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肠脑互动靶点 提升疑难消化病治疗水平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与精神心理应激、饮食行为和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相关的胃肠道疾病(如胃肠功能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的发病率逐年攀升。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如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与疑难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如胃轻瘫和反复发作的非器质性不完全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日益成为临床实践中难以突破的瓶颈。肠脑互动、胃肠道本身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揭示出若干有望提升疗效的新靶点。现针对这些新靶点,叙述针对肠脑互动紊乱的神经调节剂的应用和针对胃肠病理生理学机制新靶点的药物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ARMS)治疗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6月—2020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30例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3周黏膜切除组( n=15)和3/4周黏膜切除组( n=15),分别进行相应黏膜切除范围的改良ARMS。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镜检查食管炎情况、24 h食管pH监测结果、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静息压力,并分析两种不同黏膜切除范围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3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53±0.36比11.93±0.57, t=6.874, P<0.001)、酸暴露时间(19.81%±1.72%比31.45%±2.78%, t=8.020, P<0.001)、DeMeester评分(40.98±4.55比55.33±5.65, t=6.408, P<0.001)均明显好转,3/4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0±0.57比12.47±0.68, t=8.650, P<0.001)、酸暴露时间(20.07%±2.19%比29.96%±3.00%, t=7.444, P<0.001)、DeMeester评分(33.67±3.47比51.17±6.03, t=4.973, P<0.001)均明显好转,且术后6个月两组间胃食管反流病评分、酸暴露时间及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90, P=0.436; t=0.093, P=0.926; t=1.278, P=0.212)。两组手术前后比较组内食管炎C、D级比例(10/15比5/15, χ2=3.894, P=0.063;8/15比4/15, χ2=2.778, P=0.125)及LES静息压力[3.29(2.66,8.29)mmHg比3.98(3.67,9.43)mmHg, P=0.334;5.78(1.9,8.46)mmHg比5.88(3.28,8.99)mmHg, P=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3周黏膜切除组术后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3/4周黏膜切除组(1/15比6/15, χ2=4.658, P=0.021)。 结论:改良ARMS能有效缓解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反流症状及食管酸暴露,但不能明显提高LES静息压力,2/3周黏膜切除可减少术后狭窄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及食管功能检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诊疗决策。方法:纳入2015 年11月至2017 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因反酸、烧心及食管外症状就诊的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及心理评分资料,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焦虑量表SAS,Zung氏抑郁量表SDS,完成胃食管反流监测及食管高分辨测压。根据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的反应,将患者分为RGERD 组及非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NRGERD)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特征,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RGERD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RGERD 61例(51.3%),NRGERD组58例(48.7%)。RGERD患者体重指数(BMI)、典型症状(反酸)比例显著低于NRGERD组( P<0.05);但不典型症状(胸骨后不适或胸痛)的比例高于NRGERD组( P<0.05)。RGERD患者酸反流事件及近段反流比例显著低于NRGERD组,但病理性非酸反流事件和基线阻抗值较NRGERD组高( P<0.05)。RGERD 患者在食管高分辨测压基本参数及芝加哥分型的食管动力障碍与NRGERD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GERD患者SCL-90评分中躯体化、抑郁、敌对得分显著高于NRGERD组( P值均<0.05),抑郁状态为R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3.915 (95% CI1.464~10.466), P=0.007]。 结论:RGERD患者非典型症状比例更高,病理性非酸反流增多。抑郁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磁性括约肌增强器固定在食管外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区,静息状态下磁珠间吸引力可协助关闭食管下括约肌,起到抗反流作用。国外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结果均验证了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磁性括约肌增强器用于治疗难治性或合并巨大食管裂孔疝的胃食管反流病,也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胃底折叠术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临床疗效无差异,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术后保留打嗝、呕吐等功能,且操作简便,不改变消化道生理结构。磁性括约肌增强器远期效果不断提升,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已在国内初步开展,有望成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重要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质性肺病相关咳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间质性肺病相关咳嗽临床上很常见,发病机制可能与气道炎症、肺组织机械扭曲、咳嗽高敏感性和胃食管反流有关,多为难治性咳嗽,可加重呼吸困难,引起自发性气胸、晕厥及胸痛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有较大负面影响。其诊断应在明确间质性肺病的基础上,确立咳嗽与间质性肺病的因果关系。