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灸法补泻在前列腺癌分期辨治中应用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灸法的补泻作用由灸法类型、操作方法及腧穴特性等因素共同决定.依据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邪正盛衰变化,可将其分为癌毒初结期、正虚毒蕴期、阳虚寒滞期三期.癌毒初结期脏腑失调,湿热瘀毒蕴积,艾灸治疗以泻为主、兼顾扶正,可采用麦粒灸、化脓灸、隔蒜灸等,艾灸壮数宜多、灸量宜大,强刺激腧穴以达到灸泻目的;正虚毒蕴期,气机渐弱,癌毒耗损阴分,重视攻补兼施,可采用温和灸、化脓灸等,壮数宜减、灸量适中,温和刺激腧穴以平调虚实;阳虚寒滞期,脾肾阳虚,寒湿阻塞经络,以补为主、兼顾祛邪,可采用隔附子饼灸、隔盐灸、麦粒灸等,艾灸壮数宜少、灸量宜小,治疗频次可适度增加,对腧穴产生和缓、持续的刺激,进而激发机体正气,促进气血化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烧山火针刺手法结合隔附子饼温针灸治疗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观察烧山火针刺手法结合隔附子饼温针灸治疗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结合隔附子饼温针灸,1次/d,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坦索罗辛缓释胶囊,1次/d,连续服用1个月.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并于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Ⅰ-PS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和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Ⅰ-PSS评分、中医症状评积分和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治疗组愈显效率53.3%(16/30),对照组愈显率23.3%(7/3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山火针刺手法结合隔附子饼温针灸能有效改善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各项症状,降低膀胱残余尿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经筋排刺法联合隔附子饼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目前,临床早期治疗仍以激素类药物为主导,虽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面神经疼痛、水肿等症状,但其应用效果仍相对有限,而且有一定副作用[1].既往研究指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增效减毒的功效[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PI3K/AKT/mTOR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将24只新西兰纯种雄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其他各组兔采用喂养高脂饲料拌入丙基硫氧嘧啶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同期,给予相应干预.12周后取材,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兔主动脉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蛋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主动脉血管内皮结构明显受损,血清TNF-α、IL-6含量升高(P<0.001),IL-10含量降低(P<0.01),心肌组织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阿托伐他汀组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P<0.01或P<0.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隔药饼灸组TG、LDL-C含量升高(P<0.01),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隔药饼灸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炎症介质TNF-α、IL-6、IL-10表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IL-9/IL-9R途径研究针灸保护DSS诱导的UC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观察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肠黏膜白细胞介素(IL)-9/IL-9 受体(IL-9R)的调节作用,探讨针灸对UC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机制.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先予以 4%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连续自由饮用7 d.大鼠UC模型构建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分别接受隔药灸和电针双侧天枢穴干预,每日 1 次,连续干预7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中IL-9、IL-6、IL-1β和血红蛋白H(HbH)的蛋白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9、IL-9R、claudin-2、紧密连接蛋白 1(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U.1、CD4 与IL-9 蛋白共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出现大面积的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 HbH 浓度降低(P<0.01),血清中 IL-9、IL-6 和 IL-1β 蛋白含量均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ZO-1 和occludin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IL-9、IL-9R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结肠组织中IL-9/PU.1和IL-9/CD4 阳性共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隔药灸组和电针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逐渐修复,可见愈合性溃疡,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P<0.05),血清HbH浓度增加(P<0.01),血清IL-9、IL-6 和IL-1β蛋白含量均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ZO-1 和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肠组织中IL-9、IL-9R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IL-9/PU.1 和IL-9/CD4 阳性共表达降低(P<0.05).结论:隔药灸和电针均能通过调节转录因子PU.1 抑制UC结肠组织中IL-9 与IL-9R的蛋白表达,促进肠黏膜屏障修复,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IL-9、IL-6 和IL-1β的蛋白含量,这可能是针灸减轻UC结肠黏膜炎症,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关键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脂多糖/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脂多糖(LPS)/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探讨艾灸干预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UC模型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8只(剩余4只用于模型鉴定).