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前庭内侧核与前庭传出神经元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及其电生理特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元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 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元,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元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元分布区后,MVN神经元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元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剂量酒石酸布托啡诺预防性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预注射三种不同剂量酒石酸布托啡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4月至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B1、B2、B3三组,分别于术前15 min予以10、20、30 μg/kg酒石酸布托啡诺组。记录患者给药后10 min时的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6、12、24、48 h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的疼痛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舒适度评分(BCS);术中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一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药后10 min时,B2组、B3组的Ramsay评分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24 h, B3组静息状态NRS评分小于B2组、B1组,B2组小于B1组(均 P<0.05);术后6、12、24 h,B2组、B3组术后活动状态NRS评分小于B1组(均 P<0.05);术后6、12 h,B3组活动状态NRS评分小于B2组(均 P<0.05)。术后6、24 h,B2组、B3组BCS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患者术中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48 h内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前15 min静脉注射30 μg/kg酒石酸布托啡诺预防性镇痛可达到较好的镇痛作用,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妇科腹腔镜手术预防性镇痛的优先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 25,P 75)]表示,其余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里昂共识比较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功能性疾病的食管动力学差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胃食管连接部(EGJ)屏障功能、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和激发试验的差异,分析GERD和食管功能性疾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00例有GERD典型症状的患者,按照罗马Ⅳ标准和里昂共识,结合内镜检查、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GERD组(32例)、反流高敏感(RH)组(33例)和功能性胃灼热(FH)组(35例)。根据HRM检测结果,分析各组患者间食管动力学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 结果:GERD组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低于FH组[(19.37±7.92) mmHg比(25.35±12.38) mmHg(1 mmHg=0.133 kPa)],GERD组和RH组的EGJ收缩积分低于FH组[(20.84±21.52) mmHg·cm、(20.72±19.35) mmHg·cm比(35.93±36.82) mmHg·cm],GERD组的远端收缩积分水平低于FH组和RH组[(802.35±496.86) mmHg·s·cm比(1 316.84±853.92) mmHg·s·cm、(1 141.65±607.93) mmHg·s·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77、-2.069、-2.149、-3.045、-2.467, P均<0.05)。3组患者均无主要蠕动异常,GERD组的无效食管蠕动发生率高于RH组和FH组[62.5%(20/32)比39.4%(13/33)、25.7%(9/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0、9.214, P均<0.05)。 结论:GERD患者存在食管动力异常,主要表现为LES静息压降低、EGJ屏障功能下降、食管体部轻微蠕动异常等;食管RH患者也存在EGJ屏障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与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OPCABG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 TTPB)与胸骨旁神经阻滞(parasternal nerve block, PSB)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舒芬太尼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OPCABG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TTPB组(T组)和PSB组(P组),每组50例。C组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凭静脉麻醉;T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TPB,再行TCI全凭静脉麻醉;P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大肌与肋间内肌平面阻滞,后行TCI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入手术室后(T 0)、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T 1)、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 2)、气管插管后3 min(T 3)、切皮时(T 4)、锯胸骨后1 min(T 5)、心包切开时(T 6)、主动脉侧壁钳部分阻断前(T 7)、侧壁钳开放后(T 8)、再灌后5 min(T 9)、关胸时(T 10)、手术结束时(T 11)的舒芬太尼效应浓度、MAP、心率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检测术前24 h,术后24、48、72 h的血浆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血气分析检测T 0、T 3、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的血糖和乳酸水平;记录术后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血肿)发生情况。 结果:T组和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T 3~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T 2、T 10时MAP,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百分比,术后2、4、6、8 h时血糖水平,T 11及术后2、4、6 h时乳酸水平,术后24、48 h时IL-6水平,术后48 h时CRP水平,术后3 d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T 5~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 P<0.05)。与T 0时比较:3组患者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时血糖水平升高( P<0.05);C组T 11及术后2、4、6、8 h时乳酸水平升高( P<0.05),T组和P组术后2、4、6、8 h乳酸水平升高( P<0.05)。与术前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48 h时IL-6水平及术后24、48、72 h时CRP水平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TPB和PSB在OPCABG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TTPB比PSB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SGFD)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减重代谢及抗反流效果,从而为该类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疝与腹壁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40例肥胖症(体质指数≥30 kg/m 2)合并GERD(经术前GerdQ评分、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24 h pH监测及高分辨食管测压确诊)行减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袖状胃切除术组(SG组,92例)和SGFD组(48例)。SGFD是本团队首创的新型抗反流减重手术方式,通过“先切除,再折叠”的方法同时发挥抗反流和减重作用。主要比较分析SG组与SGFD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3和6个月的减重、改善代谢及抗反流效果。 