治疗原发病是咳嗽缓解的基础,其次是处理伴随疾病,镇咳药物如神经因子调节剂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个体化治疗是基本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符思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符思教授善于从肝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提出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并细分为水不涵木、木郁化火、木火刑金3种情况,临证除以调肝为主要治法外,还相应配合补母法以滋补肾阴、泻子法以清泻心火、清金制木法以滋养肺胃之阴,此外还注重健康宣教,嘱患者调摄起居及饮食,如此综合调理,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合并食管外症状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选取51例难治性GERD患者,分析合并食管外症状和典型反流症状的难治性GERD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24 h pH-阻抗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合并食管外症状组弱酸反流事件发生率(41.0%,16/39)高于典型反流症状组(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38, P=0.040);而两组酸反流、长反流、非酸反流和食管动力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弱酸反流可能是合并食管外症状难治性GERD的重要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食管连接部收缩指数异常在82例难治性烧心和反流患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胃食管连接部收缩指数(EGJ-CI)在区分功能性烧心(FH)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PPI难治性烧心和(或)反流患者82例,其中RGERD患者50例(RGERD组),FH患者32例(FH组)。比较RGERD组和FH组患者的EGJ-CI,计算EGJ-CI区分RGERD与FH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分析EGJ-CI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参数、基线阻抗水平和24 h阻抗-pH监测参数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ROC曲线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RGERD组患者的EGJ-CI低于FH组[25.8 mmHg·cm (14.1 mmHg·cm, 35.9 mmHg· cm)(1 mmHg=0.133 kPa)比39.2 mmHg·cm(23.0 mmHg·cm, 60.8 mmHg·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33, P=0.005)。当EGJ-CI的临界值为35.8 mmHg·cm时,其区分RGERD与FH的灵敏度为76.0%,特异度为62.5%,AUC为0.69(95% CI 0.57~0.81)。EGJ-CI与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综合松弛压、远端收缩积分、远端食管压力、平均夜间基线阻抗水平(食管远端通道z6)均呈正相关( r=0.812、0.631、0.451、0.490、0.401, P均<0.01),而与DeMeester评分、酸暴露时间、总体反流事件数、酸反流事件数、长反流事件数、最长反流时间均呈负相关( r=-0.363、-0.372、-0.346、-0.318、-0.300、-0.291, P均<0.01)。 结论:EGJ-CI有助于区分FH与RGERD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159例不同亚型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的rGERD患者159例,根据胃镜下有无远端食管黏膜损伤,将患者分成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RE)组(58例)和难治性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10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24 h食管阻抗-pH值测定结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结果、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腹围、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难治性NERD组食管外症状发生率高于难治性RE组[45.5%(46/101)比24.1%(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85, P=0.010)。难治性NERD组患者气体反流、弱酸反流、非酸反流次数均多于难治性RE组[分别为66.20次(45.20次,111.60次)比38.40次(23.50次,59.63次)、34.70次(9.05次,52.75次)比6.35次(3.10次,24.00次)、12.60次(2.15次,24.20次)比2.15次(0次,10.30次)],GerdQ评分高于难治性RE组[(8.9±2.5)分比(7.8±2.3)分],DeMeester评分、症状指数和症状相关可能性均低于难治性RE组[分别为5.16分(1.75分,14.48分)比15.19分(2.78分,45.96分)、33.3%(0,60.0%)比57.5%(40.5%,78.0%)、87.8%(0,97.8%)比94.0%(82.7%,9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548、-5.384、-4.338, t=3.306, Z=-2.607、-4.313、-2.468; P均<0.05)。难治性NERD组食管远端收缩积分低于难治性RE组[334.0 mmHg·s·cm(182.5 mmHg·s·cm,492.0 mmHg·s·cm)比399.0 mmHg·s·cm(216.5 mmHg·s·cm,756.3 mmHg·s·cm)(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04, P=0.030),两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蠕动中断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9个维度的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159例rGERD患者中,焦虑患者98例(61.6%),抑郁患者55例(34.6%)。难治性NERD组的SAS评分高于难治性RE组[(52.6±5.8)分比(47.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94, P<0.05),但两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GERD患者的GerdQ评分与DeMeester评分、气体反流、弱酸反流、SAS评分、SDS评分均呈正相关( r=0.201、0.228、0.171、0.229、0.276, P均<0.05)。 结论:rGERD患者中,难治性NERD患者的反流症状更严重,可能与非酸反流、气体反流、食管运动障碍、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磁环下括约肌增强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质子泵抑制剂与胃底折叠术,然而目前一大部分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控制症状不理想,且不愿意承担胃底折叠术后风险。磁环下括约肌增强术是近年来国外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新兴手段,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质子泵抑制剂的需求减少,酸暴露恢复正常。本文就磁环下括约肌增强术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