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导向技术引导下三种路径植入输液港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植入输液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不同方式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超声联合DSA引导下植入输液港346例,其中男162例、女184例,年龄17~83(57±12)岁。按照植入路径分为经颈内静脉(A组)126例,男67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11)岁;经锁骨下静脉(B组)114例,男52例、女62例,平均年龄(58±10)岁;经头臂静脉(C组)106例,男43例、女63例,平均年龄(60±9)岁;比较3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置管长度、术后1个月舒适度、非计划拔港率及围手术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输液港,3种路径对比一次穿刺成功率(χ 2=1.375, P=0.503)、手术时间( F=0.968, P=0.624)、非计划拔港率(χ 2=1.570, P=0.456)及导管总长度( F=0.821, P=0.4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组血管内长度最短( F=263.618, P=0.000),且舒适度明显高于A、B组( F=52.248,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夹闭综合征为B组特有并发症(χ 2=6.159, P=0.046),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导向技术引导下3种植入方式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其中经头臂静脉植入的患者术后舒适度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可作为优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CCG-ALL-2015方案多中心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研究(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主要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CCG-ALL-2015统一方案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CCCG-ALL协作组20家医院的7 640例初诊ALL患儿进行分层治疗。根据临床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危险度分组,并根据诱导治疗第19天、46天微小残留病(MRD)结果调整危险度,不同危险度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全程无放疗。方案设计2个随机对照研究:费城染色体阳性ALL(Ph +ALL)患儿在化疗基础上随机接受达沙替尼(Ph-D组)或伊马替尼(Ph-I组)治疗;根据维持治疗后期是否加用7个周期的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加用,B组为不加用),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多因素模型。 结果:共7 640例患儿入组,男4 521例、女3 119例。7 508例获得完全诱导缓解,诱导缓解率为98.3%。189例Ph +ALL患儿随机研究显示,达沙替尼(Ph-D)5年EFS优于伊马替尼(Ph-I)[60.1%(95% CI 49.8%~72.5%)比39.4%(95% CI 26.9%~57.7%),χ 2=5.00, P=0.020]。维持治疗期间是否加用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研究显示,低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 CI上限分别为0.02和0.01,中、高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 CI上限分别为0.05和0.01,小于预设的非劣效边界值0.05。整组患儿随访3.5(2.4,4.8)年,5年OS和EFS分别为90.9%(95% CI 90.2%~91.7%)和80.1%(95% CI 79.0%~81.2%),累积复发率15.3%(95% CI 14.3%~16.3%),单纯中枢神经系统(CNS)累积复发率为1.9%(95% CI 1.6%~2.2%),累及CNS累积复发率为2.7%(95% CI 2.3%~3.1%)。5年治疗相关累积病死率为1.3%(95% CI 1.0%~1.6%)。多因素分析发现B-ALL中,年龄≥10岁、男性、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 9/L、初诊时中枢类型为CNS2或CNS3、有BCR-ABL融合基因、KMT2A基因重排、无ETV6-RUNX1融合基因、诱导第19天、第46天MRD>0.01%均为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T-ALL中有BCR-ABL融合基因、诱导第46天MRD>0.10%为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 结论:无颅脑预防性放疗的CCCG-ALL-2015方案远期预后良好,CNS复发率低,治疗相关病死率低,达沙替尼在Ph +ALL中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维持治疗后期去掉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并不降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粪菌移植对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和肠道菌群影响的非对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治疗IB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粪菌移植的IBS住院患者28例。所有IBS患者于粪菌移植前、粪菌移植后4和12周完成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系统评分(IBS-SSS)和胃肠道症状分级(GSRS)评分。IBS患者粪菌移植前和粪菌移植后4周行16S rDNA测序,从门、科、属水平分别分析粪菌移植对IB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应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筛选差异菌属。采用配对 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粪菌移植后12周,IBS-QOL心境恶劣、行为障碍、自体意象、健康担忧、进食逃避和关系拓展6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前[分别为43.750分(22.656分,56.250分)比48.438分(32.031分,60.938分)、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46.429分(21.429分,62.500分)、31.250分(14.063分,42.188分)比31.250分(18.750分,50.000分)、41.667分(27.083分,56.250分)比50.000分(41.667分,66.667分)、54.167分(43.750分,72.917分)比66.667分(58.333分,83.333分)、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67分(8.333分,33.3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157、-3.429、-2.274、-3.197、-3.042、-2.329, P均<0.05)。粪菌移植后12周,IBS-QOL行为障碍和关系拓展2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后4周[分别为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39.286分(19.643分,62.500分)和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70分(2.083分,41.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998、-2.110, P均<0.05)。粪菌移植后4和12周的IBS-SSS、GSRS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前[(190.32±106.51)、(201.43±102.48)分比(245.93±86.10)分和5.50分(4.00分,9.00分)、5.50分(4.00分,8.75分)比7.00分(6.00分,9.