脱位17例,脱位率13.7%,其中前脱位12例(70.6%),后脱位5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2, P=0.033)。术后3个月内发生脱位共有12例(70.6%);1例脱位发生在术后5个月,另4例脱位时间>术后1年。脱位患者复位后MSTS评分为56.1%±15.6%(20%~80%)。结合术后影像学检查,提出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包括:可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0°~10°);适当将髋臼杯向旋转中心后方移位少许,适当减少股骨颈假体前倾角,三者结合可减少股骨-髋臼假体撞击的发生;同时术后患肢用严格的钉子鞋控制患肢在中立位,避免外旋的发生。 结论: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多以前脱位为主,股骨柄假体颈部与髋臼下缘空间较小,容易发生撞击;若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髋臼假体适当向后方移位及股骨颈前倾角减少5°,可减少股骨-髋臼撞击可能性,继而减少术后脱位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仅就中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中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有调整和修改的主要部分进行解读。首先从指南中存在的循证证据级别与推荐建议的碰撞解谈指南存在的地域性和临床应用的原则性;通过阐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发病背景的复杂性,以及从子痫前期-子痫存在多因素、多机制、多通路致病的综合征发病性质,进一步阐述对多方面临床发病风险因素的认识;从强调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做好预警预防,提出应重视临床预警信息,强化产前检查,提高对首发症状的早期识别,从而提升早期诊断能力;认识高血压的各种临床变化形式,中国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形,阐述抗高血压和预防抽搐等的对症处理方法,强调个体化,注重临床监控和处置,同时注意各种诱发病因的诊治。旨在早预警和预防、早识别和干预,减少子痫前期发生,降低重症发生,减少对母儿损害,扩展临床多方面诊治思路。其他部分解读仍参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解读 [ 2] ,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系列发表的中国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髋关节囊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髋关节囊的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 2022 年 9 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髋关节囊的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的文献共1 347篇,剔除与研究方向不符、内容重复、质量较低的文献,共纳入文献40篇,并阅读解剖学著作3部,进行相关分析与总结。结果:髋关节囊为包绕髋关节的圆筒形纤维结缔组织,周围主要由髂股韧带、坐股韧带、耻股韧带和轮匝带等4条韧带牢固连接,每条韧带都有自己特定的起止点及走行,当前对于这些解剖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髋关节囊周围韧带在维持髋关节功能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髂股韧带是髋关节的动静态联合稳定器,坐股韧带和耻股韧带在限制髋关节内旋及外旋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轮匝带是保持股骨头稳定性和抵抗髋关节轴向牵引力的重要结构。髋关节术后关节囊修复对髋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已较为肯定,但是否需要进行关节囊修复,还要具体考虑手术类型、切口大小和患者自身情况等影响因素。关节囊厚度的变化与关节囊松弛、股骨髋臼撞击症等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髋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在维持髋关节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解剖结构和力学特点关系密切。髋关节囊的修复对髋关节术后增强髋关节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髋关节囊厚度的变化与多种髋关节疾病的发生相关。正确处理髋关节囊,对术后髋关节的稳定和髋关节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