采用4%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自由饮用7 d以建立UC大鼠模型.艾灸组取双侧"天枢穴"和"上巨虚穴"进行隔药饼灸,西药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溶液灌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LPS的蛋白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分化抗原14(CD1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6、TNF-α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UC大鼠外周血清LPS的含量、结肠组织LBP、CD14、TLR4、MyD88、TRIF、IL-6和TNF-α的蛋白表达以及IL-6和TNF-α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艾灸可降低UC大鼠外周血清LPS的含量、结肠组织LBP、CD14、TLR4、MyD88、TRIF、IL-6和TNF-α的蛋白表达以及IL-6和TNF-α的mRNA表达(P<0.01或P<0.05).结论:艾灸可能通过调节LPS/TLR4的信号转导通路来减轻UC大鼠的肠道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李飞针灸治疗"长新冠"后失眠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总结李飞教授针灸治疗"长新冠"(新冠感染恢复后遗留的并发症、后遗症)后失眠经验.李飞教授认为,"长新冠"后失眠患者,其病机关键在脾,病位涉及脾、心、肾、肝,病性多以虚为主.针灸以健脾祛湿、通调阴阳为治疗原则,强调行针手法的应用,如:捻转补法足三里,补脾益气,捻转泻法神门,宁心安神,并通过隔附子饼灸足三里、中脘、关元穴,温补脾阳,强气血生化之源;采用"百会-神门-三阴交""印堂-中脘-足三里"等三才穴组,沟通上下、调和气血;协同使用补母泻子法、通调任督法,补虚泻实,通调全身阴阳.在临床取得较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隔附子饼灸联合生物反馈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膀胱功能、膀胱压力及尿路感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究隔附子饼灸联合生物反馈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膀胱功能、膀胱压力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6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病人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联合组(3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刺激,联合组给予隔附子饼灸联合生物反馈刺激.比较两组尿流动力学(最大膀胱压力、膀胱功能、最大膀胱测量容量),膀胱残余尿量,临床疗效,尿路感染发生率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8周后MHU评分、膀胱残余尿量依次降低(P<0.05),且干预4周、8周后,联合组[(2.45±0.26)分、(216.46±23.72)mL、(1.87±0.19)分、(114.37±11.5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9±0.28)分、(242.75±26.84)mL、(2.14±0.22)分、(162.75±16.49)mL](P<0.05);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8周MBI评分、膀胱压力依次升高(P<0.05),且干预4周、8周后,联合组[(38.57±3.46)分、(12.67±1.27)分、(46.57±4.72)分、(14.02±1.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4.14±3.25)分、(10.96±1.14)分、(40.62±4.15)分、(12.57±1.31)分](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7.89%)明显低于对照组(28.95%)(P<0.05).结论 隔附子饼灸联合生物反馈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可有效提高膀胱功能及膀胱压力,降低尿路感染及膀胱残余尿量,提升自理能力,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P2X7R-NLRP3炎性小体通路探讨针灸减轻UC大鼠结肠黏膜炎症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从P2X7R-NLRP3炎性小体通路角度探讨针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造模方法为4%右旋糖酐硫酸钠连续饮用7 d.隔药灸组和电针组分别接受连续7 d隔药灸或电针双侧天枢穴干预.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结肠组织相关分子的浓度或含量.采用野生型(WT)和P2X7R基因敲除(KO)小鼠构建UC模型,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NLRP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结肠组织P2X7R、NLRP3、ASC、Caspase-1、IL-1β及IL-18蛋白表达,血清IL-1β及IL-18的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及电针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结肠组织P2X7R、NLRP3、ASC、Caspase-1、IL-1β及IL-18蛋白表达,以及血清IL-18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经UC造模后,P2X7R KO小鼠结肠黏膜上皮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WT小鼠减轻,结肠NLRP3蛋白表达也较WT小鼠降低(P<0.05).结论:隔药灸、电针天枢穴可能通过抑制UC大鼠结肠组织P2X7R、NLRP3、ASC及Caspase-1的蛋白活性,降低P2X7R-NLRP3炎性小体通路中下游分子IL-1β及IL-18的表达达到缓解UC炎症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隔药饼灸修复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究隔药饼灸修复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脂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患者随机分为隔药饼灸组与辛伐他汀组,每组30例.隔药饼灸组给予隔药饼灸法,采用两组穴位(Ⅰ组:巨阙、天枢、丰隆;Ⅱ组:心俞、肝俞、脾俞)交替施灸;辛伐他汀组给予口服辛伐他汀.两组均治疗12周,随访4周、12周.采集治疗前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症状积分疗效、血液流变学、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隔药饼灸组有效率86.67%,辛伐他汀组有效率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积分比较,隔药饼灸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优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积分疗效比较,隔药饼灸组有效率76.67%,辛伐他汀组有效率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上调患者IGF-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IGF-1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对血液流变学及Hcy指标均有显著调控作用(P<0.05);随访4周,隔药饼灸组对血液流变学、Hcy指标改善均与辛伐他汀组差异显著(P<0.05);随访12周,两组血液流变学、Hcy指标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药饼灸可能通过调节IGF-1与Hcy的水平,调控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缓解内皮功能障碍,维持内皮功能稳定,从而调节血脂治疗高脂血症.且隔药饼灸近期调控作用优于辛伐他汀,具有疗效稳定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