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2、3.848, Z=-3.081、-3.609; P均<0.01)。粪菌移植后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门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菌门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科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菌科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属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艾克曼菌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均=-2.589, P均=0.010)。LEfSe法发现,粪菌移植后4周,IBS患者肠道菌群中艾克曼菌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判别分析值=4.5, P=0.049)。 结论:初步证实粪菌移植治疗IBS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B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改变菌群结构发挥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组赖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重组赖脯胰岛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从全国29家三甲医院选取糖尿病病程6个月以上、单纯口服降糖药联合或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或单纯胰岛素注射≥2次/d稳定治疗3个月以上,且7.5%≤糖化血红蛋白(HbA 1c)≤13.0%的糖尿病患者共626例,通过区组随机化方法,按1∶1随机分到试验组(315例)和对照组(311例)。试验组(315例)和对照组(310例,剔除1例)分别给予试验药物重组赖脯胰岛素和阳性对照药物赖脯胰岛素每日3次,联合重组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按规定方案调整胰岛素剂量。比较两组治疗16周后HbA 1c、血糖、血脂、体重、胰岛素抗体(IAA)等较基线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率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治疗16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bA 1c自基线分别下降(1.18±1.26)%和(1.41±1.30)%,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 F=2.81, P>0.05),单侧97.5%可信区间为-0.14(-0.30,∞)。治疗16周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自基线下降绝对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6周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基线变化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6周后体重及IAA自基线变化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全部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国产重组赖脯胰岛素在降糖疗效方面非劣效于进口赖脯胰岛素,在血脂变化、体重增加、胰岛素抗体发生及安全性方面与进口赖脯胰岛素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2 cm的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相关文献来自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万方等数据库。从纳入的研究中直接提取或间接计算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的相关数据。结果:2001年至2022年间发表的30项研究,共纳入12 227例患者。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肺段切除术对术前CT影像确定为≤2 cm的NSCLC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S)有显著益处( OR=0.86,95% CI:0.75~1.00, P=0.05),患者的5年OS( OR=0.91,95% CI:0.76~1.09, P=0.30)和10年OS( OR=1.22,95% CI:0.67 ~2.21, P=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 OR=0.87,95% CI:0.67~1.13, P=0.30)和5年PFS( OR=0.87,95% CI:0.69~1.10, P=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中,患者的3年及5年肺癌特异性生存率(L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2 cm的ⅠA期周围型NSCLC手术的比较中,肺段切除术在远期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期均展现其非劣性,或许可作为推荐的手术选择。但10年远期生存率及实性成分分析,仍需进一步随机对照研究及更长时间的回顾性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转换治疗HIV-1高病毒学抑制患者48周临床试验:DRIVE-SHIFT最新报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片(doravirine/lamivudine/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DOR/3TC/TDF)治疗HIV病毒学抑制≥6个月的HIV-1成年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此项开放性标签、活性对照、非劣效性临床试验中,经过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种增强型蛋白酶抑制剂、增强型艾维雷韦或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后的HIV病毒学抑制≥6个月的HIV-1成年感染者,按照2:1比例随机分组,一组为改用每日1次DOR/3TC/TDF方案试验组,另一组为继续基线方案24周的对照组。主要终点是第48周DOR/3TC/TDF试验组与第24周基线方案对照组间HIV-1 RNA <50拷贝/mL的受试者比例差异,次要终点是第24周时两组间获得病毒学应答的受试者比例差异(非劣效界值,-8%)。结果:670例受试者(DOR/3TC/TDF组447例,基线方案组223例)纳入了分析。24周时,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在DOR/3TC/TDF组占比为93.7%,基线方案组中为94.6%[差异-0.9(-4.7~3.0)]。48周时,DOR/3TC/TDF组中HIV-1 RNA<50拷贝/mL受试者占比仍为90.8%,非劣效于24周时基线方案组[差异-3.8(-7.9~0.3)]。在曾接受过利托那韦增强型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试验组中,24周时其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幅显著高于基线方案对照组( P<0.01)。第24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8.9%和52.5%,导致治疗停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和0.4%。 结论:对于需改变治疗的患者,转换到每日1次的DOR/3TC/TDF方案是一种耐受性良好且可维持病毒学抑制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采用核磁共振观察中等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调脂治疗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影响。方法:2009年3月—2012年2月进行的REACH研究纳入了核磁共振证实有明确颈动脉AS斑块、从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无症状患者,予中等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24个月。