结果:14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90例;年龄(36.0±9.6)岁;术前体质指数为(38.5±6.5)kg/m 2;术前GerdQ评分为(10.2±1.6)分。SGFD组与SG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SGF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SG组[(137.5±10.5)min比(105.3±12.6)min, t=?15.131, P<0.001]。与术前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3个月空腹血糖、胆固醇、体质量、体质指数、GerdQ评分均更低(均 P<0.05);而在术后6个月时,除了前述指标较术前更低外,甘油三酯、尿酸、DeMeester评分也均更低,但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升高(均 P<0.05)。与SG组比较,SGFD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减重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指标(G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和LESP)优于SG术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肥胖合并GERD患者在SGFD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减重和改善代谢、抗反流效果。SGFD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后第6个月抗反流效果优于SG,具有一定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ARMS)治疗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6月—2020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30例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3周黏膜切除组( n=15)和3/4周黏膜切除组( n=15),分别进行相应黏膜切除范围的改良ARMS。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镜检查食管炎情况、24 h食管pH监测结果、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静息压力,并分析两种不同黏膜切除范围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3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53±0.36比11.93±0.57, t=6.874, P<0.001)、酸暴露时间(19.81%±1.72%比31.45%±2.78%, t=8.020, P<0.001)、DeMeester评分(40.98±4.55比55.33±5.65, t=6.408, P<0.001)均明显好转,3/4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0±0.57比12.47±0.68, t=8.650, P<0.001)、酸暴露时间(20.07%±2.19%比29.96%±3.00%, t=7.444, P<0.001)、DeMeester评分(33.67±3.47比51.17±6.03, t=4.973, P<0.001)均明显好转,且术后6个月两组间胃食管反流病评分、酸暴露时间及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90, P=0.436; t=0.093, P=0.926; t=1.278, P=0.212)。两组手术前后比较组内食管炎C、D级比例(10/15比5/15, χ2=3.894, P=0.063;8/15比4/15, χ2=2.778, P=0.125)及LES静息压力[3.29(2.66,8.29)mmHg比3.98(3.67,9.43)mmHg, P=0.334;5.78(1.9,8.46)mmHg比5.88(3.28,8.99)mmHg, P=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3周黏膜切除组术后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3/4周黏膜切除组(1/15比6/15, χ2=4.658, P=0.021)。 结论:改良ARMS能有效缓解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反流症状及食管酸暴露,但不能明显提高LES静息压力,2/3周黏膜切除可减少术后狭窄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随访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随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的366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其中男236例,女130例,年龄50~78(59±9)岁。所有患者均进行3年随访,每年完成肺功能检查、慢阻肺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经胸超声心动图、胸部CT及相关实验室生物化学检测。根据静息状态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三尖瓣反流峰值流速(TRV)和其他指标评估肺动脉高压(PH)的可能性,用低、中、高可能性表示,以高可能性为PH组,低、中可能性为非PH组。比较2组临床特点。组间比较,正态分布采用 t检验,构成比用 χ2检验,对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和逐步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67例(67/366,18.3%)合并PH可能性高,PH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51.7±6.7)mmHg(1 mmHg=0.133 kPa)。与非PH组相比,PH组年龄(76.0岁比64.0岁)、体重指数 [(21.4±6.0)比(22.6±7.2)kg/m 2],脑钠肽[(50.8±9.1)比(36.4±8.1)pg/ml]、3年急性加重次数[(6.1±0.1)比(2.8±0.4)次]、CAT(17.0比10.0分)、SGRQ(48.9比32.1分)和D LCO占预计值% [(51.9±21.9)% 比(67.0±22.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慢阻肺患者D LCO占预计值%与sPAP呈负相关( r=-0.28, P<0.01)。PH组胸部CT低衰减区(56.1%比34.3%)和肺间质异常比例(30.8%比15.6%)均高于非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LAA%≥30%和肺间质异常是PH的独立危险因素( β值分别为1.479和1.065, OR值为3.640~5.720,95% CI:1.462~8.571,均 P<0.01)。主肺动脉直径与主动脉直径的比值与sPAP呈负相关( r=-0.35, P<0.01)。年龄≥75岁、FEV 1占预计值%<50%及合并PH高可能性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预测因素( β值为0.459~1.211, OR值为3.643~5.722,95% CI:1.463~8.904,均 P<0.01)。 结论:超声心动图评估的合并PH高可能性的慢阻肺患者年龄较大,体重指数较低,一般状况更差。PH高可能性和肺气肿密切相关,与慢阻肺急性加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轻度室间隔肥厚(最大左室壁厚度15~19 mm)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等;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等,监测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后心律失常。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IMSRA治疗,术中及围术期内无死亡、出血和卒中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无左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均无需永久起搏器植入。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最大左室壁厚度减小(均 P<0.001);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静息和激发左室流出道压差显著降低(均 P<0.001);二尖瓣反流量减少,SAM征分级降低(均 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房内径减小(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房容积指数减小(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E/e′)减小(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电刺激频率5~50 Hz,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2次)及盆底肌训练(每次训练15~30 min,每天训练3次),2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比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最大尿道压(MUP)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FUL、MUCP、MUP、社会心理评分、限制性行为评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阴道收缩压[(35.93±8.52)cmH 2O]、阴道静息压[(35.17±8.46)cmH 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85±0.79)s]、FUL[(34.52±7.85)mm]、MUCP[(7.93±1.21)kPa]、MUP[(9.08±1.25)kPa]、社会心理评分[(77.29±5.18)分]、限制性行为评分[(77.39±5.37)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76.29±5.7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