分别于基线、治疗后3、24个月检测血脂水平,行颈动脉核磁共振检查,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颈动脉管壁及脂核体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REACH研究的患者,按照病史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比较调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AS斑块核磁共振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颈动脉AS斑块患者38例,其中糖尿病组13例(34.2%),非糖尿病组25例(65.8%)。基线时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自身基线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甘油三酯(TG)水平在3、24个月时均下降( P均<0.05),糖尿病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不明显;非糖尿病组该指标在24个月升高[(1.38±0.33)mmol/L比(1.26±0.26)mmol/L, P<0.05]。核磁共振结果显示,糖尿病组脂核体积及其百分比在3个月时无明显改变,24个月时呈轻度下降趋势,分别为64.86(45.37,134.56)mm 3比75.76(48.20,115.64)mm 3和15.84%(11.47%,24.85%)比16.95%(11.64%,22.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非糖尿病组脂核体积及其百分比则在治疗3个月时即降低,分别为63.01(44.25,188.64)mm 3比72.49(51.91,199.59)mm 3和13.76%(8.81%,27.64%)比16.04%(11.18%,27.05%),24个月时进一步下降至55.63(27.18,179.40)mm 3,以及12.71%(8.39%,24.41%)( P均<0.05)。治疗后两组管壁体积、管腔体积及管壁体积百分比(PWV)未发现明显变化( P均>0.05)。两组颈动脉AS斑块各参数的变化与血脂各参数的变化在3、24个月时均未发现相关性( P均>0.05)。 结论:调脂治疗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AS斑块影响不同,糖尿病组脂核改善劣于非糖尿病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学失败HIV-1感染者耐药发生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用单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HIV-1感染者体内基因型耐药动态变化,了解耐药相关突变发生特征。方法:对4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病例及其基线冻存血浆样本进行标准基因型耐药检测和共享测序。采用倍比稀释法进行 pol基因片段单基因组扩增和测序(SGS),分析准种变异和耐药动态变化特征。获得的基因序列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判断基因型耐药及耐药程度解析。 结果:NA2302-00病例存在传播性耐药突变(TDR,M184//G190A突变型),在治疗5个月后突变位点增多并导致治疗失败。3例未检测到TDR,但是CD4细胞计数均低于200个/μl,在治疗4~6个月后出现获得性耐药和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均对所服用的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药物存在高度耐受,2例对替诺福韦高度耐受。从4个病例的治疗基线和失败两个采样时间点血浆样本中共获得291条 pol基因SGS序列。2个无TDR的病例基线样本SGS序列存在劣势耐药相关突变(2.4%~2.9%),但这些突变在随访样本中未检测到。NA2302-00的27条SGS序列均检测到该TDR突变型。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表现出复杂的准种变异,进化为不同耐药突变型。2个病例的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突变型为1~2个,另2个病例分别有4和13个突变型,>20%优势毒株突变型各2个。4个病例在更换蛋白酶抑制剂为主的二线药物后,维持较好的病毒抑制效果。 结论:单基因组测序可以揭示感染者体内毒株准种变异和耐药发生特征。在药物选择压力下,感染者体内病毒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复杂的耐药相关突变模式,尤其需要加强艾滋病期感染者治疗第一年的随访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常规临床实践中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由于潜在的工作流程优势以及在针对随机试验进行的meta分析中报告了相对于阿替普酶的非劣效性临床转归,一个由10家医院组成的区域性医疗网络自2019年9月起将替奈普酶确立为卒中溶栓的治疗标准方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戴尔医学院的Warach等进行了一项基于前瞻性登记数据的观察性序贯队列比较研究,探讨了在常规临床实践中使用替奈普酶能否缩短溶栓工作流程时间并且获得非劣效性临床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HEART评分联合系列心肌肌钙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危险分层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HEART评分联合系列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危险分层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的胸痛患者11 583例,排除年龄<18岁、未完成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检测或心电图检查、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及失访患者,最终纳入7 057例患者。通过电话及查阅病史随访患者最终胸痛诊断以及是否发生6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in 6 months,6 m MACEs)。由两位主治医生分别计算每位患者的HEART评分,根据最终得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6分)和高危组(7~10分),观察分析HEART评分的危险分层性能及安全性。将1 884例完成≥2次hs-cTnT检测的患者分别采用HEART评分(0~3分为低危组)、HEART评分联合系列心肌肌钙蛋白路径(HEART评分≤3且2次hs-cTnT<0.03 ng/mL为低危组)进行分组,通过绘制诊断四格表分别计算两种诊断方法预测患者发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6 m MACEs、6月内心梗及心源性死亡事件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比较两者诊断性能的优劣。结果:HEART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2 765(39.2%)例为低危组,3 438(48.7%)例为中危组,854(12.1%)例为高危组,各组患者6 m MACEs的发生率依次为1.2%、18%、55.3%。当低危阈值为2时,23.1%的患者进入低危组,6 m MACEs的发生率为0.9%。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HEART评分对患者发生6 m MACEs的预测性能,最终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31( P=0.006, 95% CI:0.819~0.843)。对于患者本次就诊时是否发生NSTEMI,单独使用HEART评分有4(0.8%)例患者漏诊,联合系列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后,诊断SE及NPV均为100%;同时,HEART评分联合系列心肌肌钙蛋白后,预测患者发生6 m MACEs的SE、NPV分别从98.1%(95 %CI: 96.9%~99.1%)、97.9%(95% CI: 96.2%~99%)提高至99.1%(95 %CI: 97.9%~99.7%)、98.9%(95 %CI: 97.4%~99.6%),预测患者发生6月内心梗及心源性死亡的SE、NPV分别从98%(95 %CI: 96%~99.2%)、98.6%(95 %CI: 97%~99.4%)提高至99.2%(95 %CI: 97.6%~99.8%)、99.3%(95 %CI: 98.1%~99.9%)。 结论:HEART评分可用于急诊胸痛患者的危险评估,推荐低危组阈值为2。HEART评分联合系列心肌肌钙蛋白路径的诊断预测性能优于单独使用HEART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